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7日,在新加坡安溪會館爲會員做過一次講座,介紹帶著國大建築系學生進行的閩南僑鄉行,當時覺得很遺憾,因爲沒去過安溪。
4個月後,終于去安溪了!四天三夜的踩點,非常喜歡安溪,不僅僅是因爲鐵觀音,還有那無盡的茶田。
又過了一個月,帶著學生進安溪考察。幾個月後,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只能對著電腦懷想。
爲什麽去安溪?當然是因爲新加坡有很多安溪人,事實上,新加坡的福建人中,安溪籍的最多,聽到這個說法時,也是相當震驚。
去安溪踩點,想看的村子列了很多,最想去的是安溪羅岩,因爲林慶年。這位曾經名動一時的閩籍僑領,能找到的信息有限,網上顛來倒去都是口水文,想知道他們家在羅岩是否還有老厝?找不到任何信息。家大業大的林家在祖籍地怎麽可能沒有老屋?一定要去實地看看。
安溪很大,羅岩在安溪縣城的西面,包車從安溪縣城一路向西,順路考察了一個村,到羅岩已經是中午了!司機師傅雖然是安溪人,也知道羅岩,但也是第一次來,車開到一條商業街上,兩邊都是新房子,先解決午餐問題,一條街走下來,看看也只有一家還有廚師在掌勺,進去坐了坐,沒有菜單,看別人吃什麽就照著點了,也因此搭讪了林先生,他是本地人,問他知不知道林慶年,是否有老房子?答曰:知道,老房子在,叫“石腳樓”。他指了指馬路對面的一條路,說走過去右拐就到,不會迷路。
商業街在村子的外圍,走到林慶年故居,要穿過村落,村裏的地大部分都種茶,綠油油的,可惜新蓋的樓房辣眼睛,村裏有股烘焙茶的香,林先生說,如果四月做茶的季節來,茶香更濃。雖然他指路的時候很明確,但路途也並非想象的那麽短,一拐彎還是不能到的,路上問了幾位路過的村民,沒迷路。
看到石腳樓的時候很震驚,真的是石頭蓋的房子,與想象中的閩南華僑巨富老宅完全不同!轉念一想,林慶年故居算是華僑宅邸嗎?可能還真不算!雖然目前尚無法確知這房子啥時蓋的,推測當時林家還不是華僑,林慶年也還沒下南洋。
這棟房子叫做“敦誠居”,名字刻在入口的石壁上,多文雅的名字,可實際上是座凶悍的防禦性的石頭堡壘,可以說是石頭建造的“土樓”,也可以說是樓宇化的閩南傳統民居,混雜的風格,還真有點南洋主義。
敦誠居是兩層樓,外牆完全是由石頭砌築的,這在當地並不多見,當地多土樓,牆體底部使用石頭。敦誠居一角有高起的角樓,據說裏面的樓梯很危險,已經關閉不讓人進去。
外牆開設的窗洞很小,略微大一點的都以鐵條保護,牆上大大小小的防禦孔洞。
每面牆石砌的方法都不同,同一面牆上的做法也不盡相同,甚至用的石材都不同,看起來像是經曆了很長的時間才完成,較爲工整的石牆在主入口和側入口,門洞兩側的石頭有鑿平處理。
建築內部爲木結構,木梁柱木隔板木地板,沒有多余的裝飾,中間是四合院,兩側有樓梯。房子還有人住,但已是極爲破敗,木地板踩著發出危險的聲音。
如今的敦誠居完全看不出當年的生活痕迹,很難想象林慶年家族會住在這裏,或許他們也不住在這,這裏只是防匪避難之用?
敦誠居建築雖然出乎意料,但也讓人聯想起當地流傳的一則故事,相傳大約是1918年,由于匪患嚴重,富裕的林家是土匪的襲擊目標,某日獲悉土匪來襲,林慶年(也有說是林詩國,但以年紀論,更有可能是林慶年)連夜帶著一家七十多口人逃離羅岩。建這麽座高防禦性的石樓,想必是林家多年深受匪害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問當地人,林慶年家族是否還有其他老房子或是産業?茶園之類的?答曰:不知。需要在當地住上一段日子,通過調研才能厘清這些問題。誰曾想疫情來襲,不知何時才能重返羅岩?
在羅岩村考察了一圈,倒是有幾棟符合想象的“僑房”,然而,有趣的是,這些宅邸都不是華僑蓋的。究竟什麽是僑房?還真不是看看樣子就能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