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GAFA(Google、Amazon、Facebook和蘋果)是美國科技界的四大巨頭,統治著美國乃至全世界的技術版圖。任何初創企業和投資者想要有所作爲都繞不開這四大巨頭。爲此,天使投資人、創業顧問Matt Ward運用了SWOT法來分析各家巨頭的現狀、優缺點及發展機遇,並對其未來走勢進行評級。此爲系列文章的第三部分,分析的是溝通之王:Facebook。未來10年Facebook還會不會統治我們的溝通?社交媒體會不會變得無足輕重?紮克伯格會不會成爲總統或者世界“仁慈的”統治者?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Google、Amazon、Facebook以及蘋果這樣的技術巨頭正越來越多地控制著我們的生活。此文是有關技術巨頭未來的深度分析系列文章的第三篇——包括對其商業模式的分解,討論其面臨的最大威脅,未來計劃以及可能的收購。本文的中心話題是Facebook。
你大概已經了解Facebook的故事。2004年初,Facebook在哈佛大學把大學的體驗帶上線。盡管它的起源足夠的單純,但隨著網絡的傳播這家公司迅速卷入到爭議當中。
抛開那些訴訟案和受傷感受不管,Facebook找到了世界期待的東西——跟周圍的人保持聯絡的簡便方式,同時還可以提高你的影響力,並且幫你擴大朋友圈。
在荒唐的Net Promoter Score以及維裏系數(viral coefficient)的作用下,Facebook就像野火(或者疾病,看你問的是誰)一樣擴散開來。
時間快進到今天,Facebook已經變成了社交媒體的代名詞,並且擁有了我們的數字身份。截止2017年6月,Facebook的MAU達到了前所未有的20億。這即將是全球人口的1/3。
但這只是基礎。要想真正理解這頭巨獸及其前進的方向,我們還得往下再挖深一點。
遊戲開始吧。
Facebook的業務
盡管Facebook內部有好幾個部門(這要感謝幾筆成功的收購),但Facebook核心仍然是一家社交媒體和通信公司。他們的商業模式以眼球和注意力爲基礎——並且完全是圍繞著這個進行優化的。
今天,其潛在影響開始在個人和政府身上體現(後面再詳談)。但我們先來說說商業層面……
1、Facebook:#1的社交媒體平台
前面我們說過,Facebook的月活用戶超過了20億。這個數字你得花點時間啦消化一下。但盡管市場滲透率已經很高了,其複合年增長率仍達16%。這怎麽可能?
我們自然要對這種統治力提出疑問,但其實Facebook的表現比這個還要出色。其手機端的DAU(日活用戶)達到了11.5億——意味著全球15%以上的人每天都要在手機上Facebook,至少上過一次。
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紮克伯格出色的領導力2012年之前,Facebook在移動端是很沒有存在感的,甚至都沒有原生的iOS或者Android應用。因此,它的發展並不可觀。
但是趨勢往移動發展已經很明顯。在跳過了PC革命直奔移動的發展中國家情況尤其明顯。隨著每年都有數十億人上網,紮克決定大賭一場。
Facebook決定暫停整個桌面應用的商業運作與開發,全身心投入到移動端。這一招奏效了。Facebook得以從2012年早中期的約1.35億MAU(僅移動端)發展到2016年Q4的超過11.5億。
更重要的是,你看看Facebook的收入增長情況!
這種發展速度使得移動廣告(移動目前已占其收入的86%)的表現比任何想象的都要好。
今天數字廣告市場呈現出了雙寡頭的局面,Google和Facebook吸引了57到84%的全球數字廣告業務(除中國以外)。
更恐怖的是這雙寡頭還占據了數字廣告開支99%以上的新增長(2016年Q3時)。
2、Instagram:#1的照片分享網站
2012年Facebook以10億美元收購了Instagram。當時這個金額被認爲是十分荒謬的,因爲這家用戶達3000萬的公司成立時間僅有2年,還沒有任何收入。但事後看來這是天才之舉。
值得指出的是,Instagram的收購正好發生在Facebook IPO之前,當時Facebook還沒有成堆的錢可以花。即便Facebook IPO時估值達到了1040億美元(隨後跌慘了一段時間),但這筆錢仍然不是小數。
但再次地,對Instagram的收購非常的天才。紮克伯格做到了很少有CEO能做好的事情,他帶領Facebook走出了困境。收購Instagram之後他並沒有急于拿Instagram來賺錢去滿足公開市場,而是把這件事情整整押後了3年,2015年才開始考慮變現。到了那個時候,Instagram的體驗再結合上Facebook的用戶群終于打造出了一艘不可阻擋的火箭。
隨著每6個月就新增1億的MAU,Instagram終于取得爆炸性的流行。山寨Snapchat Stories當然對此時有幫助的(紮克也樂于進行像素級的複制)。
而我們對爆發式增長的喜愛同時也摧毀了競爭(紮克在2013年的時候其實曾經出價30億美元想要收購Snap)。
注:Snap的股價自從沒有選好時機的IPO以來已經下挫了50%。
Instagram最好的一點是它吸引了跟Facebook核心産品不同的細分市場和用例。Instagram更好地迎合了千禧一代的受衆——把他們的廣告受衆群做得更大了。
很快Instagram在流行度方面就超過了Facebook。廣告數字也相當不錯,遠遠超過了Merril Lynch的預測。
結果表明,Facebook的飛輪和廣告引擎相當的強大。
3、Whatsapp:#1的聊天應用
注:我拒絕將Facebook Messenger看成是聊天app,因爲它只是Facebook的一項聊天功能——因此來自Facebook的消息只是過一手,對使用數造成了幹擾。但不管怎樣,Whatsapp和Facebook Messenger都是全世界最大的兩個“聊天應用”。
2014年2月,Facebook以令人瞠目結舌的190億美元收購了Whatsapp,這又是一筆看起來十分荒唐的交易。Whatsapp又不賺錢,怎麽能值那麽多錢?
但Facebook的核心業務一直都是圍繞著注意力、眼球然後等著把它變成錢而搭建的。
如果Instagram算是一個指示器的話,他們知道自己在幹什麽。
金融服務公司Stern Agee估計,到2023年,Whatsapp有望創造近50億美元的收入。照我說這個數字還會更大。
就像我們在Instagram身上看到那樣,分析師往往低估了真正的網絡效應公司的增長速度和上升潛能。對于聚焦于廣告業務的注意力來說,Facebook的基礎設施和廣告引擎就像類固醇一樣。
同時鑒于Whatsapp更面向隱私、更親密的本質,它所能夠創造的發展機會是面向外部的網站如Facebook以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Instagram也無法匹敵的。
哪怕大家對社交媒體以及共享和控制他們的數據的態度更加保留了, Whatsapp仍然可以取勝——它依然能按照Facebook的喜好駕馭這場遊戲。
隨著Facebook/Whatsapp開始開放Whatsapp的API,他們的商業模式和用例將會爆發——後面再細講。
4、Oculus:#6的頭戴設備品牌
2012年,Palmer Luckley和Oculus從Kickstarter的9522位支持者那裏中衆籌了2437429美元,打算做個真正的VR設備。作爲同類的第一款虛擬現實頭戴設備,Oculus Rift用一個超凡脫俗的視頻廣告/演示打破了Kickstarter上面的各種記錄,爲今天的VR打下了基礎。
這次消費者“發布”大獲成功,2年後Facebook用20億美元一舉收購了這家公司。
諷刺的是Oculus遲遲未能交付第一台Rift VR設備,直到整整2年後的2016年3月,也就是原先承諾的40個月後第一位消費者才拿到了東西。雖然我們都知道做硬件很難,但也不至于難到那個地步。顯然Oculus Rift在發布的時候還不夠成熟。
盡管有一些爭議,但對于Facebook來說這次仍然屬于一次明智額收購行動。紮克伯格對VR的恐懼是有理由的。新的範式轉移往往會幹掉既有者。但紮克伯格用前瞻性和實用主義表明,自己是曆史的學生,願意不惜一切代價來確保Facebook的長期成功。
有趣的是,VR市場就像專家預測那樣並沒有取得騰飛,真是令人驚訝啊。用戶對這些笨重又昂貴的裝置的采用速度放緩,而內容的創作和虛擬“體驗”的營造又需要消耗時間。
在VR和AR究竟誰代表著未來的事情上大家展開了一場有趣的爭論。我個人更看好AR,希望VR不要蠶食我們的社會——就像電影《玩家一號》那樣。盡管如此,在最近體驗了完全沉浸式VR之後,我對它的效果還是感到非常震撼,也看到了它對全社會巨大的潛在影響。對高度(以及墜落)的恐懼感非常的逼真—走路要非常小心以避免掉下“深淵墜亡”。
隨著技術不斷進步,設備的小型化以及價格的下降,我預計VR將會爆發。不過迄今爲止Facebook砸下的20億美元投資的發貨量僅僅只有95萬,而2017年全球的市場也只有1365萬(只有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0.91%)。
5、Facebook點對點支付
在Facebook身上你會看到,只要你有了龐大的忠實用戶群,往往就可以把觸角伸到其他服務和産品上,從而提高生命周期價值(LTV)。Facebook一直都在試驗這個東西。
注:這還只是美國的P2P支付市場,全球的要大得多!
盡管Facebook大部分的努力(就像試圖靠Facebook Marketplace跟Ebay與Craigslist競爭一樣)基本上都失敗了,但仍然非常努力去做移動支付。隨著Venmo這樣的公司處理的交易量達到了數十億以及全球的資金流動變得越來越大衆化,顯然Facebook也想進入到這個領域。
盡管如此,鑒于Facebook 2017年Q3的的移動支付收入只有區區的1.8億美元,看來社交巨頭未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請注意P2P支付那點可憐的分量
6、Facebook Instant Articles
Facebook媒體帝國的最後一塊重要版圖是發行平台。Facebook即時文章的目的是想成爲Wordpress、Medium以及所有新聞網站的補充(或者競爭對手),它可以讓發行商更容易地接觸到Facebook的有機受衆。
(對于發行商來說)不幸的是,這就把業務的控制權完全交給了Facebook手上。然後內容再通過廣告(最近也推動了付費牆的部署)來貨幣化,由Facebook跟發行商來分成。但是我找不到確切的收入份額占比數據。
從研究情況來看,Instant Articles其實並沒有沒有那麽高尚,因爲顯然其背後隱藏著Faacebook想要擁有互聯網、內容、媒體的企圖。
就像企業以往看到過一樣,Facebook可以在你毫無留意的情況下調整算法(或者規則)。
有趣的是,似乎只有類似BuzeeFeed以及《赫芬頓郵報》等少數以點擊欺騙爲主的“新聞”網站還在積極使用Instant Articles(2017年2月時的數據)。
Facebook的發展機遇
盡管Facebook已經占據了統治地位,但這家公司還有一些發展機遇有待開發:
Messenger與Whatsapp的貨幣化/增長
說到技術和社會化趨勢,亞洲幾乎總是處在領先位置。在移動和聊天應用方面更是如此。
微信,中國版的Whatsapp是當今最滑稽、最包羅萬象的應用。從購物到P2P支付,從送比特幣到打的、訂餐或者閱讀最新消息,用戶通過微信來做一切事情。
微信占據了中國移動應用使用的30%,相比之下Facebook只占到美國用戶使用量的13%。
當然了,鑒于在消費者生活當中的黏性和重要性如此之高,微信的價值和盈利性也是出奇的高。預計Messenger和Whatsapp都會跟微信學學。
微信屬于中國的互聯網巨頭騰訊,這個大型財團的市值達到了5430億美元(超過Facebook)。盡管微信的收入和利潤數字並不對外公布,不過2015年的時候對它的估值是約830億美元,相當于當時騰訊總市值的1/2。這意味著微信這個聊天應用在今天的價值已經超過了2710億美元。
相比之下,收購Whatsapp花掉的190億美元就像是小兒科了。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都可以往微信的方向發展。問題是,他們會采取哪一條路線?
這裏有兩個問題,而且我認爲這兩個問題是互斥的。
1、Facebook首要也是最明顯的策略應該是通過廣告貨幣化。但這是個大錯誤。
廣告是最劣等的商業模式。人人都痛恨廣告,其LTV在所有模式裏面往往是最低的一個——廣告幾乎沒有任何優勢。盡管如此,但廣告可以很容易地跟Facebook現有的廣告引擎迅速捆綁到一起。
2、開發成平台,專注于成爲微信。微信在中國市場的價值無與倫比。但在中國以外微信就是個無名小卒。
這意味著Whatsapp可以成爲事實上的移動app/體驗,擁有每一次移動交互——但這是個更爲長遠的目標。
這裏的一大挑戰是文化規範。
西方的消費者跟亞洲的不一樣,他們並不習慣于靠一個聊天應用去生活。盡管機會巨大,要想讓用戶對Whatsapp的認知從聊天應用轉移到任何別的東西需要顯著的時間(以及營銷努力)。
此外,盡管中國幾乎已經變成一個無現金的社會,移動支付已成爲日常,但在西方還沒有到達這種程度。對于Whatsapp或者Messenger來說,要想占據這個領域,需要對基礎設施進行重大改變。
但不管這如何的操蛋,要想擁有世界你就得這麽幹——大賭才能大贏。
通過擺脫僅靠廣告的商業模式,Facebook可以顯著地降低其商業風險,並且讓自己爲擁有下一波UI範式做好准備。
點對點支付
無論Facebook打算讓Whatsapp和Messenger往哪個方向發展,紮克伯格都應該專注于把移動支付作爲下一個發展前沿。
看起來他似乎就是這麽做的。據傳Facebook可能在尋求(或者開始)針對P2P支付實現萊特幣。這會是一個標志性的時刻,不僅對Facebook如此,對整個加密貨幣技術都是,這意味著將去中心化的、非政府監管的支付帶給大衆。
如果情況的確如此的話,Facebook就會讓自己成爲統治性的P2P支付系統。原因如下。
銀行和金融服務基礎設施老舊過時且昂貴。哪怕是像Paypal這樣較新的、更精益的公司也要對處理的每筆交易收取0.3美元+2.9 %的費用。Venmo也准備要開始收費了。
盡管這些錢看起來很少,尤其是跟傳統銀行相比,但加密數字貨幣打開的卻是貨幣的一個全新維度——一個費用爲0,不需要中間商的交易辦法。
我們看到點對點支付市場正在爆發,據預測2018年光是美國就達到860億美元的規模。隨著全球市場預計將超過9300億美元,其中蘊藏的機會令數字廣告領域相形見绌。
不過到目前爲止Facebook還沒有利用好自己龐大的用戶群。2017年Q4時Facebook的移動支付收入只有區區的1.8億美元,看來它的P2P支付團隊得好好梳理一下了。我的建議是引入一個可信的局外人,或者甚至收購一支團隊(在收購環節我們再詳細討論)。
與Youtube競爭
盡管Google沒有披露Youtube的實際收入數字,但瑞信認爲2015時Youtube和Google Play大概占到Google收入的15%左右(比2010年的4%提高了不少),並且預計到2020年這個比例會達到24%。
Google在2015年的時候收入爲755.4億美元,這麽算的話Youtube、Google Play收入就相當于118億美元。隨著視頻的發展,預計這個數字還會繼續攀升。
這個對Facebook來說必然是誘惑力極大的,2016年1月的時候其視頻浏覽量就已經有1億小時了。
要想競爭的話,Facebook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用戶行爲。大家跑到Facebook去不是爲了看視頻,而且看新聞流的。要想看視頻的話他們會上Youtube去看。
此外,據You他的産品負責人透露,其70%的浏覽時間都來自AI推薦引擎。基本上這意味著大家因爲某件事情跑到Youtube上,但是絕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其他相關或有趣的內容上。
要想跟Youtube競爭,Facebook需要:
-
有一個獨立的平台(但顯然英國鏈接到Facebook上)
-
讓視頻更加社會化
第一點很容易做到,盡管非常奇怪的是他們一直都沒有嘗試這麽做。那麽我們就來看看第二點的情況。
Facebook不應該做個Youtube的克隆版,而是應該偷偷地建一個朋友和家人的視頻網站。想象一下可以按照創作者來過濾結果:家人、朋友,朋友的朋友等。爺爺奶奶們一定會愛死了這個功能,這樣他們就能看到孫子所有的視頻了。
父母也會對自己小孩的興趣愛好以及他們朋友的生活很感興趣。
由于Facebook的社交圖譜,Facebook Video可以創建一個更加個性化的視頻平台,提供比Facebook現有單調的新聞流更好的可搜索性/發現性。
隨著Facebook Video開始發展壯大,這時候再從Youtube面向外部的創作者去搶市場才有意義,創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受衆最大化,只要賦予他們足夠的發展勢頭,創作者會有動力的。
Youtube的創作者可以是匿名的,這有優點也有缺點。Facebook Video的個人接觸理論上可以減少前者大部分的負面性,在Youtube上面仇恨和釣魚行爲實在是太普遍了——但是如果你亂發東西的話家人朋友可都看著呢。
VR的未來
Facebook對Oculus的收購是很令人興奮,但卻沒有改變局面。淘金熱的時候,賣鏟總是更好的買賣。
姑且假設VR將成爲下一個大事物。但Facebook已經完蛋了。他們缺乏制造、營銷或者交付消費者硬件的經驗。而且Oculus Rift幾乎延誤了4年的時間。
如果他們做VR的操作系統的話要好十億倍。Facebook自己有人才和金錢專注于範式轉移。盡管我本人樂意看到這個邪惡帝國失敗,但如果他們聰明的話,他們會對虛擬現實軟件大舉投入。
Facebook非常適合成爲給VR初創企業提供動力的平台。跟前面做視頻平台的思路一樣,Facebook一樣也可以給VR做平台。
雖說不說定律,但大部分的內容形式都有大型的聚合者/發現平台。博客有Medium,視頻有Youtube,隨便看看有Pinterest——VR很可能也會一樣。
Oculus硬件部門不應該單打獨鬥或者建立一個圍牆花園(Facebook通常都這麽幹),相反,Oculus及/或Facebook VR英國尋求成爲虛擬現實的Youtube/Amazon/Google Search。
如果VR像很多專家預測那樣發展,則擁有基礎設施的人就將統治那個世界。
外卡——Facebook加密數字貨幣
我是加密數字貨幣的忠實信徒,我預見區塊鏈固有的激勵結構和飛輪效應對Facebook統治地位的極大威脅之一。
因爲這個以及加密數字貨幣創造大規模網絡效應及網絡價值的力量,我預計Facebook也會致力于自己的加密數字貨幣——尤其是在目前全球加密數字貨幣市值超過6000億美元的時候。
盡管完全有違直覺,但FBcoin完全有可能解決Facebook的許多最大的問題——比如假新聞、仇恨、政治反彈以及股東目標與用戶目標的不一致等。
Facebook(以及Google)的最大問題是自身業務是建立在廣告的基礎之上的。因爲Facebook是靠印象和注意力賺錢,所以他們會爲了推動廣告收入而對用戶越來越不友好。
純粹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今天的廣告模式意味著紮克恨不得用戶一天24小時都泡在Facebook上面。顯然這是難以爲繼的,研究表明,上社交媒體(尤其是Facebook)對幸福感的影響是純負面的。從長期看這對Facebook是不可持續的——你用Facebook越多,感覺就會越糟糕。
除了俄羅斯對美國大選的幹預,煽動對猶太人的仇恨以外,如果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流失的話,Facebook自己也會遇到嚴重問題——現在看來似乎就是這種情況。爲了減少用戶成瘾的情況,Facebook還可以積極主動做哪些事情呢?
FBcoin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讓用戶爲令牌付費,從而取代廣告作爲Facebook的主要商業模式,並且利用令牌來訪問Facebook的功能。創作出好內容的用戶、維護網站防止垃圾內容/仇恨言論的用戶,或者爲網絡增加新用戶的用戶都能得到獎勵,而企業可以購買/使用令牌來訪問增加可見性、獲得産品反饋甚至影響者的營銷努力等額外功能。
由于Facebook的業務不再建立在吸引眼球和互動的基礎之上,Facebook就可以爲了用戶的快樂而進優化,專注于建立更好的社區和個體而不是造成族群分裂。
注:這也許只是我的一廂情願,但是我認爲對于像Facebook這樣的巨頭來說是值得探索的——尤其是如果紮克真的像他所說那樣關心人類的話。
其他需考慮的因素
領導力
過去10年,紮克伯格和Sheryl Sandberg已經反複證明了他們是技術史有史以來最具活力的二重奏組合之一(有別于貝索斯和貝索斯的組合)
從積極的、迄今爲止出奇地成功的收購(Instagram、Whatsapp等),到對企業的徹底大修——Facebook的收入從2.72億美元/年增長到了每季度超過100億美元——Facebook現在是一路高歌,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而當你的CEO願意不折不扣地山寨或者幹掉任何競爭對手時結果總是有益無害的。靠著認真對待一個個威脅,保持著自己的偏執以及對未來顛覆的規劃,Facebook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讓自己前進的道路一帆風順。
網絡效應
Facebook有著有史以來最強大的網絡效應之一。如果沒有家人朋友你的社交網絡將毫無價值可言。系統每增加一位用戶都會讓系統更加健壯,並且對每一位用戶都更有價值(一定程度上)。
離開Facebook(或者Instagram或Whatsapp)的問題是你會失去跟外部世界的“連接”。
離開真的就意味著錯過了你所愛的人的生活(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正因爲這一點才讓大家都被勾住了,哪怕是想要離開的時候。這個導致想要顛覆Facebook(或者Instagram)近乎不可能——對Facebook來說當然是好事。
Facebook的最大威脅
用戶幸福感爲負→ 用戶流失
參見前面。
商業模式單一
Facebook收入 98%來自于廣告。把所有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上總是會讓人提心吊膽。正如前面所述,廣告存在好幾個固有的缺陷,使得它跟用戶利益不能一致。
如果公衆對Facebook/廣告的情緒有變化或者政客對數字廣告的限制加強(或者取締)的話,會給Facebook造成大問題。
在這當中,公衆情緒無疑是不那麽重要的。政客手上有權力,公衆是無助的。所以除非用戶開始用自己的腳投票並且離開Facebook以及它的企圖服務,Facebook就用不著太過擔心。
降低風險的其他方式當然就是收購了,這一點我們後面再談。
GDPR——數據保護條例
跟美國不一樣,歐盟的個人和政策制定者對消費者安全(尤其是數據方面)更爲關心。將于2018年5月25日生效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會改變企業(尤其是Facebook、Google這樣的企業)處理消費者信息的方式。
GDPR的出台旨在保護消費者免受Equifax黑客攻擊以及非常個性化的Facebook廣告的影響,其本意是想讓歐盟的公民可以控制自己的數據。由于我們的世界連接越來越緊密,幾乎每一個網站和企業都至少會跟少數的歐盟公民(不管他們住在哪裏)互動,所以GDPR會影響到所有的主流企業。
我知道你在想什麽,這不過是又一個愚蠢的管制罷了,對吧?但不幸的是,對于像Facebook和Google這樣的公司來說,GDPR絕對不是虛張聲勢。
GDPR罰款最早可達2000萬歐元或者全球年營業額的4%(按最高的計算)。對于像Facebook這樣2016年營收達276億美元的公司來說,罰款可達11億美元以上(而且其營業額還在逐年升高)。這個數字誰敢藐視?
盡管其他地區未必會頒布類似法律,但如果美國、歐洲、印度和中國都決定征收4%的罰款的話,這筆數就相當可觀了。此外,跟歐盟打交道一直都是風險很高的事情。你永遠都不知道什麽時候歐盟監管當局會改變立場,提高罰金或者甚至做出更嚴格的限制。
監管者,第二部分
個人而言我認爲那種認爲Facebook上的少量假新聞會影響美國總統大選的想法是相當瘋狂的想法。選民做出決定的依據是自己的生活體驗。
——紮克伯格
還用我多說嗎?全世界的政府都意識到了Facebook的威力以及對各自人口的控制甚至超過了自身。當你威脅到有權勢的人時,通常會發生不好的事情。問題是,政府能阻止Facebook嗎?
總的來說,政府的行動能力相當有限。要想攻擊/削弱Facebook,他們需要取締及/或摧毀它——這意味著割裂數十億人(及企業)的生活。2500億張照片會被遺忘,無數公司會消亡,廣告主會出離憤怒,消費者會唾棄和反抗。
政客有權勢的前提是在位。在取締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之後你認爲他們還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呆多久呢?
話雖如此但你永遠都不知道劇本會如何發展。而且還會有輻射影響。唯一的問題是有多大?影響什麽地方?以及什麽時候?
基于區塊鏈的顛覆
對掌握自己個人(以及財務)數據的公司,許多消費者開始對他們的權力和安全性提出質疑,他們還在想爲什麽自己就不能從中分一杯羹呢?
加密數字貨幣之所以那麽有趣部分也正因爲此。
想象一下如果你作爲Facebook的早期采用者能夠得到一點點好處的話會怎樣。今天Facebook的市值爲5220億美元,你的那份會值多少錢呢…
正是因爲這一點,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新聞與社交網站正得到采用。通過激勵用戶創作內容和引導朋友加入,像Steemit 以及Dtube(也是Steemit的一部分,分別對應于Medium和Youtube)這樣的網站開始冒出來,通過建立去中心化的應用(dApp)讓用戶同時成爲經濟回報的驅動力和獲得者。
這裏沒有廣告,沒有數據收集——而是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網絡。
加密數字經濟有可能會制造出當今許多最大型企業的顛覆性競爭對手。盡管取代既有者(尤其是具備網絡效應的既有者)是件極其困難的挑戰,但令牌/加密數字經濟是可以破解這個系統,制造出固有的經濟和社會驅動力與網絡效應的。觀察其走勢發展,尤其是對Facebook的影響會非常有趣。
戰略收購
據彭博數據,在美國的技術巨頭當中,Facebook隱藏/持有在海外的現金占比是最小的一個(23.2%)。但總額也有323億美元,Facebook還是有點戰爭基金的。
而且我認爲,爲了給企業的未來打下基礎,他們應該把其中的大部分都花出去。
嘿紮克,以下就是你應該購買的對象和理由。
注:鑒于Facebook龐大的用戶群以及推廣的容易程度,他們有很多優質選項。此外也應該注意以下並無特別先後順序。
電子商務
自從2015年10月以來,Facebook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做電子商務或本地市場的嘗試。但迄今爲止他們沒有任何重大進展。
現在Facebook需要做出抉擇:要麽認真對待,要麽徹底放棄。任何一個都是可以接受的,不過我認爲認真對待並且收購一個本領域的玩家可以爲他們的努力提供額外動力,同時也能給他們的業務帶來健康的多樣性。
根據預測,到2021年全球的電子商務市場將超過4.47萬億美元,這會給Facebook帶來新的、不屬于廣告的、有利可圖的垂直領域的發展機會。
這裏有一些可選項,最重要的選擇條件是要不惜一切代價避免直接跟Amazon鬥。
有兩家公司是Facebook特別有趣的收購對象: Shopify和Etsy。
1、Shopify是反Amazon的,是搭建電子商務企業的平台基礎。盡管114億美元對于Facebook來說是一場大賭,但Shopify是全球排名第二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爲全球超過50萬商家提供了引擎。2014年時這個數字只有10萬,而且就已經遍布了150個國家,這個數字只會有增無減——收購它可讓Facebook坐擁進入整個電子商務世界的門票。
2、Esty(市值238億美元)是一個既有的仍然發展的手工藝品交易及設計市場,有190萬的活躍賣家,3170萬的活躍買家,以及超過4500萬的産品上架。相比之下,Amazon幾乎100%是制成品,因此無論對買家還是賣家來說都是一個非常不同的市場板塊。
這兩家無論收購哪一家都有可能對Facebook和被收購方産生意義深遠的影響。除了顯然可以讓Shopify/Etsy的賣家更容易集成産品目錄以及購買Facebook及/或Instagram廣告以外,Facebook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鑒于Facebook的用戶群規模巨大,通過直接在平台上建立獨立的商店或者建立一個健壯的搜索和發現式的市場,Facebook可以幫助電子商務公司跟Amazon對抗並且取勝——當然,它的努力可以非常容易地通過征收平台費用(比如銷售價的5%,這個比Amazon的費用要少10%)或者給它們的資産增值而獲得回報。
在移動優先的發展中國家這些好處會得到極大的增強,因爲Facebook Lite可充當在線購物入口匝道的作用,同時爲消費者和賣家賦權(目前僅適用于Shopify)。
流媒體服務
Facebook在音頻方面的作爲之少很令人吃驚。尤其是低成本(或者通過廣告貨幣化)的流媒體服務其實是很賺錢的。手機上面裝有Facebook的有多少十億人呢?
跟視頻不一樣,音樂的收購機會要容易得多,也賺錢得多。使用最多的音樂流媒體服務(免費版)Pandora的市值只有11.3億美元。對于Facebook來說這只是小錢而已。
其他的有趣玩家包括SoundCloud,這項流媒體服務每隔幾個月就要走向破産。既然SoundCloud還沒有找到貨幣化的辦法,那集成到Facebook裏面供現有用戶群即插即用就是一個有趣的選項(如果通過合適的貨幣化模式,比如收取訂閱費或者植入廣告的話)。
迄今爲止SoundCloud的融資額爲4.67億美元。現在他們已經不值那麽多的錢。收購能讓原來的投資者拿回自己錢,而Facebook則可以在一個新的垂直領域取得成功。
視頻
我一直都想不通爲什麽Facebook不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視頻上面。Facebook有那麽龐大的用戶群,集成視頻又很容易,連傻瓜都可以看出做平台或者獨立的流媒體服務是顯而易見的向上銷售手段。
但迄今爲止他們都沒有動作。現在Netflix勢頭這麽猛,估值都到940億美元了,Amazon、蘋果以及Youtube Red的投入都不小,Facebook還能不能趕上呢?
當然不能!
隨著優質視頻的市場在不斷增長,Facebook需要建立(或者收購)一個Youtube式的競爭對手來加入戰場。
不幸的是現在他們已經沒人可買,除了DailyMotion。但DailyMotion的受衆主要是千禧一代的年輕人,跟前面勾勒的Facebook Video的願景並不合拍。
最現實的場景是Facebook建立自己的“社會化”視頻平台,收購小一點的電影工作室和Youtuber讓他們加入平台。通過引入不同流派的內容(希望還能竊走Youtuber的粉絲),Facebook可以進一步植入長短形式的Facebook Video視頻娛樂內容。
如果Facebook願意投入足夠的預算來制作免費內容的話,他們就能有效地用一次猛撲同時攻擊Netflix和Youtube——然後再通過廣告或者訂閱來貨幣化,選擇哪種形式要看視頻的質量和長度。
點對點支付
前面我們應討論過Facebook作爲一家真正的P2P公司的潛在影響。盡管Facebook朝著這個方向已經努力了一段時間,如果他們不打算走萊特幣/加密數字貨幣這條路的話,他們就應該考慮進行收購——即便只是爲了獲得專業知識而進行的人才收購(需要獲得集成進Whatsapp和Facebook Messenger的經驗)。
尤其是對于Facebook來說,鑒于其大規模的地理覆蓋面,應該考慮多項收購來覆蓋不同的地區,要同時獲得客戶群以及有本地經驗的團隊。
在擁有多個實體之後,Facebook隨後可以將這些團隊合並/演進爲Facebook支付(同時嵌入到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將不同服務的全球用戶都連接起來。
注:Facebook應該避開中國,在那裏他們會被痛毆的。
歐洲與亞洲
TransferWise 是歐洲的市場領先者(在亞洲/新加坡也有分支機構)。Transferwise的月轉賬量超過了5億英鎊(2015年5月時的數據),是本領域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他們僅僅融資了2.8億美元,估值只有16億美元,這是Facebook可以輕而易舉就買下的一個對象,從而增強自己的支付系統。
非洲與印度
目標很容易選,MPesa。MPesa的母公司Safaricom在非洲最有價值品牌中排名第4,估值爲6.8億美元。MPesa深受喜愛,2016年有超過3000萬用戶,交易量達到了60億,讓沒有銀行賬戶的人也能擁有自己的經濟未來。
鑒于Facebook Lite在非洲的大獲成功,Facebook已經在這塊大陸取得了令人震驚的發展,用戶超過了1.7億(占非洲互聯網人口的70%)。
注:截止2016年12月,印度的MPesa用戶數爲100萬。預計這個數字現在會快速增長,因爲MPesa已經獲得了印度儲備銀行的批准,可建立支付銀行。
其他考慮
因爲競爭關系現在想在其他地區找到有價值的收購目標是很有挑戰性的。然而,如果從上述地區開始的話,由于旅遊、海外貿易以及海外國民的關系,會形成固有的網絡效應。再加上在Facebook Messenger和Whatsapp的鋪開,就有可能形成足夠的催化作用,在無需收購的情況下捕捉其他市場(當然中國除外)。
盡管目前情況還不明朗,但通過掌握用戶及其資金/財務,Facebook可以變成世界的銀行,至少是無銀行賬戶者的銀行。
這樣一來就會帶來其他許多的巨大商業機會。
外卡1——P2P網絡借貸公司
除了上述的支付平台以外,貸款業務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下一步。隨著全球網絡借貸市場預計到2025年達到1萬億美元的規模,對于Facebook這種擁有全世界的公司來說這會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機會。
雖然收購一家P2P支付公司有助于借貸業務,但Facebook未必需要這麽做,因爲它可以輕易地在現有運營基礎上增加借貸功能。同時鑒于複雜性、市場機會以及成功所需的經驗,可能購買會(比自己開發)更好。
就像許多移動支付領域一樣,每一個地區都有不同的玩家(以及不同的管制)。因此,收購多家公司是很有意義的。
鑒于P2P借貸比P2P支付更加複雜(而且植入到Facebook現有的基礎設施也更有挑戰性),先收購一家網絡借貸平台是最重要的。一旦試水的這家鋪開並且在Facebook的平台上測試過伸縮性,他們就可以要麽繼續擴張或者在每一個地區收購新的玩家。
不幸的是,我是P2P網貸領域的專家,因此許多進行大量更多的盡職調查和調研才能找到合適的價值/文化/品牌契合。
外卡2——Airbnb
天呐。居然會想收購它?!
Airbnb的業務要比Uber好100倍。如果我是Facebook的話,我會想辦法買下它。
Airbnb的優勢可歸結爲擁有幾乎無懈可擊的業務,具備全球性的網絡效應,在旅遊住宿方面擁有徹底的壟斷地位。
這之所以是一項有趣的收購機會,原因在于其協調效應。
注:不幸的是所有的數據日期都不同。
Airbnb作爲平台正在爆發。它有1.5億用戶(2017/3),64萬房東(2014/11)以及超過400萬的上架客房,50萬以上的訂單(2015/5),顯然Airbnb的規模非常龐大。
不過如果跟Facebook的20億MAU相比的話,這些數字突然就顯得很渺小了——尤其是考慮到大部分的Airbnb並不是每個月都活躍的。
如果Facebook突然把Airbnb弄到Facebook家族裏面來會怎樣呢?有多少人會開始把自己的資産(或者空余房間)列上去呢?又有多少人會開始忽略酒店來尋找真正的Airbnb體驗呢?
你的答案會跟我的一樣好。
但有了Facebook的用戶數據寶藏(包括Instagram的興趣及最近浏覽過的圖片),當用戶在考慮旅遊的事情時把那些點聯系起來並且給Airbnb做廣告無疑會轉化成一筆很好的生意。
而那些孩子搬家出去的父母突然之間就會騰空出一間房了,再加上一點免費的Facebook廣告,Airbnb的房東(以及用戶)數量就會不斷攀升。
不過最大的好處當屬社會證明和團隊預訂。邀請朋友(或者家人)跟Facebook Messenger(或者Whatsapp)上面的一個群分擔一套Airbnb租的房,這不僅肯定可以增加旅遊(尤其是通過Airbnb的),也會讓圈子內大家口口相傳,把越來越多的新用戶拉進Airbnb。
2017年3月時,Airbnb完成了10億美元的成長輪融資,估值爲310億美元。Facebook要想給出有吸引力的報價的話,他們需要進行較大規模的債務融資。
我知道,這屬于一次登月行動,但哪怕只有一小部分的Facebook用戶開始使用(或者出租)Airbnb,收購的成本很快也能收回來。
評級
Facebook的優勢有很多,多到難以概括。但也面臨著許多固有的挑戰。
如果Amazon是A,Google是B+的話,Facebook的前景預期會是B-。
當然,這個評級有點苛刻。但對于今天的技術巨無霸來說,這樣的指標是必要的。如果A+意味著掌握了經濟並且近乎無懈可擊的話,我們需要想辦法在今天的超級明星中分出高下,這樣才能理解創造未來的企業。
如果Facebook有更加多樣化的商業模式的話就是另一個故事了,但事實是,目前紮克的雞蛋全都放在一個籃子內……
最後思考
從今往後10年的時間裏,哪一家技術巨頭會統治世界呢?一切又會如何變化呢?
這些都是今天的投資者和創業者要面對的大問題。但伴隨著混亂的也有機會,而未來10年將會重新定義我們所熟知的世界(可能也包括人類)。
Facebook還會不會統治我們的溝通?社交媒體會不會變得無足輕重?紮克伯格會不會成爲總統/世界“仁慈的”統治者?
這一切都會如何發展呢?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