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一個農産品插上“特色”的翅膀後,它能“飛”得遠?
在湖南郴州,你會找到新的答案:宜章縣莽山瑤族鄉的一片茶葉帶著清香“飄”進了德國人的茶杯裏;蘇仙區棲鳳渡的一碗漁粉帶著滑香“溜”到了香港人的餐桌上;汝城縣泉水鎮的一根朝天椒帶著辣香“拌”入新加坡華僑的菜碗中。
一個小鎮打了特色農業的烙印後,它能有多“強”?
一座莽山孕育了一片莽山茶葉,莽山瑤族鄉的高山雲霧茶年産值占到了全縣主導産業茶葉産值的7成;一條西河滋潤了一碗棲鳳渡漁粉,一個鎮的漁粉讓郴州全市一半人口235萬人飽舌尖之味;一片紅土地養育了一種紅辣椒,在“半條被子”故事發生的所在地汝城縣,泉水鎮朝天椒産業鏈年産值達到了6個億。
這只是郴州市高質量打造特色農業小鎮的一個縮影,特色農業小鎮不斷湧現,臨武鴨業小鎮、香芋小鎮,永興冰糖橙小鎮,資興蜜橘小鎮……在郴州市副市長陳榮偉看來,鄉鎮上連縣、下帶村,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時期,打造特色農業小鎮,以“農”爲本、以“産爲”基、以“特”爲魂,致力于興村強縣,讓鄉村産業旺起來、小鎮品牌響起來、全縣競爭力強起來、農民群衆富起來。
高起點謀劃農業特色小鎮,在“特”字上下功夫,讓小鎮品牌響起來
“鄉村振興要靠産業,産業發展要有特色。”習近平總書記爲鄉村産業振興發展指出了鮮明的方向。郴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建軍認爲,産業興旺是擺在第一位的。郴州是農業大市,共有156個鄉鎮,其中以農業産業爲主的占絕大多數,鄉鎮是鄉村産業振興最活躍、最生動的實踐主體,因此,郴州將打造特色農業小鎮作爲鄉村振興的一仗硬仗來打響打贏。
高質量打造的第一步就需要高起點謀劃。爲了打造一批以農業爲主導、鎮域爲載體、特色爲標志,能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特色農業小鎮,郴州市政府重點實施“三個一批”工程:
規劃一批“特色農業小鎮”,圍繞湖南省“一縣一特”布局,結合打造四大農業優勢特色百億産業,搞好鎮鄉産業功能布局,規劃布局茶葉小鎮、臍橙小鎮、冰糖橙小鎮、香芋小鎮、休閑農業等各具優勢的特色農業小鎮(農業産業強鎮)30個;培育一批主導産業,根據鎮(鄉)域條件,結合地方特色,每個鄉鎮重點培育一個主導産業,培育100個特色農業産業強村;申報一批産業強鎮,每年爭取申報建設一個國家農業産業強鎮(鄉)、申報創建1-2個特色農業小鎮。
特色小鎮重在“特”字。郴州立足資源禀賦,因地制宜,精准發展特色農業産業。幾年前,宜章還是羅霄山集中連片地區扶貧攻堅重點縣,處于莽山腹部的莽山瑤族鄉又是宜章縣貧中之貧。九分石頭山一分地,全鄉人均耕地面積僅0.51畝。2013年剛開展精准扶貧時,全鄉9676名總人口中有1/3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只有在山上做文章,深入挖掘莽山資源。”莽山瑤族鄉鄉長黃蟬介紹,爲了念好“山”字經,該鄉將山的資源挖掘得淋漓盡致,因地制宜,依據作物生存環境和生長習性特點,不同海拔高度發展適宜的産業。該鄉村民大部分居住在海拔三四百米的山腳下,500米左右海拔的地方種植猕猴桃,600-700米左右海拔的地方放養黑豚;由于海拔每高100米,茶葉的品質會提升一個檔次,因此,在800-1200米海拔的高山種植雲霧茶。
除了“一重山一産業”,莽山瑤族鄉還打造“一村一品。”該鄉做好規劃,差異化發展特色小鎮沿線5個村的産業,鍾家村以茶葉種植爲主,永安村以種植猕猴桃爲主,西嶺村以養殖黑豚爲主,黃家榜村、塘坊村以制作莽山蕨根糍粑等。
“不到莽山去,枉到湖南來。”如今,因爲一座山孕育一個高山産業,莽山瑤族鄉聲名遠播。“莽山銀峰、莽山銀翠”被評爲湖南名茶,“瑤山紅”等獲全國名優茶評比一等獎,莽山黑豚、香菇等特色種養業打造出“源生態”種養名片。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作爲郴州有名的魚米之鄉,蘇仙區棲鳳渡鎮做起了“水文章”。棲鳳渡鎮是郴州西河水生風光帶核心區,全線長20余公裏,兩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棲鳳渡特色農業小鎮就以西河沿線爲中心來打造。
“吃著西河水長大的魚,吃著魚料做成的粉,吃著魚粉長大的人。”在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棲鳳渡魚粉傳承人吳安英眼裏,一碗棲鳳渡魚粉影響了幾代人。
爲了將漁粉産業鏈做大做強,郴州鳳楚食品科技公司胡建華師從吳安英,在傳統中創新,既保持傳統制作技藝的做法,又借助現代工藝提高産能,由于借助新工藝,産能提高了10倍。
漁粉味道沒變,但市場“變”了,棲鳳渡漁粉的市場需求變大了。一半郴州人鍾愛這碗漁粉,來郴旅遊的遊客每天早上吃上了這碗粉,棲鳳渡漁粉店在全國已經開到七八百家。
一碗漁粉拉動了一根産業鏈。僅鳳楚傳奇一個公司漁粉産業鏈的年産值達到1個億。以魚粉所需原料爲基礎,形成“米、魚、姜、椒、蔥”産業鏈。漁粉制作需要的米必須是威優402等早籼稻,因爲早籼稻市場需求不多,效益較低,當地農民不想種雙季稻,紛紛“雙改單”,最低谷時全鎮只有2000多畝雙季稻;而如今,由于漁粉走俏早籼稻需求增多,農民又紛紛“單改雙”,西河沿線鄉村6成稻田都種上了雙季稻,棲鳳渡鎮成爲蘇仙區雙季稻生産最穩定的區域,爲全區糧食安全貢獻度最大。
泉水鎮是山區汝城縣的農業大鎮,耕地面積有21000多畝,但一方良土卻沒有好收成,農戶散種水稻幾乎賺不了錢。經過市場調研,泉水鎮黨委、政府決定在“一方田土”上耕耘出“一種産業”:規模種植朝天椒。如今,全鎮種植朝天椒達6000多萬畝,8000多人從事朝天椒産業,朝天椒産業鏈年産值達到6個多億。
一椒紅透半邊天。在泉水鎮的示範帶動下,汝城縣出台扶持政策,對集中連片種植辣椒200畝以上的示範基地,每畝給予200元至800元不等獎勵。如今,汝城縣朝天椒種植面積近10萬畝,朝天椒成爲與茶葉齊名的縣域主導産業。如今,泉水鎮不僅以種植朝天椒聞名,而且爲以吃辣聞名的湖南人正名:湖南不僅愛辣椒,而且可以做火辣椒産業,泉水鎮今年成功跻身于“湖南首批十大特色農業小鎮”。
高質量做強鎮域鄉村産業,在“融”字上下功夫,讓産業強起來
特色農業小鎮是促進鄉鎮經濟高質量發展一個重要平台,産業特而強至關重要。因此,郴州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陽桂元認爲,做大做強産業,應該不斷以市場和效益爲導向,全力推動建設多主體參與、多業態打造、多要素集聚、多利益聯結、多模式創新的農業特色小鎮。
“發展質量高起來,鄉村産業強起來,發展要素多起來,都離不開一個‘融’字。”在黃蟬看來,要深入開發地方特色優勢,發展農業全産業鏈經營和産業集群,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和城鄉互動發展,做亮地方特色農業,將資源優勢轉變爲經濟優勢,將産業優勢轉變爲收入優勢,將比較優勢轉變爲競爭優勢,提升産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在精准扶貧以前,莽山瑤族鄉與其他鄉鎮相比,發展程度還明顯處于劣勢;通過精准扶貧和開啓鄉村振興戰略,如今,發展狀況從劣勢轉化爲比較優勢;但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以打造農業特色小鎮爲載體,以産業優勢提升全鎮的競爭優勢。
如何將産業做強、將産業鏈延伸?鍾家村“種加銷一體,農文旅融合”就是一個最佳的例證。爲了讓茶葉産銷每個階段都讓茶農有利潤,全村3000多畝茶葉實行自我生産、加工、銷售。鍾家澗峰茶葉鍾植合作負責人譚華剛介紹,茶農賣一斤鮮葉只有18元,因此,大多數茶農送到合作社將鮮葉加工制作幹茶,一斤鮮葉可以加工成2兩幹茶,價格是鮮葉的2倍;打造成茶葉品牌後,茶葉銷價能夠翻番,有技術的茶農年收入可達7000元/畝。
茶農對茶葉進行粗深加工,有實力的茶企則進行精深加工。宜章莽山木森森茶葉公司正在致力于研發,將茶葉做成面膜。這樣一來,茶葉不僅可以吃在嘴裏,還可以敷在臉上,茶葉實現了高附加值。
更神奇是,瑤族老鄉還可以用新鮮的茶葉吹出瑤歌。在第一批莽山瑤族賽鼓非物資文化遺産傳習所鍾家村等地,這樣的“瑤葉”以及“瑤鼓、瑤獅、瑤繡、瑤族香火龍”,與“瑤山、瑤水”一起産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吸引了遊客紛至沓來。白天遊莽山、摘茶葉,晚上看瑤族傳統文化表演,農文旅融合讓産業喜結碩果,鍾家村一個村的茶業年産值占到了全鄉的4成,而莽山瑤族鄉的茶業産業鏈年産值達到了1億,真正成爲“興村強縣”的富民産業。
“要將西河沿線鄉村打造成爲全區主産業地、主集聚區、主休閑地。”棲鳳渡鎮鎮長範睿認爲,要將棲鳳渡鎮打造成郴州短途旅遊休閑地,就必須以特色農業小鎮爲抓手,實現“農文旅商”高度融合。
作爲棲鳳渡魚粉發源地的瓦竈村率先扛起了這一使命。瓦竈村以鳳楚傳奇公司爲平台,打造成集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的田園綜合體。該公司第一産業依托棲鳳渡魚粉原材料來開展規模化種植、養殖,種植稻谷、油茶、辣椒、生姜、大蒜等,養殖家魚等;第二産業圍繞魚粉産品開發米粉、調味料、辣椒醬、豆油、茶油等系列農産品,並在全國發展1000家以上加盟連鎖實體店,通過基地緊密配送實現訂單農業及産供給的良性循環;第三産業以瓦竈村爲核心,依托西河風光帶發展美麗鄉村旅遊,深度融合文化、旅遊、商業、研學、康養于一體,形成具有魚粉産業文化特色的休閑旅遊目的地和親子教育研學基地。
高水平增加鄉村農民收入,在“調”字上下功夫,讓農民富起來
“從全民開礦産到全員種辣椒,我們不再追求一夜暴富的增長,而是追求持續穩健的增收。”在泉水鎮鎮長袁會卿看來,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高水平”收入,不再是高幅度數量上的增收,而是從質量上、結構上實行增收,以調整産業結構來調節收入結構,讓農民獲得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産性收入。
10多年前,泉水鎮辦礦成風。2008年以來,泉水鎮集中整頓礦産,面對轉型,許多農民束手無策。
“要從地下掘金到地上生金。”袁會卿說。泉水鎮政府決定引導農戶轉方式、調結構,重新在廣袤的紅土地上尋找産業新契機。
契機來了,湖南農業大學的一個論證讓泉水鎮如獲至寶。無辣不歡的湖南人卻沒有一個長效的辣椒産業,而泉水鎮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種植朝天椒,朝天椒在泉水鎮的生長周期比其他地方多2個月,直到11月還有大批辣椒可摘。
生産最適宜,銷售也沒問題,原來一直做泡椒的汝城繁華食品有限公司順應市場需求,大規模加工制作朝天椒制品。秀嶺村村民胡寶松看准了機會,一口氣流轉了500畝土地種植朝天椒,成爲泉水鎮名副其實的辣椒大王。“在印度,一碗辣椒辣死一頭牛;而我們泉水的辣椒辣爽一個人。”胡寶松如此形象地點贊泉水朝天椒。辣度適宜的辣椒成爲搶手貨,畝産純收入高達3000元,剔除自己一家投入的勞動力成本,一畝朝天椒生産經營性收入至少有2500元。
種植朝天椒讓貧困戶的生活也“天天向上”。貧困戶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僅泉水鎮1750戶貧困戶中,就有1065戶種植辣椒2038畝,通過參與辣椒産業實現穩定增收;由于從7月起辣椒需5天采摘一批,勞動力需求多,其他貧困戶幫助大戶采摘辣椒,月均工資有近3000元。僅“繁華食品”公司和“鑫利食品”公司,在汝城縣已直接帶動3萬多農戶種植朝天椒6.6萬多畝,每年爲農民帶來收入3.7億元。
“我們的茶園 鄉村旅遊火起來了,通過改建民房、興辦民宿,農戶的財産性收入一年可達3萬-5萬元;如今正在規劃建設百椒園,帶動辣椒 鄉村旅遊,讓更多的農戶獲得更多高水平的收入。”言語中,袁會卿對泉水“辣椒小鎮”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