郴州市是湖南省下轄的地級市之一,別名“福城”、“林城”,位于中國南部,湖南省東南部,地處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交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帶。東界江西贛州,南鄰廣東韶關,西接湖南永州,北連湖南衡陽、株洲,素稱湖南的“南大門”;地處亞熱帶氣候帶中,地勢自東南向西北方向傾斜。2017年,全市總面積19387平方千米,下轄2區、1縣級市、8縣,常住人口473.1萬人。
綜述郴州是湖南首批曆史文化名城。郴州是中華民族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炎帝神農氏發現“嘉谷”、教民耕種、開創中國原始農耕文化的神奇地方。耒水、耒山,都因神農及其後裔在此制作耒耜而得名。郴州自古被譽爲“九仙二佛之地”,是道佛文化發揚壯大的福地,蘇仙、王仙、成仙得道之能事在民間廣泛流傳,通醫道、識百藥的蘇耽用井水煮桔葉醫治瘟疫,跨仙鶴升天,留下“橘井泉香”佳話傳遍五湖四海,成爲了中國古代醫藥史和醫藥界的象征。郴州曆來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
郴州
郴州體現了湖湘文化與嶺南文化的交融與發展。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門”,素有“楚粵之孔道”之稱。長期發展中,郴州人既充分汲取了湖湘文化“敢爲天下先”的豪氣和自強不息的銳氣,又繼承發展了嶺南文化開放包容的大氣和拼搏進取的勇氣,成就了一座具有光榮傳統的英雄城市,留下了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戰鬥足迹,養育了鄧中夏、黃克誠、蕭克、鄧力群等一大批中國現代史上高級的政治軍事人才。[1] 民族文化 郴州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在全國56個民族中,郴州轄區內有27個民族,民俗資源豐富,地域特色獨特,既有美麗動人的傳說,古老質樸的民間戲曲,又有巧奪天工的民間工藝,如傩戲傩舞、安仁趕分社、瑤族盤王節、伴嫁哭嫁歌、香火龍、元宵花燈及遍布農村各地的趕圩場等,其中以汝城香火龍、嘉禾伴嫁歌、瑤族盤王節、宜章夜故事和安仁趕分社最具代表性。
已經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的汝城香火龍,起源于慶賀豐收、祈福祛災的圖騰信仰,特定于每年春節的正月至元宵節期間夜晚隆重舉行,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曆史,集中表達了人民追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祛邪消災的美好願望,蘊含了尊敬祖先,追求進步,遵禮崇教的文化底蘊,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綜合藝術活動。
郴州
嘉禾民歌是郴州嘉禾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文化遺産,它集詩、歌、舞、劇于一的綜合體,既是傾訴婦女情感的抒情長詩,又是反映婦女婚嫁習俗爲主要內容的民俗歌舞劇。現已搜集整理的民歌、民謠2369首,有伴嫁歌、情歌、勞動歌、生活歌、兒歌等。我市精心打造的大型歌舞劇《伴嫁》以音詩畫的舞台藝術形式,再現了湘南地區的農村婚嫁習俗,展現了我市民俗風情的獨特魅力。[1] 戲曲文化郴州傳統文化藝術厚重,仍廣爲流傳的戲劇有:昆劇、祁劇、京劇、越劇、花鼓戲、花燈戲、皮影戲及雜技等,其中尤以昆劇最負盛名。昆劇(又名昆曲)已有600多年的曆史,是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産,被稱之爲“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與古希臘悲劇和印度的梵劇並稱爲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是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具有極高的聲譽。全國六大昆劇院團中郴州占有一席的湖南省昆劇團,成立于1964年,是中國文化部確立爲全國專業昆劇保護院團之一,在充分
郴州
吸收郴州地方戲曲、語言和民情風俗的基礎上,其創作、演出的《霧失樓台》、《荊钗記》、《彩樓記》等昆曲被列爲經典劇目,劇團曾經出訪英國、愛沙尼亞、新加坡等國家演出,受到國外觀衆的高度評價。[1] 傳統習俗郴州傳統習俗極爲豐富,計有安仁趕分社、瑤族起春節、瑤族團圓節、瑤族盤王節、伴嫁哭嫁及遍布農村各地的趕圩場等。
安仁趕分社
郴州
安仁趕分社,始于宋朝,是爲紀念炎帝神農而流傳下來的民間盛會,屬全國獨有的民俗節日。每年農曆春分節前後,四面八方的人們齊集安仁縣城,進行祭祀炎帝和中草藥材、谷種、農具、農副産品、竹木器等商品交易活動。趕分社期間,草藥市場上擺滿從全國各地甚至東南亞各國采集而來,涉及數百科近千種的中草藥。近些年來,當地政府以“分社”搭台,經貿唱戲,“興千年藥市,招天下客商”,使趕分社這一傳統習俗煥發了勃勃生機。
瑤族起春節
瑤族起春節,是瑤族人民的春耕紀念節。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一日,瑤人手持綠葉青枝,敲鑼打鼓,齊集盤王廟,舉行祭春活動,祭祀山川大地,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瑤族團圓節
瑤族團圓節,是爲紀念瑤族先祖六男六女受封婚配,團圓成親之日。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瑤人殺牲慶賀,喜氣洋洋。入夜,敲鑼打鼓,到村外燃燒篝火,舞動火龍火獅,圍堂歌舞,直到深夜甚至通霄達旦。
瑤族盤王節
瑤族盤王節是瑤族最隆重、最神聖的傳統節日。自農曆十月十六日起,瑤人在盤王廟裏舉行“還盤王願”的祭祀活動,曆時7天7晚或5天5晚。節日期間,既有莊嚴肅穆的祭祀活動,也有吟、唱、頌、歌、舞、表演、對白、說笑、與客人對唱等娛樂活動。
伴嫁哭嫁
伴嫁哭嫁,是舊時流行全市農村的一種曆史悠久的婚禮習俗,伴嫁、哭嫁,嘉禾縣稱“坐歌堂”,桂陽縣叫“坐花筵”,蘇仙區謂“坐花園”。伴嫁唱的歌,嘉禾縣叫“伴嫁歌”,桂陽縣叫“唱娘娘”。哭嫁唱的歌,嘉禾縣叫“哭嫁歌”,汝城縣叫“哭餵餵”。名稱雖不一致,但內容大體一致,其歌詞是出嫁閨女哭訴父母養育之恩,哭訴伴嫁姑娘、姐妹之間的離別之情,更多的是表達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以及對美滿婚姻的向往。伴嫁哭嫁歌曲調淳樸簡潔,旋律優美動聽,節奏感很強。演唱時均無樂器伴奏,演唱形式有獨唱、齊唱、對唱、輪唱、邊說邊唱、邊舞邊唱、哭唱、罵唱等。
趕圩場
郴州自古以來就有趕圩場的風俗。自明代以來,郴州民間在水陸交彙處及城鎮周圍設置圩場(集市)進行商品交易。交易日期或“一、四、七”或“二、五、八”或“三、六、九”,各地依習俗而定,沿襲至今。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圩場貿易活動日益活躍,成爲全市農村商品流通的一個主渠道,形成了一批享譽整個湘南地區乃至全省全國的大圩場,如嘉禾縣塘村鎮圩場、永興縣馬田鎮圩場、蘇仙區良田鎮圩場等。
參考資料
1. 郴州文化介紹 [引用日期2020-01-14]
本文章由頭條百科用戶周在郭裏、笑給自己看00、醋美沙朵美、用戶8348677697475、橙色風暴加油參與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