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一走進撫松縣萬良鎮,人參的氣息便似乎從周身的毛孔滲入體內。
這座藏在大山裏的小鎮,從區域面積來看,是個彈丸之地,但從世界人參版圖來看,它舉足輕重。
重在哪?單說這裏的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其年交易份額可占全國80%,占世界70%。尤其是近年來,當地全力打造“人參特色小鎮”,形成種植、加工、包裝、銷售“一條龍”經營體系,掀開了特色産業的新篇章。
且讓我們一道捋著萬良人參發展的曆史脈絡,來解鎖當今萬良人參的發展密碼。
直面陣痛:打造一座市場,萬良走向世界
此時造訪萬良,並不是最好的時節。
倘若時間錯後兩個月,人參交易進入旺季,整個小鎮將湧動巨量的財富。
屆時,萬良長白山人參交易市場將集聚來自全國各地的買家。在這裏,沒有電子牌價,沒有支票,沒有合同,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原始交易的市場,它所成交的人參價格,卻被看作國際市場價格的晴雨表。
“五排車道,三進兩出,滿載人參的大車一輛接著一輛,通宵達旦。去年的人參銷售旺季,一天的交易量多時能達到300萬斤……”萬良鎮黨委書記李斌的描述令人咂舌。
如此火爆的亞洲最大人參交易市場,卻是30多年前被“逼”出來的。
上世紀80年代末,省內的人參市場放開,價格戰、包裝戰、冠名戰硝煙四起。萬良鎮的參農們一下子懵了,吃慣了計劃飯,一下置身市場經濟的洪流之中,他們變得手足無措。
于是,出現了至今仍令人唏噓不已的慘淡畫面——參農們擺起了小攤兒,堆成小山的人參賣到了蘿蔔價。
看在眼裏,痛在心裏,萬良人欲哭無淚。怎麽辦?
當時的鎮政府班子有思路:建交易市場,統一規範管理,逐漸形成集散地,讓市場穩定有序。
思路是好,幹起來不容易。
同周邊鄉鎮相比,萬良鎮的人參栽培曆史、面積規模以及地理位置,近不如附近鄉鎮,遠不如其它縣城。
但萬良人思來想去,別無出路,只有橫下心去幹。
1992年,萬良人參交易市場啓動,雖是雛形,但有統一管理的交易場所,市場相對穩定有序了,參農心裏有了譜兒。
此後,幾屆班子一以貫之,投放890萬元、占地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的人參市場,日臻完善。到現在,萬良的人參市場吸引了省內各地和全國十幾個省市的客商,人參制品銷到了美國、韓國、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轉型升級:從“小捅咕”到“一條龍”
一位是衣著樸實、沉默寡言,一位是發型新潮、滔滔不絕——聚興源參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貴德與他的女婿孫凱,一老一少,差別鮮明。
鮮明差別的背後,折射出萬良人參産業的蝶變。
王貴德,年過半百。用他的話說,他的人參買賣,是從“小捅咕”開始,“買進,再賣出,掙個差價”。
雖是“小捅咕”,但王貴德頭腦靈活,萬良人參産業的脈動,他拿捏得准准的。
隨著交易市場的崛起,商貿活動産生強力牽動,萬良鎮黨委、鎮政府順勢而爲,穿針引線、鋪路搭橋,人參産業逐步從個體種植、散買零賣,向企業化、規模化過渡。
王貴德也動起了辦企業的心思。2012年,他的公司成立,集科研、開發、生産、銷售人參、西洋參、紅參等土特産品于一體。
“小捅咕”完成了大跳躍。現在的聚興源已獲“吉林省著名企業”“國家質量檢測標准3A級企業”等稱號,擁有人參、西洋參種植基地35000平方米,投資興建了大容量專業冷庫。
“年輕人腦子活,學東西快,以後還得靠他們。”王貴德指著孫凱說。
“種植技術一定要先進,原料一定要質量過硬,設備一定要精良,管理體系一定要完善,人才隊伍一定要專業。”5個“一定”脫口而出,孫凱道出自己的“生意經”。
政府推動,“能人”帶動,萬良人參變了樣。
以前是簡單買賣,零星加工,現在是種植、科研、加工、包裝、銷售“一條龍”,上規模、有注冊商標的企業有96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5家、縣級龍頭企業5家。
“市場引領形成‘一條龍’經營體系,反過來,‘一條龍’也刺激市場更加繁榮,整個産業就進入了良性循環。”李斌說。
2019年,在萬良長白山人參交易市場,水參交易總量約8000萬斤,交易高峰段日銷量均在200萬斤以上,最大交易量可達300萬斤,市場出入口往來人員高峰值達6.7萬人次,人參幹品交易量約1萬噸,市場年交易總額可達78億元。
小小萬良鎮的人參市場,對全國形成輻射。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也以其後續發展潛力大、貨源充足、交易量大、集散能力強等優勢,先後被農業部評爲“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被商務部評爲“雙百企業”。
馬曉彤是萬良人參的新生力量代表。作爲90後青年黨員,她在2016年從深圳返鄉創業,創立吉林省三材參業有限責任公司,在萬良人參産業電商交易方面發揮了帶頭作用。
“上午9點之前,我們就已經賣出了3000單!”見到馬曉彤時,她興奮地跟記者說:“自從直播和電商行業興起以後,每天整個小鎮平均能夠達到上萬單。”
這兩年,萬良鎮電子商務從業人員1000余人,電子商務快速發展。萬才村、萬福村、仁義村被評爲“省級農村電子商務示範村”,萬良鎮被評爲“省級電商示範鎮”,入選“淘寶鎮”,實現吉林省“淘寶鎮”零突破。
致富發家:小屯村走向小康之路
取道萬良鎮西路,行約3公裏左右,就到了小屯村。
寬敞的庭院,一棟兩層小樓,一樓是家居,二樓是加工車間。這裏是村書記王金山的家,也是他的人參加工廠。
站在門口舉目四望,只見村裏如王金山家一般的庭院樓房,不在少數。
“俺們村,人參種植曆史65年,現在全村種植戶100多家,加工戶約50家……”操著濃重的山東口音,53歲的王金山語速平緩,話似隨意,但聽起來令人心跳加速。
“年人參加工量超過30萬斤的有7家。”
“村民平均年收入3萬到5萬多。”
“千萬家産的,在我們村能有個10戶左右,三四百萬家産的,能有個三四十戶。”
“俺們村應該是小康有余,以後得想辦法打品牌、搞特色,把我們的産業越做越大。”
王金山的心願,也是小屯村百姓們的心願。
在村民王玉霞家裏,她正在通過抖音直播售貨。她告訴記者,原來靠種地維持生活,自從村裏辦起了人參種植加工合作社,就跟著一起幹,現在生活富裕了,只想著把人參生意越做越大。
別看王金山看起來是典型的農民,村裏的文化建設搞得也一點不含糊。他說:“小康不是有錢就行,得讓大家幸福地生活。”
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院,環境優美,一處長廊的盡頭是涼亭,幾位老人在裏面悠閑端坐。大院裏圖書雜志、健身器材、電教設務一應俱全。
“村裏的老老少少傍晚時都來這坐一坐,還有跳舞打球的,我們這些泥腿子也學會了享受生活。”樊世和老人樂呵呵地說。
地精之草,長白之寶,帶來了萬民之富,萬良鎮人參産業的推進步伐更加穩健。
——種植標准化、加工精深化、經營産業化、監管規範化爲發展方向,積極推進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升級改造,實施市場准入制度,提升人參市場的綜合服務功能。
——以“數字撫松”首個建設點爲依托,通過AI、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將人參市場即時情況信息化,實時發布市場周邊情況以及市場內部情況,有效提升了市場服務水平和應急處理速度。
——2018年,萬良鎮被評爲“農業産業強鎮”,2019年,萬良鎮創建成爲“第三批省級人參現代産業園”。
一條人參特色産業的轉型路,鋪就了萬良人越走越寬闊的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