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智富
隨著年齡增長,多數人的投資選擇往往會越趨保守,可是事實是否真的如此?且看看財務專家怎麽說。
財務顧問一般會告誡年紀大的投資者不要冒險投資,因爲年紀不允許他們犯錯。20多歲時犯了錯,還有很多時間可以追回損失,但是到了50多歲,一旦犯錯就只有幾年的時間去彌補。基于此,多數人的投資選擇往往會隨著年齡增長變得越來越保守,因爲害怕一時失足連老本都沒了。
Fundsupermart投資顧問及客戶服務助理總監淩國偉說:“退休人士是否應更保守因情況而異。價值投資的鼻祖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在他的《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寫道,退休人士其實可以承擔更多風險,因爲他們除了要照顧自己的基本需要,已經沒有其他負擔。”
如何在風險資産與安全資産之間配置投資,長期以來有一個公式——用100減去當前年齡(100 – X),得到的便是應有的股票配置比重。
例如你現在40歲,按照公式計算,你可承擔的風險是100 – 40 = 60,意味著你可將60%的資金配置在風險資産(股票),其余40%可進行保守投資(儲蓄及債券)。如果你55歲了,你的風險資産配置不應超過45%(100 – 55 = 45)。
然而,這個沿用了幾十年的公式在目前的低利率環境似乎不太適用。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利率一直處于曆史低位,20年新加坡政府債券(SGS)收益率也不過略高于2%,若按照這個公式分配投資,把過多資金配置到債券,可能無法達到想要的回報率,需要把更高比重的資金配置到能帶來更高回報的風險資産。
爲了更好地反映當前的環境,一些人將這個公式改良爲125 – X,即使到了55歲,還是可把多達70%(125 – 55 = 70)的資金投入股市。
當然這只是很籠統的公式,年齡不是唯一決定風險承擔能力的考量,每個人情況都不一樣,兩個同樣是55歲的人,一個可能負債累累,另一個可能已累積足夠財富隨時可退休,因此配置投資須按照自身的情況調整。
再說,風險資産也分等級,籠統地將資産分爲兩類(風險資産與安全資産)並不能反映實際情況。
淩國偉指出,如何配置投資很大程度上跟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如果你的生活需要每天撥出許多現金,那保守的方式或許是正確選擇。”
他認爲一名退休者的平衡組合,股票占比可在25%至30%之間,但沒有硬性規定,因爲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
渣打銀行財富管理投資策略總監謝偉泉認爲,退休人士傾向保守,多數保守策略會持有少于30%股票,“在渣打銀行,我們的保守模式是把18%配置于股票。”
退休人士投資三大迷思
以下是准備退休和已經退休的投資者,對于投資選擇常有的三個迷思。
迷思一:應避開股票
應不應該選擇股票、選擇多少股票,其實視風險承擔能力,以及投資目的而定。
謝偉泉表示,股票可帶來不錯的收入,可以作爲退休規劃的一部分,但股票波動較大,因此必須與分散投資策略互相配合。
另外,並非所有股票都一樣,總有適合保守型投資者的股票,例如優質的派息股,在享有豐厚股息同時,也可從股價升值中獲益。由于最近投資市場的收益率低迷,收息股吸引了相當多的注意,淩國偉表示,這些公司的派息不俗,退休人士應該把焦點放在增長和派息,同時享受資本升值與收入。
然而,往年派發20分股息的公司,並不代表它接下來也會派發同樣的股息,這是投資者需要做好的心理准備。例如在過去一年多,勝科海事派發的股息便減少了。去年5月,它派發的股息是每股8分,今年8月底,它的股息減至每股1.5分。
迷思二:債券都是好的
教科書上說,債券相對于股票是較安全的投資工具,在一個投資組合中,債券可扮演避險角色。然而,這套理論與現實漸行漸遠。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債券投資同樣出現巨大虧損,股債平衡型基金也全盤皆虧。
再說,債券分很多等級,不一定全部都安全,例如被稱爲垃圾債券的高收益債券,它們的票息率雖高,但違約風險也很高,投資者得不到應得的票息事小,損失了本金事大。一些原本看起來好好的高評級企業債券,也可能會因公司所屬行業衰退,或公司出現問題而淪爲垃圾債券,不小心買到下一個來寶或Swiber,可能落得血本無歸的下場。
迷思三:年金一定要買
年金(annuity)是一種收入保障,確保投資者在退休以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可定期得到一筆派發;公積金終身入息計劃便是一種年金。
年金並不便宜,要得到有意義的派發,就得投入相當巨額的款項,否則每個月若只能得到一百幾十元,對幫補退休收入作用不大。如果沒有10萬或20萬元的閑置資金,無需勉強購買年金。
對于不擅長理財的人,年金的幫助比較大,如果你屬于揮霍型,建議你通過購買年金把用于養老的儲蓄鎖住。但如果你是有紀律的儲蓄者,而且自喻爲巴菲特,那大可DIY,把原本要用來購買年金的資金撥到一邊積極管理,省下付給基金經理的管理費,回報率應該會比市面上的年金要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