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網】
7月23日,世界青年發展論壇“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主題論壇在北京召開。全國青聯主席汪鴻雁就“攜手應對青年發展的新挑戰”主題,與金磚國家青年部長和與會青年代表進行對話。
雲南省大理州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梅子言分享青年行動案例。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郭美薦發表主旨演講。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老師林楊瓊分享青年行動案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隽輝/攝
“我們的學校坐落在雲南蒼山腳下,美得像一座花園。”
在7月23日舉辦的世界青年發展論壇“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主題論壇上,來自雲南省大理州實驗小學的11歲的梅子言成了在場年齡最小的發言代表。
梅子言說,自己最喜歡的是學校的8000多冊藏書——這些書讓小“書蟲”不亦樂乎。雖然是一所遠在邊陲的小學,卻能夠通過互聯網邀請外國小夥伴共同觀看冬奧會,線上觀看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的太空授課。
“聽爸爸說,在過去,因爲地理位置偏僻,經濟落後,我的家鄉有不少孩子沒有機會上學。如今,脫貧攻堅這一人類減貧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實踐,推動了教育跨越地理的天然屏障,使每個孩子不僅‘能上學’,還能‘上好學’。現在,如果你到中國農村來看看,就會發現最好的建築是校舍,最美的風景在校園。”梅子言說。
“教育不能讓一個人掉隊。”在這場論壇上,來自世界多個國家的青年代表、國際組織代表、國家政要對人類發展的未來表達了同一個願景。
教育的力量
教育能爲人類發展帶來什麽?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教育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認爲,在當今世界,教育不僅要教學生知識,還要爲他們提供可靠的指南針和各種工具,讓他們能夠自信地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中航行。
“今天,教育的成功關注的是身份認同、能動性、使命感。教育培養好奇心,打開思想;教育激發同情心,打開心靈;教育帶來勇氣,調動我們的認知、社會、情感資源,以采取行動。這些品質同樣是我們最好的武器,可以用來對抗這個時代的最大威脅:無知。封閉的頭腦會帶來仇恨,閉塞的心靈會帶來恐懼。這些都是能動性的阻礙。”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說。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教師林楊瓊的經曆,印證了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的觀點。
西海固地區,曾被聯合國定義爲“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在15年前,林楊瓊曾到這個地區的關橋中學支教一年。
“課堂上有孩子答不上問題的時候、淘氣的時候,我常常‘罰’他們下課後給大家唱歌。有一次,一個叫馬小花的女孩特別害羞,既答不上問題,又不好意思唱歌。我告訴她,歌先欠著,什麽時候攢夠勇氣了,再來還給我。”林楊瓊說。
過了很久,在林楊瓊支教結束快要離開時,馬小花帶著一束小小的野花,認真地給林楊瓊唱了一首歌。她說:“老師,我來還你這首歌啦。我們什麽時候才能再見面呢?” 林楊瓊說:“我們保持聯絡,你好好加油,以後來廈門大學找我吧。”
很多年以後,馬小花以全縣第一名的高考成績走出大山,考入了林楊瓊的母校廈門大學,從學生變成了“學妹”。2017年,馬小花本科畢業,她放棄在大城市更多的發展空間,選擇回到家鄉當一名中學老師。
在疫情之下,教育的力量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壁壘。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在線教育發揮中堅作用,從此前的‘有它很好’(something nice to have)迅速轉變爲‘必須用它’(something must to have)。教師、學生、教育管理者、政策制定者、産業界人士無不在積極總結應對新冠疫情以來大規模在線教育的經驗,持續利用信息技術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盟秘書長汪潇潇說。
汪潇潇介紹,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之外全球慕課累計1.94萬門,學習者2.2億人次。截至2022年2月底,中國上線慕課數量超過5萬門,選課人次近8億,在校生獲得慕課學分人次超過3億。截至今年3月,中國高校教師利用慕課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比例已經從疫情前的34.8%提升至84.2%。
“全球慕課快速發展,推動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構建。”汪潇潇說。
青年需要什麽樣的教育
盡管在世界發展中,教育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貧困地區教育資源缺乏等問題,都是當下需要重視的問題。
世界經濟論壇北京代表處大中華區首席代表艾瑞碧表示,新冠病毒病大流行加劇了學習機會的不平等,在過去兩年裏,大約有16億兒童受到學校關閉的影響。
“與此同時,在一個技術飛速發展的世界裏,教育機會上的差距正在不斷擴大,這不僅會改變下一代能夠接觸到的工作類型,而且會改變工作的基本技能要求。”艾瑞碧說。
如何打破教育中仍然存在的壁壘和不平衡?哈薩克斯坦“阿瑪納特”黨青年團主席努爾然·熱特皮斯巴耶夫認爲,要開展包容性教育體系,這一體系包括中等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包容性是創建無障礙環境的最後階段,在這種條件下,任何社會成員都可以暢行無阻地學習、工作和獲得各種服務。此外,包容性教育的發展可以保障有特殊需求的兒童的權利。”
姚明、霍啓剛則不約而同地談到了體育教育對青少年發展的重要影響。
“大學生支教是什麽樣的感受?我非常想體驗一下。”2015年3月,姚明到四川一所鄉村學校進行了爲期兩周的支教,這兩周他深深體會到做好鄉村教育的不易,也讓他對體育的教育價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學校有個學生叫梁宗偉,我感覺他挺有天賦的,他也特別喜歡籃球,所以平常對他多指點了一下。後來有次下課了,他偷偷塞了一塊餅幹給我,說‘老師,上課時間這麽長,你餓嗎?’他的這個小小的舉動讓我覺得,並不單單是我到這裏教他們籃球,他們學到了技能,他們也有一種反饋,而這種反饋是雙向的、正向的。”姚明說。
全國青聯副主席、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姚基金創始人姚明表示,包容公平的優質體育教育不僅僅需要法律的保障、學校的重視和家庭的投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全社會一起行動。“當代青年,正走在時代的最前沿,是建設更加包容、美好人類社會的生力軍,我們誠摯地期待你們都能認可體育的重要價值,培養終身運動習慣,如果有機會,也希望你們能像4000名姚基金青年志願者一樣,把體育的快樂帶給更多的孩子們,與我們一起努力,‘以體育人’。”
“體育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還可以強大他們的精神。在我看來,體育是一種可以打破人與人之間隔閡的通用語言。幫助學生理解奧林匹克精神可以改變社會對包容和公平教育的看法。”全國青聯副主席、香港功能團體界別立法會議員霍啓剛說。
教育如何不讓一個人掉隊
面向未來,教育是爲了確保在人類的發展中“不讓一個人掉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代表夏澤翰表示,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承諾“不讓一個人掉隊”。
“爲了建設公正、公平、寬容、開放、包容的世界,讓最弱勢群體的需求也能得到滿足,可持續發展目標四提出各國必須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 促進‘全民終身學習’。 教育有助于構建包容的社會,不是把學習多元化當成問題,而是認識各種形態、各種形式的個人才能,並爲其創造蓬勃發展的條件。”夏澤翰說。
不少與會代表認爲,在青年成就未來的過程中,教育應當先行。
“爲實現‘包容與公平的優質教育’,我們需要共同做出許多改變。爲了支持教育的包容性和公平性,我們需要對教育政策進行必要的改變,並將其重點放在最弱勢群體,特別是殘疾人身上。在提供優質教育和改善學習成果方面,我們需要加強投入,改善流程,加強對成果和機制的評估,以便衡量進展。教師應該得到賦權,訓練有素,專業達標,獲得激勵,並且在資源充足的條件下獲得支持。雖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對青年的發展很重要,因此我們需要共同努力。”霍啓剛說。
新加坡文化、社區與青年部政務部長、貿易與工業部政務部長陳聖輝則認爲,包容和公平的教育是一個國家的基石。“爲了讓我們的年輕人發揮潛力,讓他們獲得優質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它,一個國家將無法實現和釋放其公民的真正潛力。”
每一個青年都是教育的受益者,每一個青年也將會通過接受教育而成爲社會的變革者。
陳聖輝表示,雖然政府在投資于每個公民的優質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最終需要全社會的努力來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和平等的社會。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自己,都可以成爲變革者。
“我們的青年將爲世界書寫下一個篇章,他們將引領我們發展的下一個方向。隨著2030年的到來,我們還有8年的時間在17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上取得更大的進展——解決極端貧困和不平等問題,增強婦女和女孩的賦能,應對氣候變化……而這,都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掉隊。”陳聖輝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本文來自【中國青年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