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蘭 莊偉光 曾雲敏
推動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實踐,是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的自然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體制新機制新模式探索,是切實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舉措。去年10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領導人峰會上宣布,啓動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隨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強調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爲高質量推進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明確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啓動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的現實意義
國家植物園是政府供給的新型公共産品,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作爲一類特殊的自然、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其本質特征在于公有、公管、公益、公享,具有鮮明的“國家”屬性。這就決定推進國家植物園建設,不僅是一種國際通行的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保護方式,也將帶來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以及配置模式和管理體制的全面革新。國家植物園是一個國家經濟、科技、文化、衛生、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水平的標志,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是新發展理念下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衆追求高品質生活、共同富裕的共識和呼聲,在築牢生態安全屏障、保護生物多樣性、保存自然遺産、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建有國家植物園。建于1759年的英國邱園皇家植物園,通過提供基于科學的知識和解決方案,啓發和鼓勵人們保護自然世界;建于1927年的美國國家植物園,通過改善植物的環境、經濟和審美價值,探索景觀的可持續性發展;建于1859年的新加坡植物園,推廣綠色休閑生活方式;建于1970年的澳大利亞國家植物園,注重社區參與評估和保護澳大利亞的自然和文化遺産。
縱觀世界植物園曆史發展,早期植物園爲藥草園,收集藥用植物用以治療患者,附帶研究和教育功能;近代開始逐漸具備植物分類研究、引種馴化以及觀光娛樂功能;現代植物園功能進一步完善,演變爲集植物收集、科學研究、大衆科普、休閑遊憩、物種保護、對外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重要場所。上述知名國家植物園具有一些普遍特點:植物種類豐富,物種展示形式多樣;園區景觀優美、多樣,且特色鮮明;重視科普活動,有豐富且成體系的科普課程;園區運營經費來源渠道多樣;科研實力雄厚,學術交流廣泛;管理水平先進,在知識産權保護和國際公約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豐厚的生態家底,爲廣州建設國家植物園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
最新數據顯示,廣州市森林總蓄積量1954.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從改革開放之初的20%增加到現在的41.6%,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從1991年的20%增加到現在的45.5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33平方米,森林公園92個,濕地公園25個,綜合公園38個,專類公園47個,社區公園112個,口袋公園888個,綠道總裏程達3800公裏,精品綠道36條。“十三五”期間,累計建成140個遍布城鄉的賞花點,新增立體綠化40萬平方米,廣州累計建成426座、約350公裏橋梁綠化,形成極具花城特色的空中綠廊花廊,成爲展示城市形象的亮麗風景線。這些豐厚的生態家底,爲廣州建設國家植物園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
資源保護管理方面,廣州不斷完善資源監測評估、安全保護與信息化管理,持續提升生態資源保護管理能力。全市在保森林面積24.98萬公頃,其中生態公益林100%參保在2018年全國林業信息化率測評中排名第一。作爲全省首個獲批的國家森林城市,廣州率先編制全國首個森林城市品質提升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生態綠化城市聯盟”在廣州倡導下成立後,通過加強大灣區各城市間生態綠化建設合作與交流,聯合舉辦區域性園林園藝博覽會、國際花展,共同開展森林防火、外來有害生物防控、自然災害抵禦等,有力推進大灣區生態建設共建共享。
系統化高標准推進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
經過幾十年努力,廣州在植物保護領域有長期且富有成效的實踐探索,現已形成一批現代化植物園,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但與世界上優秀的國家植物園相比,仍有差距。對標世界一流,高質量推進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應注重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是明確定位和使命,建設有特色的國家植物園。廣州與北京一南一北,在地域上和植物種類上具有顯著的差異,各自都要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和特色,避免泛公園化和同質化。廣州國家植物園的定位應基于本地特色,保護和展示熱帶亞熱帶最全面、最獨特、最重要的植物種類,致力于全球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植物保育、科學研究和知識傳播,發展成爲高水平研究機構,在中國國家植物園體系中擔當重要節點作用,在世界植物園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
二是樹立標准和規範,爭當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模範。首先,在植物物種保護標准方面,需要建立遷地保護植物數據庫,明確各類植物的分布情況和受威脅等級,實行細致的分類、分區和分級保護。其次,在植物園規劃、建設、管理與發展等方面,需要對標國際標准,明確園區功能類型。最後,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加強園區規劃標准、技術規範、績效評價細則等方案探索,力爭爲全國其他地區提供可借鑒、可複制、可推廣的好經驗。
三是加強合作與共享,共建國家植物園體系。充分利用各種層次的合作平台、研究網絡、支持資金,持續推進跨區域、跨部門、跨行業、跨學科的合作與共享。增進國際範圍的交流與合作,在植物多樣性治理、種子交換、標本共享、植物園建設、學術與管理等方面廣泛友好交流、加強探索。
四是提升科普活動質量,打造品牌形象突出的國家植物園。根據不同受衆群體設計活動內容;提倡體驗式、探究式科普活動模式;完善科普活動效果評估體系;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打造高質量的廣州國家植物園科普活動品牌。
作者分別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和研究員,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