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世界對中美關系關注的熱度,隨著中美元首視頻會晤的舉行而升溫。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16日長達3個半小時的會晤給了外界充分的想像空間,會後,有關此次會晤的更多內容和中美達成的一些具體承諾陸續披露出來——比如中美記者將可以正常往返對方國家了,中美元首承諾將針對伊朗核問題協調“統一”立場,等等。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會後還宣布,要從四個層面加強與中國的接觸,確保兩個大國之間的競爭不會演變爲沖突。中美元首會晤後,美元走高,人民幣也走高,市場人士認爲,會晤確定的“兩國必須加強溝通與合作”的積極基調令人們對降低貿易關稅的可能性有了新的期待。美國前東亞和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拉塞爾對路透社說,不應把此次中美元首視頻會晤當成“一過性”的峰會,而應把它視作在中美持續激烈競爭的時刻,將兩國轉入“較爲穩定關系”的系列重要會談之一,“它可能是改善中美關系的一個起點”。
美方別別扭扭談合作
中美元首視頻會晤結束後沒幾個小時,參會的沙利文在布魯金斯學會的網絡研討會上表示,拜登與習近平會晤達成的一個重要共識是,美中需要通過最高領導人“持續和定期的”的溝通來爲兩國關系指引方向,同時爲下級布置具體任務。
據美國“Axios”網站16日報道,沙利文在研討會上稱,可以將未來的中美雙邊接觸分爲四個層面。第一層面,在美中兩國利益一致的緊迫問題上進行合作,如執行氣候協議、爲全球接種疫苗以結束新冠肺炎疫情等。第二層面,應對兩國曆史上曾經合作、如今仍然面臨的重要挑戰,包括伊核談判和朝鮮導彈試驗。第三層面,加強直接溝通,有效管理分歧,比如台灣問題。第四層面,解決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懸而未決的問題,同時繼續使用“可使用的所有工具”來對抗中國的“不公平經濟行爲”。
沙利文在提到美國對中國核武庫和導彈發展的關切時稱,拜登向習近平提出了進行“戰略穩定對話”的必要性。路透社17日稱,沙利文對此沒有詳細說明,但他表示:“這與我們和俄羅斯的正式戰略穩定對話是不同的。”《華爾街日報》17日稱,一位聽取了會晤情況簡介的中國官員表示,雙方尚未決定以怎樣的形式舉行軍控會談。
據沙特“阿拉伯新聞網”17日報道,拜登與習近平還討論了如何在伊朗核問題上“統一”立場的問題。報道稱,伊朗和6個國家(中英法德俄美)的官員本月底將在維也納會面,美國和伊朗將嘗試恢複間接會談。中美元首16日商定,在伊核協議5+1談判之前,先進行中美兩國間的立場協調。
複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1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現在非常迫切地想要跟中國合作,主要原因是“形勢比人強”,正如沙利文所說,中美之間存在多個層面的共同利益,這個事實不以美方一些人的意志爲轉移。而美方現在喜歡把合作說成是“給競爭加上護欄”,這個說法非常可笑。實際上,從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裏訪華,到9月拜登同習近平通電話,都表明美方意識到在越來越多問題上需要跟中國合作,所以才很急切地來訪、見面、通話,但是他們又不敢講“合作”這個詞,好像對“合作”這個詞得了恐懼症。
中方敦促落實記者簽證
據《紐約時報》報道,16日美中宣布達成協議,放寬針對雙方記者在兩國的限制,緩和了特朗普執政最後一年一些美國記者被逐出中國以來的外交對抗。隨後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證實了這個消息。《紐約時報》稱,根據協議,《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將被允許派遣記者返回中國,尚不清楚的是,去年被中國驅逐的那些記者是否將被允許返回中國工作。美國官員稱,雙方舉行了持續數月的談判,才達成了該協議。
17日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趙立堅稱,雙方已就保障記者正常進出對方國家等問題達成三項共識,這一成果“來之不易,符合雙方媒體利益,值得珍惜”。
消息傳來,在美國常駐的中國記者都感到松了一口氣。從去年5月特朗普政府將中國記者的簽證停留期限定在90天之後,所有中國駐美記者和家屬每90天就需要向美國移民局申請延期。每次延期不僅需繳納455美元的費用,還要冒著嚴重的疫情風險,排長隊到移民局按指紋。更大的困擾是,美國向中國記者頒發的簽證是1次入境,出境即失效。而自疫情暴發後,美國駐華使館已暫停向中國記者簽發媒體簽證。這導致過去近兩年,中國駐美記者和在國內的家人無法相聚,大家普遍感覺像斷了線的風筝,既不能正常回國休假,也因爲接任者無法赴美不能按時離任,有的甚至已“超期服役”多日。趙立堅17日敦促美方盡快將有關措施政策落實到位,“中方則承諾在美方政策措施到位後,給予駐華美媒記者同等待遇”。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項目主任葛來儀稱,“在這個例子中,美國大使館和中國官員成立了一個工作組,他們能夠達成雙方都可接受的解決方案。這是個不錯的模式。也許也適用于對其他議題……一些事情要複雜得多,但這是一個良好的迹象,表明兩國能夠解決問題。”
美媒又傳“抵制冬奧”雜音
然而,中美元首視頻會晤剛結束,美媒又傳出有關“抵制冬奧會”的雜音。《華盛頓郵報》16日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白宮“可能很快將宣布拜登和其他美國政府官員都不會出席北京冬奧會”,以回應中國政府“侵犯人權”的行爲。白宮16日拒絕透露是否計劃對即將到來的北京冬奧會進行抵制,白宮副發言人貝茨說:“我對這個話題沒有補充,但可以說的是,這不是此次元首會晤談到的話題。”
資料圖
對此,趙立堅1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我不對猜測性的報道作出評論”。他重申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是世界各國冬奧運動員的舞台,“他們才是主角”。
美國政治新聞網16日稱,全面抵制奧運會的做法從未在國會獲得多少支持,曾是2002年美國鹽湖城冬季奧運會組委會執行長的議員羅姆尼說:“我認爲運動員應該參加比賽。我想聽到美國國歌在北京奏響。”
“請不要將北京冬奧會政治化”,牙買加《集錦報》16日稱,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羅馬峰會宣言明確表示“期待2022年北京冬奧會”,如果西方媒體提到的所謂“強制勞動行爲”確實存在,這些話就不可能被納入宣言。報道稱北京冬奧會是各國共同的盛事,有望增強全球戰勝疫情的信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呂祥1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關于北京冬奧會的炒作已經很久了,“一會兒說我們要邀請拜登來,一會兒又說‘外交抵制’,純屬無聊的找茬”。他說,現在元首會晤剛剛結束,美媒又放出“外交抵制”的口風,不管它代表誰,至少說明是想給中美關系添點亂。而拜登的態度從16日的視頻會晤看得很清楚,他開篇就說希望很快面對面會談,說明他是急于見習主席的。呂祥說,不能排除的一種可能性是:我們出于疫情防控考慮,沒有邀請美國高官來冬奧會,但到最後美媒就會將之解讀成“外交抵制”的結果。
“兩國關系正進入緩和期”
關于16日的中美元首視頻會晤,外界的評價普遍是積極而謹慎的。《華爾街日報》17日稱,這次會晤的總體好處是保持溝通渠道的暢通。康奈爾大學貿易政策教授普拉薩德表示:“此次會晤至少爲雙方就經濟和地緣政治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技術性討論鋪平了道路,但在那些問題上,雙方仍存在可能無法彌合的分歧。”美國西東大學和平與沖突研究中心主任汪铮表示,此次峰會是“回歸理性和管控危機”的一次重要會議,但兩國關系也許積重難返。
彭博新聞社17日稱,和幾個月前相比,“習拜會”讓中美關系處在一個更穩定的立足點上。上海美國商會會長吉布斯表示:“行勝于言,兩位領導人對中美關系都采取了務實態度。”北京語言大學國際關系教授黃靖表示,美國財長耶倫參與峰會,表明兩國經濟和財政問題都可能向前推進。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中國問題專家李成說,考慮到美中關系的現狀,拜登與習近平能夠舉行一場“面對面”的會晤本身就是一個積極信號。新加坡《聯合早報》稱,中美競爭基調不變,但從開場可見的融洽氣氛以及雙方會後做出的積極評價看,“兩國關系正進入緩和期”。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17日表示,中美元首視頻會晤具有裏程碑意義 ,是兩國避免沖突的良好開端。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林日 環球時報記者 李雪 張婷鴿 任重】
閱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