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葉刀-發現科學》(The Lancet Discovery Science)是一組開放獲取學術期刊,包括柳葉刀旗下eBioMedicine, Part of The Lancet Discovery Science和eClinicalMedicine, Part of The Lancet Discovery Science,涉及的領域包括基礎醫學研究、轉化醫學研究、臨床研究和衛生系統研究。這組期刊發表重要的初期研究,有助于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發現可能改善全世界人們健康和福祉的新機會。柳葉刀特別推出eClinicalMedicine精選論文合輯,分享給讀者。
”
論文精選
1
中老年人肌少症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來自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的結果
很少有研究探討中老年人肌少症(sarcopenia)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的全國代表性數據,進行了橫斷面分析和縱向分析,以調查中國中老年人群中肌少症狀況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系。該樣本包括來自CHARLS 2015的年齡45歲及以上的15,137名參與者。在總人群、無肌少症(no-sarcopenia)、潛在肌少症(possible sarcopenia)和肌少症(sarcopenia)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分別爲12.6%(1905/15137)、10.0%(1026/10280)、18.1%(668/3685)、18.0%(211/1172)。在總人群中,潛在肌少症和肌少症均與心血管疾病相關。在平均3.6年的隨訪中,共確定了1273例(10.7%)心血管疾病事件。在縱向分析中,與無肌少症的同齡人群相比,被診斷爲潛在肌少症和肌少症的個體更有可能出現新發心血管疾病。研究顯示,在中國中老年人群中,潛在肌少症和肌少症都與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相關。
2
HIV感染者貧血的患病率:一項系統綜述和荟萃分析
貧血是HIV感染者中最常見的血液學異常,與HIV疾病進展和患者較高的死亡風險相關。然而,在不同的臨床環境中,HIV感染者的貧血患病率差異很大。來自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團隊進行了系統綜述和荟萃分析,以獲得對HIV感染者的貧血患病率和貧血嚴重程度更准確的估計。研究系統地在PubMed,EMA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數據庫中檢索了相關的原創研究,這些研究報告了從開始至2021年8月31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准利用年齡和具體性別的血紅蛋白水平界定的貧血患病率。該研究共納入63項觀察性研究,涵蓋了110,113例HIV感染者。貧血的合並流行率分別是:15歲以下HIV感染兒童爲39.7%, 15歲以上的成人HIV感染者(男性和非孕婦)爲46.6%,感染HIV的孕婦爲48.6%。在攜帶HIV的成人中,輕度、中度和重度貧血的合並流行率分別爲21.6%、22.6%和6.2%。與東非相比,南非感染HIV的成年人貧血流行率更高。作者建議,應考慮制定政策、策略和計劃,以確定PLWHIV貧血的預測因子,從而減輕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時代患者貧血的負擔。
3
在泛亞洲區域心髒驟停地點接受非專業旁觀者心肺複蘇成年人的性別差異:一項基于登記的研究
旁觀者心肺複蘇(bystand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CPR)可降低患者院外心髒驟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死亡率,是“生命鏈”(Chain of Survival)的關鍵組成部分。在接受非專業BCPR的成年人的性別差異的相關文獻中,其研究結果不一致。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團隊通過調查泛亞洲區域跨國背景下的性別差異程度來填補這一研究缺口。作者使用了從“泛亞洲心肺複蘇結果研究(PAROS)”收集的數據,這是一項在2009年至2018年間進行的國際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該研究納入所有由急診醫療服務轉運的非創傷性停搏病因學的OHCA病例,排除了與所收集的心髒停搏位置信息不一致的研究地點。對56,192例OHCA病例進行了隊列分析,總體BCPR率爲36.2%(20,329/56,192)。在公共場所,女性OHCA患者的BCPR率爲31.2%(631/2,022),男性OHCA患者的BCPR率爲36.4%(3,235/8,892);而在家中,女性的患病率爲38.3%(6,838/17,842),男性爲35.1%(9,625/27,436)。在多變量邏輯回歸中,控制了地點差異和其他因素,女性在公共場所接受BCPR的可能性低于男性,但在家接受BCPR的可能性更大。在泛亞洲區域,接受BCPR的成年人存在性別差異,這一差異在家庭和公共場所之間也有所不同。作者得出結論,未來的研究應該考慮更多關于旁觀者和社會因素的信息,以確定幹預目標。
4
1990年至2019年常見微量營養素缺乏症的全球疾病負擔: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次要趨勢分析
了解微量營養素缺乏症的負擔和趨勢有助于指導有效的幹預策略。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研究團隊旨在闡明常見微量營養素缺乏症的趨勢,尤其是膳食鐵、碘和維生素A缺乏症。2019年全球疾病負擔(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研究的數據用于計算1990年至2019年間全球地理人群中微量營養素缺乏症的患病率、發病率和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率。該研究估算了年度百分比變化(EAPCs)和年齡標化率,以評估時間趨勢。在全球範圍內,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維生素A缺乏症(vitamin A deficiency)和膳食缺鐵症(dietary iron deficiency)的年齡標化患病率有所下降,在1999年至2019年間,EAPCs分別爲-0.690、-3.15和-0.546。關于社會人口指數(SDI),在低SDI國家2019年微量營養素缺乏症的年齡標化患病率、發病率和DALY率最高。SDI和HAQ指數(healthcare access and quality,醫療可及性和質量)、年齡標化患病率、發病率和DALY率之間存在線性關聯。自1990年以來,全球微量營養素缺乏症的負擔有所減輕,但有必要關注一些發達國家碘缺乏病的潛在負擔。作者得出結論,該研究結果可以指導政策制定者實施成本效益較高的幹預措施,以減輕微量營養素缺乏症所帶來的負擔,特別是在低SDI和HAQ指數較低的國家。
5
美國9,300,812名癌症幸存者的後續自殺風險:一項涵蓋40年數據的人群隊列研究
目前缺乏大型隊列研究來根據疾病類型和患者特征估計癌症患者自殺風險的變化。因此,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旨在調查美國不同癌症類型患者的自殺風險,並確定高危患者的亞群。在SEER數據庫(the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database, 監測,流行病學和最終結果數據庫)中,共有9,300,812例在1975年至2016年間診斷的癌症病例被納入研究。該研究估計了自殺的標化死亡率(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 SMR)和絕對超額風險(absolute excess risk, AER)。在納入的病例中,14,423名癌症患者被確定爲自殺死亡,占所有死亡人數的0.26%。與普通人群相比,癌症患者的自殺風險更高,相當于每10,000人年死亡人數超出0.8。較高的自殺風險與以下因素相關:特定癌症部位、男性、美洲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原住民、離婚、沒有保險、轉移距離、診斷時年齡在60到69歲之間,以及近期有過診斷。呼吸系統癌症患者的SMR和AER最高,其次是口腔和咽部癌症、骨髓瘤、骨癌和關節癌、消化系統癌症、腦癌和其他神經系統癌症。癌症患者的自殺風險差異很大,這取決于疾病類型和患者特征。作者得出結論,針對自殺風險較高的患者,應考慮制定個性化的臨床管理方案。
6
實施HIV-TB合並治療後HIV和結核病患者的死亡率:一項開放標簽、組群隨機試驗的結果
HIV-TB合並治療可降低死亡率。然而,合並治療的實際實施具有挑戰性。來自南非誇祖魯-納塔爾大學納爾遜·曼德拉醫學院(the University of KwaZulu-Natal Nelson R Mandela School of Medicine)的Kogieleum Naidoo和同事評估了HIV-TB合並治療的質量改善(QI)對南非初級衛生保健(primary healthcare, PHC)診所死亡率的影響。在2016年至2018年間,在南非40家農村診所進行了一項開放標簽、組群隨機對照研究。PHC護士主管以1:1的比例隨機分爲16個組(8名護士主管支持每個組的20個診所),接受QI支持的HIV-TB整合幹預或標准護理(對照組)。分析人群包括幹預組實施QI後新診斷的患者和對照組納入的患者:(1)肺結核和HIV(2)僅HIV(之前接受過結核病治療或從未患過結核病的患者)和(3)僅TB(已診斷爲HIV或從未被診斷爲HIV的患者)。在納入12個月後評估死亡率。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間,共有21379名參與者被納入幹預組和對照組:1329名和841名是HIV-TB合並感染者(10.2%);10799人和6611人僅感染HIV(81.4%);1131例和668例僅患結核病(8.4%)。幹預組和對照組的平均組群大小分別爲1657(範圍爲170-5782)和1015(範圍爲33-2027)。到12個月時,幹預組和對照組分別有6529人(68.7%)和4074人(70.4%)存活並接受治療,568人(6.0%)和321人(5.6%)完成結核病治療,1078人(11.3%)和694人(12.0%)退出隨訪, 245人和156人死亡。幹預組的總死亡率爲4.5/100人年,對照組爲3.8/100人年。幹預組和對照組HIV-TB合並感染患者的死亡率分別爲10.1/100人年和9.8/100人年。作者得出結論,盡管該研究沒有顯示出對HIV-TB死亡率的影響,但該研究發現,衛生系統對戰略實施支持做出了響應,表現出整體上的改善。
7
地塞米松在晚期早産孕婦産前治療的療效分析:一項多中心、雙臂、平行、雙盲、安慰劑對照、隨機試驗
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對于低資源國家在孕婦産前使用皮質類固醇預防晚期早産兒死亡率和嚴重發病率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世衛組織的研究團隊(WHO ACTION Trials Collaborators)于2017年12月26日至2020年5月21日在印度的四家醫院進行了一項雙盲隨機試驗。該實驗招募了懷孕34周0天到36周0天之間有早産風險的孕婦。該研究將參加者按照1:1的比例隨機分配,肌肉注射6 mg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或等量的安慰劑。所有試驗參與者、研究人員和結果評估人員均不知道分配情況。主要結局爲新生兒死亡(neonatal death)、任何胎兒死亡(baby death,包括死産或新生兒死亡)、嚴重新生兒呼吸窘迫(severe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和可能的孕婦細菌感染(maternal bacterial infection)。共有782名女性被隨機分組,每組391人。地塞米松組412名活産嬰兒中有11名(2.7%)發生新生兒死亡,安慰劑組425名活産嬰兒中有12名(2.8%)發生新生兒死亡。地塞米松組417名胎兒中有16例(3.8%)胎兒死亡,安慰劑組432名胎兒中有19例(4.4%)胎兒死亡。兩組新生兒嚴重呼吸窘迫的發生率均較低(分別爲0.8%和0.5%)。潛在的孕婦細菌感染在兩組之間沒有差異(2.3%和3.8%)。在地塞米松組,出生時需要複蘇的新生兒較少。兩組的其他次要結局相似。由于主要結果的患病率低于預期,且招募緩慢,該試驗被終止。在本試驗中,産前地塞米松並未導致新生兒死亡、死産或新生兒死亡或嚴重新生兒呼吸窘迫的減少。作者得出結論,總體效果趨勢表明,不能排除地塞米松對晚期早産兒的潛在益處,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的試驗。END
*中文翻譯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文爲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