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江西的巅峰
2.江西十大文化符號
3.讓古代書院“活”起來
4.輝耀中華的江右商幫
5.義門陳—世上無雙族 天下第一家
6.樣式雷極簡史
7.創造世界級的大遺址旅遊目的地
8.《梅花三弄》與江西
9.江西十大紅色文旅基因庫
10.大力推進文化強省建設
文化江西的巅峰
江西在中國十大文化大省中排名第三,是因爲它在中華文化的極盛之期——宋明時代取得了最高成就,一批文化巨人叱咤風雲,爲華夏文明的進程作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貢獻。
江西,春秋屬吳地,戰國屬楚地,秦爲九江郡,漢爲豫章郡。漢代的豫章轄區與後來的江西省大致相當。曆南北朝至唐代,江西人文一直在深蘊厚蓄之中。宋代以來,江西人文蔚起、名人輩出。江西繁榮發達的古代文化,至少可以歸納爲幾個方面:一是文章節義之鄉;二是禅宗的腹地;三是理學的心髒地帶;四是詩人與詞客的沃土;五爲道教的重鎮;六爲經濟與治術之地。
就文學而言,江西可謂“名家巨擘賢材荟萃,鼎鍾野瑟相激百世”。正如近代學者梁啓超所說:“我國裏頭四川和江西,向來是産生大文學家的所在。”從宋至明,江西文學如日中天,進入光輝燦爛的鼎盛時期,六百余年內,處于全國領先地位,英才荟萃,名家輩出,如群星璀璨,光耀中華,其壯觀景象,至今仍令人們景仰和驚歎不已。縱觀宋明文壇,在作家數量上,江西籍的最多;從作家隊伍素質上看,江西作家中既不乏衆體皆備、聲名顯赫的大家巨擎,也不乏獨擅一體、技壓群芳的名家高手;從宋明文學的曆程看,由首開風氣到蔚爲大觀,由中興再起到傲然殿後,皆有江西作家之卓著勳績;從宋明文學詩歌、詞章、散文、戲曲四個主要領域看,江西作家都大有可書之筆。唐宋八大家有三家在江西,其中歐陽修列宋代六家之首,被尊爲文壇領袖。王安石品高學博,不僅是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也是詩文大家。曾鞏的散文,公認一流。黃庭堅開創“江西詩派”。楊萬裏創造誠齋詩體。“宋詞四大開祖”,晏殊、晏幾道父子居其二。“元詩四大家”中,江西有虞集、範梈、揭傒斯三家。明代湯顯祖被譽爲“東方的莎士比亞”,提出“情至說”,創作出“臨川四夢”,特別是“牡丹亭”,被評價爲描寫愛情的千古絕唱,代表了中國古典戲劇的最高成就。此外還有千古忠臣文天祥、中國首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總編纂解缙等均是賢才大德。但總的來說,清代以後江西文學的影響不如宋明,江西文學的高峰漸次退潮。
就思想文化而言,宋元明三朝江西學者對中國思想文化的貢獻,他省少見其比。以宋代而論,歐陽修直承韓愈,著《本論》發道學之端;劉敞經學獨步一時。李觏著《周禮致太平論》于先,王安石得君行道于後,“荊公淮南雜說初出,見者以爲孟子”。周敦頤長期在江西爲官,晚年寓居九江,其學術流傳自廬山濂溪而始。南宋朱熹依時而進,集曆代學術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學思想文化的傑出代表——朱子理學,成爲宋以後統治中國封建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鵝湖之辯,陸九淵與朱熹二分天下,挺立卓越。元代吳澄是一思想大家。而明代江西思想學術之盛,人物之多,更超越宋代。明初吳與弼、胡居仁學術之精,舉世公認。而浙中王陽明倡致良知學後,江右王門成爲其學術的主流。黃宗羲《明儒學案》裏,王門學案,江西獨占其九,人數達三十二人,浙中才占其五,江西學術在全國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唐宋以來,江西佛、道之盛,大德大師噴薄而出,開宗立派。江西是禅宗的定型之地。從淨土宗慧遠大師到青原行思、沩仰宗、曹洞宗和臨濟下楊歧、黃龍二系的列列龍象大德,可謂精光奇彩,美不勝收。縱觀從行思、懷讓到五宗鼎立的二百年間禅宗史,可以說禅宗的全部繁榮過程,其根源都離不開江西。作爲宗派,洪州宗、沩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黃龍派、楊歧派,都有祖庭祖塔在江西。特別是禅宗發展史上的兩大改革,“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佛教發展的硬件和軟件問題,都在江西完成。
江西是道教的發祥之地。江西道教源遠流長,教派疊起,高道輩出,影響很大,在中國道教之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江南占有主導地位。現存道教分爲正一派與全真派兩大派別。正一派之源即在江西龍虎山,此爲世人所公認。從中國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在東漢永元二年到江西龍虎山等地從事創教活動之後,江西有組織的道教開始發端,龍虎山遂成爲道教發源地。江西還有伶倫、葛玄、葛洪、淨明宗許遜、麻姑壽仙等美麗傳說,他們修道煉丹、擲米成珠、救民水火、雞犬升天的故事長久被人津津樂道。在曆代封建統治者的大力扶植和利用下,江西道教各門派不斷得到發展,特別是唐、宋、元、明時期達到了鼎盛。
在典章制度和科技務實層面,江西也作出了突出貢獻。前者如馬端臨撰《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卷,舉凡田賦、鹽鐵、國用、選舉、學校、職官、郊社、禮樂、名刑、經籍、封建、天文、物異、輿地、四夷等有關定國安邦之事,都一一通考,以備治國之用。後者如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爲知識技能之便利,是事關“利民用、厚民生”獨樹一幟的科技史書。
宋代以後,封建經濟持續發展,活字印刷等發明極大推進了文化進步,知識分子的讀書量超過唐以前的士大夫,政府也相應調整了文化管理政策。元朝建立了比任何朝代都要遼闊的疆域,加強了與亞、非、歐的交往,促進了文化交流。明朝采取休養生息政策,後期商品經濟空前發展,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這些都爲文化高峰時期的到來創造了條件。
爲什麽在這一重要時期,江西文化能夠獨領風騷,創造最高成就?江西文化發展有其曆史源流。早在先秦時代,江西文化與全國先進地區的交流與傳播已經展開。江西文化雖燦爛于宋明,但肇始于春秋。孔子的弟子澹台滅明當時就來到江西,在今進賢縣的棲賢山設壇講學,一時求學者絡繹不絕,人滿爲患。東漢“下陳蕃之榻”的徐孺子,是豫章高士,名顯一時。而東晉陶淵明,則是田園詩祖,他創造了人人心中的生活夢想——桃花源,成爲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座奇峰。唐代李白、白居易、王勃等人都對江西文化發展作過巨大貢獻。
江西宋明時代的文化繁榮與這一曆史時期江西經濟交通的發展相關。當時由南海入中原的通道,即由大余梅嶺而直下贛江水道的所謂使節之路,這一交通大動脈貫通後,觸發了贛江流域的地氣、人氣和文氣。隨著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進步,江西得以用更快速度在更大的範圍內與全國交流,衆多的達官顯要和文化名流頻繁地進出江西,而江西學子們也紛紛走出江西,遊學遊宦,對促進江西文化發展和江西文人成熟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江西文化的繁榮,也與江西的風土人情、曆史傳統、教育環境相關。江西人曆來秉持耕讀爲本、詩書持家。政府設置學田,保障教育經費,“江右書院冠華夏”。教育的興盛推動了科舉的發達,江西進士占全國十分之一,宋代江西曾出現“隔河兩宰相,五裏三狀元,一門九進士”的情形,“朝士半江西”。而古代衆多的官員恰恰是文學大家的主力。
朱熹曾經論及江西人、江西文化,歸納爲這樣幾點,第一是“志大”,即志向高遠,有建立體系的氣魄;第二是“恥于人同”,即江西的文化不喜歡依附他人,勇于建立有創新意義的新說;第三是“堅執”,即敢于堅持自己的學說,不輕易隨時風而變,也不因有人批評而動搖;第四是“秀而能文”,就是文采飛揚,富于雄辯,文章出色。朱子所言,對今天江西的文化建設、對江西文化人的追求仍具有強大的激勵作用。
江西在宋明時代對中國文化發展的貢獻是巨大的,江西文化名流巨擘的優秀成果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江西現代文化的豐富源泉。深入盤點、整理、發掘這些文化資源,深刻理解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聯與互動,從而爲振興當代江西文化尋找支點和依據,爲發展江西文化産業提供豐富養料和素材,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江西十大文化符號
文化符號,是指具有某種特殊內涵或者特殊意義的標識,是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獨特文化的具體體現,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形式。比如,一看到天安門,就想到北京;一看到大笨鍾,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英國倫敦;看到埃菲爾鐵塔,就想到法國巴黎;看到自由女神像,就想到美國紐約;看到紅場,那就是俄羅斯莫斯科。那麽,作爲文化旅遊大省的江西,有沒有一些文化符號代表了江西形象,享譽全國乃至聞名世界?
我們以“獨特的形象、深厚的底蘊、優美的畫面、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爲基本原則,兼顧紅色、綠色、古色文化和儒釋道等多種文化類型,選出了最能代表江西形象、體現江西特色、哪怕不作任何文字說明,一望即知是江西的十大文化符號,抛磚引玉,供專家和群衆、網友研討,以使之日臻完善。
-
南昌滕王閣
滕王閣是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嬰被封于山東滕州,爲滕王。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因其思念故地滕州,修築了著名的“滕王閣”。無數文人墨客在滕王閣留下不朽文章,唐初王勃一篇《滕王閣序》贊頌江西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磅礴宇內,被稱爲千古絕唱。現在的滕王閣已經是第29次重建,其主閣端莊大方,氣勢雄偉,兩側建有“壓江”和“挹翠”兩亭,從正面看,南北的兩亭與主閣組成一個“山”字;從空中俯瞰,滕王閣則有如一只平展兩翅、意欲迎波西飛的巨大鲲鵬。站在滕王閣向西望去,滾滾贛江水向北奔騰,紅谷灘新區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南昌城昔日榮耀與今日繁華隔江相望,預示江西綠色崛起,再創輝煌。
2.廬山含鄱口
殷周之際,就有匡俗兄弟七人結廬于此,故稱廬山。她三面環水,北依萬裏長江,東靠浩渺鄱陽湖,西有廬山西海,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山巒巍峨峻峭,瀑布飛流直下,雲海變幻莫測。她是人文聖山,以文化景觀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李白、白居易、蘇轼等文人墨客留下千古名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廬山爲“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五老峰、錦繡谷、望江亭、花徑、仙人洞、三疊泉、牯嶺鎮是廬山的重要觀景地,其標志性景點爲含鄱口。登臨含鄱口,北可望五老峰,東可瞰鄱陽湖,南可眺大漢陽峰,西可觀廬山植物園,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3.井岡山黃洋界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江西紅色文化的代表,紅色基因浸透在井岡人的血液和山水之中。毛澤東在這裏寫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並領導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中國革命由此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成功之路。這裏有八角樓的燈光、朱毛會師地、紅軍挑糧小道、五指峰、杜鵑山、井岡山博物館等,其最具標志性的紅色景點是黃洋界。1928年,這裏發生了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以紅軍的勝利而聞名海內外,毛澤東在這裏留下了“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的名句,這裏還可以看到日出、峰巒、雲海、杜鵑等自然景觀。
4.景德鎮禦窯
景德鎮是聞名世界的千年瓷都。北宋時,宋真宗以年號“景德”賜名,此後景德鎮瓷器之名益著,千年窯火盛燒不衰。景德鎮瓷藝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蜚聲四海,創作了大量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陶瓷藝術經典作品,其最高代表作“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明成化雞缸杯”先後創造了當時陶瓷拍賣史上的最高紀錄。特別是爲元、明、清三代專門燒制宮廷用瓷的禦窯,地位特殊,價值唯一,與長城、故宮一樣,不僅是江西,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5.白鹿洞書院
江西是儒學的中興之地,婺源人朱熹、金溪人陸九淵爲理學雙峰,王陽明在江西長期爲官,“陽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江右書院甲天下”。在一千多年的古代書院曆史中,江西一直是全國書院發展的中心地區,並且數度“獨領風騷”,成爲中國的一個文化重地,擁有獨特的曆史地位。白鹿洞書院是江西書院文化的代表,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被評爲“中國四大書院之首”。理學大師朱熹制訂的《白鹿洞書院揭示》是我國大學最早的章程,成爲後世書院遵行的准繩和核心價值觀。
6.禅宗聖地百丈寺
早在魏晉時期,江西就成爲南方佛學研究和活動的中心,東晉高僧慧遠在東林寺結白蓮社創立淨土宗,佛教中國化進程在江西逐漸完成。唐代“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高僧馬祖道一在江西創立“叢林”,解決了佛教發展史上的硬件問題,使和尚住有所居;其弟子懷海在奉新百丈山制訂清規戒律,解決了佛教發展中的軟件問題,確保了佛教的神秘性、莊嚴性與崇高性,使其能持續、穩定地發展。江西是禅宗定型之地,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佛教禅宗“五家七宗”,其中“三家五宗”源于江西,並遠播海外。百丈寺是江西佛教文化的代表,它是中國佛教禅宗最具代表性古寺廟之一,“天下清規”的發祥地,在中外佛教界享有盛名。
7.龍虎山天師府
龍虎山虎踞龍盤,丹山碧水。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龍虎山是道教四大名山之一,道教正一派發源地。張道陵四代孫張盛,將傳教的地區遷至龍虎山,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曆經一千九百多年。天師府位于鷹潭市上清古鎮,爲曆代張天師講道、居住的府邸,選址極其鄭重,其門臨泸溪河,背依西華山,左右青山懷抱,府內香樟成林,古木參天,仙樂缥缈,綠樹紅牆交相輝映,是道教祖庭,與山東孔府並成爲“中國兩大府第”,有北孔南張之說。
8.鄱陽湖候鳥天堂
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國際最重要的候鳥越冬地之一。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長江。豐水季節浪湧波騰,浩瀚萬頃,水天相連;枯水季節水落灘出,野草豐茂,蘆葦叢叢;湖畔峰嶺綿延,沙山起伏,沃野千裏,候鳥翩飛,牛羊倘佯。“鄱湖鳥,知多少,飛時遮盡雲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數據顯示,鄱陽湖有鳥類33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0余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40多種,全球98%以上的白鶴、80%以上的東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鶴在此越冬棲息。每年9月至翌年3月,來自全球的60多萬只珍稀候鳥飛臨江西鄱陽湖,在草洲、灘塗落戶安家、養育後代,形成令人歎爲觀止的“天鵝湖”和“白鶴長城”。
9.婺源篁嶺曬秋
婺源是中國最美鄉村,春來變暖,油菜花開,小橋流水,山花爛漫,間以粉牆黛瓦、翹角飛檐的古建築群和濃郁的鄉風民情,是衆多中華遊子的夢裏老家。秋季到來,婺源篁嶺的農民以大地爲畫板,將支架作畫筆,讓南瓜、豆角、辣椒、玉米成爲作畫的素材,使整個山間村落飽經滄桑的徽式民居土磚外牆與曬架上、圓圓曬匾裏五彩缤紛豐收果實組合,繪就出世界獨一無二的“曬秋”農俗景觀、最美的鄉村符號。
10.贛南圍屋
客家圍屋是我國富有特色的傳統建築形式之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象征。方圍是贛南圍屋區別于其他圍屋的一個主要特色,從平面上可分爲口字型和國字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體,具有鮮明的防衛功能的堅固民居。已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它們點綴于青山綠水間,散落于古老的贛南村落,燕翼圍、關西新圍、東生圍等五百多座圍屋見證了北方漢人客居他鄉的艱辛和不易,是客家人心中的精神家園。
讓古代書院“活”起來
江西古代書院在中國書院史上獨領風騷,對我國古代教育和學術文化的發展以及書院建築體系的完善發揮了重要作用。書院文化是贛文化的典型代表,不斷加強對書院文化的保護、研究、利用工作,發掘其當代作用,是促進江西文化強省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江西書院曆史悠久
江西古代書院曆史悠久、底蘊厚重,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曆代書院在明嘉靖《江西通志》、清康熙《西江志》、民國《江西通志稿》、各地的府志和縣志以及書院志、家譜中都有明確記述,爲我們今天全面了解和研究古代江西書院保存了豐富的史料。
白鹿洞書院
中國古代書院起源于隋末唐初,源于讀書人個人的書齋。當書齋向社會開放,成爲公衆活動場所時,書齋就演變爲書院,這種書院就是民間書院。中國官府書院産生于唐代,由朝廷整理圖書典籍的機構脫胎而來。從唐玄宗在長安設麗正書院、集賢書院開始,唐中央政府用了22年的時間,完成了書院這一全新機構的創設工作,官府的書院逐漸納入大唐帝國的政體之中。1901年9月,清政府正式下達書院改制上谕;1905年,隨著科舉制被正式廢除,書院改學堂的任務基本完成,有著1000多年曆史的書院結束其曆史使命,書院也在改制中獲得了新生,中國的文化教育走上了現代教育之路。
在中國古代書院發展過程中,基本上是以長江流域爲中心向四周輻射的,江西地處長江流域的中心地帶,在漫長的中國書院發展史中,江西一直是全國書院發展的中心地區,並成爲中國的一個文化重地,擁有獨特的曆史地位。據考證,唐代全國有據可査的民間書院大約有40所,其中江西7所,居全國第二;五代十國時期全國共有書院13所,其中江西8所,居全國第一;北宋全國共有書院73所,其中江西23所,居全國第一;南宋全國共有書院442所,其中江西147所,居全國第一;明代全國共有書院1962所,其中江西270所,居全國第一;清代全國共有書院4365所,其中江西392所,僅次于廣東531所,居全國第二。1988年,季嘯風先生率領全國百余名學者對全國古代書院進行普査,發現全國有書院7300余所,其中江西990所,約占全國的1/7,居全國各省之首。根據江西省地方志辦編纂的《江西書院》最新統計,江西有書院近2000所,比過去有關學者統計的數量增加了一倍多,占全國書院的1/4強。
江西有幾個代表性的書院,一是德安東佳書院,創立于唐昭宗龍紀元年,其藏書、帖號天下第一,是我國最早的書院之一。二是白鹿洞書院,位于廬山五老峰南麓,被譽爲“海內第一書院”,並與嶽麓書院、睢陽書院、右鼓書院一起並稱“天下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因南唐開元年間李善道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講學,而成爲中國曆史上唯一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後又因南宋理學家朱熹在此講學聲名遠播,由朱熹親自擬訂的《白鹿洞書院教條》(也稱《白鹿洞書院揭示》)更是成爲後世書院遵行的准繩。《白鹿洞書院教條》集儒家經典成語,明確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明“義理”,要求學生按照學、問、思、辨的“爲學之序”去“窮理”“笃行”,同時還指明修身、處事、接物之要。三是白鹭洲書院,位于吉安市的贛江江心,與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豫章書院一起並稱“江西四大書院”。白鹭洲書院由南宋末年的仕林和文壇領袖江萬裏創辦,延續了800余年的辦學曆程,人才輩出,曾經培養了民族英雄文天祥,著名詩人劉辰翁、鄧光薦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如今的白鹭洲書院是白鹭洲中學所在地,依然書聲琅琅。四是象山書院,位于鷹潭貴溪市,爲南宋四大書院之一,由南宋“心學”開山之祖陸九淵創辦。清代學者全祖望評價說:“嶽麓、白鹿、麗澤、象山,並起齊名,四家之徒遍天下。”五是鵝湖書院,位于鉛山縣鵝湖山麓,曾經是著名的文化中心之一。南宋淳熙二年,由呂祖謙邀請,朱熹與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在此進行一次理學與心學的哲學論辯,史稱“鵝湖之會”,這是中國哲學史上一次理學與心學的大辯論,首開書院會講之先河。淳熙十五年秋天,陳亮邀朱熹、辛棄疾到鵝湖書院商討國家統一大計,朱熹因故未到,陳亮與辛棄疾兩位愛國之士舉行了第二次“鵝湖之會”,他們面對山河破碎的民族災難,感慨萬千,壯懷激烈,盟誓收複國土,以愛國主義思想光耀千秋。鵝湖書院開創的論辯之風遂爲後世學者爭相仿效,由此形成了書院的爭鳴制度。書院爲江西培養了無數的英才。由于書院的興盛,造就了江西科舉人才的獨特優勢。據史料考證,自唐至清,江西考中進士1.05萬人,占全國10.67%,其中狀元48人、宰相28位,“二十四史”立傳者500余人,宋明曾有“朝士半江西”的說法。從現在來看,中國古代書院的輝煌,首先爲中國現代教育提供了極爲重要的曆史借鑒,比如朱熹的《白鹿洞書院教條》對我們現在的大學章程建設也是一種很好的啓迪。其次爲江西文化旅遊和建築發展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江西古代書院留下的許多曆史名人足迹、文藝作品、建築遺存,成爲現代旅遊的根和魂。不少書院都編纂了志書,如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白鹭洲書院、信江書院等,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江西書院保護利用成效明顯
歲月的流逝、曆史的變遷,使江西古代書院飽經滄桑, 許多書院已經變成廢墟,再也難覓蹤迹,特別是散落在鄉村的書院大多消失無存。據江西省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統計,全省書院現僅存170多所。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全省各地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在書院保護、研究、利用方面,持之以恒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白鹭洲書院
1.提升了書院文物的保護級別。爲有效加強書院文物保護,江西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重視將書院文物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江西有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白鹭洲書院、同文書院、潋江書院等5處書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數居全國第一;仰山書院、信江書院、朗山書院等13處書院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大力做好書院文物維修保護。爲切實做好書院文物的保護工作,全省各有關部門積極做好書院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目前,一些書院已編制保護規劃或批准規劃立項,國家和省裏已下達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進行維修保護。
3.堅持不懈地開展書院文化研究。書院作爲傳統文化的傳承地,其本身的文化價值不可估量。江西在保護利用書院文物的過程中,堅持不懈地開展書院研究,初步形成以高校、書院管委會、部分文化研究單位學者和專業工作者專兼職相結合的研究隊伍,成立了江西省書院研究會,出版和發表了一大批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成果,在學術界獲得很高評價,取得較高學術地位。
4.努力推動書院文化開發利用。經過維修保護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均已對外開放,在陶冶情操、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發揮了獨特作用,增強了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自信。
鵝湖書院
三、提升書院的保護利用水平
書院文化是江西的驕傲。如何科學規劃保護、開展深度研究、充分開發利用,需要各方高度重視,認真加以落實。
1.著眼于構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系,探索建立書院文化資源保護機制。
一是制定書院專項保護規劃。對現存書院實行政府挂牌保護。凡挂牌保護的書院不得拆遷,不得挪作他用。分批分期分級明確責任,形成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四級保護體系。二是進一步加大書院文物申報爲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力度,尤其要注意申報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一批,儲備一批。三是修繕重建一批著名書院。要將書院的修繕保護納入文化強省、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建設、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範圍以及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之中,保存較好的書院更要加強保護、修繕、開發、利用,知名度高且有特色的書院要盡可能恢複重建。四是保障資金投入。要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投入,加大對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修繕工作。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要確定一定比例的資金投入書院保護修繕,各市、縣(區)財政要設立書院保護專項資金,對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要按照《文物保護法》的要求進行有效保護。
2.著眼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活書院傳統文化基因。書院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蘊含著尚德修身、名人講學、經世致用、尊師愛生等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從戰略的高度審視書院文化的獨特作用,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提供新鮮血液。
一是把書院作爲校本課程的重要資源。作爲江西傳統文化的瑰寶,書院文化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江西人,對今天的教育發展也有很好的借鑒和啓示作用。要充分挖掘和傳承古代書院文化的民族精神、求實精神和包容精神,建立獨具江西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二是開展書院文化傳習活動。要充分發揮民間組織的作用,講授國學經典課程,使學員能夠較爲系統地掌握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價值。三是在縣級圖書館設立“江西書院講堂”,由學者和當地的文史專家、文史愛好者講授中國傳統文化和當地人文曆史,樹立愛國愛鄉,建設美好家園的信念。
3.著眼于提高書院文化價值認識,構建較爲完善的江西書院研究體系。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教育機構,能教化地方、化民成俗、影響日常生活習俗和社會風氣,核心是以德育人理念、經世致用精神、學術創新精神、社會教化精神和書院管理方式。雖然江西已初步形成了書院研究體系,但對書院文化價值研究還不夠,缺乏對江西古代書院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與江西書院資源大省地位不相稱。要構建較爲完善的書院研究體系,一是要制定研究規劃,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地進行實施;二是要加大研究力量的整合,通過設立重點研究項目整合各方力量對書院開展深入的研究;三是要加大書院研究資助力度,省內有關社會科學研究經費要適度向書院研究傾斜,拿出一定比例的經費進行項目招標,爭取多出早出髙水平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4.著眼于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促進書院文化與旅遊産業的深度融合。文化與經濟深度融合已經成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潮流,在經濟中增加文化含量,在文化中增加産業要素,既能提升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又能爲經濟發展增添內在動力和活力。江西的書院文化獨具特色,書院建築更是別具一格,簡約樸素、布局自由、講堂多樣,具有官式建築與民間建築都難以達到的文化藝術價值,完全可以成爲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的特色旅遊精品。
一是要加強頂層設計,注重書院與山水風光的有機融合,相生共長。書院大多建在風景秀麗之地,與自然風光相互映襯,增添了自然風光的書卷氣息和回歸自然的審美情趣,達到文化與自然風光的完美結合。二是以現有旅遊精品線路爲依托,精心設計古代書院精品線路,著力開發集觀光讀書、教學修養、繪畫書法、攝影觀賞爲一體的書院旅遊精品,突出書院文化的內涵和獨特魅力,打造獨一無二的旅遊産品。三是提升文物品牌影響力。要向北京、陝西、四川、湖南等省市學習,積極做好包括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龍江書院、潋江書院、白鹭洲書院在內的文物品牌包裝、推介,分門別類制作一批江西書院的記錄片、風光片,使江西書院能夠走出山裏、走出江西,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打造成獨樹一幟、獨具特色的在國內外都有影響力的江西文物旅遊品牌。四是加強書院旅遊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力度,提高文物保護、管理、研究、講解與展示利用水平,通過實施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遺址保護工裎、中國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工程,大力推動全省紅、綠、古三色旅遊業的發展。
四、推動書院保護利用落到實處
1.強化敬畏之心。書院文化像其他傳統文化一樣燦爛無比,但也非常脆弱,尤其是書院建築是不可再生資源, 需要精心呵護。對書院文化敬畏之心的缺失,容易造成書院文化價值的丟失,嚴重影響書院文化的傳承。
2.強化觀念更新。江西書院開發潛力巨大,要發掘並激活這一豐富資源,最根本是要在思想觀念上有所創新,要逐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各方力量廣泛參與的書院文化傳承體系。要有文化擔當精神,去除浮躁和功利心態,整合部門職能,實現資源開放共享,組織文博、教育、曆史、哲學等各界人士與産業界共商書院文化傳承、弘揚和服務當代的方式方法與路徑。
3.強化價值取向。書院的保護、研究和利用要堅持社會效益優先,把保護、開發與弘揚書院文化、傳播先進文化相結合,深入挖掘書院文化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內涵,更好地發揮書院文化對于提高人文素質、彰顯地域魅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4.強化人才建設。做好書院文化保護、研究和利用工作,人才是關鍵。要在大力引進人才的同時,全面提升現有書院保護機構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要通過設立研究項目,吸引、鼓勵和支持更多的專家學者開展書院文化研究。要制定有關政策措施,吸引有志于書院文化發展的企業界人士,共同做好書院文化資源的開發工作。
輝耀中華的江右商幫
商幫,是指以鄉土親緣爲紐帶,擁有會館辦事機構和標志性建築的商業集團。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隊伍日漸壯大,競爭日益激烈,各類商幫迅速崛起,全國活躍著山西商幫、安徽商幫、浙江商幫等十大商幫。江西的商幫,被稱爲“江右商幫”,以其興起之早、人數之衆、分布之廣、操業之多、滲透力之強集輝煌與榮耀于一身,稱雄中華工商業900多年,是中國古代實力最強的商幫之一。
從發展脈絡看,“江右商幫”萌芽于唐,興起于宋元,定型繁榮于明清,衰弱于清中晚期。早在唐代,“江右商幫”便有了商幫的雛形——“綱”。綱是成批運輸貨物的組織,唐代的商人們走南闖北,抱團打拼,于是就有了茶綱、鹽綱、花石綱,還有之後《水浒傳》中的智取生辰綱。白居易《琵琶行》中幽怨歌女所吟的“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證明當時的茶商已經迅速發展成爲一支專業的商人隊伍,而浮梁在唐代就已是茶葉集散地了,其茶葉生産和上交茶葉稅收占全國的三分之一。除了茶葉外,漕運、瓷業、糧食等商業組織也已經悄然出現。
宋元時期,江西人口暴增,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人口數量和經濟貢獻都達到了全國的十分之一。商人數量更多、規模更大,江西的商人將經營區域由運河擴展至西南邊陲、東南沿海,“江右商幫”走向成熟。元中期,江西行省商稅6.2萬余錠,僅次于浙江、湖廣行省,居全國第三。
明代至清初,江西迎來了曆史發展的又一次高峰,伴隨著江西人口的外遷,江西的商人們以地域、行業等分類建立了各類商幫組織,修建以萬壽宮爲代表的江西會館,普遍信仰許真君,對外統稱“江右商幫”,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起來。這一時期,江西商人無論從人數、規模,還是活動範圍,均超過了前代,輝煌一時。伴隨著“江右商幫”的興盛,江西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國各地甚至海外,一批商業城鎮蓬勃興起,瓷器、茶葉、紙張、藥材等“江西品牌”産品享譽日盛,成爲各地商人爭相囤積的奇品。
“江右商幫”的輝煌,體現在他們走南闖北,將江西影響力擴散至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江右商幫”立足于江西大本營,在數百年中逐步向全國輻射,出現了向西南、東南、東、北幾條重要商路,形成了商業輻射網。西線是江右商人較爲活躍的主要地區,隨著“江西填湖廣”人口的遷移,江右商人們近走湖南湖北,遠走雲貴川,甚至在西藏也都有江右商人的身影。在湖廣等地區,有著“無江西人不成市場”的說法。在人口稀少的雲貴川,“江右商幫”不僅帶去了商業模式,更帶去了先進的生産力和文化,較爲明顯地促進了西南地區的人口增長和經濟開發。在東南,江右商人利用贛江水運和大庾嶺商道的交通優勢,通過珠江、閩江水系,滲透閩粵,甚至漂洋過海到達日本、琉球和東南亞。明代初期,饒州人程複因經商到琉球國,並被琉球國王委以重任,任國相兼左長史。廬陵歐陽修後裔歐陽雲台,多年在日經商成爲豪富,並在日本修建寺廟、建立會館。在東線和北線,江右商人縱橫于江浙,活躍于京師。清末揚州有八大鹽商,江右商就占據了三席,撐起了揚州城的半邊天,其中吉安廬陵縣人周扶九是揚州最大鹽商,資産達5000萬兩白銀,富可敵國,是中華民國初期的中國首富。
“江右商幫”的輝煌,體現在成就了瓷器、紙張、茶葉等“江西制造”的曆史地位。江右商人以本地的土特産品爲依托,有的在本地或本省經營,有的遠走他省從事商業貿易,在不同的領域都創造了不同的輝煌。不同地方的商人所經營的主要商品也大不一樣,于是便有了臨清藥幫、河口紙幫、吉安布幫、景德鎮瓷幫等。鉛山河口鎮的茶葉經信江、鄱陽湖、長江、漢江等水運,往北一直到達蒙古、俄羅斯,全程5000多公裏,被稱爲萬裏茶路。在商人們的帶動引領下,廬山雲霧、遂川狗牯腦、浮梁茶、婺源綠茶及甯紅茶等茶葉都獲得過國際金獎,直到今天,江西茶葉的品質依舊爲世人稱道。除茶葉外,鉛山縣的連四紙也名播天下,據史料記載,鉛山縣僅石塘鎮一地,每年産紙4500多石,其中200多石被官府收購作爲奏本紙。景德鎮的瓷器聞名海內外,成爲“江右商幫”的主要經營貨物。樟樹中藥市場龐大,建昌(南城)以中藥飲片炮制而著稱,“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建昌不靈”,“樟幫”與“京幫”、“川幫”並稱爲全國三大藥幫,是我國中醫藥的一支重要力量。永修縣雷發達開創“樣式雷”,掌管清朝皇室建築,創造了建築設計的“燙樣”,即建築設計的模型。故宮三大殿、圓明園、頤和園、避暑山莊等皇家宮殿、苑圃和清東、西陵,均由雷氏家族設計建築,今天中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的古代建築,有五分之一是“樣式雷”家族的心血,在中國建築史乃至世界建築史上濃墨重彩地寫上了一筆。
“江右商幫”的輝煌,帶動了一批商業城鎮的迅速崛起。在“江右商幫”內部,也因地域關系分了不少商幫,比如南昌幫、撫州幫、吉安幫、豐城幫、饒州幫等本地商幫。隨著商人們的足迹,沿著贛江商路和大庾嶺商道,明清時期的贛州、九江、袁州、建昌、撫州等地均成了有名的商業都市。一些特色型市鎮興盛崛起,如以瓷業聞名的景德鎮、以藥材加工和貿易聞名的樟樹鎮、以紙業貿易聞名的河口鎮和因轉運貿易繁榮的吳城鎮。景德鎮、河口鎮、樟樹鎮、吳城鎮人口均達到數萬人,商業活動遍及全國,在江西工商業地位舉足輕重,被稱爲江西四大名鎮,其中樟樹成爲聞名遐迩的“中國藥都”,景德鎮又與廣東佛山鎮、湖北漢口鎮、河南朱仙鎮並稱爲中國古代四大名鎮。全國五大手工業中心中就有兩個位于江西,分別是景德鎮的制瓷業、鉛山的造紙業。德興、進賢、宜黃等地也分別因爲冶金、制筆、夏布織造等商業的繁榮發育成商業城鎮。“江右商幫”的興盛還帶動了外省城鎮的發展。湖北重鎮漢口,幾大行業中均有江西商號,尤其是藥材業,幾乎被江西樟樹商人所壟斷。“江右商幫”足至湖南,爲長沙、湘潭等地帶去了繁榮,湘西鳳凰古城成爲江西商人的聚集地。“江右商幫”還帶動了西南地區商業城鎮的繁華,“滇雲地曠人稀,非江右商賈者僑居之,則不成其地”。“江右商幫”對雲貴川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江右商幫”的輝煌,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江西文化的繁榮。“江右商幫”熱衷于回饋家鄉,普遍存在著樂善好施的義舉。在一些江右富商的總投資中,社會公益投資占有很大比重。據統計,江右商用于興私塾、辦書院、助科舉、救災赈荒、修橋鋪路等社會性投資占其投資總量的70%以上。在江右商的鼎力支持下,教育得以發展,學田得以收租,江西的書院數量和規模居全國之冠,文化大幅進步,在文學、藝術、宗教、科技等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遍布全國的萬壽宮,是“江右商幫”輝煌的重要標志。江西商人建立的會館,一般都稱呼其爲萬壽宮。伴隨著“江右商幫”的足迹走向全國,萬壽宮也在各地廣泛興建。哪裏有江西移民,哪裏就有江西商人,哪裏有江西商人,哪裏就有萬壽宮。除了聯誼鄉情、團結互助、維護利益、協調關系外,萬壽宮還具有同鄉會、商會的功能。萬壽宮內祭祀的許真君及其他神靈,則是江西商人們的精神寄托。據統計,明代江西會館占北京會館總數的34%,居各省之首。在南方,江西會館占湖南地區會館總數的46%,占雲南地區會館總數的38%,占貴州地區的34%。伴隨著“江右商幫”走向國外,萬壽宮也修建到了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各國,最多時,達到了1500多座,成爲江西的象征。
那麽,“江右商幫”爲何能迅速崛起創造曆史的輝煌?原因有四,一是經濟發展。得益于經濟中心的南移和政治中心的東移,自唐朝開始,江南地區經濟就有了較快發展,到兩宋時期,江西成爲全國經濟發展的領先地區,其物産之豐在全國名列前茅。在基本滿足本地區需要外,還可以有剩余的手工業品和農副産品供給外地市場。江西經濟的發展爲“江右商幫”的輝煌提供了前提和基礎,“江右商幫”便在這樣的基礎上經營商業,積累資本,形成商幫。二是交通優勢。江西“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瓯越”,自古在區位和交通上就占據著重要地位。形成了以鄱陽湖爲中心,以贛江、撫河、信江、修河、饒河等河流爲脈絡,以周邊地區陸路交通爲輔助,與水路一道,構成江西完整的水陸交通網。尤其是梅嶺(大庾嶺)古道的修建,打通了運河-長江-贛江-珠江的黃金水上貿易通道。江西與周邊來往密切,爲商幫的發展提供了極大地交通便利。三是贛人性格。江西商人多系家境貧寒的農家子弟,自幼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格。在從商的過程中,他們吃苦耐勞、艱苦創業、不避艱險、勤儉持家,極具草根色彩。湖南人說江西商人“一個包袱一把傘,跑到湖南當老板”。我們可以想象,在連綿陰雨中,年輕的江西小夥背起行囊,撐起雨傘,告別家人,爲生計一人獨闖天涯。運氣好的,年老之時榮歸故裏;更多的則是慘淡經營漂泊異鄉。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江右商幫”遵守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的理念,也爲商幫的壯大積累了口碑。他們不賣假貨、劣貨,不擡高物價、欺行霸市,而且還遵守儒家的道德規範,提出了“和氣生財,公平待客”等一系列道德要求。四是人口流動。中國曆史上有三次北人南遷,每一次都有大量人口流入江西。北宋徽宗年間,江西地區人口446萬余人,在全國領先。元代初期,江西地區人口占全國的23%。明代初期,在群衆自發流動的基礎上,政府組織了大規模的移民,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廣”的大遷徙。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刺激了商業的發展,直接導致了“江右商幫”的發展和繁榮。
輝煌之下,難掩“江右商幫”的不足,和晉商、徽商相比,江右商總是小打小鬧,見好就收,散而不強,知足常樂,缺少商業領軍人物。歸結原因,一是重詩書而輕商業。江西是文章節義之邦,儒家思想深厚,贛人大都堅守著“耕讀爲本,詩書持家”的傳統價值觀,重官輕商,缺乏逐利進取的商業精神。即使自己小有成功,也要訂立家規,不准子孫後代經商,必須埋頭讀書考取功名。二是重小本經營輕創新精神。滿足于小本經營,稍有成就便心滿意足。不思進取,怯懦內向,怕爲人先。謹小慎微,不輕易露富。彼此之間,猜忌內鬥,不希望他人做大做強。經營商品品種單一,低水平競爭,缺少自身特色。三是重回饋社會輕資本積累。“江右商幫”資本相當分散,積累嚴重不足。有了商業利潤後,大部分用于投資社會和生活需要,包括建祠修譜,增置田産,辦學助讀,修路蓋房。而用于擴大再生産的極少,影響了江右商的商業資本轉向産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鴉片戰爭後,伴隨著外敵入侵,加之太平天國戰爭和交通條件的變化,“江右商幫”逐步走向衰落。
隨著曆史的推進,江右商被冠以新稱謂“贛商”。新一代贛商埋頭苦幹,搶抓機遇,湧現出一批傑出代表和優秀企業。比如資源型企業江銅集團、江鎢集團、贛南稀土,農業企業正邦集團、雙胞胎、煌上煌,醫藥企業濟民可信、江中集團、仁和藥業,科技企業晶科能源、泰豪科技,文化旅遊企業江西出版集團、江西旅遊集團、綠滋肴等等。但與廣東、江蘇、浙江等發達地區或者與周邊湖北、湖南相比,依然有著較大的差距。我們一定要認清形勢,埋頭苦幹,把握機遇,綠色崛起,再造贛商的新輝煌!
義門陳—世上無雙族 天下第一家
在古代,家族是人才培養的搖籃。江西曆史上人文鼎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家族興旺,名門望族多。中紀委網站“中國傳統中的家規”總共推薦了一百多個家族,江西獨占十分之一強。在這些名門望族中,有一個家族格外引人注目,她曾經創下了聚族3900余口15代不分家的世界奇觀,在唐宋時期先後受到7位帝王的旌表,被禦賜爲“世上無雙、天下第一”,創建了比西歐空想社會主義還早600余年的烏托邦社會。這個家族就是世居廬山南麓鄱陽湖畔九江市德安縣的義門陳家族。
義門陳氏祖堂
義門陳源起
義門陳氏,亦稱爲江右陳氏、江州陳氏,源于南北朝時期的陳朝,創立于唐朝開元年間,興盛于北宋時期。今天全球各地陳姓總人口在9000萬左右,據說義門陳後人約有千萬之衆,于是有一種說法叫“天下陳氏出義門”。數字和說法雖然有些誇大,但足見義門陳在陳氏家族的地位和分量。唐開元年間,陳朝宜都王陳叔明(陳後主的弟弟)第11世孫陳闊(字伯宣)舉家遷居江州齊集裏,合族同居上百年。陳闊的孫子陳旺于公元832年因官置産于德安縣長樂裏永清村,成爲江州義門陳的肇基始祖。陳旺至四代孫陳蘭,每代只一丁相傳,至第五代陳青始生六子,世代農耕,人丁開始興旺,江州陳氏成爲當地望族。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唐僖宗李儇禦筆親題“義門陳氏”四字,義門陳由此而來。
聚族四千口
千人聚族爲世上家族之無雙。陳旺在德安縣長樂裏開基以後,義門陳氏人才輩出,日益昌盛。繁衍至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全家達320余口;到南唐保大十年間(公元947年-957年),義門老幼700余口,十世同居;北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義門人口增至千余;北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義門人口增至3900余口,人口達到頂峰,創造了曆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諧共處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觀。
義門陳氏家族全景
忠義家風成天下家族之楷模。義門陳以忠孝節義爲本,耕讀傳家,敬睦家鄰,家風懿範,厚古照今。宋嘉佑六年,江南數月無雨,旱情嚴重,災民遍野,餓殍盈蒼。宋仁宗只身下江南視察災情,走進“江州義門陳”,見這裏生産生活如常,仁宗便討教一翁。翁說,義門陳人口衆多,上下和睦,孝義治家,老少齊心。面對大旱之年,整個家族齊心協力,挖渠引水,乃避此旱,故生活如常。仁宗感言:江州義門,怡然相存,真乃義之所至也。義門陳的狗也被馴養的懂規矩,傳說義門家族養了100條狗,所有狗都在同一處食槽進食,“一犬不至,百犬不食”。具有忠義家風的義門陳在唐宋時期先後受到7位帝王的旌表(有曆史記載的題贈達到29次),可稱中國古今之最。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南唐主李昪诏立“義門”,立烏頭門,石柱高二丈余,左镌“門”,右镌“義”,免徭役、除雜科,“義門”既立,彰顯四方,爲一國之楷模。宋太宗趙匡義敕聯一幅“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賜“至公無私”匾一塊,先後題賜“真良家”“義居人”,並下昭將“義門家法”收藏于國史館。天禧四年(公元1011年),宋真宗趙恒親題“旌表義門陳氏”。天聖三年(公元1025年),宋仁宗趙祯題贈“萃族三千九百余口天下第一,合爨五百八十多年世上無雙。”據史料記載,北宋時期在義門陳氏忠義孝悌的感召下,江南人家平糾紛,淨爭訟,知禮儀,忠國家,呈現一派耕讀升平的景象。
家法書院開天下家族之先河。唐大順初年(公元890年),義門族人漸多,第三代族長陳崇撰寫《義門家法33條》垂示子孫,成爲中國封建社會最早的完整家法家規。這套以儒家規範爲基礎的家法,字裏行間體現了忠、恕、孝、悌的思想,在維系陳氏義聚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義門陳一部具有憲法性質的根本大法。爲了解決子孫讀書問題,早在家族經濟還不富裕的情況下,義門曾先後創辦了“書屋”和“書堂”兩級學校。初級的叫書屋(相當于小學和初中),高級的叫東佳書院(相當于高中和大學),“七歲令入學,至十五歲出學。有能者令入東佳”。東佳書院是我國最早的私家招徒授業書院之一。書院有數千卷圖書,“堂庑數十間,聚書數千卷”,還有20頃良田的收入作爲教學經費,所藏書帖,“號稱天下第一”。書院的建立保證了義門人才的不斷輸出,至公元1063年,義門陳氏一家曆代爲官人數約400人,曆受封贈42人,曆代累計中舉120余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在京高官30人。當時的義門村,“接官廳內盡是進士、博士、大學士;迎賓路上又來侍郎、禮郎、尚書郎”。
最早烏托邦
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義門族人聚族合炊,吃“大鍋飯”,辦“大食堂”,“大集體”勞動,財産共有,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創造了現實版的桃花源,比西歐烏托邦理想主義社會還要早600多年。
從政治上看,義門陳實行任人唯賢的民主選舉制度。義門陳對家族管理者的選拔只論才幹,選賢任能,而不是論輩分、年齡和經濟實力。自陳崇始,義門曆任家長都是經民主推選的。
從生産上看,義門陳實行公有制,家産共有、家無私財、共同勞動。他們廢除了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土地歸家族所共有,家族與田莊分層經營,“男性田野耕種,女性養蠶織布”,以整個家族爲單位,對全家庭的勞動力進行統一調度和安排。
從分配上看,義門族人平均分配,人無貴賤,諸事平等。在吃飯時,以鼓聲爲召集信號,成年男女分開坐,未成年人另坐一邊,秩序井然。在住宿方面,族人住的房子都是由每個莊統一建造的,沒有差別。穿的衣服方面,春季、夏季和秋冬季分別統一發一樣的衣服,就連公共勞動的時候都一樣,“堂前架上衣無主”,每年冬至、歲節、清明三時,都發鞋子一雙。
從保障上看,義門陳建立了一套較爲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對于年老體弱者,家族都有一些照顧,比如對于老而有病的,每月給油一斤和適量的茶鹽;對于從事艱苦勞動的男子,給一些好酒犒勞;對于婦女會有些脂粉、針花等物。義門陳在醫療、教育、養老等有一套保障體系。家族安排兩個人學醫,族人生病就找他們看,病人不花錢,買藥的錢由家族統一出。家族建有專門的敬老院“壽安堂”,同時還建有“太學院”專供在外爲官者告老還鄉後頤養天年。建立了幼兒園“百嬰堂”,嬰兒生下以後,由家族統一管護。
從建築看,義門陳建有自備生産、生活用品的各種設施,俨然一個等級森嚴、分工有序的小型國家。義門陳建築具有和國家機制相對應的各種功能,除了族人住宅之外,還有大量公益性、公用性建築。比如,有家族議事聚會場所百柱堂、大公堂;有家族會餐場所饋食堂;有專供吃住招待場所廨宇(相當于今天的招待所);有休閑遊樂的花園蘭宮、秋千院、大戲院、嬉戲亭;有貯存糧食的義倉;有執行家法的刑杖所;有醫院醫俗院、幼兒園百嬰堂、敬老院壽安堂、釀酒廠酒坊、中小學陳氏書屋、大學東佳書院等。此外,還有禦書樓、旺公祠、祖訓堂、德星堂、接官廳及田莊、園林等建築共計三百多處。
從婚姻制度看,義門陳實行了一夫一妻制。義門陳家法中明確規定:“男皆只一室,不得置外妾,男年十八歲,則與占勘新婦,女則侯他家求問”。男婚女嫁由家族操辦,財産統一管理。在一夫多妻制盛行的封建社會,義門陳家族實行“一夫一妻”的制度,十分難得。義門陳實行的一夫一妻制也有其局限性,年輕人的婚姻都是家族一手包辦,沒有自主選擇權力,更談不上愛情了。
由此可見,義門陳實行了比較公正的平均主義,比我們人民公社時期的大鍋飯還要早一千年。但這種平均主義是低水平的較爲原始的“共産主義”,在沒有外部援助的情況下很難持續。
忠義傳天下
到公元1063年,義門陳家族已在江州定居三百余年,人口達到3900多口,田産300多處,達到了發展的巅峰時期,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裂痕。一是家族經濟困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義門陳“大集體”“大鍋飯”的生産分配方式越來越束縛生産力的發展,糧食産量已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人口。到了宋淳化年間(公元990-994年),義門陳連吃飯都成問題了,遇到風調雨順的年份還能維持溫飽,遇到自然災害整個家族都在餓肚子,只能靠官府接濟度日。二是小社會的不穩定。義門陳家族重視農耕和讀書,但對商品經濟嗤之以鼻,嚴重制約了家族經濟的協調發展。有些子孫晚輩越來越不服從管理,從不給家長報告,還擅自典賣田産。三是家族的龐大引來統治者的警惕。義門陳家族不斷擴張,在江西周邊的湖北、安徽都設置了田莊,發展了陳氏家族。由于擔心日益壯大的義門陳會影響社會穩定,文彥博、包拯等大臣紛紛上書建議分析義門陳。公元1062年(北宋嘉祐七年),宋仁宗以“義門陳孝義傳家,分析各地教化天下”的理由,將義門陳分析至全國各地。
根據宋仁宗的禦賜編號,義門陳家族財産列爲291份,人口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廣東、福建、山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125個縣市。隨後,江州義門就開始了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家族大遷徙。因爲這些陳姓都從江州義門析出,因而各家門口都挂有義門世家的匾額,各地又有“天下陳氏出江州”之說。即使分析各地,義門陳的家風依然影響著後人不斷前進,建功立業。據查,中國共産黨的著名人物陳獨秀、陳毅、陳雲、陳赓,國民黨元老陳立夫、陳果夫、國民黨將領陳誠等,都是江州義門陳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後代。“陳門五傑”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陳寅恪、陳封懷也是義門陳分支的後裔。
“義門陳”是贛鄱文化的獨特品牌,她那忠孝仁義的家風對于當今社會文明建設有借鑒意義,她那烏托邦式的田園生活是人們向往的理想境界。義門陳又是江西旅遊的後備力量,她位于贛北廬山——廬山西海——山水武甯旅遊黃金線路的中間點,一旦成功開發將帶來大量的人流資金流,數千萬義門陳後裔就是一個有著巨大潛力的客源市場。然而,今天我們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對義門陳的研究成果不多、對義門文化的開發利用程度不高。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將義門陳的研究開發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主動引導作爲,突破家族界限,整合各方力量,讓義門陳這一“世上無雙、天下第一”的家族文化再次展現出強大的影響力,爲江西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樣式雷極簡史
“樣式雷”是對清代260余年間主持皇家建築雷姓世家的譽稱。他們是從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梅棠鎮新莊村走出的建築家族。
雷發達是公認的“樣式雷”家族的創始人,從小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他具有家學淵源,祖父、父親均是當地有名的木工。清廷初立時,因農民起義,皇宮盡毀,向全國征集工匠。雷發達因藝征召。他奇思妙想,技藝超群。
爲將建築構思送皇上禦覽,創造了立體模型,因需要熨燙,被稱爲“燙樣”,燙樣裏面的構件可隨時調換。他謙和待人,善于合作,得到了工部長官的信任和工友們的愛戴,被任命爲工部營造所長班。
朱啓钤《樣式雷考》和《雷氏族譜》
長子雷金玉,在系列皇宮建築中做出突出貢獻。重修太和殿即將完工的關鍵時刻,一切准備就緒,當大梁升到應有高度時,榫卯卻懸而不合。雷金玉自告奮勇,借梯攀爬上去,啪啪啪三斧頭慶典大功告成,康熙帝現場親睹,召見奏對,欽賜內務府總理欽工處掌案,賞七品官。
雷聲澂是雷金玉幼子,父親逝世時出生僅3月。其母抱著幼子在工部哭訴,爲雷家爭得孩子成年後重掌樣式房資格。可憐寡母不知其名,卻爲“樣式雷”傳承做出了特別貢獻。
第5代“樣式雷”雷景修父亡時僅22歲。他謹遵父言,將“樣式房”掌案職位交其父同事。自己甘居其下,兢兢業業奮鬥24年,憑借精湛的技藝,再任“樣式房”掌案,這種不靠繼承靠自我奮鬥的精神,爲今天的青年人做出了榜樣。
第7代“樣式雷”雷廷昌,因主持重建天壇祈年殿等重大工程,被賜爲二品。雷氏家族榮耀達到了頂峰。
雷獻彩,第八代“樣式雷”,參與主持過頤和園等工程。因清朝式微,無力投建大工程。他連娶兩房,無出一子。在失業和斷子的憂愁中,郁郁而終,樣式雷家族沒落。
“樣式雷”家族傾注畢生智慧和汗水,創造了世界文化遺産的家族之最,爲中華民族建築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確可稱之爲“永修八代‘樣式雷’,中國半部古建史”。
“樣式雷”的作品非常多,包括紫禁城(故宮)、中南海、北海、承德避暑山莊,圓明園、頤和園、萬春園、暢春園,天壇、清東陵、西陵、景山等,幾乎包括了清朝所有的皇家宮殿、園林,壇廟、陵寢,還有京城大量的衙署、王府、私宅及禦道、河堤。其中北京紫禁城,故宮天壇,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西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爲世界文化遺産。
中國共有31項世界文化遺産,“樣式雷”占到了約五分之一,可以說無人能比。紫禁城是皇帝生活和工作的場所,金碧輝煌,莊嚴絢麗,是中華文明的曆史見證。
天壇是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豐登之所,集古代哲學、曆史、數學、力學、美學、生態學于一爐,是古代建築經典的代表作。
頤和園是清代皇家行宮禦苑,是目前保持最完整的“皇家園林博物館”,是中國山水園林設計中無可替代的傑作。
承德避暑山莊是清王朝夏天的行宮,占地584公頃,建設時間90年,皇家與周圍的湖泊、牧場、森林和廟宇巧妙的融爲一體,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皇家建築群。
清東陵、西陵分別在河北省遵化市和易縣境內。這裏山川秀美、氣候溫潤、日照充足、森林覆蓋高,優美的自然環境與帝後陵寢完美的融爲一體。它是中國規模最大、埋藏帝後子嗣最多、功能最完備、最符合中國風水觀的皇帝陵。整個東、西陵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是中國陵寢古建築中的精美之作。
2007年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樣式雷圖檔正式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它是世界文化遺産項目的延續。樣式雷圖檔是指雷氏家族制作的建築圖樣、燙樣、工程做法及相關文獻。
樣式雷燙樣
“樣式雷”最爲輝煌的貢獻是設計建築了“萬園之園”圓明園。它集中體現了康乾盛世皇帝的偉大夢想,不僅彙集了江南的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最美的園林建築。既收藏了大量的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又栽種了大量罕見的奇花異木,集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創造了中華民族建築藝術之最,完全可稱爲無與倫比,舉世無雙。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侵入圓明園,搶掠之後用大火焚毀,這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樣式雷”之所以能爲中華民族做出如此巨大的貢獻,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有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世代不墜的“誠德家風”。
按照永修“樣式雷”專家陳前金老先生總結,主要有八條:
一是父慈子孝,兄謙弟恭;
二是尊師重孝,和親睦鄰;
三是刻苦習藝,精益求精;
四是當仁不讓,大膽創新;
五是堅韌不拔,砥砺前行;
六是誠信做人,不貪不吝;
七是衆處守口,獨處守心;
八是貧賤不移,富貴不淫。
在調研江西建築文化時,我來到永修縣新莊村“樣式雷”的祖屋前,陷入靜靜的沉思,今天有成千上萬的地産商,爲什麽難以出現能縱橫建築業百年的“樣式雷”式建築家族?爲什麽難以出現能打造出系列世界文化遺産的“樣式雷”式建築巨匠?爲什麽難以出現更多的能發明活動“燙樣”的創新型建築人才?
我們期待:“樣式雷”精神能夠發揚光大,建築業能夠全面進入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人民群衆能住上高水平住宅,中國現代建築百年後能評上更多的世界文化遺産。(注:本文參閱了陳前金先生等的研究成果)
創造世界級的大遺址旅遊目的地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因發現海昏侯劉賀墓而聞名于世。劉賀是我國曆史唯一一個曾擔任過皇帝、王、侯和平民的人,其生平跌宕起伏,從19歲登上人生的高峰到客死異鄉,故事精彩絕倫。其墓中出土的黃金超過建國以來全國考古發現的總和,木椟和竹簡將改寫曆史。海昏侯墓是目前中國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內涵最豐富的漢代列侯等級墓葬,自2011年搶救發掘以來,在國內掀起了持續不斷的海昏侯宣傳熱、研究熱與保護熱,並于2015年高票入選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爲切實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海昏侯文化遺産,2017年12月,國家文物局決定將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遺址公園規劃面積總計12.46平方公裏,分爲墓葬展示區、紫金城展示區、考古預留區、待定區、入口功能區、曆史體驗生態休閑區等六大功能區,采用“一心、一館、三片、多點”的展示利用結構。一心:遊客展示服務中心;一館:遺址博物館;三片:城址展示區、墓葬展示區、曆史體驗生態休閑區;“多點”:構成各展示片區的獨立遺址展示點。
三年來,南昌漢代海昏侯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各項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成效明顯。一是基礎建設初具成型。遺址博物館、遊客展示服務中心及配套設施項目已完成主體土建工程正在抓緊室內裝修,海昏大道實現通車,劉賀墓園保護展示一期工程全面完工等。二是文物保護成效明顯。在加強遺址公園安防措施的基礎上,對墎墩2號墓進行了考古發掘及文物修複保護,完成了紫金城城址西城門遺址的地形圖測繪、考古勘探和遺址公園一期遊步道考古勘探等工作。三是品牌宣傳持續深化。繼續開展出土成果展,累計接待參觀總人數達200萬余人次;完成各類海昏侯文創産品設計創意400余款,設計定型200余款;拍攝制作“守護文化遺産”宣傳片和遺址公園形象宣傳片《千年侯國·大美海昏》,大力宣傳普及海昏文化。四是機構隊伍不斷健全。遺址管理局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初步形成了一局一館兩公司的管理架構,運營管理團隊基本形成;組建了江西省海昏文化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和南昌海昏文化置業有限責任公司,選定了遺址公園安保、保潔等物業服務公司等。五是遺址保護納入立法。省政府已制定出台《江西省南昌市漢代海昏侯國遺址保護辦法》,2021年2月1日起實施。申報國家4A級旅遊景區等前期工作也正在啓動實施中。但需清醒看到,當前海昏侯國遺址公園仍處于起步階段,遺址考古發掘、文物研究修複、海昏品牌創建、配套設施建設等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要求相比,存在較多不足,亟待加快改進完善。
漢代海昏侯國遺址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凸顯了江西的文化底蘊,也是改變江西的旅遊格局,打造江西文化“新名片”的著力點和建設南昌國際大都市的“引爆點”,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對遺址的保護、開發等工作非常重視。我們要倍加珍惜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契機,堅持高起點謀劃、新思路加快推進,切實把遺址公園建設成一個集遺址保護、旅遊觀光、文化體驗和生態休閑爲一體的世界級大遺址公園旅遊目的地。
一、明確定位
要用世界的、曆史的、發展的眼光,瞄准國際水平,高標定位、精准定位。遵循“考古要先行、建設是基礎、保護是主責、研究是核心”的原則,堅持“四個一流”:一流的考古水平,一流的文物保護水平,一流的展示水平、一流的旅遊水平;注重“四個結合”:遺址公園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與群衆生活水平提高相結合、與城鄉基本建設相結合、與環境改善相結合;實現“三個目標”:創建全國旅遊5A級景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世界文化遺産。
二、創新理念
當前,伴隨“文物”保護向“文化遺産”保護轉型,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內涵”和“外延”有了新的發展和變化。讓文化遺産“活”起來,需要創新理念,推動從被動的搶救性保護到主動的規劃性保護,從“打補丁式”的局部保護到著眼于遺址規模和格局的全面保護,從單純的本體保護到涵蓋遺址環境的綜合性保護,從“畫地爲牢式”的封閉保護到引領參觀的開放式保護,從專一的文物保護工程到推動城市發展、改善民生的文化工程。把豐厚的海昏後文化遺産資源轉化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實現文化遺産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和諧共融、互利雙贏,讓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衆。
三、善借外力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文物保護利用,關注度高、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發揮各方智慧,借力發力、群策群力。在考古和學術研究上,加強與省內外相關科研院所合作,積極邀請國內外著名文物保護專家、漢代文化研究專家講學指導,深入研究,充分挖掘海昏侯文化的豐富內涵。在建設運作上,學習借鑒西安、成都等地大遺址建設、運營管理的成功經驗,借助專業化的、成熟的文化資本運營團隊,依靠政府強大的政策支持,以及文物管理部門的專業指導,加快推進考古遺址公園、遺址博物館和“漢代小鎮”等建設。
海昏侯墓出土的部分文物
四、加強安保
文物安全,應確保萬無一失。如果把這些文物搞沒了,上對不起列祖列宗,下對不起子孫萬代。遺址管理局和遺址博物館要時刻繃緊安保的弦,嚴格按照文物保護的要求,統籌協調各方資源,做到力量不減、標准不降、無縫對接,全面負起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學術研究、遺址建設等各項工作的責任。要加強源頭管控,強化末端守護,進一步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的現代化綜合防範體系,確保不留死角、不存盲區。加強制度建設,盡快研究制定保護管理辦法和條例,爲遺址保護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五、深入研究
海昏侯能否保持長久的、持續的影響力和生命力,關鍵在于能否不斷推出新的研究成果,深化認識其蘊含的豐富多元價值。換言之,圍繞海昏侯展開的學術研究,是唱響“海昏”品牌、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基礎。要加強與省內外一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物館的科研合作,發揮集體智慧,深化遺址的內涵與外延課題研究,整體提升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保護科技和研究水平,在講清楚海昏侯墓及其出土文物的特殊性、獨特性上下功夫;積極邀請國內外著名文物保護專家、申遺專家、漢代文化研究專家開展實地調研,開設專題論壇、培訓講座等,緊緊抓住漢文化進行研究,做好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的各項基礎工作;發揮好“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建設專家委員會”作用,爲遺址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智力支持。
六、持續宣傳
從正式發掘至今,海內外媒體的跟蹤報道,已經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海昏熱”。如何擺脫“一時的熱鬧”,在常態化下講好“海昏”故事,是亟須解決的問題。要及時宣傳考古發掘最新進展、最新發現、最新成果,做到宣傳力度不減、熱度不降;豐富宣傳載體,通過拍攝宣傳片、開展文物巡展和創作相關書籍、影視、動漫、手遊作品等方式,找准興奮點,不斷擴大、提升海昏侯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普及文物知識,在全社會形成“文化遺産人人保護、保護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圍。
研究海昏侯的相關書籍
七、強化保障
不論是文物保護利用,還是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都離不開體制、機制、人才、資金等方面的保障支撐。樹立大局觀,進一步理順工作職能,優化工作機制,省市區政府要分級負責,落實遺址保護建設經費,加快遺址公園主體建設進程,統籌推進周邊基礎、文化、旅遊設施建設以及環境整治等相關工作;省文化和旅遊廳要加強業務工作的指導,加快推進遺址勘探考古發掘和5A級景區創建;遺址管理局要繼續充分利用省屬市管模式這一有利平台,加強內部凝聚力,吸引省內外一流考古發掘和文化研究的專業人員。同時,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組建一支專門的考古發掘隊伍和一流的講解員隊伍,真正把發掘、保護、利用、展示、研究、旅遊工作有機結合,把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融爲一體。
海昏侯文化遺産是南昌的,也是江西的,更是中國的乃至世界的。“北有兵馬俑、南有海昏侯”,這是既定工作目標,也是既定工作任務,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爲創建世界級的大遺址旅遊目的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梅花三弄》與江西
《梅花三弄》是中國著名的古琴曲,曆經滄桑,流傳至今,深受琴家和大衆的喜愛,在傳承中國古典文化和對外文化交流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鮮爲人知的是,《梅花三弄》與江西有著極深的淵源,其起源、傳承等都與江西緊密聯系在一起,是江西曆史文化資源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關于《梅花三弄》的起源,曆史上較爲一致的觀點是,該曲源于東晉桓伊所作笛曲。桓伊是江西在東晉時期的一位曆史文化名人。桓伊初爲官,正值前秦苻堅勢力強盛之時,東晉北方邊境堪憂。桓伊先是被任命爲淮南太守,治理有方而進督豫州十二郡、揚州江西五郡軍事,因征戰有功,又進都督豫州諸軍事、西中郎將、豫州刺史。公元383年,苻堅調集90萬大軍,分三路南下,意圖一舉蕩平東晉,統一南北。桓伊與謝玄、謝琰以弱勝強,破堅于淝水,奠定了東晉偏安局面。桓伊以此功封永修縣侯,進號右軍將軍。後遷任都督江州、荊州十郡,豫州四郡軍事,官居江州刺史之職。桓伊在江州刺史任上,寬免稅賦,體恤民情,深得百姓的愛戴和擁護。最後,桓伊病卒于江州刺史任上,並被追封右將軍加散騎常侍,谥號“烈”,葬在了現在的南昌市青雲譜區石馬村。
桓伊吹笛
桓伊才兼文武,精通音樂,雖有赫赫戰功和很高的爵位,但始終豁達隨和,謙虛不驕。據南朝宋時期的《世說新語》記載,桓伊與王子猷(王羲之的第五個兒子,東晉名士,生性卓荦不羁)一次偶遇,王子猷命人對桓伊說:“聽說你善吹笛,請爲我吹奏一曲。”當時的桓伊已是位居顯貴,但他還是下車出笛,“爲作三調”,吹奏完畢即上車離去。盡管這次偶遇,二人自始至終未曾直接交談一言,但同爲風流名士,二人惺惺相惜,造就了一段曆史佳話,也由此誕生了千古名曲《梅花三弄》。隨後的諸多曆史典籍和文學作品對此也多有記載和引用。如隋末虞世南的《北堂書鈔》輯錄“爲作三弄”,晚唐李郢在《贈羽林將軍》中寫道:“唯有桓伊江上笛,臥吹三弄送殘陽”,等等。再後來,有琴家在笛曲的基礎上,將《梅花三弄》改編和翻奏成了琴曲。
宋元年間,由于文人對古琴高雅情趣和梅花傲雪淩霜高貴形象的推崇,琴曲《梅花三弄》得以不斷流行和推揚。然而,即便如此,現存的宋元典籍中只能看到文人對該琴曲的頌贊,卻無琴譜的詳細記載。直至明代,又是一位江西曆史文化名人,他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記載了《梅花三弄》譜本,使其能夠傳承至今。
這位江西曆史文化名人就是朱權。朱權,自號臞仙,史稱甯獻王,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十七子。明建文元年(1399),受燕王朱棣脅迫,參與“靖難”之役。明成祖即位後,朱權請封蘇州、杭州皆不准。永樂元年(1403),在其25歲之時,被改封南昌,盡奪兵權,並限制行動。初到南昌,朱權年輕氣盛,對自己的待遇頗爲不滿,後屢遭朝廷斥責,就不問世事,韬光養晦,終日鼓琴讀書研茶,與文人墨客相往還,直至70歲終老于南昌。
朱權好學博古,讀書無所不窺,旁通釋老,尤精音律,工戲曲。他曆時12年從“琴譜數家所裁者千有馀曲”中,精選了64首曲子編爲《神奇秘譜》,《梅花三弄》便是其中之一。《神奇秘譜》體現了古琴發展至明初時的成就,保存了遠古之曲的真實面貌,是琴曲《梅花三弄》存見最早的譜本。朱權在對《梅花三弄》的解題中提到:“桓伊出笛作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爲三弄焉”,再次肯定了《梅花三弄》來源于桓伊的笛曲。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朱權整理並保存了琴曲《梅花三弄》,江西之域在《梅花三弄》流傳至今上,又一次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窺一斑而知全豹。江西與《梅花三弄》起源和傳承的密切關系,實際上也透射出了江西在中國古代音樂和戲曲上的重要地位。江西還有與《梅花三弄》同樣著名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又名《浔陽琵琶》、《浔陽月夜》,是依據白居易的詩作《琵琶行》發展而來,描寫了江西九江江上和風輕拂、微波蕩漾的美麗夜色,顯露出隱約朦胧的意境。自古以來,江西音樂發達,英才輩出,從神話傳說中居住在南昌近郊洪崖丹井的黃帝音樂大臣、中國音律鼻祖伶倫,到唐代永新縣的大唐歌妃許合子,多獨領風騷。宋以後,江西更是成爲全國音樂發展中心,姜夔、周德清、燕公楠、朱權、魏良輔等人的音樂理論被音樂家們視爲“聖典”。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中國國音之鼻祖”,成爲當代推廣普通話的基礎。姜夔發現並整理了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在戲曲方面,明初形成的弋陽腔是南戲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劇種,爲高腔的源頭,在外省演變成京劇、川劇等40多種地方戲的重要元素。還有撫州的宜黃腔、九江的青陽腔等都曾産生很大的影響,至今仍在傳唱。明代湯顯祖開創臨川派,其“臨川四夢”代表了中國古典戲劇的最高水平,被譽爲“東方莎士比亞”。清代蔣士铨可稱乾隆間第一曲家。還有江西因盛産茶葉在清中期逐漸形成的采茶戲,鄉土氣息濃郁。
這些優秀的曆史文化資源,有的已經得到重視,作了諸多研究,並得到了進一步的弘揚;有的卻並不爲人們所熟知,仍然蒙著曆史的塵埃。就如《梅花三弄》,還需要我們深入地挖掘,通過研討會、影視拍攝,以及相關紀念活動等途徑和手段去宣傳和弘揚。這一方面是寄托我們對江西先賢緬懷之情,另一方面也是繼承我們的傳統血脈,並爲當代文化、旅遊及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江西省上饒市弋陽腔
江西十大紅色文旅基因庫
江西是個好地方,這裏不僅名山大川遍布,曆史古迹衆多,而且還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紅色沃土。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江西兒女爲了革命的勝利赴湯蹈火、前赴後繼,有名有姓的烈士近26萬人,約占全國總數的六分之一,無名烈士更是不計其數;安源工人運動、秋收起義、南昌起義、井岡山鬥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誕生等重大曆史事件均發生在江西;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江西留下光輝足迹,江西也是開國將軍最多的省份。
江西,這片土地上承載著太多的紅色記憶,山水中凝結著太深的革命傳奇,可謂縣縣有紅色故事,市市有紅色景區,全省猶如一個沒有圍牆的革命曆史博物館。在江西衆多紅色旅遊資源中,最佳代表當屬“四大搖籃(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人民軍隊的搖籃—南昌、共和國的搖籃—-瑞金、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安源),四處勝地(偉人化險地—銅鼓、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于都、改革開放策源地—小平小道、耀邦陵園地—共青城富華山),一營—上饒集中營,一人—方志敏”等十大紅色文旅基因庫。
1、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
井岡山茨坪
井岡山,地處江西省西南部、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古有“郴衡湘贛之交,千裏羅霄之腹”之稱。井岡山山勢雄偉、地形複雜,處于國民黨統治的薄弱環節,爲中國共産黨人建立革命根據地提供了天然屏障。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經“三灣改編”後的秋收起義部隊到達甯岡,團結和改造當地袁文才、王佐農民武裝,先後在甯岡、永新、茶陵、遂川等縣恢複和建立黨組織,實行工農武裝割據,開始創建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革命時期,以毛澤東、朱德爲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先後打破了敵軍的多次“進剿”和“圍剿”,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等大捷,有效地保存並發展壯大了革命力量,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勝利道路,留下《西江月·井岡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紅色政權爲什麽能夠存在?》等著名詩文,錘煉出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即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群衆求勝利。朱德稱贊井岡山爲“天下第一山”,彭真稱她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董必武稱她爲“革命山”“旅遊山”“文化山”。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井岡山時指出,“井岡山是革命的山、戰鬥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榮的山。井岡山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之作,從這裏革命才走向成功。行程萬裏,不忘初心。”
井岡山風景名勝區以革命人文景觀爲主體,現有11處景區、76個景點、460多個景物景觀。其中,最著名的有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紅四軍軍部舊址、黃洋界紅軍哨口遺址、八角樓、龍江書院、井岡山會師紀念碑、三灣改編舊址和毛澤東舊居等。2、人民軍隊的搖籃:南昌南昌,意爲“南方昌盛之地”,又名豫章、洪城,江西省會,地處江西省中北部,始建于西漢,距今已有2200多年曆史。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滕王閣屹立在南昌贛江之畔,唐初詩人王勃在此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南昌,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亦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在南昌領導發動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開國十大元帥、十位大將中,有7位元帥、4位大將直接或間接參加了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産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開始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標志,南昌也因此成爲了人民解放軍的誕生地,被譽爲“英雄城”。1938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在南昌成立。在此前後,中國共産黨成功地組織南方八省14個地區紅軍遊擊隊下山改編爲新四軍,南昌也成爲新四軍的主要誕生地。
在長期的革命和鬥爭中,南昌見證了無數革命先輩追求真理的奮鬥曆程,留下了許多重要的革命文物和革命舊址。南昌著名紅色旅遊景點是“八一起義”舊址和新四軍軍部舊址,包括八一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賀龍指揮部舊址、朱德軍官教育團舊址、葉挺指揮部舊址、朱德舊居、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等。此外,爲了紀念南昌起義,南昌還有許多以“八一”命名的景點,如八一廣場、八一起義紀念塔、八一公園等。3、共和國的搖籃:瑞金
瑞金,地處江西省東南邊陲、武夷山脈西麓,與江西興國、于都、會昌和福建長汀等地相鄰。瑞金,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地區,是中華蘇維埃第一次、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地,被譽爲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初始發祥地。在這片紅色土地上,中國共産黨人進行了長達三年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共和國從這裏走來,“毛主席”的稱謂從這裏起始,“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的故事從這裏誕生。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等率領紅四軍主力下井岡山,轉戰贛南、閩西。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葉坪村召開,大會選舉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作爲大會閉幕後的最高政權機關,毛澤東當選爲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大會宣告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設外交、軍事、勞動、財政、土地、國民經濟、糧食、審計、教育、內務、司法、工農檢察、國家政治保衛局、臨時最高法院14個工作部門,並將瑞金改爲“瑞京”,定爲首都。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宣告成立,標志著土地革命中産生的工農民主專政政權首次以國家形態登上中國政治舞台,也爲建立新中國進行了偉大預演。
瑞金現有紅色景區景點180多處,如紅軍廣場、“一蘇大會”會址、沙洲壩革命舊址群、紅井、中華蘇維埃紀念園等。自1995年新華通訊社第一個在瑞金“尋根問祖”、修複革命舊址以來,目前已有50多家中央機關和國家部委來瑞金重續“紅色家譜”,建立了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4、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安源
安源,地處江西省西部的萍鄉市。萍鄉市位于湘贛邊界,有“吳楚咽喉”之稱,是近代工業最早崛起地之一,以産煤爲主。安源煤礦是當時江南第一大煤礦,是當時全國最大工業公司–漢治萍公司的主要廠礦之一。爲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榨剝削,在中國共産黨成立前,安源路礦工人曾自發地進行了七次較大規模鬥爭,但均以失敗告終。
1921年秋至1930年,毛澤東先後9次來到安源組織工人運動和開展武裝鬥爭。1922年9月,在毛澤東、劉少奇、李立三的組織領導下,安源路礦工人舉行大罷工。大罷工曆時5天,由于准備充分、行動統一,並且注意鬥爭策略,以至秩序極好、組織極嚴、未傷一人、未敗一事,是中國共産黨第一次獨立領導並取得完全勝利的工人鬥爭,開創了早期中國工人運動“絕無而僅有”的成功範例。安源工人運動是中國共産黨早期領導工人運動的光輝典範,安源也被譽爲中國的“小莫斯科”“無産階級的大本營”。在這裏,中國共産黨人建立了中國最早的産業工人黨支部、最早的具有武裝性質的工人糾察隊,創辦了最早的經濟組織–工人消費合作社,並發行了共産黨領導下的最早股票和貨幣。
安源工人運動的蓬勃發展,爲後來中國共産黨領導武裝鬥爭積累了重要力量。1927年9月,毛澤東、盧德銘等中國共産黨人在安源、銅鼓、修水等策劃發動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留下了許多革命紅色遺迹。目前,安源的紅色教育基地主要有: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秋收起義廣場、總平巷、萍浏醴起義舊址等。
5、偉人化險地:銅鼓
銅鼓,地處江西省西北邊陲,因城東有一巨石色如銅,形似鼓,擊之有聲,故名銅鼓。銅鼓是秋收起義的爆發地和前敵委員會所在地,是秋收起義的領導指揮中心,也是毛澤東走上統帥之路的第一站。彭德懷、滕代遠、蕭克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創建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也曾一度把軍政首腦機關設在銅鼓。1927年9月9日,毛澤東在前往銅鼓領導和指揮秋收起義過程中,經曆了人生中唯一的一次遇險,他在湖南浏陽縣被當地民團抓住,憑著機智並在紙工會員陳九興的幫助下在銅鼓縣安然化險。“一腳踏兩省、六元定乾坤”的傳奇經曆爲後人景仰並津津樂道,經多方考證,偉人化險地位于銅鼓縣排埠鎮的月形灣。
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接受美國記者斯諾采訪時,曾詳細講述這段化險爲夷、扣人心弦的曆險故事。斯諾的《西行漫記》以毛澤東親自講述的口吻生動再現了當時的場景:“當我正在組織軍隊、奔走于漢陽礦工和農民赤衛隊之間的時候,我被一些同國民黨勾結的民團抓住了。……那些民團奉命把我押到民團總部去處死。但是我從一個同志那裏借了幾十塊錢,打算賄賂押送的人釋放我。普通的士兵都是雇傭兵,我遭到槍決,于他們並沒有特別的好處,他們同意釋放我,但是負責的隊長不允許。于是我決定逃跑。但是直到離民團總部大約二百碼的地方,我才得到了機會。我在那地方掙脫出來,往田野裏跑去。我跑到了一個高地上,下面是一個水塘,周圍長了很高的草,我在那裏躲到太陽落山。士兵們追捕我,還強迫一些農民幫助他們搜尋。有好多次他們走得很近,有一兩次我幾乎可以碰到他們。雖然有五六次我已經放棄希望,覺得我一定會再被抓住,可是我還是沒有被發現。最後,天黑了,他們放棄了搜尋……”脫險後,毛澤東來到銅鼓大沙洲的永甯橋畔舉行了閱兵儀式,隨即發動了著名的秋收起義。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傳》對此事,也有大致相同的介紹。
爲紀念秋收起義和緬懷偉人這段傳奇的經曆,銅鼓縣不僅修繕了秋收起義紀念館、秋收起義閱兵廣場、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舊址等紅色景點,還興建了偉人化險地景區,內有毛澤東舊居—吳家祠、毛澤東脫險陳列館、毛澤東脫險藏身處、毛澤東銅像廣場等。
6、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于都
于都,地處江西省東南部,東鄰瑞金市,南連會昌縣和安遠縣,西接贛縣區,北毗興國縣和甯都縣,素有“六縣之母”和“閩、粵、湘三省往來沖”之稱。于都,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南方三年遊擊戰爭起源地、長征精神的發源地、中央蘇區全紅縣和蘇區精神的形成地之一,誕生了16位共和國將軍。這片紅色土地承載著中國共産黨的初心和使命,見證了中國共産黨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意志,成爲鑄就中國共産黨人偉大鬥爭精神重要地區之一。
由于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1934年10月,中央機關、中央軍委和中央紅軍主力8.6萬人不得不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集結于都並開始戰略轉移即長征。爲了保證紅軍順利渡河,于都人民無私奉獻,大力支援紅軍,當時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運,共彙集了800多條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設浮橋,有的用作擺渡,爲避免國民黨的飛機轟炸,隱蔽紅軍的戰略意圖,架設浮橋都在夜間進行。一到傍晚,有組織的群衆湧向架橋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飯,還有的送門板木材,僅4天時間,就在于都縣30公裏的河面上架設了5座浮橋,布設衆多擺渡和涉河點。當時一位70多歲的曾大爺執意要把自己的壽材也捐去搭浮橋,周恩來知道這件事後,感動地說,“于都人民真好,蘇區人民真親!”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于都追尋紅色的記憶。他指出,我們不能忘記黨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記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繼續高舉革命的旗幟,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朝著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于都紅色旅遊景點主要有:長征第一渡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贛南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等。7、改革開放策源地:小平小道小平小道,地處江西省中北部的南昌市新建縣望城崗。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受到錯誤批判的鄧小平下放到江西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勞動。爲方便小平同志上下班,工人師傅們從工廠後牆開了個小門,並用爐灰渣鋪了一條500多米長的小路直通其在陸軍步兵學校的住所。鄧小平夫婦風雨無阻來來回回在這條小道上走了三年零四個月。人們把這條小道稱爲“小平小道”。
小平小道是一條蜿蜒曲折、長滿雜草的田間小道。路不寬也不是很平,兩旁就是莊稼地。這又是一條特殊的小道,鄧小平每天往返于這條小路上,亂象叢生、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故事時時都在上演,他觀察著,思考著,等待著,用自己堅實而穩健的步伐走出了一條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的大道。從小平小道延伸出去的,是一條通往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事實證明,小平小道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策源地,是鄧小平蟄伏等待之地、改革開放的思想孕育之地和行動起源之地。鄧小平的夫人卓琳說,“通過三年的觀察,鄧小平更加憂思國家的命運前途。通過三年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堅定。這些,對于他複出不久即領導進行全面整頓,以及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制定新時期路線方針政策産生了直接影響”。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指出,“小平小道”是鄧小平深入群衆、探索新路的重要標志。
2002年,江西開始對小平小道及拖拉機配件修造廠周圍進行保護性開發,除保留修繕了小平住宅樓、小平小道和小平勞動的車間等舊址外,還興建了小平小道紀念館區、革命史迹浏覽區等多處建築。
8、耀邦陵園地:共青城富華山
共青城胡耀邦陵園紀念碑
共青城,地處江西省北部、廬山南麓、鄱陽湖西岸,素有“鄱陽湖畔的明珠,京九線上的名城”之美譽,這是全國唯一以“共青團”命名的城市。1955年,98位上海知青響應黨中央的號召來到德安縣八裏鄉九仙嶺(現屬共青城市)墾荒創業,經過幾代共青人的努力,將其建設成爲了一座新城即共青城。胡耀邦逝世後,經黨中央批准,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共青城的富華山上。
胡耀邦曾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他是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産主義戰士,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我軍傑出的政治工作者,長期擔任黨的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他14歲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8歲轉爲中國共産黨黨員。在長達60年的革命生涯中,從蘇區的“紅小鬼”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從沖鋒陷陣的革命戰士到改革開放的開拓者,他爲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和開創建立了不朽功勳。胡耀邦對共青城建設與發展非常關注、寄予熱切希望,他先後兩次親臨共青、三次爲共青題詞,在共青城留下了風塵仆仆的身影和熱情爽朗的笑聲,給這裏人們留下了永久的記憶。
耀邦陵園座落在富華山巅,墓碑坐西朝東,正前方是浩瀚的鄱陽湖。上富華山兩翼有石階曲徑,間有大塊斜坡草坪,墓地四周丘陵起伏,郁郁蔥蔥、鍾靈毓秀。墓主碑由3塊芝麻白花崗岩銜接成直角三角形,斜邊著地,直角向上。整個墓體呈火炬苗形狀,天鵝絨草皮覆蓋墓碑的四周,瞻仰坪、活動坪、花壇、台階均用花崗岩砌成,墓地背面呈半月形,有高大挺拔的龍柏襯托,莊嚴肅穆。陵園內建有“胡耀邦紀念館”,陳列著260余件珍貴史料,真實記錄了胡耀邦的革命生涯、生平事迹、治國思想、人格魅力和工作風範。
9、人間地獄:上饒集中營
上饒集中營,地處江西省東部上饒市城區南郊。上饒集中營由七峰岩、周田村、茅家嶺、李村等處集中營組成,它是皖南事變的曆史産物,是國民黨第三戰區設立的一座規模龐大的中國法西斯式人間地獄。
在集中營內,國民黨反動派先後羁押了“皖南事變”中前往談判的新四軍軍長葉挺以及被俘的新四軍排以上幸存將士和從東南各省搜捕來的共産黨員、抗日愛國進步人士共700余人,打著“軍事訓練機關”的幌子,使用各種刑具對革命志士的肉體進行無情摧殘,而且在精神上進行威脅恐嚇與殘酷蹂躏,妄圖通過“管訓”,將其轉化爲反革命的力量。面對腥風血雨、生死誘惑,被囚禁的共産黨人並未屈服與妥協,他們以高度的政治覺悟和組織紀律,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各種頑強抗爭,並先後成功發動了茅家嶺暴動和崇陽溪河畔赤石暴動,挫敗了國民黨反動派妄圖從政治上精神上瓦解抗日革命隊伍的陰謀,表現了革命烈士爲捍衛真理、不怕犧牲、英勇抗爭的堅定信念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了一座不朽的革命豐碑。
上饒集中營是革命先輩與敵人鬥爭的曆史教材,也是先烈留給後人的一筆寶貴的革命遺産和精神財富。上饒集中營舊址由中心景區、周田監獄舊址區、李村監獄舊址區、七峰岩監獄舊址區等參觀遊覽區組成,內有紀念館、紀念碑、紀念亭、革命公墓等。
10、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家:方志敏
懷玉山清貧園
方志敏(1899年-1935年),江西省弋陽縣人。他是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2009年9月,方志敏被選爲“100位爲新中國的建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模人物”。
1928年至1933年,方志敏領導起義的農民開展遊擊戰爭,實行土地革命,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創建了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後擴大爲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他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贛東北實際相結合,探索創造了一整套建黨、建軍和建設紅色政權的經驗,毛澤東將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稱之爲“方志敏式”根據地。1934年11月初,他奉命率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在皖南遭國民黨重兵圍追堵截,終因寡不敵衆,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省玉山縣隴首村被俘。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市下沙窩英勇就義,時年36歲。
在獄中,方志敏將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愛化成了一篇篇精神力作,先後寫下了《我從事革命鬥爭的略述》《可愛的中國》《清貧》《獄中紀實》等重要文章。《可愛的中國》被稱爲愛國主義的千古絕唱,至今仍被人們當作經典的精神食糧和文化瑰寶。清貧,是方志敏一生最鮮明的品格風範,是中國共産黨人世代相傳的紅色基因。他在《清貧》裏寫道:“經手的款項,總在數百萬元,但爲革命而籌集的金錢,是一點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曾深情地說:“我多次讀方志敏烈士在獄中寫下的《清貧》。那裏面表達了老一輩共産黨人的愛和憎,回答了什麽是真正的窮和富,什麽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什麽是革命者的偉大信仰,人到底怎樣活著才有價值,每次讀都受到啓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
循著方志敏烈士一生奮鬥的足迹,一路留有著衆多的紅色旅遊資源,如上饒弋陽縣方志敏故居、橫峰縣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舊址群、玉山縣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方志敏烈士事迹陳列館(南昌市下沙窩)、方志敏烈士陵園(南昌市梅嶺)等。
大力推進文化強省建設
江西文脈悠長、人文厚重,自古便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譽。在中華文化的極盛之期——宋明時期,江西文化如日中天,進入光輝燦爛的鼎盛時期,六百余年內,處于全國領先地位,英才荟萃,名家輩出,如群星璀璨,光耀中華,爲華夏文明的進程作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貢獻。其壯觀景象,至今仍令人們景仰和驚歎不已。
從文化類型看,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江西形成了以書院文化、陶瓷文化、礦冶文化、藥業文化、商幫文化等獨具特色、內涵豐富的地域文化。
陶淵明像
就文化名人而言,湧現了陶淵明、歐陽修、王安石、楊萬裏、朱熹、文天祥、解缙、湯顯祖、宋應星、八大山人等一大批名人大家。曆史上進士超全國總數的十分之一,曾出現“朝士半江西”“隔河兩宰相、五裏三狀元、一門九進士”之盛況。唐宋八大家有三家在江西。
以對中華文化的貢獻論,儒釋道是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而江西又對這三種文化都有特殊貢獻。江西是儒家中興之地,婺源人朱熹,總結了孔子以後儒家思想的發展,集傳統文化之大成,寫作的《四書章句集注》被欽定爲士子們必讀的教科書,成爲中國古代社會後期統治思想的首要代表。江西是佛教禅宗的定型之地,禅宗共五家七宗,其中三家五宗的祖庭在江西,“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佛教發展史上硬件和軟件問題,都在江西解決。江西是道教的發源之地,漢代張道陵在鷹潭龍虎山開創天師道,後融合葛玄的靈寶派、許遜的淨明派等教派,統領江南道教,成爲中國最大的道教組織。
縱觀中國曆史,在每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上,江西都有自己獨特品牌。這裏的時間節點是指“萬千百十”。“萬”是指萬年縣的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這裏發現了一萬年前的野生和人工栽培稻植硅石,是現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之一,證明江西人爲人類解決吃飯問題作出了艱辛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千”是指一千年前宋真宗用自己年號賜名“千年瓷都”景德鎮,它是英文中國名稱之源,元明清三朝禦窯,代表了世界制瓷業的最高水平。“百”是指井岡山的紅色文化,近百年前,中國共産黨人在這裏點燃了星星之火,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勝利之路。“十”是指40年前,鄧小平在南昌新建縣拖拉機廠的一條500米的小道上,通過反複觀察、學習、思考,形成了對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認識,這裏由此成爲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策源地,從小平小道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
厚重的文化底蘊賦予了江西獨特的文化氣質,也給了我們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省的堅實底氣。下一步,加快文化強省建設,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推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
深入挖掘江西曆史文化資源。加強江西曆史文獻整理,推進《江右文庫》《贛鄱文化研究叢書》《江西非遺大典》等編纂出版,建立江西曆史文化資源大數據庫。加強對江西曆史名人的研究,組織開展學術研討和紀念活動。
加強文化元素的保護利用。推進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景德鎮禦窯廠遺址、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三大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繼續辦好湯顯祖國際戲劇節,打造文昌裏、萬壽宮等曆史文化街區,創建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
推動江西文化“走出去”。制定實施“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合作行動計劃,加快葡萄牙裏斯本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突出抓好陶瓷文化、戲曲文化、中醫藥文化、客家文化等江西特色文化項目赴國(境)外交流展示,講好江西故事,傳播江西聲音,不斷提升江西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二、創作無愧時代的藝術精品
江西古代曾出現過《桃花源記》《滕王閣序》《臨川四夢》等傳世經典,現代以來,出現了《可愛的中國》《廬山戀》《建軍大業》等優秀作品。今後,我們將繼續聚焦“中國夢”時代主題,以“五個一工程”爲引領,組織創作一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經受起曆史檢驗的文藝精品。做好紅色電影《八子》、電視劇《可愛的中國》《萬壽宮》等的創作宣傳推廣。努力建設一批文藝創作采風基地和文化大家工作室,支持市縣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基層骨幹文藝院團。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形成主城區和中心鎮15分鍾、一般村鎮20分鍾的“公共文化服務圈”。確保省級新型文化中心(包括省圖書館、省博物館、省科技館)年底投入運營,將其打造成爲江西文化新地標;實現每個市縣都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非遺展示館。廣泛開展“書香贛鄱”全民閱讀活動,實現群衆文化活動村(社區)全覆蓋。
四、加快文化産業發展
文化在經濟出現新的下行壓力期間,不僅能夠溫潤心靈,還是發展高質量經濟的又一支柱産業。
積極構建支撐體系,打造重大文化産業平台。著力推進阿裏贛鄱文化生態雲建設,做大做優瓷博會、藝博會、紅博會、藥交會等,不斷完善投融資、産業資助、交流合作、人才培訓、創新創業、文化生態雲建設。
持續深化改革創新,壯大文化市場主體。深化江西出版集團、江西旅遊集團、江西文化演藝發展集團等國有大型文化企業的公司制改革。穩妥推進國有文化企業實施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開展股權激勵和核心骨幹員工持股試點。大力扶持民營骨幹文化企業。
完善大衆消費體系,激發文化消費潛力。提升文化産品和服務供給質量,抓好南昌、新余兩市國家文化消費城市建設實施《江西省旅遊者權益保護條例》。支持大型商業綜合體、城市廣場舉辦藝術展覽和演出活動,鼓勵銀行推出文化消費金融産品,扶持實體書店融合創新發展。推進南昌世界VR産業基地和上饒數字文化産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數字文化和文化創意産業。
五、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沒有文化的旅遊是淺顯的、空洞的旅遊,沒有旅遊的文化是難以創造完整價值鏈的文化。從深度和廣度上促進文化旅遊融合,實現文化旅遊業的良性互動、共贏發展。如作爲2019年春晚分會場的井岡山爲全國人民奉上了一道獨具贛鄱風味的“文化年夜飯”。由于央視春晚的拉動作用,全國各地慕名前往井岡山的遊客呈現“井噴”態勢。2020年春節期間,景區共出售門票5.1萬張,同比增長120%,實現門票收入532萬元,同比增長65%。
大力推動多業態旅遊發展,做到山水旅遊揚優成勢、紅色旅遊領跑全國、鄉村旅遊轉型升級、溫泉旅遊異軍突起、健康旅遊闊步前行、旅遊商品特色鮮明、旅遊演藝精彩紛呈。下一步,我們將大力推進“旅遊+”,花大力氣突破入境旅遊短板,促進旅遊産業由“小旅遊”向“大旅遊”轉型、由低端向高端升級,推動旅遊業與一、二、三産業的深度融合,真正到達四處可遊、四季能遊、四通八達、四海來客的全域旅遊新境界。
新時代,江西將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大力打造紅色、綠色、古色三張名片,大力唱響“江西風景獨好”文化旅遊品牌,早日把江西建設成爲文化強省,重塑江西文化的曆史榮光。
聲明 :我們一直致力于知識産權保護,尊重權利人的版權,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我們無法核實其出處,難以取得權利人的許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或溝通許可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