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福建、廣東等地,一些公司會把金棗盆栽放在門口,寓意著“大吉大利”。但真正愛吃金棗的人少之又少,因爲大多金棗皮厚微酸、帶有麻苦感,籽粒還多。不過很多家庭新年的飯桌上,總是不能缺少那盤金棗。因爲顔色看著特別喜氣,大魚大肉之後吃幾顆還能解膩。
小時候吃金棗時總是小心翼翼,表皮很厚,果肉酸甜也捉摸不定,吃多了嘴唇總是麻麻的。要是一不小心咬破了果核,嘴裏的苦澀,就更是讓人心生懊惱。
記憶裏的金棗,嘗著有如年輕時對人生的迷惘一樣,爲了生活只能厚皮,往往還帶著辛辣苦澀,籽多,更像是一路走來少不了的坎坷。
但偶爾那麽一兩顆軟嫩香甜的金棗,還是讓人忍不住地一次次“探險”。後來才發現,原來有些金棗,皮薄肉嫩,吃了不澀嘴,從皮到果肉都是滿滿的甜。
02
雲霄縣下河鄉的村落多沿烏山山脈東北側條狀分布,氣溫偏低,日溫差相對比全縣大多數的鄉鎮大,灌溉方便,是全縣水果主産區之一,素稱“水果之鄉”。
于明萬曆時期開始引進雲霄縣下河鄉的金棗,曆史上又稱“霞河金棗”,是下河鄉的主種水果品種之一,主要供鮮食和金棗精制品的原料。
其實“下河金棗”的美味,是有秘訣的。只有經過嫁接的果樹,才能保持其優良性狀。土柚子當砧木,金棗枝條作接穗,這樣生長出來的金棗皮薄肉嫩,橙黃泛金,棗皮質如幼桔,色香味俱佳。
“下河金棗”皮嫩脆,咬破皮時噴射而出的油脂清香刺激,不禁使人想起宋朝著名文學家蘇轼的詠桔詞“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
03
2012年,下河金棗經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核准注冊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小巧的金棗還能做成蜜餞等食品,甜金棗爲喜慶時節上乘佳品。而鹹金棗可藥用,深受廣大百姓喜愛。清末民國初,下河金棗就開始遠銷新加坡、香港等東南亞各國和地區。
金棗的皮有股自然的芳香,連皮帶瓤地吃一顆下河金棗,把金棗的維生素C都吃下。袖珍的下河金棗,外表玲珑治愈人心,果肉滋潤了我們的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