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岱公黃氏的原始祖先——黃夷的流徙
黃夷的發源地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
後來向東南遷徙,經河北遷安縣西的黃山和束鹿縣的黃丘進入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成爲九夷中的一支。
再往後,在華夏與東夷的大融合之中,黃夷和其他許多少昊子孫氏族,跟隨颛顼從山東半島內遷到了中原地區。
2、黃國人的遷徙
上古黃國之一的潢川黃國在今河南潢川縣的古中原境內。自從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據說就是因黃國江夏人遷此而得名。
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還有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後來發展成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亡國後,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堅守家園,頑強生活。
戰國時期,黃國貴族後代黃歇事楚頃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爲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縣,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鎮。後來,黃歇改封于吳 (今江蘇省蘇州),他的13個兒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蘇。
據《客家姓氏淵源》所載,黃歇曾因避難而遷居于距江夏縣城30裏的黃鶴鄉仁義村,其子孫散之四方。
從戰國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漢一帶)成爲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如漢丞相黃霸、贈太尉孝子黃香及子宰相黃瓊與曾孫太尉黃琬世居江夏,中華黃氏第一狀元黃鳳麟也出在江夏郡黃州,故天下黃姓共以“江夏”爲郡號。
3、兩漢到兩晉的遷徙
漢代以後,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黃氏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北遷至河南固始、南陽等地,南遷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黃氏也是從晉代開始大批人居福建。
《閩書》載:“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動蕩,衣冠始人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
據福建早期黃氏族譜記載,兩晉之際,江夏黃氏族人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爲官晉安太守,後定居福建,嘗以道學倡閩,有萬卷書樓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爲福建曆史上最早的黃氏望族——晉安黃氏。
據說,後來的侯官黃氏、莆田黃氏、軍城黃氏和四安黃氏等,都是黃元方晉安黃氏的後裔。
4、隋唐五代時期的遷徙
唐高宗時,陳政、陳元光開漳州,中原58姓將官隨其入籍漳州,漳州黃氏即爲其中之一。
台灣《江夏黃氏曆代世系表》記載:有名黃彥豐者,于晉永嘉年間(300年)八姓衣冠人閩居候官黃巷,墾荒致富,唐朝進士開國公谥忠義桂州刺史黃岸入莆。爲福建東南望族,其莆陽後裔十分顯赫。
浯州牧馬監陳淵在唐朝初期率許、蔡、張、黃等12姓入閩,複居福州黃巷。今廣東南雄黃氏,多爲這支入閩後徙莆田始祖封開國公桂州刺史谥忠義黃岸次子黃典的後代。
唐末,洛陽人黃子棱隨父入福建官侍禦史,後避亂居于建陽之東。
唐末五代時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審知兄弟入閩,中原黃姓特別是固始黃氏紛紛渡江南下入閩,前往投奔。如宋人黃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亂,從王審知入閩爲判官。
5、宋元時期的遷徙
據《黃氏淵源》載,宋代,軍城黃氏初祖黃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其玄孫翰林院館閣校勘黃安石重修《江夏軍城黃氏家譜》,呈奏皇帝,得到了“軍城黃氏,忠孝兩全(唐忠臣黃碣宋孝子黃廓),江夏無雙,四代聯登,簪纓世濟,積學多才”的禦批。
宋代還有莆陽黃巷遷潮始祖黃詹(一名黃汝詹),子孫散處廣東各地,居潮州者爲多,後發展成爲廣東大姓。
① 金華黃氏:始祖是黃香裔孫黃苾。自江夏遷婺之浦陽(今浙江金華市浦江縣)。 黃苾,是東晉時人,黃香的第十代孫。
黃峭山名黃峭,字峭山,又名嶽,字實登,號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黃氏始祖黃惟淡之孫。
黃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據福建《麟峰黃氏家譜·舊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以王潮爲福建觀察使,“潮始人閩”。黃惟淡也于此時帶領家族隨王朝、王審知兄弟自光州固苎遷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遷居邵武,苎籍邵武平灑鄉(今邵武市水北鄉舊縣村),成爲後世聞名的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② 客家黃氏 (屬邵武分支)甯化客家黃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開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黃化,字惟枋,號從章。又名黃甯,或黃朝化,都是因遷居地“甯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後梁癸酉年(913年),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黃氏大分析時,黃化即領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甯化縣,落籍甯化石壁村,開拓新的基業。
黃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進士,官任左禦史、廣州刺史等職。黃化的後裔,在閩粵爲官任職的不少,子孫極爲興盛,遍布閩、粵兩省各地。黃化被尊爲閩粵客家黃氏的始祖,爲許多黃氏家譜所尊稱的著名的“甯化公”。
6、明清時期的遷徙
① 遷往台灣的黃姓:
明末清初,閩粵一帶的黃氏,有一部分遷往台灣,人丁興旺,與陳姓、林姓、鄭姓,成爲台灣的四大姓,素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美稱。後來,黃氏又播遷到了海外。早在明代以前就開始東渡海峽,遷徙入台。爾後,他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開拓寶島,艱苦創業。台灣的發展曆史進程,將深深地銘記下他們不朽的功績。
明朝天啓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鄭芝龍便舟載饑民數萬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黃姓成員。但見于史籍記載的最早遷台黃氏,是明末南安人黃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灣馬公,後支分澎湖湖西。這以後,黃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斷,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葉,便形成丁高潮。他們大多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廣東的嘉應、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灣各地。他們往往成爲後世台灣黃姓各支派的人遷始祖。
據《閩台關系族譜資料選編》節選《桃源蓬萊黃氏族譜》記載,福建永春縣桃源蓬萊黃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黃毓盼,第十五世的黃宗選、黃宗琅、黃宗瑤,第十六世的黃文令、黃紹養、黃紹禁,第十七世的黃克涼、黃克甚、黃克讀、黃克爐,第十八世的黃鴻钗、黃鴻胖、黃開倉等大批族人,都先後渡海徙居台灣。
晉江《安海金墩黃氏族譜》即記載,該族第十一代有黃贻鼐,第十二代有黃微熔、黃素官、黃光輝,均居台灣,還有金墩後裔新加坡已故總統黃金輝,金墩安平黃恩瑞曾孫菲律賓前總統辦公廳主任、農業部長黃嚴輝。潘湖遷台灣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龍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簡稱)種德堂大宗祠。
光緒《臨海黃氏家譜》(抄本)所載,福建泉州臨海黃氏,在清乾隆年間便有人開始遷往台灣。此後,該族子孫多有徙居台灣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黃王藝,于雍正時遊學台灣邦寮浪橋,後來就落籍台灣;第八代有黃佳和遷往基隆、黃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黃豆附徙台灣、黃牒居淡水、黃情遷鹿港;第十代有黃公體、黃蜂、黃熙等遷居台灣,台灣黃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島和台灣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園、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東沿線地區爲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黃姓
東南亞印支半島、南洋、歐美澳等世界各地,到處都有他們在拓荒,在建設,在創造奇迹。越南 黃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黃國滅亡後不久就開始了。當時有大批黃姓遺民被楚國強迫遷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區,加入了越人隊伍。隨著越人的不斷南遷,黃姓也隨之遷入越南。不斷南遷的黃姓中,有秦漢山越黃氏,有六朝唐宋的黃洞蠻,有明清嶺南壯、瑤等族黃姓。越南人中的黃姓,絕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後裔。這些越人黃姓後裔,又從越南繼續擴展,至今已廣布于印支半島各國。
越南:在曆史上,還有一些黃姓中國人,由于政治避難、經商等原因遷居越南。明亡後,許多黃姓遺民不甘事清,紛紛外逃避難,如清代金湖黃伯柳與黃進懷徙越南郡宅福逢埔安南郡金塔裏。1679年,中國龍門副將黃進與總兵楊某等,率3000余衆、戰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們進入東浦(當時屬柬埔寨)地區,清代金湖黃伯流徙柬埔寨高綿南榮城金塔大佛色裏。從此,這批人及其後代便在東浦定居下來。
如今黃姓已繁衍成爲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國的200余個姓氏中,黃姓是人口數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國:是中國黃姓移民較早、人數很多的國家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泰國黃姓現有30余萬,在泰國華人社會中有很大的影響。泰國黃姓華僑、華人,清代金湖黃高拱徙暹羅國即今泰國望國街不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組織“泰國黃氏宗親會”,還積極參加當地華僑華人的社會活動與社團組織。
南洋:大約是在元朝末年,黃姓移居南洋。當時一位名叫黃森屏的官員奉命出使婆羅國(今文萊)。他到達婆羅後,便在婆羅國留居下來。之後,他以傑出的才幹被推爲文萊華人的領袖。後來,成了整個婆羅國的統治者——蘇丹(實即國王)。他去世後,葬在文萊,子孫世代留居于此,且極爲顯赫。黃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給渤泥(即文萊)第二蘇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後,黃森屏的女兒便繼位爲文萊國王。自此以後,文萊國王按女性血緣世系傳遞。第一位渤泥女王黃氏去世後,王位傳給了她與阿合曼蘇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紀,文萊國王已傳20余代,他們都是黃森屏的女性直系後裔。曆史上文萊王室便奉黃森屏爲始祖。
明代開始,遷徙南洋的黃姓大增,如金湖黃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黃宅子二長鍾瑞徙緬甸次鍾端分泰國文萊黃厝。
公元19世紀,由于中國封閉的國門被西方殖民列強的大炮轟開,因而出現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黃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數迅速增長,僅據菲律賓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在當時移居菲律賓的近10萬華人中,來自福建晉江、同安、南安、龍溪等地的黃姓華僑就有數千人之多,在當時旅菲華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僅次于陳姓。至今,菲律賓黃姓人口已發展到了5萬余名。此外,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也有大量的黃姓華人華僑。
近代以後,南洋黃姓華僑華人爲了聯絡同宗,都紛紛建立了各種宗族組織。在菲律賓,建有黃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黃姓華僑還在新加坡建立了統一的“南洋黃氏總會”。
歐美澳:黃姓移居美洲的曆史,始于19世紀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華僑各姓中,黃姓人數最多,主要來自廣東,其次是福建。廣東華僑,又主要來自新甯、新會、開平、恩平四地,故稱“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國華僑社團“四邑會館”中,黃姓人數最多;
1854年由廣東興甯華僑創建于三藩市(即聖弗朗西斯科,又稱舊金山)的甯陽會館中,黃姓人數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開平、恩平兩地僑民在舊金山成立的合和會館中,黃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華裔各姓宗親中,黃姓宗親人數仍然是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