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3月21日,一則刊登在上海《申報》的訃告引起了公衆震動: 孫(中山)總理老友、革命老前輩、南洋華僑巨子、閩人林義順先生,此次北來,有所接洽,自抵滬後,突患胃病,竟于昨夜11時30分病殁于白克路寶隆醫院。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包公一樣“面孔團圓,額部豐滿,晚年臉色赭褐”的傳奇人物的一生,竟就這樣突然落下了帷幕。
▲1936年4月18日林義順靈在南京落葬,其長子林忠國(左五)與舅舅張永福(左九)也在場。
消息一經傳出,民國各界要人紛紛前往吊唁或發唁電,其中不乏重量級人物,蔡元培、吳敬恒、陳璧君(汪精衛妻)、吳鐵誠、胡漢民、于右任等200余人送別華僑領袖林義順。 一個葬禮,看出林義順的超級豪華朋友圈。
那麽,這個林義順究竟何許人也?緣何有如此多的民國大咖們去參加他的葬禮呢?
林義順
林義順(1879—1936),字發初,號蔚華,又號其華,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葉新加坡一位成功的華商僑領、潮幫以及華人社會裏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是新加坡的潮人先賢。
▲青年時期的林義順
林義順很早便在僑居地南洋和故鄉潮汕進行開辟萆萊的革命活動,是兩地反清運動的播火者之一。他也是孫中山最早聯系到的南洋革命華僑。中國同盟會之所以能在南洋紮下根並得到發展壯大;南洋之所以能成爲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的一個重要基地,其中有他不小的一份功勞。他後半生作爲一名富商和愛國僑領而聞名于世,在開發、建設新加坡,領導僑胞促進當地社會進步,支援國內革命、赈災拯溺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貢獻。
雜貨鋪裏走出的“僑二代”
林義順祖籍中國,1879年11月12日出生于新加坡,算是“華僑二代”。清同治年間,他的父親林炳源爲謀生,從家鄉廣東省澄海縣岐山鄉馬西村(現屬汕頭市郊區)南渡新加坡,在美芝路(Beach Road)開設雜貨店謀生,並娶當地第二代華僑張理 (Teo Lee)的女兒爲妻,就此安身立命。
他們爲兒子取名林義順,字發初,號蔚華,又號其華。每一個名字都代表著父母的期望,林義順的名字,是“和順積中,英華發外”的意思。沒想到的是,幾十年後,這間雜貨店裏出生的小孩,竟然真的事業有成,英華發外。
▲《林氏族譜》中有關林義順的一段記錄
林義順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由外祖父母鞠養。外祖父張理家資頗豐,也很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所以林義順得以受到較好的教育。先是在家塾讀中文,10歲後又先後進聖約瑟和英華兩個英語學校學習。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熏陶和西方近代文明——包括自由、民主思想的影響,成爲他日後愛國革命思想萌生的良好溫床。
投身實業聯姻巨富
17歲時林義順修業期滿,按照當時華僑社會的習慣,進入商界學習。 先後在他的舅父張永福(原籍廣東饒平縣)的新長美布匹店和閩籍商人陳楚楠的合春號、陳泰木材公司任職。從幫助司理出入銀錢入手,積累了不少的經營知識。由于他辦事勤謹幹練,得到了 張永福、 陳楚楠兩人的信任。加上他們3人年齡相近(林義順比 張永福小10歲,比 陳楚楠大兩歲),意氣相投,思想相若,遂成莫逆之交.以後又一同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了親密的同志。
▲陳楚楠(左)與張永福(右)
林義順20歲時,外祖父去世,他承襲了一部分遺産開始自己創業,3年後,他結了婚,先後生育子女忠國、忠邦、忠民、忠憲、積玉等10人。他一生在種植業、金融業和鄉村建設方面均頗有建樹。
▲林義順21歲時拍攝。攝影日期爲光緒廿六年六月初十日(即1900年7月6日)
橡膠大王&菠蘿大王
林義順從種植橡膠和黃梨(菠蘿)一步步起家。1905年前後,他在陳楚楠開辟的成邦園中擔任經理,經營300英畝的橡膠和菠蘿。4年後,他出任新加坡僑領富商共同成立的聯合新加坡樹膠公司的經理,負責3540英畝田地,比原先擴大十倍不止。
6年後,林義順自己獨資創建通順公司,以前的老板後來都成了他的合夥人。林義順的種植事業也逐漸走上巅峰——他在實裏達河流域購買了很多地皮,並向英殖民地政府租地,在新加坡、馬來亞(馬來西亞前身)等地開辟無數種植園,雇傭數萬工人,向當地罐頭廠提供原料,菠蘿價格猛漲時,連新加坡糖價也會受其影響,所以時人稱林義順爲“菠蘿大王”。他的女兒嫁給著名華僑、富商陳嘉庚的兒子,林義順也跟親家陳嘉庚一起,被人稱爲“橡膠大王”。
▲陳嘉庚
種地建立了商業帝國
除種植業外,林義順也進軍金融業,從1914年開始先後擔任華商銀行、聯東保險有限公司、新加坡華僑銀行董事、新加坡銀行、華僑保險有限公司等財團的董事和主席。此外,林義順也是聯合火鋸有限公司的主席、莊慶利有限公司的董事。1921年,擁資逾百萬的林義順,已經在當時的商業和金融中心羅敏申路興建了一棟商業大廈,通美號也從原有的美芝路舊址遷至新大廈營業。
義順頭家開拓星洲
在新加坡發展史上,林義順在開發鄉村方面功勞可不小。20世紀初,新加坡三巴旺地區還是一片荒山野嶺,經過林義順、陳嘉庚、林文慶等人的努力開發,建起了一座座的商店、戲院,鄉村、城鎮林立,現在這裏已成爲新加坡的衛星市鎮。
林義順爲鼓勵工人到種植園義順莊居住,給工人提供免息貸款,建造屋宅。 由于林義順的鼓勵,加以當時殖民地政府對婦女移民政策的放寬,許多員工有些在此建立家庭,開始在這裏紮根,有些將中國的家屬接過來,有些也介紹同鄉搬來居住。
林義順在新加坡當地被稱作“頭家”,潮州話裏,“頭家”的意思是老板,也有一種大哥的感覺。整個義順地區,出現治安糾紛,都由林義順出面調停解決,俨然是無冕之王。當地居民常說:“只要義順頭家一句話,就可以使那些歹人出境。”
爲紀念他開辟三巴旺的功績,這片地區的許多鄉村、道路都以林義順及其家族的名字來命名,如義順村、忠邦村,義順路、蔚華路、峇順芭、忠國路、忠邦路……就是80年代新建的義順鎮也是得名于他。可見林義順對于新加坡社會建設所做的貢獻之大。
▲新加坡義順路
1923年,林義順爲大兒子忠國與陳嘉庚的女兒麗好完婚。又將女兒積玉嫁與南洋超級糖王黃仲涵的兒子。接著,次子忠邦也和新加坡富商李俊源的女兒結婚,這樣,新馬四個顯赫的家族互聯姻好,富可敵國,盛極一時。
▲林義順三代同堂的曆史照片,攝于 1934年2月14日
接受革命思潮、協助反清起義、參與民國初期建設
種植家、實業家、富商,只是林義順人生的一個方面,參與中國革命活動是他人生輝煌的另一面。 身在異鄉爲異客,人對祖國的熱愛會空前強烈。因而當孫中山在海外進行民族革命活動時,得到了1-1.5萬華僑的積極響應, 這其中也包括林義順、張永福與陳楚楠這三位合夥人。
▲孫中山
林義順先生在南洋生長,受的雖是英校教育,但和許多僑生大不相同。因爲他童年曾在家塾讀中文,故中英文兼通。舅父張永福和外祖父張理,雖也是僑生,但受的是中國教育,對中國的文化與政治有較深的認同。這對自幼喪失雙親,在外祖父家成長的林義順,不無影響。他對滿清政府的腐敗懦弱,喪權辱國非常不滿,時常隨舅父在陳楚楠等所設的“小桃源俱樂部”討論政治,針砭時局,並參與新加坡革命派的活動。
林義順所參與的革命活動,可歸納爲幾個時段:
(一)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成立前,他主要是聲援營救革命人士、先後創辦《圖南日報》和《中興日報》鼓吹革命思想和加強社會輿論、協助孫中山籌建革命組織和引薦革命志士。
(二)1906年,同盟會分會在晚晴園成立後,林義順在這個反清活動的指揮機關裏,負責對外聯絡和交際事務、聯系南洋地區的革命組織與志士。他受孫中山委派,與曾楚楠共同北上槟城設立同盟會支會,同年,又與許子麟赴緬甸仰光,以招《中興日報》股份爲名,鼓吹革命,推翻滿清。孫中山前後共到新加坡八次,每次都由林義順接待。
▲孫中山與新加坡同盟會分會同志合影于晚晴園(1906年)前右起:林義順、劉金聲、尢(音“汪”)列、孫
▲新加坡晚晴園
(三)在若幹次起義中,協助籌集軍饷與其他革命資源,孫中山的革命文件、款項、以及一些支持反清起義的需要品,全交由林義順負責運送。
(四)起義失敗之後,他協助安頓流亡至新加坡的革命志士,向殖民地政府保釋他們,爲他們安排膳宿和工作。在推翻滿清政權。
(五)建立民國後,林義順和中國政府始終保持密切的關系,義無反顧地協助籌募政府所需經費和災難救濟金。
無可否認的,林義順對革命事業滿懷熱忱,作了許多工作,對這些工作也皆能勝任,頗得孫中山和其他同志的倚重,而這些工作對革命的進行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籌集軍饷與革命所需的其他資源,更是起義成敗的重要關鍵。據新加坡潘醒農先生統計,林義順一生爲民主革命所耗的資金達數十萬元。
拳拳赤子心
林義順雖然並沒生長在中國,但對中國的感情很深。林義順十分關心祖國人民的疾苦,他多次發動募捐,赈濟受災的同胞。1918年的天津水災、1927年的華北七省大旱、1931年百年罕見的長江大水……他都曾募款給予救濟。1922年.他得知家鄉潮汕八二大風災的慘訊,更是帶頭解囊相助,親任新加坡籌赈潮汕風災會總理,推動籌款施赈,力圖使家鄉人民稍纾艱困。
1928年日本制造濟南慘案,舉國上下爲之憤慨,林義順與陳嘉庚等中華總商會董事們得到消息後,立即自發捐款,並號召全南洋聯盟籌款,成立“山東慘案籌赈會”。
盡管僑居新加坡,龐大的事業需要他日理萬機,但林義順仍時刻關注著祖國的前途和命運。他多次回國觀光,親眼目睹了人民疾苦,深爲痛心。1931年,他遍曆西北各省考察,看到大好山河、寶藏滿地,卻民生凋敝、哀鴻遍野。他懷著熱誠的赤子之心,回南京後便詳細擬訂了一個開發西北的計劃,陳獻于南京政府,想爲祖國的富強竭盡綿力。未幾,九·一八事變,國難當頭。國民黨政府在洛陽開了一個所謂的“國難會議”。這時,林義順正患病靜養,但他毅然扶病應邀前往參加。誰知會上當局衮衮諸公高談闊論,卻無任何抗敵衛國的決心表現,他大失所望,只好怏怏回歸南洋。進入30年代,因爲世界經濟危機,林義順的橡膠業損失慘重,加上眼看外患日迫,國家民族處在危難關頭,而他所引以爲同志的國民黨許多官員卻如此昏昧,他憂心如焚,病情加劇,遽爾成疾。1935年8月,華北又告危急,他聞訊傷感過度,咯血不止。然病中仍叠電南京政府,敦促抗日圖存。1936年3月,他遵醫囑回國療養,誰知甫抵上海數日,病情突然惡化,不幸于3月19日逝世,享年58歲。國民政府派代表到滬致祭,撥助治喪費300元,明令褒揚其功績,並決議將其遺體公葬于南京。新加坡各界華僑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
正因爲 林義順的這一系列義舉和一顆拳拳愛國心,使他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富商。民國的諸多名人,和他的翰墨交往中,就有許多稱贊他人品的文字,比如方瑞麟寫的“主持正義”、“臻心無私”,吳邁說他“建千秋業,做一等人”。
來源:天下潮商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