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COSMOPOLIS #1.5)拉開帷幕,爲期兩個月。來自全球2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位(組)藝術家與小組的百余件作品圍繞“都市”這一核心展開豐富的多維度敘事:作品涉及紙本、影像、建築、裝置;話題涉及:城市流動、未來生態、鄉村建設、科技、性別等。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現場;圖片提供:“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執行組
本次雙年展打破了地域、文化、學科的展覽限制,設置了五大版塊:“全球都市:延展智慧”的主展覽、“水與未來生活”的岷江漂浮系統、“城市與鄉村”藝術駐地計劃,“對話&工作坊”交流分享以及“無定義音樂節”;展場除了東郊記憶音樂公園、梵木創藝區、方所成都店等多個成都文化地標外,還拓展到了周邊的樂山市夾江縣。
此次雙年展由毛繼鴻藝術基金會攜手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和成都傳媒共同主辦。
可延展的不僅是地域,更是智慧
“全球都市”(Cosmopolis)是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于2016年創立的專注于全球展覽及藝術研究實踐的平台,致力于根植特定語境,參與國際對話,反思文化轉譯以及知識的情境性的實踐方式。平台聚集藝術家、策展人、理論家、行動者、城市規劃師、建築師和其他文化生産者進行跨學科合作,通過小型駐地和貫穿了藝術、思想、社會議題的交流項目展開。
首屆“全球都市”的主題爲“集體智慧”,此次成都的1.5版將主題定爲“延展智慧”。
“我們希望在第一屆之後,能夠再次做一些事情。把它帶到中國帶到成都,我們希望再次用全球都市這個主題來進行延展智慧,來闡釋公共空間和成都這樣一種關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全球宣傳及合作夥伴總監貝努瓦·帕雷爾表示。
“成都能給巴黎帶來智慧。藝術家、建築師通過與當地夥伴兒的合作,盡管是非常短的時間,也可以將集體的智慧進行延伸和擴展到巴黎。這對于巴黎是非常有價值的,對于世界其他城市也是非常有價值的。”此次的參展建築師昆勒·阿德耶米(Kunlé Adeyemi)表示。
竹子、紅泥、川劇……成都元素注入作品在地化
主展場東郊記憶,圖片來源:成都傳媒文化投資有限公司
此次主展場爲“東郊記憶”,前身爲一座電子工廠。在這裏,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全球各地藝術家關于“都市”的多樣敘事,還展出了多件全新委約作品——它們與成都發生著緊密的關聯。
黃漢明委托作品《竹制飛船》東郊記憶展出現場
竹制的建築腳手架、竹凳、川劇這些典型的“川”元素被用到了新加坡藝術家黃漢明的新作品《竹制飛船》中。在他的敘事裏,父輩的川劇演員和嘻哈一代都活躍在主展區東郊記憶的範圍,用穿越的科幻小說敘事內核來連接過去和現在。
亞斯明·史密斯作品《泛濫玫瑰紅色盆地》東郊記憶展出現場
除了竹子,澳大利亞藝術家亞斯明·史密斯(Yasmin Smith)關于當地生態的取樣,還用到了“土”:永川土、眉山紅泥。他在四川“紅色盆地”開展了與竹子,桉樹和茶葉種植有關的實踐,通過陶瓷與化學和環境科學的結合,找到了實現不同植物種類生態智慧的方法。
一座巨大的“紙”城,呈漩渦狀自下而上擴展,成了展廳的“主視覺”。菲律賓藝術家阿奎禮贊夫婦(Alfredo and Isabel Aquilizan)做過一系列用紙箱完成的作品。這種被稱爲Ballikbayan 的紙箱,常被菲律賓人在海外返鄉時寄送貨品,于是紙箱成了遷徙、漂泊、鄉愁……這個“他鄉系列”(Project Another Country)始于2006年,探索了一種“中間狀態”:“你離開了家,你不再擁有一個叫做‘家’的地方;你變成了外來者,你將一直處于某種中間狀態,我們稱之爲‘他鄉’”。
阿爾弗雷德和伊莎貝爾·阿奎禮贊作品《居所:他鄉計劃 (這裏、那裏、別處)》東郊記憶展出現場
該系列此次在成都有了“落腳”(In-habit):大大小小的紙箱建築,密集地落在一顆“衛星天線”上。藝術家在其下方創造了一個可用于集體活動的社交空間,參觀者可以在此聚集、休息,與彼此、與空間互動。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藝術家邀請了當地居民共同參與模型搭建,去搭建他們夢想中的家,于是在這個龐大的“衛星城”上也有了“成都夢想”。
水與未來生活
成都錦城湖,此次雙年展“水與未來生活”版塊的核心項目,一座水上的漂浮建築,由尼日利亞建築師昆勒·阿德耶米與其NLÉ建築事務所設計搭建完成。
昆勒·阿德耶米 / NLÉ建築事務所, “MFS IIIx3 — 岷江漂浮系統”,2018,實景圖(倒影),攝影:李華照,圖片提供:“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執行組
阿德耶米曾在尼日利亞拉各斯馬科科水濱貧民窟附近水域設計了“馬科科漂浮學校”(Makoko Floating School,簡稱爲MFS I),通過建築的形式回應了當地房地産投機、氣候變化、人口增長過剩等議題,並因該作品斬獲了2016年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銀獎。
此後,于2016年、2018年,他們分別在在意大利威尼斯和比利時布魯日做了第二和第三代的“漂浮學校”。此次的成都作品在第三代“MFS III”的基礎上,改造並同比例模塊化地將該原型發展成爲了大、中、小三個尺寸。這三個漂浮的結構由木材和四川當地盛産的竹子建成,分別是一個開敞的音樂廳、一個室內展覽空間和一個小的咨詢中心,它們聚落般地環繞著一座三角形的公共廣場——人們將在此會聚,思考藝術和水文化,並憧憬生態的未來。
城市與鄉村
本次雙年展“城市與鄉村”駐地項目在樂山市夾江縣石堰村,一座千年紙鄉。
樂山市夾江縣石堰村,圖片來源:“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夾江藝術家駐留基地
來自哥倫比亞的藝術小組建築延伸合作社(ArquitecturaExpandida)將村子街邊常見的長凳作爲主要的創作對象,可隨意移動組裝的長凳爲村內老年人的社區提供了移動的小型廣場般的公共空間。
印度尼西亞藝術家團體Gudskul小組結合當地的民間流行文化,利用路邊流動食物車零部件,策劃參與性地圖繪制、小型移動電影院、卡拉OK比賽、廣播電台、廣場舞與在地歌曲創作等項目與社區進行深度互動,借此搜集並標記社區的記憶與故事。
iWeekly特別福利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
COSMOPOLIS#1.5Enlarged intelligence
*展覽地點:成都 東郊記憶、錦城湖、夾江縣石堰村、方所成都店、梵木創藝區等地
我們將抽取五位精彩留言讀者
分別送出門票2張哦!
撰文:Du
編輯/攝影:PL
點擊下圖訂閱季度雜志,即可獲贈隔熱杯墊組合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