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最宜于華僑謀生發展的爲東南亞地區,以其地土質肥沃、陽光、雨量充足,資源豐富,而地理位置與廣東、福建兩省最爲接近,來往較爲便利,氣候亦相去不大。浙江、江蘇兩省,雖爲沿海省分,謀生發展,中國最大都市上海,近在咫尺,機會很多,無需去國遠行。
山東、河北亦爲沿海省分,農村過剩人口,既有地廣人稀的東北,可資移植,自無需舍近圖遠,出國遠行。因此,漂洋過海,到東南亞海島謀生的多爲廣東人和福建人。
他們當中大部分人的打拼故事,被縮寫;卻有無數家族後人,因他們的白手打拼而改寫命運,庇蔭幾世。
從一張漁網走出來的“世界玻璃器皿大王”
陸豐林啓恩紀念中學
2012年10月31日,印尼嘉豐集團創始人、總裁林如光新加坡寓所與世長辭,享年85歲。“身逝音容宛在,風遺德業長存”,作爲潮汕人漂洋過海“下南洋”傳奇樣本,作爲一位慈善爲懷的企業家,林如光的善行與美德永遠存留在人間。
林如光(又名“林道有”)是廣東陸豐海外潮商的代表人物,祖籍汕尾陸豐東海,不過林如光是在印尼印尼蘇門答臘島的浮羅甘扒小島嶼出生的,生于1931年。林如光13歲時喪父,雖身居海外,但赤子情深,尋根溯源,對潮汕故土熱戀的情懷不改;1985年,他捐資3000多萬港元,創建以他父親名字命名的“林啓恩紀念中學”。深知教育重要性的林如光,重金從新加坡聘請最好的中學校長來學校主持工作。如今,“林啓恩紀念中學”已成爲汕尾一所重點學校。
潮汕林氏,與福建林氏有著深厚淵源關系。以陸豐東海潭湧林氏爲例,有一座“世德堂”林氏宗祠,系周邊林氏宗親的祖祠。潭湧林氏,源于福建莆田韬公之後阙下林家,祖地在今天莆田蒲坂村,三世祖于明末移居潮陽西門定居。勿要小看宗親關系,很多人客居海外,在生活或者興業上,與宗親的幫助與扶持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林如光重回祖籍地
林如光13歲時,父親林啓恩離開人世,生活在印尼浮羅甘扒小島上的他,賣掉了父親遺留給他唯一的生産工具——一張漁網,開始了自己的打拼生涯。當時母親不理解兒子爲何這麽做,少年的林如光卻堅信,不舍棄打漁生活走出一條新路,永遠也改變不了貧困。
賣掉了那張漁網後,小小年紀的林如光開始做點小生意謀生,後來,他輾轉來到印尼雅加達這個大都市,開啓了創業之旅。抵達雅加達後,他用全部積蓄從別人手上盤下一家塑膠廠,期間他又跑去香港拜師,從那兒學到了生産拖鞋的制造工藝,並進口一台鞋機。在印尼,林如光工廠是印尼本土制造拖鞋最早的一批工廠,利潤可觀,加上印尼人口衆多,又處于多雨熱帶,林如光的拖鞋廠爲他賺足了人生第一桶金。
有了資金積累後,林如光也逐步轉入多元化,不光做實業,也從事貿易,産業也由鞋業向進出口貿易、塑膠貿易、玻璃器皿、瓷器、日用品等延伸擴展。
林如光與印尼前總統蘇哈托夫人(左)
林如光被譽爲“世界玻璃器皿大王”,辦廠之前,先從進口玻璃器皿入手,時間大約在1966年左右。之所以萌發自己設廠生産玻璃器皿,與當時印尼政府大幅調高進口關稅有關,其中,玻璃器皿的進口關稅由25%逐步增加至75%;自辦工廠主要是從成本上考慮。
“東洋玻璃”是亞洲玻璃器皿行業領頭羊,公司創始于明治21年(1888年),除各種玻璃器皿容器制造外,技術援助以及成型機械設備輸出也是其一大海外業務。當年,當林如光找日本東洋玻璃老板尋求合作時,起初並不順利,甚至被拒絕。經過多方努力,林如光取得了東洋玻璃老板的信任和支持,短短9個多月,日産30噸的日常玻璃用品生産窖爐設備投産,這就是印尼嘉豐集團的前身。
此後,林如光開始往玻璃器皿的多品類、多樣式發展,從原料、模具、成品、包裝一條龍生産,並將生産基地由印尼擴張至馬來西亞、中國等地,一舉成爲世界最大的玻璃器冊制造廠之一。與之同時,林如光家族的生意版圖,也延伸到模具、琉璃瓦、瓷器、建築用玻璃磚、不鏽鋼餐具、搪瓷制品等行業,旗下擁有數十家生産企業,嘉豐集團逐步發展成一家跨國企業。
林如光:成功者肯找方法,失敗者因賴借口
“成功者肯找方法,失敗者因賴借口”,這是林如光爲嘉豐集團題寫的共勉詞句,意在求新求變。變是所有海外華商的生存之道,以印尼爲例,來自廣東、福建等地的華人,在100多年拼搏中,能成功地成爲影響印尼經濟的重要力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肯找方法,以變求生存謀進取。
林如光也一樣,當嘉豐在印尼産業規模不斷壯大,他也在找新的出路與突破口。首先,他開始根據印尼國內情勢變化,遷居新加坡。另外,嘉豐根據市場及産業變動,相應調整投資策略,並將重心移入中國。另一方面,自上世紀90年代起,嘉豐開始重點轉入運用更加廣泛的鋼化玻璃領域,而在多元化方面,不斷延展到建材、地産、金融等領域。
林如光幫助失明人士前往新加坡醫治,重見光明
“積善之家有余慶”, 多積善德、“好人有好報”等潮汕人傳統文化信念一直被林如光所信奉,他一邊創業,一邊行善爲樂。
在印尼,嘉豐是第一家關注殘障人士就業的公司。1977年,林如光訪問日本一家工廠,發現裏面有不少員工是坐在輪椅工作。回國後,他開始招收殘障員工,還從日本引進適合殘障人士工作的機器設備,這在印尼是“開先例”的。2004年,他旗下一家工廠因資源匮乏而關閉,當他看到工人們抱著他哭時,不忍的他出錢給員工買地建房子,待員工如同一家人。
林如光,曾動過8次手術,有一次很嚴重,當他被送入手術室時,很多殘障員工爲他祈禱,祈願老板能早日康複。如此來看,慈善爲懷、樂善好施並非只是一種單向的施舍和給予;施惠于人的人,必蒙施惠!新加坡萬邦泛亞集團主席曹慰德,是船王曹氏家族第四代掌門人,他有一句話很有見地:“家族企業不做慈善,就沒有家族靈魂”。
林如光與印尼員工
慈善的一個精神內核,就是責任感。如今,許多評估機構在鑒定一個企業的競爭優勢時,常從觀察家族企業在慈善事業上的態度和投入入手,理由很簡單,慈善不單純是給予,更體現使命和責任。
一個下南洋賣醬油的如何成爲新加坡首富?
美國《福布斯》最新年度富豪榜上,號稱“新加坡地王”、 掌控房地産公司遠東機構和香港信和集團的黃志祥和黃志達兄弟,連續八年蟬聯新加坡首富,他們的身家爲94億美元。
黃志祥和黃志達兄弟
自第一代創始人黃廷芳于2010年去世後,家族企業就由黃氏兩兄弟分別執掌,在傳承方面曾一度引發外界的質疑。如今,黃廷方孫女、黃志祥的長女黃敏華等家族第三代成員,已被推到了台前,續寫著首富家族“富過三代”的傳奇故事。
“一帶一路”上,素有中國猶太人、東方猶太人之稱的海外莆商(福建莆田商人),是一支商界勁旅,有廣泛的國內和國際影響力。
作爲閩商三大分支之一的莆商,其從商人數之多、商業資本之雄厚、經商範圍之廣泛、運營能力之強,一直都爲世人所熟知、所矚目。其中,代表人物就有新加坡首富黃廷方家族、印尼力寶集團李文正家族、印尼紙漿大王陳江和家族等(香港首富李嘉誠、日本首富孫正義都曾自稱是“莆田系”後人)。
黃廷芳,是“一帶一路”上來自中國的移民富豪,1929年7月出生于福建莆田江口鎮。4歲那年,因迫于生計隨大人背離故土,淒淒惶惶地從廈門乘船“下南洋”。
黃廷芳
黃父早年經營糧油雜貨店生意,有十一個孩子,黃廷方爲家中長子。上世紀40年代後期,黃廷芳逐漸接管父親的雜貨店,經營醬油積累了一些財富。
素有雄心壯志的黃廷方,發現雜貨店規模小,難酬其志。“有土斯有財”是華人根深蒂固的財富觀(美國哈佛大學長期實證研究發現,長期擁有房産是最好的理財鐵律之一),50年代開始,黃廷芳就將日常積聚的貨幣資本,逐漸轉化爲土地資本。
大舉進軍房地産,成了黃廷芳事業的轉折點,短短幾年間,一口氣買下烏節路大批地皮,後來相繼建起遠東購物中心、遠東商業中心、烏節商業中心等多幢商廈,被譽爲“烏節地王”。
新加坡遠東機構開發的地産項目
1960年,在地産市場順利立足的黃廷方,在新加坡創設了遠東機構,開始大展宏圖。這是一家東南亞最大的私人房地産開發商,新加坡每6間私人住宅中,就有一間由遠東機構興建。如今的遠東機構旗下,擁有超過180家私人公司及3家上市公司(遠東烏節、楊協成有限公司和遠東酒店信托),已發展成涵蓋住宅、酒店、零售、商務、醫療和工業領的多元化企業。
1970年初,新加坡政府抑制過熱的房地産市場影響,市場陷入低迷,黃廷方受到影響,轉而將目標瞄向了香港。1972年,他創辦了香港信和集團,並于同年7月在港上市。目前,信和集團擁有多家控股子公司和尖沙咀置業、信和置業、信和酒店等上市公司。因黃廷芳一直活躍于香港土地拍賣會,並曾多次以高價投得土地,因此在香港地産界有“超級大好友”之稱。
2010年2月2日,黃廷方去世,享壽81歲。2007年起至今,黃廷方家族連續蟬聯新加坡首富。
本文內容爲一波說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