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健康網
受訪專家:
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主任委員 曾 強
中國香港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朱漢強
你還記得上一次在家做飯是什麽時候嗎?快節奏的生活下,聚餐、外賣成了多數人的日常。近日,《中國循環雜志》刊登一項中國台灣的研究提示,在家做飯次數多的人更長壽。與從不做飯的人相比,每周做飯大于5次的人,死亡風險降低50%。研究同時指出,當下43%的人不做飯,17%的人每周只做1~2次。
全球自己做飯的人在減少
“上班996,午餐和晚餐都在公司解決,沒必要自己做飯。”“買菜、洗菜、切菜、炒菜,忙活半天才做好,吃完還要洗碗筷、擦桌子,下班後實在沒體力和時間來做飯。”“想吃啥點外賣就可以,費心費力也不一定能做好。”……10月13日,記者在北京國貿附近隨機采訪了58位路人,他們最小的23歲,最大的46歲,被問及是否在家做飯,僅有6位中年女性表示“偶爾在家做晚飯”,因爲“有小孩要照顧,不得不做”。部分受訪者表示,周末偶爾在家做飯,但要“看心情”。
早在2014年,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的一項調查就顯示,我國67.1%的人認爲傳統烹饪方式麻煩,18~30歲中,僅有8.8%願意在家做飯。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近期公布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已從2017年的2.95億增至4.09億,占全部網民的43.5%。受今年疫情影響,1月至5月新增外賣企業10.6萬家(以工商登記爲准),較2019年同比增長766%。
外賣數量激增,餐飲店面就餐人數也沒見少。商務部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全國零售和餐飲重點監測企業銷售額約1.6萬億元,多地餐飲市場火爆,等位現象絡繹不絕。某網紅餐飲店表示,排隊1000桌是“正常現象”。
不僅中國,很多國家的人都不愛做飯了。美國著名作家邁克爾·波倫曾指出:如今美國人每天平均只會花費27分鍾去做飯,還不到1965年的一半。英國居家做飯也越來越少,速食食品和冷凍食品銷量大漲。新加坡各個社區都配有“食堂”,人們根本不用自己下廚。
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曾強表示,人們做飯少了,主要有三點原因:第一,做飯時間成本過高,“做飯的儀式感”讓現代人覺得繁瑣、浪費時間精力。第二,生活節奏加快、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餐館、外賣、方便食品、自動食品售賣機等,基本可以覆蓋每個人對“吃”的需求,做飯不再是必備技能。第三,“90後”一代人,從小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導致會做飯的年輕人少之又少,從小到大沒碰過鍋碗瓢盆的不在少數。
在家做飯是對健康負責
經常有人問,學生族可以吃食堂,上班族可以點外賣,每天那麽累了,爲什麽還要自己做飯呢?專家表示,平時多在家做飯,才是對自身健康負責任的表現。
降低患病風險。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員對10萬人進行調查分析後發現,與經常外出吃飯的人相比,經常在家吃飯的人2型糖尿病風險較低。此外,甲肝、肺結核、幽門螺旋杆菌等傳染病,最容易在共餐中傳播,外出就餐不用公筷,餐具不潔,都有可能感染上。曾強表示,自己做飯,可以保證餐具清潔、食材新鮮、烹調健康和調料合理。還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來調整,更易實現營養均衡。
養成吃動結合。很多人討厭在家做飯,主要是不喜歡收拾餐桌、刷碗洗筷。俗話說,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雖然飯後不推崇劇烈運動,馬上快走也不行,但起身做做家務則非常適宜。據統計,以每小時計算,洗碗、收拾餐具大約能消耗136千卡,拖地可消耗200千卡,掃地消耗250千卡,就連倒垃圾都可以消耗150~200千卡。在舒緩的運動中,可促進胃腸蠕動,幫助食物消化。相反,飯後直接癱在沙發上看電視、玩手機,容易發生腹部肥胖。
遠離餐桌浪費。不同于在家吃飯,食材可以按需購買,頓頓都能吃到新鮮的。但外出就餐,吃不了要打包,或幹脆剩下倒掉;點外賣層層包裝、一次性材料浪費又很嚴重。中國香港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表示,今年新冠期間,我國香港居民一周購買約2110萬次外賣,泰國塑料垃圾日增800公噸,新加坡2個月內垃圾增加逾千公噸。不僅造成糧食浪費,塑料垃圾在海洋中漂浮或沉降,最終都會通過食鹽、蔬果、飲水和空氣回到人類體內,危害人類身體健康。
促進家人感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發現,經常自己動手做飯的人,比不做飯的人幸福感更強,這是因爲制作食物時付出的努力增加了價值感。研究還顯示,經常在家吃飯的孩子,不容易心情低落或飲食紊亂。做飯的意義不僅限于吃。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一家人圍在餐桌前,是阖家團圓的象征。洗菜、切菜、做飯,全家分工協作,每人做道拿手菜,與家人交流烹饪經驗,增添濃濃的生活情趣,更能體會生活的煙火氣以及平凡生活的美好。
別丟了在家做飯的傳統
美國哈佛商業評論研究院研究員艾迪認爲,當今,烹饪和縫紉的處境很相似。未來,烹饪也將變成一種愛好,而非生活必須。慶幸的是,新冠疫情期間,在家做飯成了一種全球熱潮,很多人找回了做飯的樂趣。想要堅持在家做飯,又不被忙碌的生活壓垮,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何麗建議不妨做些改變:
選用智能鍋具。傳統明火蒸、炒、炖、煮方式,油煙大不健康,對廚藝要求也高。可以找些“替代品”,比如炒菜用電磁爐、蒸東西用電蒸鍋、烙餅用電餅铛等。煮蛋器、豆漿機等廚具,可使烹饪省時、省力,同時保存營養。
換個制作方法。煎炸、翻炒等烹調方式程序複雜,換成蒸、煮、拌等做法,不僅簡便,也更加營養。黃瓜、番茄、紫甘藍、生菜、甜椒、圓白菜等很多脆嫩蔬菜都適合涼拌。肉類可以一次多做些,分裝成小份放入冰箱,吃時只需加熱即可。
備好食材。下班再去買菜做飯確實讓人心生疲憊,可以在周末或空閑時多儲備一些食材,比如各種雜糧、雜豆,保質期長;幹蘑菇、海帶、木耳、銀耳等易于存放;魚蝦禽畜蛋奶類,可提前購買;綠葉菜不好存放,建議少量多次購買,但耐儲存的大白菜、花菜、白蘿蔔、胡蘿蔔、芹菜等存放一周沒有問題。如今各種線上買菜APP比較流行,裏面有各種食譜做法,甚至搭配食材一鍵購買,非常方便,可供選擇。(記者 雷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