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在國內的發展,伴隨著中國逐漸在世界經濟中占領重要地位,呈現出越來越蓬勃的趨勢。中外經濟、文化等合作的交流日益頻繁,本土國際學校的建設、教學科學性的提升也愈發成爲地區和國家之間教育實力的體現。
同時,漢語在國際化場合中的重要性也越發凸顯。顯而易見,漢語正在逐漸成爲繼英語之後最有潛力取得全球性地位的國際語言。許多外籍人員選擇將子女送入當地的國際學校,其實也是爲了讓他們更快適應中國教育體制,在多語言的環境中掌握在中國社會暢通的語言與文化。
在漢語學習成爲潮流的當下,國內漢語學習市場的需求無疑正在穩步上升。
對本土學生而言,進入雙語環境的國際學校中學習,能夠讓自身具備中文母語和第二外語熟練的競爭力;而對于外籍人員子女來說,具有雙(多)語教學條件的國際學校則爲外籍人員子女提供了系統性學習漢語、了解漢文化的極佳途徑。
1
雙語環境中的中文教學
中國大陸目前開設的國際學校主要有三種:公立、私立、外籍。這幾種類型的學校都在打造雙語甚至多語的教學環境、中西融合的教學方法。
大部分民辦或者公辦學校國際部招收不同國籍的學生,不同的教育政策和機制産生了不同的語言習得環境,即便這類學校設置雙語課程,學生的第一語言仍爲中文。
外籍人員子女學校主要招收外籍學生,這些學生來自不同國家,使用不同語言,校內交流也多爲英文,那麽中文的使用場景則非常依賴漢語課程。
在中國義務教育階段,分爲“六-三學制”或“五-四學制”,該階段教育部規定必須使用“統編教材”,尤其是語文、曆史等科目,涉及到中國的文化認同與曆史價值觀,以及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強化。畢竟,學好中文是接受一切漢語課程的基礎。
在此基礎上,本土學生接受統一的教學安排,同時在教材的內容中也有教育部統一印發的大綱內容,包含九年制義務教育各個階段的中文教學目標以及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必讀文學作品附錄:
來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22年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而非義務教育階段(初中畢業後),學生則可以有多種升學選擇。國際學校最突出的教學特色,是對國際標准的IB、AP或者A-Level課程的沿用。
在這些不同的課程設置中,都有對中文母語者或非母語者的漢語課程設計。例如IB課程中,針對中文母語者的第一語言A學習有著相應要求,其中包括中文A1,以漢語文學爲主的課程;中文A2,爲雙語文憑者開設的課程,兼具文學與語言兩類。AP和A-Level的考試中也都有相應的中文課程,以教材/考綱進行課程設置,通過後可以拿到成績證明。
第二語言的習得不同于第一語言的與生俱來,更多強調學校作爲學生社會化中重要的教育場所的作用。在不同性質的學校中,課程安排和教材選擇也體現出不同學校的辦學性質和特點。那麽,國際學校的漢語教材都是如何選擇的呢?
2
漢語學習,任重道遠;
教材選擇,各有千秋
漢語是一門複雜且美麗的語言。漢語學習,任重道遠。
在美國,國務院給外交官開設了專門的語言學習學院,即外交事務學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US Department of State)。該學院制定了不同的“語言難度等級”(Language difficulty scale)。在這之中,學習一門與英語同語系的歐洲語言(如法語、荷蘭語、西班牙語等)所需時間約爲600-750課時(約爲24-30周)。這類語言被分類爲“第一類語言”。
這個分類從易到難,一共有四個等級,最難的“第四類語言”,也即是學院認爲的“超難語言(Super-hard languages)”中便包含中文(普通話和粵語)。
該學院將中文的難度定義爲“對于以英語爲母語的人來說異常困難”,且規定了所需的學習時間爲2200課時,幾乎是第一類語言的三倍。
來源:美國外交事務學院官網
國際學校中的學生來自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和地區,其族裔語與漢語之間有著不同的遠近親疏,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的差異,決定了教學中不同的側重,包括課程課時設置、教材選擇等。
在前文提到的不同性質國際學校中,由于學生們有著不同的國籍,也因而會面對不同的教育體制影響。
根據教育部的規定,公立學校國際部的學生在高中階段結束以前需要依循國家義務教育階段的程序,也即是要參加高中會考,而同時這部分學生中,中國本土學生占比較大,教材選用也大多是國內普通中小學語文教材,例如人教版《語文》系列教材、上教版教材和華師大版教材等。不過,以上海中學國際部爲例,同爲公立學校,在教材的選擇上僅在中國同步班使用人教版語言教材,而在留學生班級中使用的則是自主編制的《中學生漢語精品課程》。這些教材無疑都是中國的教育出版機構出版,在義務教育階段配合升學需求而設計。
而私立學校和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所選擇的教材則更爲不同,編寫與出版來自不同的機構甚至國家,這大多與學校的背景國家相關。這些學校的教材選擇更爲多樣化,來源也更加複雜。除去普通中小學語言教材以外,還有中國出版、適應青少年漢語學習的普適性教材《輕松學漢語》、《輕松學中文》、《成長學漢語》等。
除此之外,由于其學生所面臨的升學制度不同和辦學國家不同,教材的出版可能會來自海外或是引進版本。
這些教材中主要有以下幾種:中國出版的對外漢語教材、引進版的海外研發的漢語教材、國內教材的海外注釋本和自主編制的教材。
中國出版的對外漢語教材如《博雅漢語》、《漢語教材》。
海外研發的漢語教材結合了學校背景國家的文化特色,帶有“國別化”的色彩。例如上海日本人學校選擇日本本土編制的《古典B:漢文篇》、上海新加坡外籍人員子學校選擇《快樂夥伴》也同樣是新加坡小學華文課程組編制的。
而自主編寫教材的,例如上海耀中國際學校,則采用《中國語文》系列教材。
在系統性的教材之外,對于漢語能力的培養還在于課外讀物的普及。感受一國語言的奧秘,很顯然不能離開文學等藝術的熏陶——即非語言教科書。
以上海日本人學校爲例,學校引進的漢字書法教材《書寫》即是對中國書法文化的普及。同樣,上海耀中國際學校在課程教材之外,另有12種不同的課外中文閱讀書目。
不同的教材選擇背後帶有不同的文化內涵,也體現了不同學校的辦學理念。選擇本土教材的學校,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在享受國際化教育的同時,保持接受本國文化的同步性,另一方面,也是對中國教育體制的深度體驗。而選擇海外教材的學校,這些教材的編者大多來自相應的國家,他們對于漢語學習與自身第一語言之間的差異的認識和經驗都是不可多得的知識,也對非漢語母語者來說有著非常強烈的借鑒意義。
3
IB/AP/A-Level中不同的語言課程設置
教材的選擇與國際學校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有著強烈的關系。我們能夠明顯體會到不同性質國際學校之間教材選擇的差異。
而課程設計對于語言和文化的關懷更能體現不同國際學校的特色。
當前國際學校主要開設課程體系主要是IB課程、AP課程和A-Level課程三種。
以IB課程爲例,其課程設置貫穿小學到高中的整個教育階段,分別爲小學、初中、高中提供了PYP課程、MYP課程和DP課程,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語言教育要求。其課程體系要求至少教授兩門語言:語言A和語言B,即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
IB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終身學習”。在開設IB課程的國際學校中,北京京西學校強調雙語環境,在英語作爲主要教學語言之外,同時在IBDP階段爲中文母語者提供中文課程。這正契合了學校辦學理念中強烈的“鏈接中國本土,傳播中國文化”的內涵:
圖源:北京京西學校官網
此外,以上海爲例,西華國際學校也是一所IB課程學校,其教學涵蓋幼兒園到高中階段,即包含PYP課程、MYP課程和DP課程,對學生語言能力的教學和評估也遵循IB課程的標准。以該學校中學部爲例,6至12年級的學生的漢語學習分爲六個階段,同時每個年級還有一個漢語言文學班。
AP課程全稱爲美國大學預修課程(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針對學生高中階段的教學,指在高中階段開設部分大學課程,允許學有余力的高中生進行選修,通過AP測試後,可獲得大學學分,從而縮短大學在讀時間,提前畢業。
AP中文項目自2006年開始在中國落地,國內國際學校也相應開設AP課程,以提高學生申請美國大學的競爭力。AP中文項目遵循美國《21世界外語學習標准》中的5C目標和三種交際模式:即Communication交際、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貫連、Comparisons比較和Communities社區;理解诠釋Interpretive、人際交流Inter-personal、表達演示Presentational。
在國內,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針對高中階段的學生開設了AP課程,從高一開始中教、外教協助進行AP課程教學與國內高中必修課的教學,涉及中國文學、藝術等,以及應對國外大學申請的寫作和語言訓練等。這種做法一方面保持了中國學生在數理化學習方面的優勢,保證了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更好地對接海外精英高等教育體系對專業知識、個人能力、人文修養方面的培養需求。
圖源: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官網
A-Level課程與AP課程類似,也是學生完成大學預科課程,通過考試後可以取得的證書,主要面對英國地區的申請,近年來也逐漸取得全球性的認可。
哈羅集團旗下的學校在高中階段會開設相應的課程,可以供學生選擇,其中同時也包含A-Level中文課程,適應校內非中文母語者的學生需求。以北京哈羅中學爲例,在課堂教學之余,校內設置了相應提高中文使用能力的活動以配合語言學習:中文演講比賽、中文話劇演出等。
圖源:哈羅北京官方微信號
進入國際學校,不僅是在雙語言甚至多語言環境中接受教育,對本土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在學校的支持下保持對漢語、漢文化的歸屬感。
4
從漢語教育到國際教育,
學生應在雙語環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國際學校學生們自身從小接受不同的文化熏陶,許多家長也擁有在多個國家工作的經驗。家庭是社會化的第一場所,對于外籍學生而言,如果他們的家長時常在家庭環境中使用中文對話,那麽無疑能夠增強該學生適應中國社會的能力。
對于本土學生來說,接受漢語教育,無疑是文化傳承最爲關鍵也最爲重要的一步。許多學生接受國際學校培養、前往國外知名院校求學是他們人生中最爲重要的一個階段,而掌握國際性視野的同時,也不應丟失對民族性的感知。
因此,學好漢語,不論對中國籍學生還是外國籍學生來說,都是走向國際化、掌握核心競爭力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