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鼻子下留一撮毛,才不是爲了時髦,原來還有這個意思!
在諸多抗戰影視劇中,都可以發現日軍官兵的鼻子下面會留下一撮毛,這也成爲日軍的標志性特征。對于這一細節,有的觀點認爲是胡編亂造,而有的觀點卻認爲有曆史淵源。那麽日軍鼻子下面留著一撮毛,到底是爲了時髦,還是有其它原因呢?
這撮毛是有學名的,他的學名叫做衛生胡,由于他的形狀看起來和刷子很像,所以也經常被人們稱爲是板刷胡。當然除了日本人之外,還有兩個人我相信大家一定印象深刻,那就是希特勒和卓別林,想到他們最先想到的肯定是這個胡子。其實,留衛生胡在當時也是他們的一種流行風尚,就像現在的女生都喜歡短褲裙子一樣,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創了人類首先使用化學武器的先河,德軍首先向法國釋放了氯氣。法國也不甘示弱,以毒氣還擊。于是,交戰雙方開始頻繁的使用毒氣進行攻擊。爲此,大家研制了防毒面具,用以保護士兵。這時候,德國人發現了麻煩之處,那就是他們的胡子太濃密,很難放進防毒面具。這樣就會留下臉與面罩之間的縫隙,而這樣對防護化學武器不利。于是,德國軍部下令,士兵必須將臉剃光。但是,有一些士兵舍不得全部把胡須剃光,于是就在唇上留了一撮。
日本是一個很崇拜強者的民族,當時的他們對強大的德國十分的崇拜,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全面地向德國學習,當時的日本幾乎是在學習德國的一切,曾多次派遣使者去到德國學習,學習西方的文化、制度、法律。甚至在服飾上也要學習德國,要達到全面的西化。所以說,連著留衛生胡的習慣當然也是學去了,到後來這留衛生胡甚至在日本成爲了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