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跨越長城,走向世界。”1987年,一封簡短的電子郵件從北京發出,中國人“觸網”的序幕正式拉開。如今,互聯網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智能手機成了大衆“標配”。
30多年來,互聯網給中國帶來曆史性巨變,以大數據、雲計算等爲代表的新技術,越發深入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産生活。然而,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在享受其帶來的便利之時,也面臨安全問題的困擾。尤其是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個人生活、企業生産、社會運行都將與互聯網深度捆綁。越來越多的連接點,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安全漏洞。
網絡安全,牽一發而動全身,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震網病毒蔓延、“棱鏡門”風波、勒索病毒攻擊等事件告訴我們,網絡安全威脅近在咫尺,築牢國家安全的無形邊疆任重而道遠……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道——
九成以上被調查者認爲對網絡謠言應“主動亮劍”
■孫亦祥
網絡傳播的便捷性、隱匿性和快速裂變性使其成爲謠言滋生的重要土壤,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帶來巨大風險。如何有效應對,已成爲重大時代課題。
圍繞這一話題,筆者對329名民衆進行取樣調查(圖表1)。結果顯示,認爲應當“主動亮劍”的占90.6%,持“放任自流”觀點者占3.1%,表示“不清楚”者占6.3%。很明顯,在網絡空間抵制謠言謬論、弘揚時代正氣已成爲民衆思想共識。
那麽,如何有效應對網絡謠言呢?受調查者普遍認爲應采取輿論引導、內容封控與線下處置相結合的辦法綜合應對。具體到實踐中,不同手段的運用應有主次緩急之分,要突出不同環節和時機選取合適的方式,才能奏效、管用。從調查情況看(圖表2),受調查者中支持內容封控措施的占38.2%,反對的占54.6%;支持對線下處置措施的占41.2%,反對的占44.7%。可以看出,民衆對這兩項舉措存在較大分歧。而對于發聲引導措施,支持者和反對者占比分別爲72.1%、9.8%,意見總體趨同。
總的看,大多數人已意識到主動發聲、回應關切是應對網絡謠言最核心最有效的手段。事實上,只有及時公開事實真相,降低信息不透明度,謠言才會不攻自破。因此,面對謠言時,必須把握時、度、效要求,做到——
力求搶先發聲。研究顯示,網絡社交媒體信息傳播在2小時內就能達到峰值的75%。我國《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要快速反應,最遲要在5小時內發布權威信息,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近幾年發生的“假軍人高校求婚”“紅黃藍幼兒園虐童”等涉軍輿論事件中,當事方遵循輿情處置“黃金4小時”法則,第一時間搶占話語解釋權,爲應對輿論危機提供了借鑒。
突出立體發聲。2011年,英國倫敦發生大規模社會騷亂。爲控制事態,英國政府關閉了社交媒體。但事後發現,此舉也關閉了網民糾正謠言和動員民衆恢複秩序的意見渠道。這啓示我們,面對網絡輿論,除了官方權威發聲,還可借助網上大V、民間機構和網民影響畫好“同心圓”,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的發聲體系。
善于靈活發聲。應對網絡輿論沒有現成教科書,還須根據輿情態勢靈活應對。可以在充分了解網民意向基礎上,靈活采取借力發聲、轉移焦點、情感共鳴等技巧解疑釋惑。關鍵是找准時機、把握節奏,巧妙整合輿論斷點、冰釋輿論疑點、疏導輿論淤點,憑事實終結謠言,以法理贏得公信。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
近日,江西省鷹潭市月湖區梅園街道利用互聯網打造“大屏+小屏”智慧社區信息化服務平台,爲群衆提供在線服務。居民掃描並關注微信公衆號,足不出戶就可得到各類服務信息。新華社記者 宋振平攝
用心呵護我們共同的網上家園
——專家學者、業界人士共話新技術與網絡安全
■李政皓 中國國防報記者 楊明月
一個新景象——
新技術催生巨大生産力
新一代環保钛電池、AR智能眼鏡、腦控康複機器人……前不久,在北京市門頭溝區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上展示的一系列項目讓人眼前一亮。
作爲曾經的采煤大區,資源型産業一度是門頭溝區的經濟支柱。而隨著石龍經濟開發區被納入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新技術衍生的新經濟在門頭溝區茁壯成長。截至6月,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收入同比增長30%。
事實上,新技術催生巨大生産力遠不是北京市獨有的新景象。隨著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爆發,我國制造業、消費等領域都在發生“數字蝶變”。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總量達27.2萬億元。2018年,這一數字還在以驚人的速度攀升。根據預測,2035年我國數字經濟將達16萬億美元。可以說,新技術衍生的數字經濟正在創造新的可能,世界也因此認識一個全新的中國。
當然,新技術催生巨大生産力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安全困擾。即便如此,這也爲行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帶來了新的安全危機,但也讓網絡安全産業迎來了爆發式增長的發展機遇。”本月初在京舉行的ISC互聯網安全大會上,ISC聯席主席、互聯網安全專家齊向東如是說。他認爲,風口行業的高動能、強風力、長周期和巨頭誕生等四個顯著特征,安全産業完全具備。
據互聯網研究機構“安全牛”預計,按照2017年350億元的市場基數,年增長率保持在30%左右計算,到2022年中國網絡安全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由此看來,其前景非常誘人!
9月9日,北京互聯網法院正式挂牌收案。該院在審理方式上以“全程在線”爲基本原則,實現案件受理、送達、調解、證據交換、庭前准備、庭審、宣判等訴訟環節全程網絡化。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
一種新困惑——
網絡安全問題花樣百出
這段時間,很多消費者反映騷擾電話出現了新花樣,對方一開口就稱自己是茅台酒廠的,免費請你品嘗酒水。有的甚至連你的姓名、住址、社會關系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這僅是網絡安全問題的冰山一角。事實上,網絡安全問題不斷翻新,給人們生活帶來很大困擾。
“從查處的情況看,絕大部分違規軟件涉及違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等問題。”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盧山曾對媒體表示,去年工信部下架改號APP超過2000個,其中利用新手段破壞網絡安全事件占比相當大。
無獨有偶。工業互聯網、雲計算等新技術新應用中同樣暗藏漏洞。在業內人士看來,新技術就像一個風險無處不在的叢林,在享受便利的同時,還要在安全的邊界上紮緊籬笆。
“新技術一旦被黑客掌握,同樣會帶來新威脅。比如量子計算可以更好實現大數據運算,但也能被黑客用來攻破高強度加密信息。”專家分析認爲,新形勢下網絡安全呈現出網絡病毒花樣翻新、老騙局不斷衍生新版本、網絡新事物暗藏隱患等三大特點。
“它們永遠不在我們的黑名單上,很難去識別和防禦。”360集團董事長周鴻祎舉了勒索病毒攻擊的例子。他說,數字化轉型帶來全新的網絡威脅和安全需求,驅動網絡安全行業從技術思想、方法論到産業思維進行演進,推動我們重新審視現有的安全防護模式。
隨著我國網信事業發展,網絡安全防護網進一步織密。這是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網信辦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向在校學生發放網絡安全宣傳冊,引導廣大師生共同維護網絡社會秩序。新華社記者 王 曉攝
一幅新憧憬——
新招數還網絡一片淨土
“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成爲‘武林高手’,但至少應具備一定的防身技能。相關部門也要在預警防禦上有新突破。”周鴻祎建議,改變過去以隔離、防守、防禦爲主的做法,將重點放在如何以最快的速度發現和響應上。同時,進行技術創新,對網絡威脅進行感知、預判並提供解決方案。
“安全從‘0’開始”,這是今年ISC互聯網安全大會的主題。對此,很多專家都表示認同這一理念——它描繪了人們面對新技術時的窘境,提醒人們面對網絡安全問題要有“歸零心態”。
“針對互聯網安全問題,我們現在大量的工作還是‘有病治病’,就是從基本的做起,找到漏洞、解決漏洞。”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建平認爲,這項工作很有意義,但還有一種技術路徑是“增強體質”,圍繞基礎的、核心的技術研發、應用來解決互聯網發展各項挑戰,包括安全挑戰。
當然,織密網絡安全防禦體系,還要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爲懲戒力度。隨著數字經濟發展,與之相適應的安全保障體系正在完善,尤其是從《網絡安全法》到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寫入“人格權編”等,爲我國網絡治理法治化提供了遵循。
“網絡安全是永恒課題,永遠在路上。”中央網信辦總工程師趙澤良說,技術在進步,時代在發展,只有發展和安全共同推進、治理共同參與,才能激發更多創新、還網絡一片淨土。
築牢網絡安全“防火牆”
■谷 珊 楊紹通
新加坡大量個人醫療記錄遭黑客竊取、“台積電”因病毒侵襲停工、某酒店5億條用戶數據全部泄露……近年來,新技術的應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不斷突破互聯網邊界,使網絡空間面臨越來越大的安全挑戰。
“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于未形。”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習主席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廣大人民群衆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這一重要論述,爲推動我國網絡安全體系的建立,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指明了方向。
移動互聯時代,牽一發動全身的網絡安全,已成爲信息時代國家安全的戰略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網絡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網絡空間正日益成爲正能量的策源地和億萬民衆共同的精神家園。然而,隨著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傳統安全和網絡安全深度融合,“萬物互聯”又帶來了新挑戰。
前不久,ISC互聯網安全大會在北京舉行,數百名中外互聯網安全專家彙聚一堂,探討新技術對網絡安全帶來的挑戰。專家認爲,網絡安全問題正在向傳統行業延伸,原來出現在消費互聯網上的問題,在繼續湧現甚至發酵;而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在催生巨大生産力的同時,也打開了新型網絡威脅的“潘多拉魔盒”。
“患生于所忽,禍起于細微”,沒有意識到風險是最大的風險。今天,我國已擁有8億多網民、400多萬家網站,建成了全球最大的4G網絡。網絡時代,風險隱于鍵盤之上。一組代碼、一條短信、一個電話、一頁鏈接,就可能導致個人傾家蕩産、國家基礎設施癱瘓。爲此,我們必須轉變重發展輕安全、重建設輕防護的錯誤觀念,廓清網絡安全離自己很遠、與自己無關的模糊認識,真正在頭腦中築起網絡安全的“防火牆”,切實打牢國家安全地基。
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也是解決安全問題的密鑰。現實警示我們,維護網絡安全,築牢安全堤壩,必須下定決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突破核心技術。爲此,我們要在技術、産業、政策上共同發力,充分激發創新活力,加大新興技術研發力度,加速推動信息領域核心技術突破。同時,打通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銜接綠色通道,構建技術支撐體系、網絡安全技術體系、人才隊伍體系、教育訓練和保障體系,力爭以基礎研究帶動應用技術群體突破。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築牢網絡安全“防火牆”,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廣大網民一起參與,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同心幹,需要網上網下形成“同心圓”。面對網絡違法犯罪行爲,相關部門要敢于亮劍,形成持續嚴打的高壓態勢。互聯網企業要切實擔起責任,扮演好社會主流價值的守望者角色,決不讓網絡成爲傳播有害信息、造謠生事的平台。當然,還要注重通過宣傳培訓,提升全社會的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技能。
我們相信,只要各個方面切實行動起來,爭做網絡安全的守護者,就一定能以良性互動、齊抓共管的治理格局,合力築牢網上家園的安全堤壩。
天朗氣清潤兵心
——武警駐馬店支隊官兵守護綠色網絡小記
■李政皓 黃俊強
“隨著互聯網滲透到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前沿技術也帶來了潛在安全風險,數據泄露、網絡詐騙等情況頻發。對此,我們應高度重視……”上周四晚,以反映網絡安全爲主題的電影《解碼遊戲》剛放映結束,武警駐馬店支隊驿城中隊指導員葉雲便趁熱打鐵搞起了隨機教育。
智能攝像頭上搗搗鬼,監控“搖身”變直播;APP上打“馬虎眼”,個人信息就輕易被盜取;“掃一掃”中藏危險,二維碼或成詐騙新手段……一個個案例發人深省、引人思考。看戰友們聽得聚精會神,葉雲趁機引導大家圍繞“做綠色網絡守護者”話題展開討論。
近幾年,我國網信事業發展實現新跨越,爲官兵訓練生活帶來很大便利。隨之而來的網絡謠言、電信詐騙、隱私泄露等問題,也給大家帶來困惑。該支隊領導調研發現,很多官兵雖然意識到網絡是把“雙刃劍”,但思想上卻存在一些模糊認識。比如,有的人認爲電信詐騙是遙遠的事,自己不會被蒙蔽;有的人認爲自己上網很謹慎,不會出現泄密問題,等等。
“最大的危險,是意識不到危險。”該支隊政委胡春雷認爲,思想上的模糊恰恰是最大的安全隱患。爲此,他們在對官兵進行警示教育的同時,邀請公安民警、信息專家進行知識講座,並廣泛開展“網絡學習之星”評比活動,在提高官兵安全意識的同時,提升網絡防護技能。
“網絡學習之星”邵如飛,是一位大學生士兵,入伍前在校學習金融學專業。在評比活動中,他積極發揮專長,結合駐地發生的網絡詐騙案例,以《網上交易的風險與預防》爲題,爲戰友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教育課。如今,在邵如飛的帶動下,很多戰友成了軍報記者、學習小組等微信號的“鐵粉”,小有名氣的他還多次受邀爲當地中小學生講授網絡安全教育課。
在文書楊意傑看來,作爲一名軍人,不但要強化自己的安全意識,還要練就一雙慧眼,能及時地把網上的“妖魔鬼怪”揪出來。
前不久,楊意傑看到有人在局域網上討論“某地發生非洲豬瘟”的謠言,便立即警覺起來。他一方面號召戰友向後台舉報,一方面用實名對謠言進行反駁。同時,還把搜集到的《辨識謠言10技巧》和中央網信辦公布的《互聯網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發到論壇上,引導戰友識別謠言、謹慎跟帖。後來,接到舉報的網絡管理員很快刪除了虛假信息。
“網絡家園天朗氣清,戰友們才能獲得心靈滋養。”楊意傑說,現在在他們單位,很多人都是網絡監管志願者,網上一旦出現不良信息,很快就會出現“人人喊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