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部分觀點認爲奧密克戎(Omicron)是一個‘減毒活疫苗’,這個說法到目前爲止證據還不充分。”12月12日,在2021年大灣區科學論壇生命科學分論壇上,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以遠程視頻形式發表了題爲《病毒與人類博弈:挑戰與前景》的主旨演講,他結合中國在處理SARS疫情和H7N9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經驗,從人類傳染病大流行的特點和趨勢入手,系統分析了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特點、病毒變異情況和未來防控策略。
全球疫情防控仍存諸多不確定性
張文宏指出,SARS疫情和H7N9疫情防控的兩次經驗,都對中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有非常大的啓示。SARS使得我們對冠狀病毒非常警醒,而H7N9早期是有限的人傳人,這對判斷新冠的傳播性造成了一些迷惑,早期對于人傳人的認識不夠充分,直到2020年1月20日鍾南山院士帶隊在武漢考察時確定存在人傳人情況。所以,病毒在傳播模式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把人類帶入了和病毒的全新博弈之中,這場戰役不能單純用對付SARS和H7N9的經驗來應對。事實上未來還將面對非常大的困難,全球都存在非常大的不確定性。根據以往的經驗,一開始除了中國以外,大多數國家並沒有意識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後果,這跟2009年的“H1N1”大流感疫情比較容易得到控制有關系,因爲當年的H1N1大流感病毒的致病性短時間內迅速降到了和季節性流感同樣的水平。
全球目前不具備徹底清除病毒的條件
張文宏分析說,人類與病毒大流行的關系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病毒傳播的速度是不是夠快,是不是會形成持續的流行;二是人類能否在一定的時間內建立起群體免疫,可使病死率降到一定的程度。人類社會除了消滅天花病毒之外,迄今爲止其他病毒的流行一直都存在。從傳播速度來看,新冠傳播速度非常快,應該高于天花,處于和水痘較接近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根據人類曆史上和病毒博弈的經驗,在病毒傳播的初期,若能實現像中國這樣徹底圍堵清零,則仍然存在消除病毒傳播的機會。但全球未能同步清零,蔓延之後就基本不具備全球範圍內徹底清除的條件了。今天新冠病毒的傳播速度會比之前的1918年大流感事件更快,傳播路徑也不同,按照現在的國際航空情況,幾天內就能實現向全球傳播。
根據現有記錄的1918年大流感死亡率進行初步估計,如果這個病毒的致病性很高,人類的免疫力不能在短期內建立,則流行早期的疾病相關死亡率將非常高。但人類通過長期與病毒的博弈,逐漸建立免疫屏障,就能通過群體免疫逐步達到和病毒傳播之間的平衡。流感的演化類型比較特殊,在傳播中常會産生重大的病毒基因重組,每次流感基因出現重組後都會重新評估這次重組是不是會造成新的、非常大的危害性。2009年的H1N1流感病毒就是一次大的基因片段重組結果,但幸運的是它的毒性並沒有出現很大增強。大多數情況下,一次大的疫情傳播後會帶來全球性的感染,然後人類逐漸建立免疫屏障,逐漸將疾病的病死率抑制到非常低的水平,全球就進入了常態化的季節性流感樣的流行狀態。
因爲中國早期采取了非常好的圍堵政策,實現了病毒清零,驗證了這種圍堵清零政策的有效性。在這次奧密克戎毒株流行對人類的影響尚不清楚的時候,全球各地紛紛吸取了這一嚴防死守的圍堵經驗,關閉了邊境,阻止了境外病毒的輸入。事實上,如果早期能實現充分的圍堵,全球均有機會在早期把病毒徹底消除掉。但前段時間的研究已經發現,目前自然界很多動物身上已經開始攜帶新冠病毒,這意味著防控戰役開始向縱深方向發展,已失去早期完全清除病毒的機會。中國早期病毒清零贏得的戰略機遇也不得不直面如今的全球性蔓延,而且必須像對待大流感一樣長時間面對。
人類對新冠病毒“集體宣戰”或最終可控
是否能夠通過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消除新冠病毒呢?張文宏表示,建立疫苗的免疫屏障在人類曆史上曾經有過一次偉大的實踐——應對天花病毒,這個病毒一旦免疫接種,就會終身有效,而自然界也沒有這個病毒的儲存庫,使得天花成爲第一個人類消除的病毒性疾病。但此後人類就再也沒有實現對第二個病毒的徹底消除。比如麻疹的疫苗接種率非常高,但現在也只是把流行控制在了一個可控的範圍,2019年全球麻疹發病率仍然超過41萬例,麻疹傳播率甚至超過新冠病毒,清零也非常困難。
目前消除新冠病毒流行仍然面臨巨大挑戰,通過疫苗接種建立群體免疫,人類對病毒集體宣戰,最終才有可能達到可控。 當前全球依賴疫苗防控的策略大體上有三種:
第一種是英國模式,即實施全民免疫接種。但是實施開放政策後的病例數出現大量增加。但幸運的是接種疫苗徹底降低了病死率,當前英國的病死率是0.3%—0.4%的水平,已經得到顯著的降低。這意味著普遍接種疫苗,建立免疫屏障,有可能會跟病毒實現一個平衡。但目前非常高的發病率仍然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醫療壓力。
第二種模式是新加坡模式,就是倡導疫苗的全程接種,但實施局部的動態式的開放。新加坡9月份開放後,病例數大幅度增加,但新加坡馬上對開放進行了一定限制。這種根據疫情收緊開放措施的做法取得了一定效果。當前新加坡的發病率與病死率均得到了很好的下降。現在我國和新加坡之間的防控策略就形成了一個呼應,新加坡是動態開放,我國是動態清零,這兩種方法對各自國家而言都應該是非常好的選擇,都屬于不走防控的極端,各國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目前新加坡的新冠肺炎疫情病死率在0.3%—0.4%,雖然不高,但仍然顯著高于季節性流感的病死率,這也正是疫情防控的難點所在:即病死率不太高,但病死率又不是太低,沒有低到流感的0.1%的水平,這給未來的防控策略帶來巨大考驗。
第三種是以色列模式。以色列全程接種率已經達到80%的水平的,當前的第三針加強針接種已接近50%的水平,目前病死率和發病率都不高,意味著加強針的全球性接種會帶來新的希望。
“動態清零”策略爲中國贏得戰略機遇期
面對國內外對中國疫苗的質疑聲,張文宏指出,中國現在的“動態清零”防控策略爲建立免疫屏障提供了非常好的戰略機遇期。他的團隊曾經在兩針滅活接種+RBD蛋白疫苗強化以後,發現中國不同形式的加強接種數據顯示,都可以大幅度提高兩針接種以後的抗體水平。目前兩針接種後的抗體水平還不足以完全實現免疫屏障,但各種第三針接種的策略探索未來必將有益于開放條件的實現。奧密克戎的變異目前還在演變中,和流感相比,小的流感變異會造成季節性流感,如果大的變異會出現基因重配和流感的大流行。現在來看,奧密克戎屬于非常難對付的形態,因爲突變的點位非常多,雖然沒有進行基因的重配,但漂移的點非常多的時候,其影響可能會超越一般性的抗原漂移,帶來較爲嚴重的變異後果。
針對下一步的防控策略如何調整,張文宏指出,奧密克戎的毒力不強已是事實,但毒力並沒有降到被醫療界認可的水平。目前的工作希望逐漸證明一點,就是通過加強疫苗接種,如果能夠達到足夠高的疫苗防控能力則有助于實施開放的策略。還有一種可能性較大且屬于尚可接受的情況:病毒的傳播性較強,而毒力沒有弱到很低的水平,但前提是加強針的接種必須成爲全球普遍采取的方式才行。如果病毒的傳播性強,毒力也比較強,疫苗加強效果不理想,就要重新研討疫苗策略,收緊防控策略。
正如美國曆史學家約翰·巴裏所著《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一書中所寫:1918年的大流感是一個關于科學與探索的故事,一個關于人們應該怎樣改變思維方式的故事,一個關于人們在近乎完全混亂的環境中應該怎樣冷靜思考然後做出果敢抉擇並付諸行動的故事。張文宏重點強調,中國具備足夠的技術力量對新的病毒變異制定相應的對策,因此我們理應對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