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偉大的中國文化。中醫藥就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
古代人民生産力水平低下,生病了就在野外采點野草野花熬湯喝上,藥到病除,久而久之,逐漸總結出草藥治病的理論,經過天才大家的創新發明,逐漸萌化出中醫藥的雛形。
如上古時代的《黃帝內經》,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匮要略》,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 等等無數中醫藥典籍,汗牛充棟,博大精深。
今天談談中藥的四氣五味,四氣就是寒熱溫涼,代表藥物的四種性質,寒涼和溫熱是對立的一組性質,其中,寒與涼,溫與熱只是程度的不同,中醫講“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熱病用寒藥,寒病用熱藥”
例如,上火了,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我們要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等清熱解毒的藥物來治療,這些藥物的性質就是寒性;而胃寒嘔吐,泄瀉,我們就要用附子,幹姜,吳茱萸等溫熱藥來治療,感受風寒感冒,打噴嚏,流清鼻涕,我們要用麻黃,桂枝,紫蘇等辛溫解表藥來治療。辨別四氣,基本上是根據藥物的功能來推導出來的。
五味,辛甘酸苦鹹,辛,能散能行,辛能散邪,能行氣,行血,如麻黃辛溫能發汗祛邪,木香能行氣,川芎能行血。
甘,甘甜滋潤,甘味藥物能滋補,能緩急止痛,如甘草能調和諸藥,黃芪能補氣,饴糖能補中。
酸,能收能澀,酸味能收斂固澀,如五味子能斂陰止汗;
苦,能燥濕,能泄能堅陰,如黃連能清熱燥濕,大黃能泄下通便,半夏,陳皮能降逆止嘔。
鹹,能軟堅散結,如芒硝能瀉下軟堅,昆布,海藻能軟堅散結,常用于某些腫瘤。
氣和味,各有各的功效,同類藥物,氣味相同,功效大致相同,氣同味不同,或氣不同味同,功效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今天,就分享到這裏,歡迎大家關注,評論,今後會陸續有中西藥品,及各種健康養生知識分享,謝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