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olecular Psychiatry | 劉妍/何水金合作報道人腦類器官移植後發生跨腦區投射和環路整合
來源:BioArt
類器官移植後整合入宿主神經環路並發生皮層下腦區投射
人腦類器官可否植入深部腦區?移植後能否整合進宿主神經環路?以及是否能改善宿主行爲缺陷?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劉妍課題組與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何水金課題組在Molecular Psychiatry合作發表論文:Human cerebral organoids establish subcortical projections in the mouse brain after transplantation,較爲詳細地介紹了適用于深部腦區移植的人腦類器官體外構建,並將其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腦區(前額葉皮層)後可建立皮層下跨腦區投射,移植後的人腦類器官與宿主神經環路發生整合並促進免疫缺陷小鼠行爲學改善。
閱讀鏈接:
Molecular Psychiatry | 劉妍/何水金合作報道人腦類器官移植後發生跨腦區投射和環路整合
2,機器人也開始”怕疼”了,科學家開發無需人工幹預即可”自愈”的機器人
來源:學術頭條
圖注:所有的學習都在一個強大的大型中央處理器上進行(左);而在新研究所提出的分散方法中,學習行爲被嵌入到各個傳感器節點中(右)
近日,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 Singapore)的科學家和其合作者在一項突破性研究中,采用一種類腦方法,幫助機器人具有了識別疼痛並在受損時進行自我修複的能力。該系統具有支持 AI 的傳感器節點,可以處理並響應由物理力施加的壓力引起的“疼痛”,還允許機器人在“受輕傷”時檢測並修複自身的損壞,而無需人工幹預。研究論文已在線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
論文作者之一 Nripan Mathews :“團隊采用了不同尋常的方法,通過在機器人身上應用新的學習材料、設備和制造方法來模仿人類的神經生物學功能。盡管這一研究仍處于原型階段,但爲該領域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框架,爲研究人員應對這些挑戰指明了新的方向。”
閱讀鏈接:
機器人也開始”怕疼”了,科學家開發無需人工幹預即可”自愈”的機器人
3,Science子刊:我國學者證實腸道菌群與自閉症的關聯,腸道菌群排毒功能受損導致毒素積累,進而引發自閉症
來源:Bio生物世界
10月21日,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王娟、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康禹作爲共同通訊作者,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雜志發表了題爲:A quasi-paired cohort strategy reveals the impaired detoxifying function of microbes in the gut of autistic children 的研究論文。
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解毒酶及其通路存在明顯缺陷,腸道微生物排毒功能受損導致毒素積累和線粒體功能障礙,這是自閉症發病機理的核心組成部分。這項研究爲腸道菌群與自閉症之間的關聯提供了新的證據,也爲通過恢複自閉症患者微生物排毒能力來治療自閉症患者鋪平了道路。
閱讀鏈接:
我國學者證實,腸道菌群排毒功能受損導致毒素積累,引發自閉症
4,Nat Comm | 邵振華團隊揭示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受體識別配體新機制
來源:BioArt
下丘腦-垂體-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 HPG)軸作爲人體中重要的神經內分泌系統之一,調節人類的生殖、發育等生理過程。GnRH1R是一種7次跨膜受體,屬于G蛋白偶聯受體 (GPCR)家族,研究表明該受體在垂體促性腺細胞,淋巴細胞和乳腺,卵巢和前列腺癌細胞上都有顯著表達, GnRH1R是治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 (EMs)、及前列腺癌等相關疾病的直接靶點。
10月20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腎病研究室邵振華研究員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表達了題爲“Structure of the human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 GnRH1R reveals an unusual ligand binding mode” 的研究論文,首次報道了人源GnRH1R受體與上市藥物elagolix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揭示了GnRH1R識別拮抗劑配體的分子機制,爲藥物研發奠定了堅實的結構基礎。
閱讀鏈接:
Nat Comm | 邵振華團隊揭示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受體識別配體新機制
5,王德華研究團隊揭示野生動物及其腸道菌群響應周期性溫度波動的生理適應機制
來源:細胞
腸道菌群在小型哺乳動物應對環境溫度波動維持體溫中的作用
10月20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mSystems上發表了題爲“Gut Microbiota and Host Thermoregulation in Response to Ambient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的研究論文。
研究發現數次面對低溫或高溫脅迫,野生動物及其腸道菌群更易適應這種環境脅迫,菌群及其代謝産物的動態變化賦予宿主應對溫度波動時産熱調節的可塑性,特別是對于恒溫動物提高在低溫環境下的生存適合度至關重要。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腸道菌群對宿主表型可塑性的調節作用,而且揭示了低溫可能是驅動腸道菌群與恒溫動物共生的關鍵信號,對于理解腸道菌群與宿主共生的進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閱讀鏈接:
王德華研究團隊揭示野生動物及其腸道菌群響應周期性溫度波動的生理適應機制
6,人工智能在臨床診斷前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由于阿爾茨海默病的性質以及它在大腦中的控制方式,延遲發病和延緩其進展的最佳方法可能是通過早期幹預。IBM的科學家與輝瑞(Pfizer)公司的同事合作,開發了一種潛在的人工智能(AI)模型,可以幫助預測阿爾茨海默病在健康人體的發病,准確率爲71%。該模型使用自然語言處理來分析一到兩分鍾的語音樣本。研究于10月22日發表在《柳葉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雜志上。
閱讀鏈接:
人工智能在臨床診斷前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
7,浙大用中國數據說明,午睡時間與代謝相關疾病有啥關系
來源:生物探索
10月20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慢性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雜志上發表最新研究,調查了午睡時間與不同代謝相關疾病之間的關系。這項研究是在浙江省蘭溪市的四個城市社區進行的一項基于人口的調查,共有3327名年齡在18-80歲的居民參加了調查。在這項研究中,午睡被定義爲“午餐後的白天睡眠”。
結果發現,在午睡時間超過1小時的人群中,糖尿病、脂肪肝和中樞肥胖的患病率最高。此外,除糖尿病外,其他三種疾病在0-0.5小時組中均呈下降趨勢。與不午睡的參與者相比,在所有組中,午睡時間超過1小時的參與者與糖尿病的患病率獨立相關。研究人員表示,盡管長期午睡與糖尿病之間的因果關系仍需進一步驗證,但將白天午睡保持在一小時內可能對預防糖尿病及其相關疾病具有潛在的益處。此外,男性午睡時間顯示與高脂血症的相關性更高,而女性與糖尿病和中樞性肥胖的相關性更高。另外,女性午睡時間長與該疾病之間的正相關比男性更明顯。
閱讀鏈接:
浙大用中國數據說明,午睡時間與代謝相關疾病有啥關系
8,研究發現:多交異性朋友,有助于長壽
來源:國際科學
與異性的親密關系不但可以帶來浪漫,還能夠給男性帶來更好的生存機會。一項對肯尼亞野生狒狒的研究表明,這不僅對人類,而且對我們的靈長類表親也是如此。這項研究通過對肯尼亞安博塞利國家公園540多只狒狒進行爲期35年的觀察,發現擁有親密女性朋友的雄性狒狒比沒有女性朋友的雄性狒狒存活率更高。
研究人員說,他們對狒狒社會行爲的研究表明,友誼的力量可能在靈長類動物的家譜中有著深刻的進化根源。研究結果發表在9月21日的《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學報B》專刊上。
閱讀鏈接:
研究發現:多交異性朋友,有助于長壽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中國學齡期腦發育圖首次發布;爲什麽會“靈魂出竅”
2,腦科學日報:天使綜合征與基因編輯;月經周期對炫耀性消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