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澎湃新聞記者在上海虹橋商務區實地走訪中看到,聚焦國際化、高端化的國家級醫學園區——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已經初具雛形。未來,這個醫學園區的服務半徑將覆蓋長三角。
稍早前,上海官方發布的《關于加快虹橋商務區建設,打造國際開放樞紐的實施方案》提出,鼓勵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中高水平醫療服務平台提供臨床前沿尖端技術服務、高水平醫療服務、先進適宜技術服務,優化醫師區域注冊管理制度。
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傑表示,“如今園區一期已形成‘1+8’多元辦醫格局,包括公立醫療資源、國際品牌辦醫、社會資本辦醫等並存。”
前瞻規劃
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位于虹橋商務區86平方公裏的功能拓展區內,2010年3月或批立項啓動。整個園區占地100公頃,其中一期42公頃,二期備用地約58公頃。園區正南方3公裏是國家會展中心,進口博覽會的所在地。虹橋交通樞紐位于園區東南方向,距離園區直線距離5.3公裏。
該項目可謂極具前瞻性。早在10年前,園區立項之初,麥肯錫咨詢公司在市場研究報告中就曾提及:本項目通過虹橋交通樞紐,3小時可以覆蓋周邊16個中心城市,55個中等城市以及1000多個小城鎮,輻射3億人群。
如今,這一切正在成爲現實。通過虹橋樞紐高鐵的快速交通,可以實現一個小時長三角都市圈的“同城效應”。
園區一期地塊上,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虹橋院區,定位于“小綜合、大專科”,占地100畝,核定床位800張,對接國家腦科計劃,打造國家神經科學臨床醫學中心、長三角創傷醫學中心及大虹橋區域醫療中心。自2018年6月開業一年多,完成門診診療人次15萬,出院病人11678人次,完成手術10859台。初步統計顯示,出院病人中非上海本市常住人口超過50%。來自長三角乃至全國其他省市的病人,通過虹橋交通樞紐可以便捷地享受到華山醫院虹橋院區的優質醫療資源。
除了公立的華山醫院虹橋院區,園區一期有一個集約共享的醫技中心大樓,及7個社會資本投資的醫院。園區一期總體建築面積70萬平方米,醫療産業項目總投資超過120億元,其中,國有資金以股權和基金的形式對參投項目進行引導,以落實醫改政策相關要求,國有資金占項目總投不到5%。2017年6月,五部委在全國遴選了13家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代表上海申報入選國家基地
楊傑表示,“如今園區一期已形成‘1+8’多元辦醫格局,包括公立醫療資源、國際品牌辦醫、社會資本辦醫等並存”。
所謂“1+8”即一個園區醫技共享平台,同時引入8家醫療機構品牌,包括公立醫療資源爲主的華山醫院(西院),國際品牌辦醫的泰和誠腫瘤醫院、新加坡百彙醫院、美中嘉和醫學影像診斷中心、綠葉克利夫蘭醫院,社會資本辦醫的星晨兒童醫院、慈弘婦産科醫院、覽海康複醫院。
政策支撐
今年4月,由上海市衛健委、醫保局、藥監局、銀監局及市教委五個部門聯合起草的新虹橋“十條新政”獲批。“十條新政”全稱《關于進一步支持新虹橋國際醫學園區社會辦醫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此舉是自2018年7月公布廣受業內關注的“健康服務業50條”以來,上海市進一步放寬社會辦醫之舉。
放開使用國內未上市的進口新藥,探索民營與公立醫院“機構對機構”的人才共享,拓展醫保支付新模式等,在“十條新政”中得到支持。因此,園區也被社會評價爲“醫療自貿區”。
爲了落實“十條新政”,新虹橋國際醫學園區所在的闵行區政府制定了《闵行區進一步支持新虹橋國際醫學園區社會辦醫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在《實施意見》中明確要求,以政策支持爲支撐,促進醫療資源和醫療人才“雙流動”,打造高端醫療服務集聚發展和健康醫療科技産業發展“雙高地”;以政府服務爲主導,優化服務流程,拓展服務空間,推進基本醫療和商業健康“雙保險”;以加強監管爲保障,實施園區治理模式創新,破解社會辦醫發展的制度障礙。
上述園區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這裏,所有的資源都是流動的,比如支持公立醫療機構通過委托管理、專科聯盟、多中心合作(如特色診療中心、健康管理中心、輔助中心、研發中心、藥品臨床試驗中心及多學科會診中心)等形式,向園區內社會辦醫輸出品牌、技術、人才、管理等資源,促進園區內社會辦醫的規範運行和高質量發展。
“在人才培養方面,闵行區在政策上也早就做了規劃,比如落實醫師區域注冊制度和多點執業協議管理制度,促進公立醫療機構與園區內社會辦醫之間醫療資源平穩有序流動和科學配置。完善園區內社會辦醫與公立醫療機構建立人才共用和培養合作機制,推進高端醫學人才(如醫學領軍人才、緊缺醫學專科人才及學科帶頭人等)在兩者間柔性流動。在住院醫師、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及臨床教學等基地評審中,向園區內社會辦醫傾斜。支持園區內條件成熟的社會辦醫加入區域醫療中心和健康聯合體。加強對園區內社會辦醫在職稱評定、科研課題申報及成果評價等方面的工作指導,爲園區集聚、培養一支高質量高水平的人才隊伍。”該負責人表示。
綠葉醫療(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刁海鵬告訴記者,“正因爲有了這樣的人才政策,上海綠葉利蘭醫院的醫生未來將以國外醫生爲主,以美國克利夫蘭方面爲主導,包括未來的CEO也是由美國克利夫蘭方面管理人員擔任。”
楊傑對此告訴記者,除了政策的優勢,整個園區的配套也在朝國際化方向走,“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未來是要打造高端國際社區,未來國際人才的流動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社區附近已經建立了4所國際性學校,目前在校學生6600人,就是爲了解決這些國際人才孩子的上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