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對于跨國公司的吸引力不言而喻。目前,大約有2.6萬個國際公司立足新加坡,三分之一的財富世界500強公司選擇在新加坡設立亞洲總部。這裏不僅是美國、歐洲跨國企業設立亞洲總部的首選地點,也是亞洲公司進軍全球市場的平台。
“我相信很多跨國企業選擇在新加坡發展業務的一個主要考量就是親商的環境。”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助理局長林瑞年在受訪時說。爲此,新加坡政府下了很大工夫來發展親商環境,從行政效率上減少繁文缛節,制定優惠的稅收政策等。
(圖片來源:網絡)
01、采取開放性的政策
1)新加坡是大多數跨國公司亞洲總部的首選地點,你覺得對于這些企業來說新加坡區別其他國家或者城市的競爭力體現在哪些地方?
林瑞年:我相信很多跨國企業選擇在新加坡發展業務的一個主要考量就是親商的環境。發展經濟是整個新加坡政府運營方面的一個很重要話題,所以政府從各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制造一個親商的環境。比如提升勞動者包括行政人員的素質。另一方面是基礎設施,比如空港、海港。作爲通商的一個地點,政府會努力投資建設那些重要的基礎設施,使得企業能夠很好地利用這個地方作爲他們經商的據點。
我們努力把新加坡打造成一個便捷、低風險的投資目的地。對于公司來說,無論是經商,還是進行貿易,都可以方便、安心地進行投資。我們也致力于與其他經濟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此外,新加坡也注重在法律上確定和加強知識産權保護——這很重要,因爲當你進入到知識密集型的經濟的時候,研發是很重要的考量。所以在知識産權方面我們也力求能夠達到國際要求。
從政府發展經濟的過程來看,我們采取開放性的政策,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負擔,讓公司專心致力于制造有競爭力的産品或者服務,使他們更有力地在國際市場上參與競爭。我們盡可能減少對于産業和企業來說在政府行政方面的約束,把繁文缛節盡可能減到最低程度。
2)你提到基礎設施建設,新加坡在空港、海港方面的建設是如何發展的?
林瑞年:從海港來講,新加坡自從前英國殖民地時代開始就一直是轉口貿易的重要據點。你會發現很多船只都會通過新加坡,把他們的貨物轉運到其他地方。19世紀以來,新加坡一直是轉口貿易的港口。我們很注重港口的生産效率,所以很早以前就采用了自動化的裝貨設備,使得運貨的船只在新加坡靠岸之後,能夠很快把他們所需要卸下的裝箱卸下,將要裝載的很快裝上,然後很快離開港口,從而提高了港口的效率。
在航空港方面,我們也盡可能和多個城市、國家建立航線,從而加強新加坡的物流和運輸能力,使得新加坡輻射的範圍更廣。
(圖片來源:網絡)
02、新加坡的競爭力主要是親商的環境
1)從政府層面來看,新加坡政府對外國投資者有哪些政策上的扶持或者是優惠?
林瑞年:對于到新加坡投資的企業,我們目前的企業所得稅是17%,從整個亞洲來看是很低的。除此之外,我們還有特別的稅務優惠條件,這個具體要看公司在新加坡投資項目的內容和規模。
另一方面,有的公司在新加坡開展業務,希望把一些員工送回到他們原來的國家做一些培訓,或者是在新加坡開展培訓工作。我們會根據培訓的內容幫他們負擔一些培訓費用,以幫助企業更好、更快地培訓出他們所需要的人才。
當企業考慮到新加坡投資時,可以直接與我們經濟發展局的官員溝通。我們在了解項目的內容、規模,還有這些項目關鍵的技術因素之後就能判斷我們可以提供哪些支持,在哪些方面可以補貼企業,或者是提供特別的稅務優惠條件。
在金融方面,我們盡可能地給企業提供一個有競爭力的金融環境,滿足企業在金融方面的要求。比如說在外彙交易和金融服務方面,我們把很多世界一流的銀行、金融 公司都吸引到新加坡,爲設在新加坡的企業提供世界一流的金融服務。我們盡可能提供環境,但還要靠公司自己去提升競爭力。
2)新加坡的競爭力從政府的角度主要體現在哪裏?
林瑞年:主要是政策制定,還有行政效率方面。新加坡的競爭力主要是親商的環境。從政府的觀點來看,經濟發展永遠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無論是國家管理、資源分配,還是政策的考量,經濟永遠都是占有分量的。正因爲如此,從政策制定到行政效率,很重要的一點是能不能對經商環境起到幫助的作用,能不能加速經濟的發展,或者至少不會對企業的活動造成妨礙。
(圖片來源:網絡)
03、新加坡自貿區的特點
1)新加坡已經發展成爲一個特別重要的物流樞紐和世界貿易的通道,這是通過哪些具體的規劃來實現的?
林瑞年:首先,新加坡致力成爲一個高效的物流中心,當貨物通過船運或者空運到達新加坡的時候,能夠很快地到達它所要去的地點。這就關系到海港或者是空港運營的效率問題。
新加坡作爲一個經商地點,跟許多國家簽訂了自由貿易條約,所以這也幫助企業能夠更有效地跟其他的經濟體連接起來。
新加坡的另一個優勢就是地理位置。在物流方面,很多貨物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對于船運公司而言,它們剛好可以在新加坡實現接貨、轉運,所以地理位置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2)中國在討論上海自貿區的建設,新加坡也有自貿區,但感覺新加坡的自貿區跟中國還是有些區別,它主要是以物流爲主的公司,這是因爲新加坡的自貿區在規劃時有不同的考慮嗎?
林瑞年:新加坡基本上沒有關稅,我們只有所謂的國內消費稅,即産品在國內消費的時候才要付消費稅,這一點可能和上海或者其他的國家有些不同。
新加坡的自貿區就在港口裏面,如果你把船運進來裝箱,卸到港口裏面,這裏面沒有稅收。所以你的貨物如果要運輸,以新加坡來轉口的話,你的集裝箱就會停在港口或者飛機場的空港裏(注:也可以放在靠近機場或者港口的物流設施或者物流園內,那些指定設施也被劃入自由貿易區的範圍內)。
3)所以新加坡劃定的自貿區主要起到的是轉口作用?
林瑞年:對,因爲新加坡主要是轉口貿易。我們的海港裝箱量在亞洲應該是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裝箱量超過80%都是轉口,而不是國內消費。所以這個跟上海可能不一樣,我相信在上海有很多國內生産的産品通過上海的港口運輸出去。
我們致力于提高效率,讓物流公司和其他公司感到如果把企業的物流放在新加坡,能夠更快、更有效,而且以低成本的方式把貨物運到目的地。所以我們很看重的一點是與各國、各城市以及主要消費地或者生産地的聯系。
這對制造業公司,或者是在新加坡生産的制造業公司也是一種競爭力,在這裏不僅物流成本降低,還能夠更快、更有效地把它送出去。一方面是把産品運送出去,另一方面是你需要的原料或者零部件能夠更快、更有效地運到工廠。所以對于公司的運營而言,它的成本是降低的,因爲不需要有太多庫存的原材料,整個運營成本自然 而然也就降低了。
(圖片來源:網絡)
04、超過3000家中國公司在新加坡注冊
1)現在中國企業在新加坡投資的情況如何?有沒有一些比較成功的案例可以和我們分享?
林瑞年:很多中國公司已經在新加坡建立他們的國際總部,而且是作爲海外的總部。舉幾個例子,英利綠色能源在2011年就把區域總部設在新加坡,主要是推動他們在東南亞的發展。
廣西柳工機械也在2011年就把他們在中國以外的亞太區總部設在新加坡,主要作爲柳工機械亞太區的銷售和技術貿易中心,同時也是零件配送的倉庫中心。
2013年百度也跟新加坡資訊通信研究院(I2R)達成了研發合作協議,在新加坡設立百度-新加坡資訊通信研究院聯合實驗室,主要是研究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基礎的技術。天合光能也在2011年左右把他
們的總部設在新加坡,除了做銷售、采購還有戰略規劃之外,也負責一些研究和開發的項目,主要是跟新加坡的太陽能研究所(SERIS)共同做一些單晶硅片方面的研究。此外,中石化2011年在新加坡設立了其在海外的第一個潤滑油脂工廠,也是他們公司在煉化板塊第一個直接在 海外投資建設的項目。
2)你們有沒有相關的統計數字,中國企業在新加坡的投資占到新加坡整個外國投資的比例?
林瑞年:目前中國企業國際化的腳步還處于發展中的階段。如果從統計數字講,現在大概有超過3000家中國公司在新加坡注冊。
3)這些中國企業主要集中在哪些行業?
林瑞年:比如我剛才提到的幾個,在綠色能源,包括太陽能方面的公司,還有一些是通信産業的公司。另外還有一些公司以新加坡作爲他們的貿易中心,其中很多是資源類企業,通過新加坡來進行對煤礦或者是礦産的采購和銷售活動。
4)你認爲中國企業選擇新加坡的原因是什麽?
林瑞年:首先這些中國企業在國內已經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了,下一步要走國際化,他們就會考慮應該先去國外哪個市場看一看。對于很多中國企業來說,從中國走出去的第一步可能就是到東盟這個很有吸引力的市場,自然地也就把新加坡作爲他們走出國際化第一步的一個跳板。所以很多公司選擇了新加坡,把新加坡作爲他們中國以外或者是亞太區的總部,或者是國際銷售的第一步。
(圖片來源:網絡)
05、對世界大勢的變化要很敏感
1)你提到中國企業走出去第一步可能會選擇東盟,但東盟有十個國家,新加坡區別于其他東盟國家的優勢是什麽?
林瑞年:我覺得新加坡一個很重要的優勢在于國際化。新加坡自從獨立以來,我們的一個重點就是如何把新加坡與國際商貿聯系起來,所以你會注意到我們一直致力于吸引外國投資,吸引企業建立在新加坡的工廠和運營中心。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很多歐美的跨國公司都把他們亞太區的總部或者國際總部放在新加坡。所以有很多關于跨國公司管理和運營的信息,都集中在新加坡。
所以,中國公司要國際化,不論是面向東盟的市場,還是與全球的跨國公司打交道,學習運營管理經驗,新加坡都能夠幫他們做到這一點。
一方面是經商環境,另一方面新加坡也是華人爲主的社會,從我們的人口結構來看,大約四分之三都是華人,中國企業在這裏有親切的感覺,比較容易融入。同時,新加坡也是一個很國際化的都市。所以如果中國企業走出去,要實現國際化,新加坡是一個便捷、低風險的投資地。
2)現在國際貿易形勢或者整個經濟形勢都在不斷變化,新加坡如何才能持久地保持它的競爭力?
林瑞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需要一直不斷地關注世界形勢的發展。從經濟發展局或者是政府官員的角度來看,我們一直要不斷地關注整個世界大形勢的變化,一直不斷地反思新加坡國內各種政策或者基礎設施方面跟國外相比有沒有退步的現象,一直保持靈活性,對于外界的變化要很敏感。當有新的變化産生,新的趨勢發展時,我們要趕快洞悉,然後制定對策,如何從中發展有利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