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風雲》之後十多年間,除了合拍領域的探索,TVB在自己拿手的職業劇和警匪劇方面也屢有佳作,並取得了新的突破。從《On Call 36小時》到《白色強人》,再到去年播出的《星空下的仁醫》,TVB的職業劇,尤其醫療題材職業劇保持了一貫的高水准;2014年播出的《使徒行者》重新掀起了警匪劇的熱潮,還借勢成功進行了由劇到影的IP轉化。兩部《使徒行者》電影的內地票房均超過5億元。
《星空下的仁醫》是去年的口碑好劇。
丨醫生求專
展現醫生專業度,馬國明至今常被叫“一件頭”
醫療題材職業劇是業內公認的有門檻、不容易拍好的類型。除早期的《妙手仁心》之外,TVB近十年來推出了《On Call 36小時》《白色強人》《星空下的仁醫》等多部品質在線的醫療職業劇,在兩地均獲得了好評。值得一提的是,前述三部醫療職業劇以及今年播出的《白色強人2》中,馬國明都飾演了醫生的角色,並且憑借《白色強人》唐明醫生一角獲得TVB萬千星輝頒獎典禮最佳男主角。《星空下的仁醫》監制方浤酌此前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說,如果不找馬國明演醫生,恐怕香港觀衆都不會答應。足見他演醫生演得深入人心。
馬國明、郭晉安主演的《白色強人》展現了香港醫改。
《On Call 36小時》(2012)中,馬國明飾演張一健醫生。這部劇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也很受歡迎。他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己到內地工作時經常會遇到劇迷叫他劇中外號“一件頭”。“《On Call 36小時》之前的一部TVB經典醫療劇是《妙手仁心》,啓華哥(吳啓華)扮演程至美醫生。兩部劇相隔了至少十年,香港的觀衆可能因此對醫療劇‘饑餓’了足足十年,碰巧《On Call 36小時》成功,變相給我打下了(演醫生)良好的基礎。”
後來《白色強人》(2019)的監制羅永賢繼續找到馬國明擔綱主演,他當時擔心觀衆會不會覺得總演醫生會很悶。“但是Marco(羅永賢)不害怕,大膽起用我繼續拍醫療劇。當然唐明和張一健感覺很不一樣,張一健是初出茅廬、很有熱忱的醫生。《白色強人》裏的唐明很多事情也看破了,沒有張一健的那種蠻勁,反而是個很淡然的角色。其實唐明的性格有點像我,可能Marco也是這樣認爲的,所以找我演。”
TVB的醫療劇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可,是因爲選角精准、劇情吸引人、人物塑造有魅力,更是因爲展現了職業劇的“專業度”。馬國明表示,他每一次演醫生這種專業人士都要認真做准備。當年拍《On Call 36小時》,他扮演的張一健是一名神經外科醫生,監制潘嘉德爲此專門請來了神經外科醫生給演員講課,惡補一些醫學和急救知識。《白色強人》裏的唐明是一名心胸肺科醫生,監制羅永賢也找來了心胸肺科醫生給演員授課。
《On Call 36小時》中的馬國明。
聚焦兒科的《星空下的仁醫》籌備期間專門請了跟劇情相關的幾個科室的醫生來上課,包括小兒外科、心胸肺科、麻醉科等。醫生們要教會演員如何使用手術室、急診室裏的醫療器械,以及告訴他們病房護理工作應該怎樣進行,並且還要給小演員和他們的家長普及劇中所飾角色罹患的是何種疾病,會出現哪些症狀等知識。劇本創作過程也聽取了醫生的建議,該劇編審潘漫紅說:“我們提前做資料收集,找到很多病例,然後找醫生談話,詢問在當前的劇情下采用某個病例是否合適。再根據醫生的建議一邊創作一邊修改劇本。”
《星空下的仁醫》拍攝過程中,基本上每場跟醫學專業有關的戲,都有真正的醫生和護士在場。比如鍾嘉欣在劇中演的章以芯是心胸肺科醫生,涉及她的專業戲份通常會有一位心胸肺科醫生和兩名護士在場提供建議或以備咨詢;她拍做手術的戲份時,還會有麻醉科醫生在場。醫生們會對現場拍攝的內容,從對白到一些細節都給出專業的意見。此外,每一集剪輯完成後,劇組會請醫生顧問幫忙提前看片,以保證播出成片中不會出現醫學錯誤。
《星空下的仁醫》聚焦香港兒科醫生。
丨臥底求新
故事換個形式來講,演員換個角度來挖
警匪題材劇是TVB的另一張王牌,從《陀槍師姐》到《刑事偵緝檔案》,能開出一長串兩地觀衆耳熟能詳的名單。香港回歸之後,這份名單上的名字還在不斷增加——《潛行狙擊》《飛虎》《使徒行者》……過往非常成功的TVB劇集有機會進行IP改編,被拍成同名電影上映。《使徒行者》兩部改編電影均由劇集的導演文偉鴻執導,在內地的票房都超過了5億人民幣。
《使徒行者》令臥底題材大熱。
TVB內部分工細致,編劇隸屬于創作部,負責創作故事;監制(編導/導演)屬于制作部,負責將劇本文字拍成影視畫面。文偉鴻是一位非典型的TVB導演和監制,他的工作模式更偏向于導演中心制之下的電影導演。從劇本創作到拍攝過程、預算控制,他都希望由自己一手包辦。“我有很多故事想說,有很多想法想要表達,有很多有趣的概念想要變成影視劇講給觀衆聽,但在這樣的制度下沒有辦法實現。後來有機會做監制的時候我非常高興,終于可以用我的方法講故事了。”
文偉鴻執著于“用自己的方法”講故事,與他入行的初衷有關。上世紀90年代加入TVB之前,他是資深影迷,非常享受影視劇故事帶來的沖擊,其中吳宇森執導的《喋血雙雄》對他影響至深。“我現在還記得當時在影院裏的感受,我的情緒就像過山車一樣高低起伏。我才發現除了周潤發、李修賢兩位演員之外,原來幕後還有兩個人在操控著我的情緒,一個是導演,一個是編劇。從那時起,我就對這兩個崗位不斷留意,産生了興趣。如果問我爲什麽選擇加入TVB,我相信這就是原因。”2012年升任TVB監制之後,他“用自己的方法”執導了《使徒行者》《城寨英雄》《同盟》等多部劇集,贏得聲譽並獲得了執導電影的機會。
《城寨英雄》拳拳到肉,是很久不見的功夫主題劇集。
監制文偉鴻拍劇選擇題材,第一個標准就是要“新”。例如《使徒行者》其實是講臥底故事的舊題材,但需要有推陳出新的地方。之前的臥底題材通常只有一個臥底,並且會告訴觀衆誰是臥底,再跟隨他遇到的事情去展開故事。文偉鴻創作《使徒行者》的時候設計了一個新的角度,讓觀衆一起去猜誰是臥底,過程中還要有反轉。而且不單只有一個臥底,有好幾個臥底,他們之間的關系就會很有意思。“最主要的就是從舊題材裏找到新的方向。如果沒有新的角度,沒有新鮮感,我爲什麽要拍呢?”在他眼中,警匪是個曆久彌新的題材,哪怕拍過那麽多經典影視劇,現在依然有創作空間,依然有很多新的角度。“半年前我剛拍完《隱形戰隊》,其實也是用一個新的角度去講警匪故事。”
演員選擇上同樣要有創新。升任監制之前,文偉鴻在TVB很多劇組都工作過,每部戲他都會留意演員還有什麽特質是沒有被發掘出來的。《使徒行者》找許紹雄演複雜的反派角色“歡喜哥”(覃歡喜),很多朋友都勸他:許紹雄是演喜劇的,不行吧?我說:“你們不明白,他可以的。我跟他合作過兩三次,知道他還有很多面沒有被發掘出來,尤其是感性的一面。我安排他演‘歡喜哥’,一個微笑對著你都會讓你感到心寒的角色。但是他有個兒子,是他的命,失去兒子崩潰的那一刻,你會感受到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使徒行者》播出後很多觀衆喜歡“歡喜哥”這個角色,他認爲正是因爲觀衆看到了許紹雄新鮮的一面。
許紹雄的反派角色“歡喜哥”非常值得觀衆琢磨。
在TVB工作了近30年,文偉鴻從助理編導到導演、監制,見證了香港回歸之後TVB劇在題材和風格上的變化。他認爲這是因爲市場改變了影視生態。以前的觀衆是去電影院看電影,每天吃完晚飯坐在沙發前看電視,現如今的觀衆是在臥室、公交車上用手機、平板電腦看劇看電影,而短視頻的興盛也讓觀衆變得不如以前那麽有耐心。“所以現在拍電影電視劇比以前困難了很多,最困難的是需要每兩三分鍾給觀衆看一些新的東西——劇情有什麽新的轉變、人物有什麽新鮮感。這就是互聯網帶來的不同的節奏。像當年的《創世紀》《尋秦記》節奏是比較慢的,現在拍劇要還是那個節奏就不太行,觀衆一定走掉。”
丨演員求變
適應變化做好本分,“通知要打鼓,明天你就得會”
每個人都是大時代裏一粒沙,無數細小的沙粒彙成了洪流,而時代的洪流也塑造並改變著每顆沙粒的模樣。香港回歸之後,TVB劇集的風貌發生了改變,TVB藝人也在變化中努力尋找著自己的位置。他們有的北上發展,有的繼續在香港拍戲,在各自的領域都做出了成績,體現出強韌的適應性。而對于回歸後加入TVB的藝人來說,適應變化已成日常,不論在哪裏拍戲都能隨遇而安,做好專業的本分。很早就加入TVB的王祖藍,在香港和內地的電視劇集、節目制作領域,在粵語和普通話的影視創作環境中都能如魚得水,是適應能力超強的全能藝人。他提到,在TVB做藝人,經常需要既會演戲,又能唱歌,還要懂做主持,有時還得填詞、配音,幾乎什麽事情都要會幹。“香港電視城就這麽小,市場只有七百萬人,不能光靠演戲養活自己,必須什麽都會幹,多棲發展。譬如台慶,今天通知你要打鼓,明天你就得會,還是直播。爲什麽大家會覺得TVB藝人‘能打’,因爲他經曆了這麽多的曆練,面對任何困難都能勇往直前,適應和解決能力都很強。”
——藝人自述——
馬國明:
無論在香港還是在內地,我都很享受拍戲
馬國明在《On Call 36小時》中。
我大學念的機械工程專業,出來沒有做機械工程而入行做演員,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真的很喜歡演戲。大學時已經在演話劇,也有加入劇社,對演戲産生了興趣。後來回到香港,寄了差不多60-70封求職信,都沒有回複,除了報名TVB藝員訓練班那封,所以我就進入了演藝圈。
進入藝員訓練班後,做了“路人甲乙丙”大概3年,就趕上《沖上雲霄》開拍,約我面談之後試鏡。可能是我走運吧,得到了其中一個角色——見習飛機師高志宏。也要謝謝德哥(潘嘉德)很大膽起用新人。所以我真的沒有經曆久等、心灰意冷的階段,那三年裏每天回到公司也覺得很好玩,過得挺開心的。
在內地拍劇也好,拍電影也好,其實比在香港專心多了。我回內地拍戲,每天收工後就是回酒店。反而在香港很難做到這點。比如在香港拍劇途中,公司會叫你去幫忙拍拍東西,家中突然需要你去銀行辦些事之類。當然在香港拍戲也有好處,每天下班後就能見到家人。所以兩者我都不抗拒,我喜歡演戲,在香港也好,在內地也好,我都很享受。還是隨遇而安吧,看看公司將來派我去做什麽,就隨遇而安地去做。
曹永廉:
演員都朝著“北望神州”的方向努力著
《法證先鋒》中的曹永廉。
我是1992年簽約唱片公司,1994年出唱片,出了三張唱片之後,轉型當演員了。1999年進入TVB,至今也有23年了。
我很幸運,進TVB的第一部戲就拍了《雙面伊人》(1999),跟非常好的前輩鄭伊健、袁潔瑩合作,他們教會了我很多。拍攝《倚天屠龍記》(2001)的時候,也有很多前輩提點我如何拍好古裝戲,包括動作、表情(要怎麽做更好)等。拍攝《妙手仁心》第二季(2000)時,我很留意向吳啓華、林保怡等主演和同事請教演戲的一些技巧。入行以來,我都是飾演配角比較多。有時候幸運的話,擔任過第二男主角。相對來說,這些位置壓力沒有第一男主角那麽大,演起來可以放松點。到現在我都非常享受每一次的角色演繹機會。
20多年前在TVB拍戲的感覺像回家,公司像一個大家庭。現在TVB也像一個家庭,但沒有以前那麽熱鬧了,不知道爲什麽。可能是大家一下班就立馬走,沒有逗留吧。以前的時候,在清水灣電視城裏面的餐廳會開到很晚,同事們下班了會聚集在餐廳裏聊天,說說拍攝的東西,現在疫情下的餐廳沒有那麽方便,大家沒有了以前那種“放工一起喝喝東西、吃吃東西”的習慣。
我的親戚,比如秦沛、姜大衛、爾冬升,都是很有名氣的演員和導演。對我來講,他們每個人都是一本字典,可以學習到很多。他們普通話都很好,因爲從小講到大。當然聚會我們一般還是講廣東話,我普通話也不太好,因爲在香港比較少講。
我曾經回內地拍攝過《聊齋新編》(2015)其中的一個單元(6個單元中的《葉生》),有5集,看到了內地在工作方面、拍攝方面,和香港是不一樣的。
現在看到很多同事都回內地工作,我也很希望回內地工作。等機緣吧。你問我特別想跟誰合作,其實沒有,因爲我個個都想合作,而且跟誰合作的選擇權不在我的手裏。無論是拍攝、唱歌、表演,所有內地的制作我都想參與。在香港的劇集拍攝完成後,我會留出一些時間在內地,希望能夠接觸一些不同的事物,或者了解其他人的工作。這個也是我的夢想,我覺得我們大家始終都是北望神州,往內地市場發展的方向走。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編輯 佟娜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