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國足1:3輸給越南,我一個不屬于熱衷粉,不怎麽看球的人,也被朋友圈狠狠的刷了屏,
說來也是奇怪,我雖然對國足了解不多,但是腦子裏黑國足的經典段子倒是能回憶起來不少,
但凡想起來,都能樂呵老半天,
同時心裏也是有疑惑的,“中國足球爲什麽不行?”
經我多方求證,看了很多相關的評論文章,真的有很多讓人感觸頗深,其中犀利的觀點,深刻到令我感覺如果不做一次整理和分享,良心都過不去的程度,
現在添加上自己的诠釋和理解,轉述如下,
各位重在品觀點,很多地方我也是盡量求證,不對的話大家再指正,
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制原因
講舉國體制,不得不先講一段黑曆史,
鏡頭來到1988年漢城奧運會,中國隊奧運折戟,只拿了五塊金牌,一時間成了國民心中碰觸不得的慘痛回憶,
中國敗得到底有多慘呢?
那一屆中國奧運代表團,十四天裏拼了老命,都沒有後來某個“幸運日”一天金牌拿的多。
“兵敗漢城”、“淚灑漢城”、“漢城奇恥,國人心寒“、“悲涼的夏季奧運會”,
是否依然能感受到文字中蘊含的沮喪之情?
其實複盤漢城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陣容,真是想不自信都不行,
就是在這種與預期的強烈反差中,這件事瞬間成了當時天大的事。
我們來看看,
爲什麽漢城的失利,會引發舉國震怒呢?
那就要知道,奧運獎牌的排名在當時究竟意味著什麽。
首先,先不要認爲這個獎牌榜只是一個排名那麽簡單,
在世界環境進入和平時期之後,很多國家都希望參加國際奧運會等一系列大型體育賽事,來彰顯自己的綜合國力,
什麽意思?
就是無形中,人們將排名跟國家的綜合實力挂了鈎,
大家心中普遍默認的邏輯假設是,“一個國家的實力越強,那麽這個國家就越可能獲得越多的獎牌數”,
一場規模和意義空前的奧運體育盛世,
竟然會引發大家關于“列強”的遐想。
其次,國人心中都急于擺脫“東亞病夫”的稱號,
清末中國人吸食xx,導致身體羸弱,遭盡了外國人的輕視和欺辱,
八國聯軍侵華的恥辱曆史,也曆曆在目,
而且早在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中國申報了近三十個參賽項目,派出了69人的代表團。
在所有的參賽項目中除撐杆跳高選手進入複賽外,其他人都在初賽中即遭淘汰,最終全軍覆沒。
據說,中國代表團回國途經新加坡時,當地報刊上發表了一幅外國漫畫諷刺中國人並題爲“東亞病夫”。
直至1984年在美國洛杉矶舉行的第二十三屆奧運會,憑中國射擊選手許海峰摘下第一金,
才正式擊碎“東亞病夫”的稱號。
可時隔四年,
1988年,在改革開放十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民族自豪感尤爲強烈,
國人急于向全世界證明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想徹底擺脫和撤掉稱號,
當全民期待著通過奧運金牌榜排名血洗前恥,
民族情緒高漲之際,
突然迎來一擊當頭喝棒,
是誰也繃不住,
因爲氣氛已經烘托上去了。
當年體操王子李甯因爲奧運會的失敗,進機場都被工作人員追著罵。
再其次,獎牌榜排名在特殊的年代,對于凝聚國人士氣,振奮民族自信,都是有著戰略性積極意義的,
說白了,是一個國家的“面子”問題,
在當時還沒有民族經濟發展硬實力的強大內在支撐下,還是需要體育強國的封號,來裝點下門面的,
可是這一下,給整的稀碎…
鏡頭來到國家體育局,這次奧運惜敗的結果,就是體育總局背負著巨大的輿論壓力,
于是經過幾個月的痛定思痛,體育局制定了宏偉的金牌計劃:
或稱“田忌賽馬”
今以君之下驷與彼上驷,取君上驷與彼中驷,取君中驷與彼下驷。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
或稱“棄車保帥”
“棄車保帥”原本是象棋中的專業術語,字面上的意思是舍棄“車”來保住“帥”,比喻犧牲重要的東西來保住更重要的東西。
什麽意思?
到底要怎麽搞?
體育局的思路就是:
在現有整體資源可變性不大的情況下,
在全力爭取最多獎牌數這個最大的目標下,
通過戰略性的改革國家有限資源的布局方式,
放棄一些項目,重點發展一些項目。
要大力發展的,就是那些奧運會中有希望獲得獎牌的項目,那些能有奪金點的項目,
選擇的主要標准是“短期內能夠達到世界水平、整體投入成本低、也易奪金”,
這樣的體育項目奧運會有嗎?
有!
而且還不少,
這些項目的普遍的特點就是些小項目、冷門項目以及女子項目,
這些比賽項目普遍競爭性相對較低,屬于世界範圍內,普遍意義上非主流的項目,
這些項目的參賽運動員培養成長周期也短、成長規律穩、成才的概率高,
具體是哪些?
想想目前中國奧運會的六大軍團。
我們要知道,這些項目上相比較而言,屬于小衆項目,
可能很多國家職業選手和職業隊並不多,
絕大數的參賽運動員都聚集在中國,
而在這些項目上,我國各方面又都是優先保障,撥款去集訓運動員,訓練時間、強度、方法、條件都是世界第一,
所以去拿奧運冠軍把握性更高,
這更多的是戰略戰術上的勝利,
這些金牌,雖然也是他們付出巨大的艱辛換來的,
但是“金牌”和“金牌”間的含金量還是有所區別的,意義可能也不一樣。
爲什麽劉翔的金牌和世界紀錄那麽令國人瘋狂和追捧?
因爲大家都知道,田徑比賽裏的短直道項目是黃種人的“禁區”,誰能進決賽就足夠牛逼了,別說金牌和紀錄了。
重點終于來了,
反之那些關注度、參與度、競爭度非常高的項目,像足球、籃球項目怎麽辦,
這些項目上,他強任他強,體育局管不著,也不跟他們玩,
我們拿出下等馬來,換回一場大敗,敗了就敗了,
投降輸一半,
這就是足球在“田忌賽馬”或“棄車保帥”策略下的結局,
就爲了更重要的“獎牌榜排名”,足球成爲了戰略戰術的棄子。
其實不放棄也不行,
因爲我們即使拿出現有的所有體育資源,也玩不起。
來看足球,足球可是世界第一運動,世界杯牽動十幾億人的眼睛,那可是號稱“世界第十七大經濟體”的存在,
而每年我國在公共體育服務方面的財政投入比例是較爲穩定的,
拿這點錢去搞足球,只可能是杯水車薪,
想去拿成績,根本不抱什麽希望。
我們就是破釜沉舟,真得舍命陪君子,也可能玩不轉,
足球的普及程度,在全世界幾乎是無死角的,
2018年世界杯,全世界193個主權國家,在預選賽上面竟然出了206支代表隊,
各個都是人如虎來馬如龍,
也不是說國家砸了錢,不計成本的付出就能換來幾個超級巨星和一支整齊劃一的團隊,
這還是個概率事件,
賠本賺吆喝的買賣有的是。
在了解這些後,到競爭如此瘋狂的足球運動中,去硬剛一個足球金牌?
不確定性太大了,成本太高了,
實在是冒不起這個險…
我國其實在很多其他運動項目上也是一言難盡,
中國弱的體育項目可不僅僅是足球,國足只是其中最具關注度的代表,
就是樹大招風,曝光效應太強,
自帶熱搜和熱榜光環,不被推上風口浪尖都難,
那足球也不能徹底不搞了,國家體委又是怎麽做的?
國家體委直接決定將奪金無望的男子足球項目推向市場,讓其自謀生路,
就是徹底斷了皇糧,去搞市場化。
于是中國足球自94年開始職業化的嘗試,成立了甲A和甲B,並在2004年升格爲中超和中甲。
講到這,國家的體制改革和頂層設計來龍去脈就算交代完了,
總結起來,就是在以“奧運金牌數”爲最根本目標的前提下,國家決定集中資源攻小衆項目,同時學習足球發達國家的經驗,把足球推向商業化運作的道路。
我們常說,“曆史的一粒塵埃,落在一個人頭上,那就是一座無法承受的大山”,
而國家的一個體制和政策的改變,也決定著一個行業的興衰變化。
從國足目前的狀況來看,推向市場化運作的結果好像並不怎麽順利。
二、商業化運作
學習足球發達國家的經驗,中國足球職業化改革以來,
脫離了體制、斷了皇糧,
國足估計心裏也罵,
都是靠自己養活自己,包括男女各級國字號隊伍,
而且都是納稅人,同樣給國家上稅,
都是憑本事和能力掙錢,
盡力了,就這水平了,不愛看別看,
但是能別吵吵了嗎?
就像網紅一樣,又沒強迫你非得看,非要花錢,也沒偷沒搶,沒違規犯法的,
誰也別瞧不起誰。 =.=!
其實國家對于“足球商業化”的決策也是有理有據,
因爲足球和籃球這些項目是世界上絕大多數體育愛好者的首選,有著廣泛的群衆市場,
同時,越是那些對運動員要求越全面、綜合能力多樣複雜性越高的運動項目,尤爲是團隊項目,觀賞性越高,
而觀賞價值決定了其市場價值,
如果改去搞舉重職業聯賽,那有什麽好看的?完全沒對抗性和觀賞性,根本不可能把這個推向市場,
足球能市場化,是因爲其商業價值是極高的。
前面也說了,國家資源有限,足球實在搞不起,
再者,國家不大包大攬,把在國外市場上這麽優質的賺錢項目推出去給大家分享,這明明是大愛啊,
可都是商業化市場運作,爲什麽偏偏到中國來就是水土不服了。
因爲“觀賞性”不足,引發的惡性循環,
這是一個負向強化型循環,運動員水平越低,國內聯賽踢得越爛,觀賞性就越差,看的人就會越少,
消費者越少,聯賽和俱樂部的收入就越少,沒錢沒利名還搞什麽搞?
因爲足球是商業化的,商業的本質就是逐利,就是爲了賺錢,
不賺錢的商業經營不是傻就是做慈善,
可在中國玩足球,結果就是賠本賺吆喝,
多的時候國內一年有多達幾十支俱樂部解散,包括中冠和中乙,還有一些非職業球隊,
跟成批企業倒閉一個道理,說明在中國搞足球,不賺錢。
像HD這樣的球隊,獲得無數冠軍,但是每年都在虧本,一年血虧個幾億是家常便飯,
可能他們在靠足球給自己打廣告、賺取知名度,
就當廣告費列支了,
也或者爲了地方政府的獎勵,到底是什麽,我們不得而知,
但這樣全憑投資人的一腔熱情,終將注定這樣的事業搞不長久。
當然深層次的原因要從市場、群衆基礎、青訓選拔、總局放權、商業化不徹底、機制體制等等等等原因說起,那是後話,
在歐州,球隊收入持續多元化發展,大部分情況下,足球俱樂部業務來自電視轉播權收入占半;
來自贊助及廣告、票務會員、球員轉會、足球衍生品等方面的收入占半。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足球的錢錢後後,
從中國聯賽的收入來看,收入種類大差不差,只是占比和數量級的區別,
國內足球俱樂部的主要收入來源則是商業收入(贊助費),占比高達60%左右,其次是球員轉會收入(10%左右)和門票收入(6%左右),電視轉播權收入僅占營收的1%左右。
如果想了解的更詳細,具體如下:
第一大主項是商業贊助和廣告銷售收入,
具體有球場周圍的電子廣告牌,球衣廣告,以及裝備贊助,甚至還可以出售球場的冠名權。
很明顯,這些受到球隊的聲望和商業價值的影響非常大,
而中國的足球俱樂部,商業價值和聲望都不高,
同時,球衣贊助和場地廣告被足協(中超公司)統一安排,直接扼殺了俱樂部的進行此項商業活動的可能。
有人要說,不是有球隊胸前廣告嘛?
沒錯,但僅僅胸前廣告對一個球隊的收入來講不夠止渴,
更何況,沒有足夠聲望和商業價值的球隊,都沒有足夠的資本去提高這個胸前廣告的售賣價格,有就謝天謝地了。第二大主項,比賽日收入及周邊産品銷售,
比賽日收入細分的話,就是球票收入和比賽日球迷的其他消費帶來的收入。
先來算一筆賬,以杭州綠城的中超比賽日爲例,門票售價按100元計(黃牛的售價更低,位置較差),綠城的上座人數按20000人算(黃龍體育場容納人數60000+),全場比賽門票收入僅爲200萬元,加上其他消費收入,比如說飲料消費,每人20元消費計算,總計40萬元。
至于其他周邊産品銷售,比如說球迷服,圍巾、帽子、喇叭等等——因爲球隊並沒有球衣設計的自主權,甚至連贊助商選擇的權利都沒有,這些周邊産品的銷量以及帶來的收入可想而知。
另外,中國的球隊大都沒有自己的專屬球場,連基本的房地産紅利也享受不到,
反而還要每年支付高額的場地租賃費用。第三大主項,電視轉播費分成,
這在中國職業足球裏面就是鏡花水月,
2019年聯賽直播版權分成6500萬,目前也只有中超有這部分分成,用微不足道來形容一點也不爲過,
中甲和乙沒有版權,聯賽直播都是免費,分成的錢都在足協管理,分多少由他們決定。灰灰。第四大主項,按照排名的比賽獎金,
實話實說,真不知道中超聯賽有沒有這筆獎金,不好說,
不過就算有,分到每個球隊身上的錢也進口塞牙縫,
因爲中超聯賽的運營公司(中超公司)自己都沒什麽造錢能力,何談向每個球隊再進行高額獎金發放呢?第五大項,球員轉會收入,
這個能對球隊的收入水平有多大幫助,需要綜合來看,
畢竟另一方面,有轉出就會有轉入,除非自身有高質量的青訓系統,可以扮演“黑店”的角色,
否則,賣球員花多少就有可能花更多的錢去引進球員。
再說培養好的球員,雖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問題就是周期太長,一般要看到收成需要十多年的時間,很多球隊還沒等到就可能已經解散了。
至于支出的項,大概應該有如下幾個:
1、球員和工作人員的工資獎金;
2、轉會投入;
3、場地使用費和維護保養費;
4、比賽日支出
5、日常運營支出。這個支出的費用就不用詳細分析了,目前中國足球俱樂部的支出嚴重超過收入,這個是很明顯的了。
這樣虧損下,又沒有財政兜底,商業化運營後的足球聯賽一直飽受“球員欠薪,解散潮,低上座率等等問題”的困擾。
看看俱樂部虧損的原因分析:
https://www.sohu.com/a/324030577_505583
中超在金元時代也迎來過繁榮,
所謂“金元時代”“金元足球”,就是用金錢來招募球員,
以追求在最短時間內提高球隊的技術水平,並盡可能長期保持競爭水平和影響力。
金錢的力量,就是讓足壇浩克,奧斯卡等一批批響當當的名字,前仆後繼地加入中超,
整個中超中甲開始了軍備競賽,因爲落後要降級(中乙),更沒有什麽生存和盈利空間,
但那些中小球隊,因爲沒有資本雄厚的投資人支持,也沒有形成足夠穩定的收入,
所以投資人一旦力不從心,他們中就像河南建業、大連阿爾濱,逐漸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
可金元足球,帶給中國足球的,只能是一個短期的繁榮,在金錢澆灌下的昙花一現,
其實體制問題、商業化問題和“青訓”等根本性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
三、青訓方面
越南隊和中國隊攜手創造的曆史:62年來,越南隊首次擊敗中國隊,
大家不能接受,一致把主要矛頭指向了青訓。
越南隊這批隊員主要來自于越南嘉萊黃英阿森納JMG足球學校和PVF足球學院,
這兩所學校背後有著大財團的資金支持,在全國範圍內選拔優秀的青年足球人才,
並引入國外先進訓練模式,進行集中訓練比賽。
目前越南國家隊的隊員大部分來自于這兩所足球學校,取得的成績也確實證明了青訓模式的重要性。
青訓是什麽?
顧名思義,“青訓就是青少年培訓,即針對于青少年的足球培訓。”
在歐洲職業或者半職業足球比賽中,百分之九十九的球員,都是青少年訓練營體系中出來的,
少年強則中國強,
同樣,少年強則中國足球強。
但只可惜,在中國,足球少年們沒能真正的強起來,
中國足球面臨人才匮乏的危機,不是危言聳聽,是不爭的事實。
原因有很多,我們慢慢來。
首先還是要從大環境來說,國家對于體育運動的實際重視程度跟倡導的完全不符,
中國不是沒有體育人才,而是沒有好的機制和環境,
在應試教育的體質環境下,
除了孩子強烈喜歡,或家庭事業傳承,或天生骨骼奇異、運動能力天賦異禀,
否則家裏人壓根不會同意孩子去從事體育行業,
門都沒有,想都沒想過。
一般文化課的路實在行不通,才會去想考特長生。
我當時所在的縣中學,朝7晚9,每天都在無涯的學海裏面拼命奮鬥,
每天學習刷題的時間都不夠用。
而音樂、體育課作爲想當然的娛樂性課程,是跟升學目標嚴重矛盾的,
必須面臨著打壓和排擠,
其實體育老師也郁悶,你文化課都牛批,占課也就罷了,老說體育老師生病了是個什麽鬼。
一般特長生,初中就不怎麽學習文化課了,一門心思的搞特長,
關鍵是文化水平上不去,也是會有副作用的…
就在這種大環境下,
縱然中國少年中有未來像C羅和梅西的潛在巨星,
也埋頭在一本線上下努力掙紮著,
這些天賦選手或者千裏馬根本沒有自我發掘和被發現的機會。
其次,商業化的足球的舉國體制再一次做了貢獻。
青訓是一個國家,一只球隊的未來,
而想搞好青訓卻是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的大工程,
還是那句話,國家真沒錢,
相較那些天選之子,作爲棄子命是真的很苦逼,
在體制變化後,就是足球94年全面市場化以後,
體校逐漸取消足球招生,大量專業隊被取消,
即使現在,也不是每個體校都開設足球專業的,
就即使是有願學的,也不一定有能教好的足球教練,
而中國體育基本全部選自體校生,
沒有廣泛的選擇基礎,哪來的優中選優,
縱觀整個中超中甲,能認認真真,成材率較高的青訓僅有魯能和綠城,
其他的球隊盡管不能說沒有青訓,但青訓往往就成爲了擺設,
而德國的足球青訓,德國青訓和注冊球員人數幾乎達到人口十分之一,
怎麽比?
萬裏挑一跟百裏挑一,是完完全全不一樣的!
就跟縣狀元跟省狀元和全國狀元比,
雖然都是一等一的牛批,
但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跟省狀元比起來,縣狀元竟瞬間成了個憨憨…
爲什麽縣城出不了省狀元?
因爲生源問題,想象全省多少人,全縣多少人;
因爲資源禀賦,想想省城一個孩子從出生開始的家庭教育資源投入,再跟縣鄉鎮村裏的孩子比比;
因爲教育資源,想想省重點學校教師拿的頭銜和工資,再跟縣城裏的老師比比;
因爲環境因素,你如果把一只老鷹從小放在雞群裏面,漸漸的老鷹也不會飛了。
像極了現在的中國足球…
再次,總有人在搞破壞。
在以成績論英雄的中國,總有一些實力強的學校開出足夠的優惠條件挖角別的學校的好苗子,
導致別的學校根本無法競爭而直接放棄開展足球青訓,
時間一長,普及的基礎就被破壞了。
從選拔方面看,國內想從少年梯隊到一線隊員,也不光靠水平,
有時也得看…,運氣好不好,
甚至還有些教練,爲了取得成績而不擇手段,
方法就是靠僞造孩子年齡,以大欺小,靠年齡出成績,
以至于後來都要靠測骨齡來核定實際年齡…
然後,踢足球真的很苦、很磨人。
把足球當成娛樂可以,就是喜歡踢球,
但是當成職業,真正開始密集的體能和技術訓練,
也的確是很苦,
但凡選定自己職業的人,不管喜不喜歡,像外賣小哥、餐廳服務生,沒有不努力的,
但無奈進足校和俱樂部,是要交高額學費的,
沒編制、沒保障、不包分配,可能還要打點好教練,
隊內更多的是富家子弟,自家人不欺負自家人就已經是好事了。
在足球這個全球過度競爭的行業,
一方面孩子要有一定的天賦基礎,
一方面父母還要再經濟上予以支持,僅僅高昂的學費就不知道阻礙了多少有天賦孩子的足球夢,
關鍵教練也沒編,也不受國家監督,崗位不穩定,很多抱著撈一票就走的思想,
所以對于中國足球的選材範圍,青訓人數也就那麽點,始終上不去。
能夠成長職業球員的人畢竟是少數,
如果開始選擇了足球,並不應該成爲孩子選擇後的唯一出路,就是認定了一輩子都只吃足球這碗飯,
大多數孩子最終還是會成爲你我一樣的普通人,
青訓雖然是爲了培養球員,但也並不只是培養一名球員這麽簡單,
而是應該去培養一個全面發展,對社會有用的人。
題外話,
對面本次疫情,身體強,則免疫力強,個人機體的免疫力也是抵抗病毒和患病康複的關鍵,
說白了,體育很重要,體育普及率及重視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希望能在德智體美勞等育人價值上有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