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東灘智庫完成了《南昌姚灣港區區域綜合開發策劃》研究課題,重點探討姚灣港區的戰略定位、貨種和産業選擇、空間布局以及先進港口的建設路徑,旨在將姚灣港區打造成爲南昌港的標杆。期間,筆者對內河港區規劃建設和港産城協同發展趨勢有了新的認識,在這裏結合國家最新政策,以及武漢陽邏港、蘇州張家港港、重慶果園港等案例做一個系統梳理。
一、內河航運政策要點總結
內河航運是我國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對于推動經濟發展、優化産業布局、服務對外開放等方面意義重大。近年來,國家及地方政府越來越重視內河港口建設,2020年發布的《內河航運發展綱要》提出,要建設一流內河港口、推進內河航運發展,引領內河港口邁向智慧、綠色、融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通過對內河航運政策的整理研究,筆者發現其著眼點主要體現在四大方面。
一是港産城協同和聯運體系建設。
將物流連接通道放在首位,提出打通港區與腹地之間的通道,暢通鐵路、高等級公路進港“最後一公裏”,發展以“一單制”爲核心的多式聯運,完善內河港口的集疏運體系建設;其次,優化內河港口倉儲設施和配送網絡,建設公共港區及統籌共享航道、錨地、水上服務區等公共資源;再次,加強港口與城鄉建設、産業布局的有效銜接,拓展港口的現代物流、大宗商貿服務,促進供應鏈服務發展,最終實現港産城協同發展。
二是先進港口建設和港區高效管理。
具體表現爲智慧港口、綠色港口、平安港口及開放港口的建設四方面:通過建設智能化港口系統和加快智慧物流建設,助力智慧港口的建設;通過強化船舶港口的汙染防治、構建清潔低碳的港口用能體系以及加強資源節約循環利用,推進綠色港口的實施;通過重視日常作業安全、推進雙重預防機制以及強化安全保障與應急能力建設,促進平安港口的發展;通過持續優化口岸的營商環境和啓動“一帶一路”連接通道,推動開放港口的打造。
三是航運服務及港區經營能力提升。
一是提升綜合服務水平。構建以港口裝卸、船舶供應及服務保障爲基礎,以冷鏈及化工等專業物流、中轉配送、流通加工爲延伸,以港航信息、金融保險、大宗商貿、電商服務、期貨交易等爲補充的航運服務體系;二是促進港航企業轉型。鼓勵港航企業轉換角色,向全程物流承運人轉型;鼓勵港航企業拓展業務,構建船、港、貨、金融一體化業務模式,進而實現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
四是港區運營土地和財政支持。
創新投融資模式,采取“專項資金、專項債、發展基金以及BOT、TOT、POP等項目融資”多元形式,籌措港口建設資金;爭取銀行信貸支持,服務碼頭建設主體及上下遊中小企業;探索內河港口、産業園區一體化開發模式,以土地、稅收等收益補償內河港口的投資建設;爭取促進港口物流發展的土地政策,把港口物流用地納入工業用地,減免航道、港口公用碼頭項目水土保持補償費與水利建設專項資金,減免城鎮土地使用稅。
二、先進內河港口建設經驗
當前,內河港口之間的競爭由吞吐量的競爭逐步轉變爲科技創新、綠色環保以及口岸效率等方面的綜合競爭。以武漢陽邏港、蘇州張家港港、重慶果園港爲代表的一批內河港口積極探索,發揮了內河港轉型示範的作用。
(一)武漢陽邏港:建設長江中遊智慧港口
作爲中國最大的內河港,武漢陽邏港牢牢把握“互聯網+”機遇,以建設內陸最大的水鐵聯運樞紐爲契機,打造智慧港口示範工程,實現港口物流服務和管理的智能化:
一是全面推進港口的智慧化。
利用5G、電子標簽、CCTV等技術,完善港口基礎數據智能采集體系,大力推進港區閘口、碼頭裝卸設備、堆場倉儲管理的智能化建設,打造長江內河航運第一個水鐵聯運自動化碼頭。
二是完善港口生産運作與管理體系。
運用北鬥導航、AIS、AFID等技術,提升港口作業的協同管理水平和管控決策能力,提高集裝箱作業管理及件雜貨生産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從而實現港口、船舶、車輛、貨物的智能感知。
三是提升港口集疏運體系的智慧化。
加快港口集疏運場站內部物流裝備信息化建設,形成港口集疏運網絡內部各個結點之間的互聯互通,提高物流作業過程的實時感知與監控水平,提升節點內部物流企業對運作業務的及時執行力。
四是升級電子口岸爲“智能口岸”。
在現有電子口岸的基礎上,圍繞進出口岸“船、箱、貨、人”的統一申報與查詢,面向企業及口岸監管單位,搭建電子口岸物流信息公共服務平台,提供融合技術、業務、數據的“雲服務”。
五是構建統一化物流信息服務體系。
搭建航運交易信息平台,提供線上“一站式”、“一個窗口”和“全産業鏈”服務,發展船舶交易資源大市場和港航人才融通大市場;推進第四方物流與港口物流信息平台、交易市場、電子商務網站的互聯互通,形成覆蓋供應鏈全過程的綜合信息網絡。
(二)蘇州張家港港:打造五星級綠色港口
秉持“綠色引領發展”的理念,張家港港將綠色發展貫徹到港口規劃、建設和運營全過程,以“一條主線、2E體系、三化行動、四全抑塵、五改減排、六新降耗、七創提效”的“1234567”生動實踐打造綠色港口標杆:
一是做好綠色港口的頂層設計。
以《省港口集團加快綠色港口建設三年行動實施意見》爲主線,堅持“統籌規劃、標本兼治;突出重點、分步推進;創新機制、注重實效”三項基本原則,突出“大氣汙染防治、水汙染防治、港區環境綜合治理、綠色港口技術和産品應用、綠色港口技術支撐、循環經濟發展”六大建設重點,推動港口綠色、低碳、可持續、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二是構建“2E”綠色港口體系。
圍繞“降低能耗強度、打造綠色港口”的終極目標,系統構建“能源管理、環境管理”的“2E”綠色港口建設體系,有效促進港口生産運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三是落實“三化”系列行動。
在“綠化”行動上,系統規劃作業現場可綠化區域,推行基于二維碼的樹木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港口可綠化面積100%綠化;在“美化”行動上,出台設施設備系列方案,讓色彩標准化、讓編號唯一化;在“淨化”行動上,投入資金實施沿江環境的再整治、再提升,配合海事部門率先在全省實現“一零兩全、四個免費”,並予以推廣。
四是實施“四全”粉塵管控。
通過對散貨“卸船、裝船、轉運、堆存”四大易起塵點的全過程精准監控,自主研發“門機料鬥多級自動噴霧抑塵系統”以及全國港口首套“粉塵監測與智能控制系統”,抑塵全過程、流程全封閉、貨物全占蓋、監測全區域,成功解決散貨碼頭粉塵控制存在的難題,樹立長江港口散貨碼頭環保治理之“典範”。
五是多措並舉力促提質增效。
改造年限長、排放不達標的49台燃油港作機械,建成2套變頻岸電系統和8套市電岸電供電箱;運用“油氣回收”技術,實現揮發油氣的全部回收;推行“油改電”改造;引進混合動力輪胎式起重機、電動通勤車,最大限度減排;自主研發PORTS系統以及煤炭多級篩分工藝,入選交通運輸行業重點節能低碳技術推廣目錄,占據全國港口12個入選項目中的兩席。
(三)重慶果園港:內陸開放門戶的樞紐港
重慶果園港既是西部地區唯一的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也是重慶及兩江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平台。十四五時期果園港將全力建設內陸開放門戶,推動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産業發展:
一是鞏固提升開放通道功能。
作爲“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果園港已打通四向通道,向東借助“渝滬直達快線”,通過長江黃金水道連接太平洋;向西向北推動“中歐班列、渝滿俄班列”,織密歐亞大陸運輸網絡;向南發揮新加坡港-果園港“雙樞紐港”聯動效應,加大與東盟、南亞的深度合作。此外,果園港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實現“鐵公水空”四式聯運。
二是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統籌協調各方資源,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門戶,助力果園港打造內陸地區經濟開發開放的重要引擎。一手緊抓重大項目建設,推進魚嘴鐵路貨運站、中新多式聯運示範基地建設,打造高水平的國際多式聯運樞紐;一手夯實開放平台建設,提速兩路寸灘綜保區、悅來國際會展城、江北嘴金融科技港等建設,打造高能級的對外開放平台。
三是搭建大宗貿易及金融科技平台。
依托重慶作爲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以及果園港多式聯運樞紐優勢,搭建大宗生産資料交易平台,高水准建設重慶大宗生産資料國際化資源配置和價格指數中心。同時,運用區塊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科技賦能,啓動數字監管倉建設,開展電子倉單質押等業務,建立數字信用體系,促進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
四是多層次構建“保稅+”生態圈。
積極申報綜合保稅區,打造“保稅+國際物流分撥”中心,構建以國際生鮮冷鏈、醫療供應鏈爲特色的國際商品流通、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分撥體系;打造“保稅+貿易”中心,以果園港現有的汽車零部件、鋼材、鋁錠、木材爲基礎,引進國內外大宗商品B2B交易龍頭及平台企業,設立保稅交割倉;此外,大力發展“保稅+研發”、“保稅+維修檢測”等配套服務。
五是集中全力發展樞紐經濟。
依托國家物流樞紐經濟産業園的建設,多維度打造集合總部貿易、政務辦公、智慧體驗、國際會務、展示交易、高端商住等功能于一體的核心功能配套區,強化果園港的國家物流樞紐集聚和輻射能力,培育引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流龍頭企業,帶動促進中小物流企業發展,打造現代物流産業集群。
三、先進內河港口建設啓示
(一)頂層設計先行,明確港口功能與産業方向
內河港口在發展伊始,需要進行頂層設計,明確港口的貨種細分方向、碼頭建設類型及數量等關鍵問題。在這之前,要有目的性地針對腹地産業發展方向、該港口及相關競合港口的功能進行詳盡地調研與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明確該港口的核心功能,進行港口岸線、碼頭、泊位的合理建設;明確該港口的貨種類型,進行公共資源的合理利用,推動臨港産業的發展。
(二)暢通集疏運通道,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建設
內河港口通過發展鐵公水聯運、江海聯運等多式聯運,不僅能夠打通港口與後方腹地物流園區、産業園區的連接通道,加快要素周轉,提升産業競爭力;還能夠暢通港口與其他內河港、海港乃至公路、鐵路之間的聯系,加強信息互聯,提升運輸效率。同時,內河港通過“一票到底”的無縫接駁、信息共享,由此實現成本降耗、一站式服務、便利化運輸目標。
(三)建設未來港口,探索智慧、綠色發展之路
內河港口要堅持智慧創新、綠色環保、開放融合的發展理念,以“智慧港口、綠色港口及開放港口”建設爲抓手,力爭打造世界一流的內河港:在港口及後方腹地的開發建設過程中,借助5G、物聯網等科技手段,提升港口作業效率;借助岸電系統、清潔能源等手段,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內貿與外貿業務並舉,申請通關口岸以及開展保稅業務,提升口岸的競爭力。
(四)優化服務體系,切實提升港口的營商環境
後港口資源整合時代,作爲大部分內河港口的開發及運營主體,港航企業必須明確“自營”和“他營”的服務範疇,不僅要積極轉換角色,按照“全程物流承運人”的定位,除了做好船舶保障、港口裝卸、貨源拓展、物流配送等“自營”基礎業務外,還要通過招引專業的供應鏈服務機構,拓展物資交易、物流信息、供應鏈金融等增值業務,全面優化港口營商環境。
(五)港産城聯動融合,解鎖一體化發展“密碼”
港口與城市,從來都是唇齒相依、榮衰與共。內河港口的發展,爲臨港城市建設和産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物流支撐;港口與臨港産業的聯動,有助于産業集聚發展以及資源優化配置;統籌規劃布局,優化港口碼頭及作業區-倉儲物流區-臨港産業區-城市發展區的空間結構,以港口優勢吸引重大項目落地,以項目建設拉動城市經濟發展;城市功能的完善則爲臨港産業發展提供配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