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綠,又到一年清明時
說起清明時節,它和兩個古老的節日息息相關
最終成就了自己豐富的內涵
到底怎麽回事?趕緊來看看吧!
01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作爲孝道文化的主要載體,在我國民俗節日體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與其他傳統節日相比,清明節的特色有三:一是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二是節日的民俗都是戶外活動(掃墓、踏青、蹴鞠、蕩秋千、插柳等);三是兼有歡樂和哀痛、肅穆與活潑兩種對立的情感。
02
清明節特色寒食——青團
作爲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在唐代以前只是一個節氣,而非節日。它成爲祭掃墳墓緬懷逝者的一個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寒食節起源于春秋時代介子推割肉救晉公子重耳的故事,雖然介子推甯願選擇與母親一起被燒死在山上也不肯出來受賞的原因迷霧重重,但紀念他的寒食節卻因此流傳下來。寒食節的主要習俗就是禁火冷食和祭掃墳墓,由于清明節經常就在寒食節之後一兩天,因此唐代時幹脆合二爲一。而到了宋元時期,清明節更是取代了寒食節,成爲上墳掃墓的節日。
03
清明民俗活動——蕩秋千
清明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正值仲春與暮春之交,氣清景明、萬物皆生,是世人結伴出遊、野外尋春的好時節。
在曆史長河中,清明節還融合了以遊春爲主的上巳節(節日日期爲農曆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魏晉以後爲三月初三)節俗。而且,由于清明掃墓要到郊外去,緬懷祖先之余在田野中信步,也算是調劑心情的一種方式。所以,清明節又名踏青節。
04
韓國人過清明——吃寒食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國周邊部分國家也有過清明節的風俗。
越南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和中國一樣使用農曆的國家,在越南,清明節也是祭掃先人墓和外出踏青的日子。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清明節是當地華人過的節日,隨後便傳承了下去。不過,在馬來西亞,清明節是沒有公共假期的。韓國的清明節是4月5日(同時這一天還是韓國的植樹節、寒食日),他們喜歡買一些素色的鮮花祭祖、掃墓。
05
古人過清明圖景
古詩詞裏的清明習俗意象萬千,無論是祭祀、掃墓的肅穆、哀思綿綿,還是踏青遊玩的悠閑惬意,這個傳承兩千多年的節日,連接著生和死,感受著樂和哀,是關乎中國人生命與傳承的最好體現。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記載了清明時節,掃墓與郊遊並行不悖的情形:
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挂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爲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被誤讀的《清明》
說到清明節,幾乎每個人都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有趣的是,大部分人都誤讀了這首詩的意思。很多人會不求甚解地以爲,路上那些欲斷魂的行人就是上墳掃墓之人。其實路上的行人正是詩人本人,他不是去上墳掃墓,而是漂泊他鄉的遊子。他斷魂的原因可能由于思鄉,而清明時節的多雨讓他的煩悶難以排遣。何以遣憂?唯有杜康。所以他才向牧童打聽哪裏有酒家。這首最著名的《清明》詩,實則與上墳掃墓無關,只是客居他鄉的詩人在清明節時的鄉愁。
作爲掃墓詩的《清明》
南宋詩人高翥也有一首題爲“清明”的詩,這首詩寫的才是上墳掃墓: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首聯是掃墓的全景,颔聯將鏡頭拉近,我們看到掃墓的細節:爲亡靈燒的紙錢被風吹起,像白蝴蝶一樣飄舞,而開在山坡上的杜鵑花紅得如同灑上了掃墓者的血淚。頸聯則夕陽西下,掃墓的人回家去了,夜裏墳冢孤獨地被留在荒郊野外,家裏的燈前是浮動著兒女的歡笑。這恍如夢寐的一幕,讓掃墓者深深體會到生命的無常,因此尾聯傷逝。整首詩讀來感覺好像掃墓者就在我們身邊。
你將如何度過這個清明時節呢?
(綜合人民網、央視網、北青網、新京報等報道)
夜讀精選
在歐洲人眼中 “中國”被意大利人第一次描繪出來
異國情調 這些中意趣味你pick哪個
我“中意”你!三個意大利人在中國
“袖珍國”裏的高level生活 圖遊摩納哥
百年前那批留法藝術家 畫了這樣的中國
優雅法國那一縷香 與中國古老香事不謀而合
這兩座“塔”爲何最終征服了傲嬌的巴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