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副教授 趙宜
本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國際電視節目展播”的海外劇單元中,共有九部來自全球的優秀熒屏作品陸續登陸上海都市頻道、東方影視頻道,其中既有入圍本屆白玉蘭獎的《溫德米爾兒童》《戰火浮生》等新品佳作,人氣極高的美劇《良醫》第二季、德劇《壞銀行》第二季等熱門作品,還包括了英國獨立電視台(ITV)與斯裏蘭卡的合拍劇《善緣醫院》、HBO電視台亞洲原創劇系列新作《點食成金》以及捷克的新劇《遁迹匿影》等更多元的合作模式與更豐富的創作地緣,爲中國觀衆展現了一個更完整的全球電視劇面向。
這些來自全球、題材各異的海外劇經由電視節的平台彙聚到中國的熒屏上,以電視劇獨有的藝術魅力與電視藝術獨特的傳播方式,提供了難得的跨文化交流窗口。
《善緣醫院》:一個觀看“熒屏斯裏蘭卡”的機會
《善緣醫院》是ITV出品的醫療題材單元劇,已經拍攝到了第三季。故事發生在南印度的一個海邊小鎮,年輕的亞裔英國醫生魯比·沃克因爲感情問題獨自來到了經營困難的善緣醫院,加入到這個醫院高強度的日常工作當中。善緣醫院是一家服務醫療資源匮乏的當地居民的醫療站,在英國女醫生豐塞卡的主理下,醫院雖然時刻面臨嚴重的資金短缺,但也始終在尋找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同時,也正是在她個性化的領導下,醫院的工作人員之間、醫生與病人之間建立了家庭般的羁絆。善緣醫院也因此逐漸成爲了當地社區的中心,成爲了在治療身體的同時撫慰心靈的場所。
顯然,這是一部風格治愈的電視劇,而同樣治愈的,是在熒屏上展現出的美麗的“當地”風光。而事實上,“風景”不僅是這部劇最大的賣點,同時也是最大的爭議——因爲,雖然故事的場景發生在南印度,但電視劇的實際取景地卻是在南亞島國斯裏蘭卡。這成了這部劇在IMDB上被討論最多的焦點問題:批評者認爲,這個故事是西方人在東方尋求心靈寄托的“殖民旅行”故事、以及西方醫生用現代醫學“拯救”落後地區的兩種慣常敘事模式的綜合,因此不加區分地將斯裏蘭卡與印度混爲一談,顯然是出于一種傲慢的東方主義心態;而支持者則認爲,影視劇的離岸制作與場景外包業務已經成爲今天全球行業的常規選項,更何況,這些場景呈現出來的效果是如此“真實”而動人,既然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到底是斯裏蘭卡還是印度,又有什麽關系呢?
不過,對于國內觀衆來說,“到底是斯裏蘭卡還是印度”這個問題其實很重要,因爲這可能是他們中的很多人第一次得以在自家電視上觀看一部“斯裏蘭卡電視劇”。
英國電視産業具備極高的全球化水准,ITV更是英國第二大無線電視經營商,影響力僅次于BBC;印度有著以寶萊塢爲代表的強大影視工業基礎,近年更因爲一批集中出現的優秀電影作品而爲中國觀衆所熟知。在圍繞《善緣醫院》這部電視劇構成的地緣關系中,唯有斯裏蘭卡的影視産業基礎薄弱、工業化程度低,因此文化影響力極爲有限,這也是爲何斯裏蘭卡明明是《善緣醫院》的主要取景地,但卻顯得存在感最低的原因。
事實上,今天的斯裏蘭卡電視産業依舊呈現出很低的組織化程度,至今尚未有一部國家層面的産業法。電視市場也相對混亂,有500多家未獲政府執照的衛星電視和有線電視運營商。而且不同于今天大部分國家的産業格局,斯裏蘭卡國內鮮少有獨立的制作公司,電視節目依舊由電視頻道統一制作和放映。而大部分私立電視台制作經費有限,制作水准也無法同資本跨國流通的獨立制作公司相比,這在新世紀以後變得尤爲明顯:其本土電視節目無法同來自印度和歐美的節目競爭,原創電視劇在市場上變得愈發邊緣。在今天的全球影視産業版圖中,已經幾乎沒有了斯裏蘭卡的位置。
不過,受到全球化沖擊影響之前,斯裏蘭卡也曾有過電視劇的黃金時期。1982年,著名電視劇導演Bertram Nihal拍攝了一部展現傳統農村風貌的電視劇《迪穆圖·穆圖》,是斯裏蘭卡乃至整個南亞的第一部彩色電視劇,從創作初期就對標高質量的專業模式,Nihal導演也從此成了其本土電視産業的堅定建設者;還有一部在斯裏蘭卡電視史上影響深遠的家庭劇《後代》(Doo Daruwo)誕生在上世紀90年代,電視劇花費了五年時間制作,其以合家觀看爲導向的美學觀爲斯裏蘭卡電視劇奠定了敘事基礎,這部精致的作品也成了爲數不多的、能夠打進印度市場的斯裏蘭卡電視劇。
這些業已被塵封、卻又被重新激活的電視史,說明觀看一個“熒屏斯裏蘭卡”的機會是值得珍惜的。出現在中國觀衆熒屏上的《善緣醫院》呈現出的就是這樣一種風景:我們不僅能看到屏幕上再現出來的斯裏蘭卡美麗熱帶風光,也能透過這個窗口,去窺探不爲人知的斯裏蘭卡影視文化。因此,上海電視節的意義不僅在于展示優秀作品,更在于借此機會去了解不同國家的影視産業,展現其電視文化的曆史與現狀。
《點食成金》:借全球傳播通道展示亞洲本土文化
2020年,韓國導演奉俊昊的《寄生蟲》連獲四項奧斯卡大獎,在好萊塢主流評價體系的腹地發出了強烈的亞洲之音。事實上,隨著奉俊昊、是枝裕和、李滄東、拉索羅夫等亞洲電影人持續獲得國際贊譽,近年來,亞洲力量已經深刻地改變了全球化以來的影視生産與傳播格局,形成愈發主動的文化創造力與影響力。
在國際電視領域,亞洲的創作力量也越發明顯,一方面,這表現爲“亞洲電視”不斷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破圈”之勢;另一方面,也表現爲這種全球傳播過程中越來越高的文化附加值:熒屏上的亞洲從被呈現的他者,逐漸成爲了訴說的主體。HBO亞洲原創劇系列正體現出這樣一種價值:生長于亞洲的創作者與紮根于亞洲的創作實踐。
如果說恐怖劇集《亞洲怪談》系列還有獵奇嫌疑的話,那麽本次電視節海外劇單元的《點食成金》,則體現出一種“亞洲主義”的精神:分別來自新加坡、印度、印尼、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與越南等亞洲八國的青年影視人,以對故土充滿愛戀的目光,拍攝本國的美食文化。劇集由多個獨立的故事組成,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是如何被食物聯系在了一起的。不過,這部劇集最讓人感到振奮的卻是另一種連接:八個不同國家因“亞洲”而建立起的深刻聯系,以及由此展現出的文化影響力。
作爲最成功的付費電視頻道,HBO及其母公司時代華納是上世紀80年代末傳媒産業全球化轉型的代表性成果,也是這一過程在電視傳媒領域的踐行者——作爲高質量電視劇的標杆,HBO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也抵達了大量全球觀衆,在世界範圍內不僅培養了一代青年觀衆,也培養了一批新生創作力量,例如在奧斯卡獲獎的奉俊昊(1969年生),而《點食成金》的創作群體:新加坡導演邱金海(1965年生)、馬來西亞導演何宇恒(1971年生)、泰國導演彭力·雲旦拿域安(1962年生)等,也均是如此。
如果以這樣一種曆史視野來觀看《點食成金》,便能發現以“亞洲”和“美食”爲關鍵詞的節目“戰術”背後的文化“戰略”意義:今天,這些在全球文化工業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創作者,正在積極地利用奧斯卡和HBO這樣的陣地,去展現充滿本土特征的文化思辨、審美對象和藝術價值,並經由全球傳播通道的反向通道,抵達更廣闊的國際舞台。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的《點食成金》的創作者聯盟,便不再僅僅分享“亞洲導演”的標簽,而是基于同一種文化經驗,面對同一種文化格局的深刻回應,並尤其體現爲菲律賓、越南和馬來西亞等非全球文化等級體系上遊國家文化的深情呈現。《點食成金》以及其它HBO亞洲系列的熱播,正體現出一種這樣的戰略道路和價值。
《遁迹匿影》:那些被遺忘的歐洲本土影視劇
除了對亞洲的持續關注以外,在海外劇展播中,來自捷克的《遁迹匿影》也引人注意。男主人公避開所有人生活在樹林裏,到了晚上則潛入別人空置的家中過夜。他從不吃屋主過多的食物,每天離開時都會把房間收拾成沒有人來過的樣子,直到有一天,他被迫與一個小偷同行,又遇到了躲避丈夫的女主人公和她的孩子……
以英國爲代表的歐洲電視劇産業呈現出突出的全球合作特征,在本屆上海電視節展播的作品中,就有英德合拍片《溫德米爾兒童》、英國和斯裏蘭卡合拍片《善緣醫院》、英國與奧地利的合拍片《維也納銀行》等。但在耀眼的國際合作背後,更多的歐洲影視劇卻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兩年前突然成了全球 “爆款”的挪威青春劇《羞恥》的出現,提醒我們全球影視格局中“另一個”歐洲——本土歐洲的存在。
近年來,中國觀衆對捷克等歐洲影視“小國”的了解也是匮乏的,而事實上,歐洲曆來不乏優秀的本土創作。例如斯堪的納維亞地區一直以來就有著優秀的電視劇創作傳統,除了前文提及的《羞恥》,2007年的丹麥懸疑劇《罪》(Forbrydelsen)也有著良好的口碑(IMDB8.4分),但這部劇爲全球所了解,卻要等到2011年美國AMC電視台翻拍版的熱映;2010年的丹麥政治題材電視劇《權力的堡壘》(Borgen)聚焦了移民、醫保、食品安全、種族與性別等多種現實議題,在歐洲範圍內極受歡迎,但國內觀衆卻鮮少聽聞,近年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同題材劇集依然只能首推《紙牌屋》等美劇——紮根歐洲現實的作品很難在空間意義上破圈突圍。
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一部《遁迹匿影》似乎成了這些歐洲本土影視劇的自我指涉,而也許,此次在中國觀衆的電視屏幕中得以展映的當代捷克電視劇,將成爲一道漏光的縫隙,得以一窺更爲多元的影視文化世界。
可以說,上海電視節的核心使命之一,便是幫助觀衆尋找和發現那些遁迹匿影的影視劇,以及其背後那些被全球文化工業的地緣政治排除在外的文化力量。正是通過這樣的世界視野與廣闊平台,我們將有機會看到更多來自斯裏蘭卡、菲律賓、越南和捷克這樣“影視小國”的影像形象,由此不斷完整我們對“國際電視”概念的認識、豐富“國際電視”的內涵。(趙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