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的升學季,家長們都忙著爲孩子擇校,選擇幼兒園,幼升小,小升初,然後就是中考、高考,每年上半年的教育圈都緊張又熱鬧。
說實話,幼升小階段,去比較哪個學校更好根本沒有意義。隨著雙減的深入,很多公辦集團化學校的小學部第二課堂已經非常豐富了,閉上眼入讀家門口的小學,一點都不差。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政府每年的教育投入,以及推動教育均衡真的不是喊喊口號的。
所以,幼升小到底是哪些人在擇校?
我們認爲,應該是那些追求自己認爲的更好的教育的家長。它並不是某些既定的標准,而更多是個人的偏好。就像某個教育專家所言,教育是基于時代的變化和家長的需求而不斷變化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01
必須“雙語+外教”
一個老母親的幼升小擇校執念
10年前,爲了能夠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丁丁媽下了大功夫規劃孩子幼升小。當時她與衆多媽媽一樣,總覺得自己的娃是全宇宙最優秀的娃,所以丁丁必須進名校,沒有二選。
遵循早規劃不忙亂的習慣,在孩子剛進幼兒園的時候,丁丁媽就制定了關于他幼升小的三個預案。
PlanA,家門口的學校。
考慮家門口的第一要素是不用搬家。但家門口有三類學校,怎麽選?
1)戶口地段學校:學校活動場地小,但離家近,可自行走路上學。
2)某大學民辦附小:雙語教學,同學多爲教師子女,一個地鐵站距離,學費1.3萬/年。
3)區域公辦小學:區內中上水平小學,一個公車站距離。
PlanB,全市知名學區房公辦名校。
PlanC,全市知名雙語民辦名校。家長口碑佳,英語均爲外教上課,可住校,學費5萬。
其實在決策過程中,丁丁爸與丁丁媽的意見還是有挺大分歧的:
丁丁爸:不想搬家(怕麻煩),否定高價學校(要省錢),他認爲孩子正常成長就好,認可國內的義務教育水准,況且這些民辦名校性價比不高,不能自證優質。
丁丁媽:要跟認同優質教育的家庭在一起(重視圈層),要有世界視野,要有雙語運用能力(重視外教+雙語),始終認爲要給孩子觸及更大的世界,未來的可能性才會更大,所以從小就要有這樣的土壤環境和技能學習。
02
10年後的幼升小
雙語學校已成老母親擇校標配
10年過去了,不但家長的需求在産生變化,教育的整體水平也在提升,還有更多的世界頂尖學校落地廣州。整體上來說,現在家長的選擇的機會更多了。我們試圖做一些進行歸納分析,看看學校和家長都發生了哪些變化,家長現在是怎樣擇校的?
1. 大衆模式:“家門口的學校+興趣班”
隨著廣州對基礎教育均衡的大力推進,年輕的父母不再糾結學區房了,選擇新城區買房,孩子就讀小區配套學校,也正在成爲很多年輕父母的選擇。
例如,剛搬到星河灣入讀番執小學的某家長告訴我,業主就能入讀這個學校,辦學也有多年的曆史,學校的第二課堂非常豐富,“我慶幸我做了正確的選擇”。
剛買了保利天彙的一對年輕夫婦也告訴我,除了小區環境不錯外,樓盤配套的學校也是其中的一個考量。
“要提升英語水平,可以讀興趣班啊。”對于各類音體美及科學人文類的興趣,這些家長會自己進行選擇匹配,“不過,現在很多公辦學校裏的第二課堂也很豐富了,我們也不用太過于外求。”某家長這樣告訴我。
2. 反向選擇:海歸家庭擁抱公辦學校
大學畢業留英讀研的某大學老師爲孩子選擇了家門口非雙語類的民辦小學,對于外界對該校相對強調學術成績的“雞娃校”評價,她認爲,孩子從小在這樣的學校長大沒什麽不好,本來未來社會也少不了競爭。“雙語環境?不需要,我們家一直都是雙語環境。”這個媽媽脫口而出地這樣回答我。
另一個高中就留學英國的二娃媽則非常堅定地擁抱家門口的公辦校,她的理由是,孩子在國內一路升學就好,出國留學並不是必選項。自己國家的教育挺好的,爲什麽要出去?“我從他出生開始就跟他用中英雙語講話啊,現在他雖然才3歲,中英雙語的聽力都不錯的。”媽媽這樣說。
目前這兩個媽媽的孩子一個幼兒園在讀,一個小學三年級,她們在孩子小升初的時候會不會産生擇校觀的變化,很難現在做出判斷。但通常他們爲孩子在小學階段選擇公辦名校的出發點是,學好中文,打好知識地基。
△義務教育提升國民素質(圖片來源:SHINE News)
3. 追求更好:優質雙語學校成爲入門配置
隨著中國國力提升,越來越多的父母重視雙語學習環境,這種需求正在慢慢成爲擇校標配。家長們選擇“雙語”校也很有技巧,有的重應試,有的重課程體系,有的重學科雙語。
1) 那些以朗文教材爲主體的“雙語”學校會成爲打好成績地基且追求性價比的家長的首選。例如幾個大學附屬小學,還包括改名後的爲明學校,基本上是這種模式。當然,這些學校的第二課堂及興趣班也是挺多的。
似乎那些在小學階段就能捧回劍橋FCE證書的牛娃,不少是出自這類小學。這類學校的學費普遍在10萬元以內,性價比較高。
2) 本土民辦雙語學校。近年來這類學校在積極按照國際高水准的課程標准提升自己教學體系及師資體系的水平。目前有的已經成爲IB學校,也有的已按IB課程標准執行,在成爲IB學校的路上。
例如中黃教育集團體系下的幾所小學及初中學校,華師外校,加拿大國際教育集團屬下的兩所位于番禺的雙語學校。
這些學校基本上雙語課堂配備外教,同時第二課堂也非常豐富多彩,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一般有十幾至幾十門興趣班可供學生選擇。學費在10萬或以上,價格相對較高。
3) 國際集團雙語學校。結合中國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將雙語教學從“多幾節英語課,外教面孔”進一步提升爲“全學科雙語教學”模式的,諾德安達確實是首選。有個新西蘭回國的媽媽,考察了一輪學校後挑了廣州諾校,理由就是“全學科雙語教學”和“100多種興趣班可選”。
諾校近年在國內全面開花,既有MIT加持的合作,還有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合作,還有全球所有諾校學子共享的網絡課程,有媽媽跟我說,“這樣的配置也是一年學費10多萬,物超所值了。”
△2021廣州雙語/國際學校教育展聚集30多所雙語/國際學校。新冠疫情期間,國內留學方式成爲中國家長熱門選擇
4. 全球頂尖:既看辦學曆史,還看學術最優
有人在去羅馬的路上,有人天生就在羅馬。確實,對于從小學開始就可以選擇每年學費20萬以上的家長們來說,他們更重視的是學校的硬件設施、教學環境、課程標准、師資水平等一攬子條件。
不得不說,這類家長對教育的追求更爲細致、全面,而同時要求也會更多。
1) 追求國際上最頂尖的百年名校
近日在南沙修仕倍勵的課程說明會上,我們跟一位來自台灣住在南沙的家長會後閑聊,才知道她是做足了功課了解這個學校的。
例如學校的背景是英國九大公學之一,達爾文的母校,470多年的曆史;例如英式課程體系落地南沙後加大了中文課程的比例……而她今天到現場,主要是來提問校長的,“關于性別教育,學校有沒有細致的課程和教育技巧?”
△廣州修仕倍勵國際實驗學校(修仕倍勵學校源自英國,最早由英國國王愛德華六世創始于1552年)
另一個大女兒已在杜克大學就讀的爸爸,親自來爲已經面臨小升初的小女兒深入了解學校,目前他比較的是該校與新僑學校。
2) 要選學術水平能沖刺世界名校的
能錄多少個牛劍或藤校?學術水平與知名美高或英式公學是不是接近?是不是已納入世界名校會選擇的中學名錄中?這些了解國際名校錄取規則的家長們,他們已經是這個圈子裏的半個專家了。
而在這群家長當中,他們談論的是外籍子女學校圈裏,不同學校的特色,例如同是英式教育的斐特思公學與修仕倍勵學校之間的不同點在哪裏;例如選擇廣貝的媽媽們討論的是學校的體育設施不足但學術要求嚴謹,兩者之間該如保平衡;
新僑學校的家長們重視中文教學以及有直升新加坡華僑中學的機會;愛莎雙校的家長們已經形成了一個“愛莎圈層”,據說是廣州最壕的家長群。
寫在最後
擇校永遠是基于現實情況而擇,想法再多,也要從家庭的實際情況出發。
有一個單親媽媽想幫孩子轉到國際學校來咨詢我們,我們認爲,不僅僅是家庭經濟要能夠支撐,還要資源能夠幫得上孩子,畢竟,所有花幾百萬讓孩子走這條國際升學之路的父母,最終結果不會是要收獲一個海外野雞大學的Offer。
同樣是單親家庭,另一位收獲雙學霸的媽媽笑稱自己無需雞娃。但兩娃的學習生活等等每年至少要100萬的投入,以及背後老母親的循循善誘,實則付出更大。
每一種擇校的背後,都是家庭價值觀的體現,不要看別人家的光鮮,也不要埋怨自己家娃的不努力。而是,從今天起,做一對稱職的父母,做好每一件陪伴孩子成長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