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索尼娅·法樂琪 譯者:範堯寬 曹嬿恒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美國人索尼娅·法樂琪所著的《農場》,是一部精彩的紀實作品。作者通過對世界上8個國家、數十家肉食品農場的探訪,揭開餐桌上食物來源的真相,提醒人們:工業化飼養、人工授精、濫用藥物等,不但改變了動物的基因,還有可能威脅全人類的健康與生命,必須引起高度的警覺與重視。
全書由兩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籠裏的永夜”,作者主要講述了她在加拿大米勒農場、布瑞克養雞場、查理養豬場、哈雷農場、克拉爾克家禽公司、皮爾斯小牛肉農場、黑水屠宰場的所見所聞;而在書的第二部分“另一個世界的曝光”中,則講述了她奔波于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墨西哥、伯利茲、美國等國家,深入走訪肉食品生産基地的經曆感受。首先,作者揭開了“有機食品”的真相。作者寫道,這些年來,“有機産業就像是熱氣球似的一飛沖天。在75%的美國和加拿大雜貨商店都可以買到有機産品,而調查也顯示,將近半數的美國人正試著將有機食品納入自己的飲食之中,而有五分之二的加拿大人每周都會購買有機食品”。但是,作者在通過了加拿大有機食品認證的米勒農場時卻發現,“乳牛被關在牛欄裏,面對著灰暗的牆壁。頸部的鎖鏈、排便訓練器和糞溝困住它們,使其無法向前、向上及向後移動”。同樣,在另一家供應有機雞蛋、肉雞的布瑞克養雞場,她發現:雞生活在“沒有太陽,也沒有窗戶”的籠子裏,“它們尖銳、淒厲的鳴叫在金屬之間回蕩愈來愈大聲。蛋雞一窩蜂地湧向雞籠昏暗的後方,彼此相互踩踏”;而“它們吃的是一粒粒黃褐色的飼料”。僅從這兩家肉食品生産基地就可以看出,他們出品的“有機食品”,既不是在天然環境中生長的,更沒有吃綠色飼料,而純粹是工業化、流水線生産的食品。
《農場》一書的作者通過潛伏到大大小小的農場當“臥底”,發現了有機食品只是農場主們的宣傳噱頭、其實並不真正具備有機食品的內涵。除此之外,她還發現,農場的一些飼養方式,也是值得商榷的。一是人工授精。作者在走訪大量農場後發現,“在今天美、加地區,有90%都已經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通過人工授精,“當今1頭荷士登品種的乳牛,平均每年生産大約2萬磅的牛奶”。産量雖然是大大提高了,但它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估量的。作者寫道,“對任何物種而言,長期的物競天擇依賴的是基因多樣性”。然而,“當今世上,全球幾百萬頭的乳牛全都只是區區數十頭公牛的後代,這就好比原本複雜、多樣的基因池只留下針孔般的一滴。如此狹窄的基因篩選,過去從未在大自然裏出現”。那麽,這中間蘊藏的危機,誰又能預料會在哪一天爆發、危及人類的健康呢?!二是藥物的過度使用。在查理所辦的養豬場,進門便有“一股有毒的臭氣環繞著我們,空氣中彌漫著混雜氨氣、硫化氫、甲烷和其他難聞的糞便氣體”。同時,查理對剛剛生産的母豬注射抗生素。還對作者說,如果母豬吃得不夠,就會打一針盤尼西林。由于經常打針,這些母豬“對于打針毫無反應,和打針以前一樣木然、無感,甚至已經沒有意識到每天都要挨上這一針”。天天注射藥物,讓查理養豬場的“母豬缺乏胃口,該吃東西的時候不吃東西,一副死氣沉沉、了無生氣的模樣”。所以,作者面對農場濫用藥物的情況無比感歎道:“這一座養豬場和北美洲其他無數的養豬場一樣,都是深陷歧途的實驗室,它們把人變成怪物,把動物變成半死不活的物體。”
正如《農場》的作者在書中說的那樣:“真相是一顆很難摘下,也很難抛出的蘋果。”“幽暗不會獨立永存,只是因爲缺少了光。”只有更多像作者這樣的人關注人類自身安全,才能揭開那些隱藏在食品背後的肮髒與秘密,從而通過政府的力量、科技的力量,改變那些影響人類健康的食品生産方式,爲全人類築起一條牢固的食品安全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