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英:構建面向終身學習的高等教育新體系
教育強國
★★★★★
學習和教育是個體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經濟社會變革的力量之源。隨著社會各界對學習的需求與日俱增,教育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日益凸顯,這一切都對終身學習體系的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爲現代社會的軸心機構,高等教育在構建學習型社會、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在研判全球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現實需要,提出面向終身學習的高等教育新體系的一種設想。全球高等教育發展新趨勢及啓示20世紀末以來,世界各國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張,全球政治格局風雲變幻,以互聯網爲代表的信息技術不斷更叠,這一切都深刻影響著高等教育的辦學理念、目標功能、結構布局以及教育內容,促使其以更多元的方式服務于更大範圍、更多類型的學習者與勞動者。高等教育的辦學理念從市場驅動向共同利益轉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5年發布的《反思教育》中提出教育應被視爲一項“共同利益”(Common Good),所謂“共同利益”即“人類在本質上共享並且相互交流的各種善意,例如價值觀、公民美德和正義感”,強調了教育作爲一項社會共同努力的集體性,教育必須依據環境的多樣性以及對幸福和共同生活等多種概念的理解共同來界定。在2021年發布的《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的“共同利益”屬性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教育是一項新的社會契約,並明確提出未來教育的發展原則之一爲“確保人們獲得高質量終身教育的權利”,且教育的內容不僅包括文化科學、信息技術、共享知識,還應擴展到團結協作、同情關愛。全球高等教育理念的變化趨勢從根本上昭示了高等教育不再僅僅是具有交換價值的私人産品,更是一項承載著人類社會共同願景的公共事業,其共享共治的基本屬性決定了高等教育的對象和內容的多樣性與異質性。高等教育的目標功能從單一向縱深多樣發展。近20年來,全球高等教育規模進入高速增長。在人才培養方面,精英階段的高等教育旨在塑造統治階層的心智個性,爲其在社會中扮演精英角色做好准備;大衆化高等教育則將所有技術和經濟組織的領導階層也納入教育對象的範疇;到了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目的則在于提高人們對迅速變化的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在科研方面,現代社會的知識生産不再囿于學科和認知的局限,而是在一個更廣闊的、跨學科的社會和經濟情景中被創造出來。這一知識生産模式的變化意味著學術研究與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正在變得日益模糊,知識生産不再是大學科研人員的“獨角戲”,而成爲了“從社會中來,到社會中去”的協作過程。同時,在新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也被寄予了參與全球治理、提供全球共同利益的厚望。高等教育的對象從適齡學習者向終身學習者延展。隨著全球範圍內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張,高等教育所服務的學習者群體也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一方面,從世界範圍來看,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25周歲以上的非傳統生源將成爲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大規模在線教育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成人學習者也開始以非正規或非正式的方式加入高等教育課程的學習。由此可見,高等教育正在成爲更大範圍的終身學習者追求美好生活與職業發展的重要載體。高等教育的內容從高深知識向能力素養傾斜。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主要發達經濟體的高等教育開始轉向爲成人學習者和技術工人技能升級提供學習支持。隨著學校教育與工作領域邊界的日益模糊,高等教育的內容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社會各界對高等教育的學習成果也變得越發關注。一方面,知識的不斷更叠使得學習者在高校所學的知識逐漸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工作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新公共管理思潮影響下,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估成爲世界各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重要手段。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能力和技能教育被提上高等教育的重要議事日程。爲了彌合高等教育與人才需求間的空隙、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目前世界範圍內主要存在兩種不同的改革取向。其一,從市場需求能力素養出發,對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進行評估與重塑。其二,從未來社會的核心素養出發,進行高等教育理念的改革與創新。高等教育內容的上述轉變向我們證明了在知識經濟的背景下,教育致力于傳遞和儲存知識的使命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通過教育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即學會如何學習。這一教學重點的轉向賦予了高等教育以更廣闊的學習視域,即不僅需要關注當下的學習成效,更要適應未來的種種挑戰。終身學習理念對構建高等教育新體系的要求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邁入普及化發展階段,受教育人群得到極大豐富,高等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社會各界對終身學習的需求空前高漲,這些外部條件都要求高等教育在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把握信息技術紅利的過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服務終身學習的高等教育新體系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爲根本目標。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崇高理想,也是教育發展的根本目標,其實質是“不斷追求自身的完善”。從這一角度來說,終身學習正是滿足人自由全面發展需要的動力所在。“全民終身學習”即意味著每個社會成員都能以自我教育、自主學習的方式實現人自由全面的發展。與此同時,終身學習對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視也使得“全人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個性發展與社會要求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的核心問題與張力所在。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教育對個體而言只不過是謀生的一種手段。當今,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學習不再單單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准備,而是發生在每時每刻的一種習慣與生活方式。因此,終身學習理念也意味著高等教育需要回歸人本主義的初心,不僅滿足普通民衆職業發展的需求,更要關注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尊重個性差異,進而爲現代社會每一個個體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服務終身學習的高等教育新體系以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爲功能導向。當前我國勞動力結構仍然滯後于産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未來就業結構轉型將對在崗與轉崗培訓提出更大需求。在勞動力素質方面,2019年我國技能勞動者占就業人員總量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總量的6.2%,反映出技能人才隊伍規模偏小、高技能人才缺口較大的困境。與此同時,我國人口未來還將面臨少子化、老齡化和勞動年齡人口比例持續下降的三重挑戰,預計2050年前後,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將降至60%以下,人口紅利期將基本結束。這一系列變化都對終身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等教育在這一過程中將發揮關鍵作用,成爲助推産業轉型升級、促進人口紅利轉化的重要動力。當前,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則應逐漸形成與社會經濟發展協調、開放、共享的新格局,在長三角、大灣區等經濟發達的地區,高等教育甚至要發揮“引領”作用,成爲區域和地方發展的新地標,在人才貢獻、知識貢獻、文化貢獻、政策貢獻等方面發揮重要功能。而在這四個方面中,高等教育如何在人才貢獻和文化貢獻上更好地服務區域和地方發展實際上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高等教育爲人才提供持續性的技能提升意味著高等教育需要“關愛終身”,成爲人才成長路上的知識技能“補給站”。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文化貢獻意味著高校需要在弘揚地方文化和建設良好社會風氣上作出表率,這就要求大學打開“校門”,與社區、公衆、社會、企業等多元主體進行溝通互動,從而在更大範圍內輻射文化影響力。服務終身學習的高等教育新體系以信息技術紅利激發變革活力。一方面,信息技術提升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可得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短缺與分配不公已經成爲了全球性問題,而MOOCs將有可能“使更多個體以最小代價學習到最高水平的技能和知識”,促進教育公平,推動高等教育民主化。另一方面,信息技術賦予了教學手段靈活性。高等教育與互聯網的結合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使得學習隨時隨地皆可發生;大數據技術也爲大規模個性化學習的實現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服務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爲學習者提供個性化學習的目標。當然,還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如“數字鴻溝”,學習者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中自我認同的割裂等。“構建面向終身學習的高等教育新體系”的設想終身學習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信息化是教育變革的重要機遇。要構建一個面向人人、服務終身學習的高等教育新體系,需要在辦學理念、管理體制、政策和制度工具、教育形式以及投資渠道等多方面的努力。確立開放融合的高等教育辦學理念。“開放”指的是大學的教育資源要向社會(社區、國家、全球)開放,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制度的公益性。“融合”指的是大學要突破學科壁壘、技術瓶頸和身份限制,與社會、政府、産業界形成有機的聯結和互動。其次,高等教育要樹立服務終身學習的發展理念,從面向少數精英群體、以學科爲中心、文憑導向、只關注職前教育的發展模式,轉變爲面向廣大勞動者、以學習者爲中心、以能力和素養爲導向、服務人的終身發展的發展模式。概言之,未來高等教育的辦學理念應兼顧社會與個人的發展需要。在社會維度上,要面向我國經濟的結構性變革,面向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提升我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能力,培養所有勞動者的終身就業能力。在個人維度上,應“賦能每位公民規劃生涯發展”“鼓勵個人追求自己的興趣、抱負,發掘自己的潛能”。構建自主、合作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在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上,一是要厘清“中央省市”三級管理結構中各級政府的角色與權力邊界,合理配置各級政府的教育行政權力,使高等教育的發展真正實現外部“松綁”,擴大大學自主權,使高校能夠根據高等教育規律和社會發展需要,有的放矢地進行自我規劃。同時,完善和規範高校依法自主辦學機制,進而使高校基于明確地位自主管理,改進內部治理結構,從理念與文化、物質與制度等各方面實現嵌合本校特點的管理,從而激發高校個性化、特色化發展的活力。二是要建立“政府主導、高校自主、社會參與”的合作治理格局。一方面,增強高校與政府交流對話的能力,是制約權力濫用和高校去行政化的重要途徑。另一方面,多元主體參與治理有利于化解多元利益沖突,增強互信與合作,提升治理科學性、民主性效能。制定系統完備的政策和制度工具。要實現高等教育服務終身學習的目標就需要系統、協調的政策體系作爲支持。對此,新加坡在這方面的做法不失爲一種有益借鑒。新加坡高等教育服務終身學習采取了統一的政策體系,旨在培養具有數字素養的高素質人才以適應新一輪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經濟變革;2017年發布的“高等教育和終身學習環境五年改革計劃”關注高等教育供給多樣化,從擴大高等教育學習途徑和提供終身學習機會兩方面爲“技能創前程政策”提供支持。同時,在制度工具上,新加坡建立了勞動力技能資曆框架以及質量保障體系、學分認證等配套制度,改善了原有教育文憑和勞動力能力認證分割的局面;並在教育部下設技能創前程委員會,協同高等教育機構、社會、産業聯合辦學。提供多樣靈活的高等教育服務形式,高等教育面向終身學習意味著傳統大學與社會公衆之間的“圍牆”需要被打破,大學需要承擔起將知識送到民衆中間的責任與使命。爲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校已有資源,將優質課程和學習資源對公衆開放。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實現線上線下並行、同步異步融合的公開教學模式。另一方面,要發揮信息技術的潛力,豐富高等教育內容和服務的提供形式,如微學分、數字徽章、微認證等。開辟豐富多元的高等教育投資渠道。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經費需要開辟新的融資渠道既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邏輯,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第一,切實調動社會力量興辦高等教育的積極性,打通社會資金和人力資源流入高等教育的通道。第二,積極探索政企合作辦學機制,降低高等教育系統的重心,鼓勵地方政府和企業共建高等學校或開辦教育項目,建構省級以下高等教育體系。第三,鼓勵有資源、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在教育資源薄弱地區開設分校、設置專班,帶動當地高等教育資源的整合和拓展。第四,完善社會和個人捐資辦學制度,推動高等學校建立“教育發展基金會”,增強高等學校與校友、行業企業的互動聯系,進一步促進捐資興學的發展。
【石中英:長安街讀書會成員、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
長安街直播
注: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時間、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注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出處和作者。
責編:陳佳妮;初審:程子茜;複審:李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