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流往往是孕育該城市文明的搖籃,縱觀整個城市的發展曆史,世界上大多數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人們臨水而居,城市河流最初的形式都是城市邊上自然的過境河。但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市政工程導向的建設理念與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將城市與水隔離,很多城市的河道淪落爲毫無生命力的泄洪渠。如何讓城市河道充分發揮其生態、景觀與休閑的綜合價值,重塑水空間的獨特魅力和持續活力,已成爲當前城市更新發展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今天小蝸搜集了全球城市河道修複成功的案例,希望爲國內城市河道的環境治理、活力複興與轉型發展提供借鑒與啓發!
聖安東尼奧河濱河步道
聖安東尼奧河(San Antonio River)是美國南部城市聖安東尼奧的母親河,憑借其濱河步道(Riverwalk,或稱Paseo del Rio)的成功建設,將原本解決城市防洪問題的普通河流轉化成繁榮而又綠意盎然的公共活動場所,是全美最著名的25個景點之一,成爲當代中小尺度河道保護性利用的典範。
RIVER WALK位于曆史名城聖安東尼奧的市中心,連接“コ”形河道西邊使其形成連貫回形旅遊河道區,兩邊幾乎貼著水面築起了矮矮的岸堤,植上熱帶亞熱帶樹木花草,設立酒吧餐館,利用平底遊船讓遊人可以穿梭在這些古老而又漂亮的建築之間。
設計巧妙利用5~6m的地形高差進行人車立體分流,將親水的休閑、商業與文化設施布置于河谷,與街道的快速車輛相隔離,營造舒適、連續而又安全的全步行場所。同時,在街橋與河道的交叉口處設有30多處的樓梯、坡道或無障礙電梯可以順利到達河谷,並考慮了與地面公交的無障礙銜接。
其中,市中心休斯頓街橋處的樓梯成爲濱河公園的主入口,突出從時尚的鬧市區下降到幽靜的傳統濱水區的戲劇性場景。另外,爲了保證水面與步行道盡量持平,通過中心區河道的雙層水壩修建,將水位高差從原來的2.1m縮減至0.3m,實現人親近水的願望,同時也保證了遊船的緩慢前行,遊客可以盡情體驗兩岸的美景。
爲防止遊客的審美疲勞,河道兩岸一直人工保持一定的蜿蜒曲折,並在長直線路段加入一定的高出差,各種不同的護欄、矮牆、岩石等園林小品層出不窮。
RIVER WALK除了硬質設計,還有相當出色的軟景觀設計——植物。整個河谷遍布何種熱帶亞熱帶植物,層次分明,四季有景。可以發現,自然水體旁最好不用列植方式而用孤植、叢植的列植方式以突出自然氣息。
該項目于1965年首獲美國建築師協會(AIA)的優秀獎,並于2005年再次獲得該協會的25年傑出城市設計成就獎。
日內瓦Aire河畔花園與原始河道複興
在日內瓦市的Aire河流經曆史悠久的農耕村落,從19世紀末期開始就逐步被改爲運河。日內瓦市政府于2001年發起一場競賽,旨在將河道恢複到初始蜿蜒曲折的自然形態。競賽簡介的文本更偏向生態方面,僅僅重視環境改善的合理需求,而忽視了任何設計價值與考量。自然與文化被置于完全相反的兩個極端。
有方案提出采取另一種方法,從而將緊迫的生態遷移與更宏觀的文化變更結合在一起。新建的河流空間和原有運河河道上狹長型的新建花園通過複雜的設計建立起緊密的聯系。綿延的運河河道是建成這一矛盾體的關鍵,景觀既要有靜如止水的特點,又要引發人們探索的欲望,既是一個休閑而惬意的場所,又富有寓教于樂的意義;如果缺失任意一點,設計都不能構成一座真正的城市花園。
鑽石形狀的集水設施開啓了一系列複雜的水道系統。這些水道是沿河去除河道兩側的腐殖質層形成的新的河道。腐殖質層是植物、動物的殘屍形成的,這些腐殖質不斷沉積形成了自然的河道。
鑽石形的島能接受之前的河道曲線。風景園林師人爲幹預了自然的河道走向,然後就讓自然力來接管河道的維護。
新河岸建成一年,景觀效果非常令人吃驚。河水流動沖刷了各種礫石、砂礫。河流的輪廓很清晰,但是河岸景觀的設計是非常自由的。
在整個流域、原有的山丘形態和人爲改造的痕迹中,這條狹長的河畔花園將這些場面、視野、沖突等構成一場真實版愛森斯坦式“蒙太奇”。舊運河留存的痕迹使得新的設計情景之中飽含複雜的時間性,有著十分遙遠又非常現代的奇異感。空間與時間的沖突之間充滿著記憶與希望。
設計達到了壯觀的效果,並且概念上和許多“大地”藝術家的作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對自然情況的人工幹預産生明顯的效果,卻也任憑自然侵蝕力的擺布。在水流進入這片新的河道區域一年之後,結果遠遠超出設計團隊最樂觀的期待:在這條充滿驚喜的路線上,河流展示出的多元材料,如沉積物、礫石、沙子以及最初誕生的菱形幾何等,形成了極其豐富的河流地貌。
新加坡碧山公園
碧山宏茂橋公園爲熱帶城市水文設計提供了新模型,建造景觀解決新加坡供水獨立和管理洪水的雙重需求,同時在緊密的城市內能夠接觸到繁茂的濱河生態。
在改造之前,加冷河是公園和社區之間一條明確的邊界線,由于急需升級改造,成爲了堅固的混凝土運河。該設計團隊與公園和水務管理局合作重新思考傳統基礎設施方法,最大化土地、財政和人力資源。
摧毀運河、修複河流的這一大膽舉動超出了預期的承載能力,而且比改造的混凝土運河花費還少15%。經過簡單且精心設計,公園和河流之間模糊的界限將該社區城市用水系統的實用理念轉變成親近自然的關系。
由于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新加坡快速發展的現代化和城市化步伐,設計師建造混凝土排水渠道和運河減緩普遍的洪澇災害。同樣的,加冷河也位于幾個重要地方的混凝土河道中,這樣季風時節的雨水會很快地排走。
作爲新加坡最長的河流,加冷河穿過該島的中心長達10千米,從貝雅士蓄水池下段到濱海蓄水池,是較大型城市供水系統中的一部分。
碧山宏茂橋公園也是新加坡最受歡迎的核心公園之一。該公園建于1988年,是碧山新住宅城鎮和宏茂橋之間的休閑地和防護綠地。但是,由于運河的劃分,該公園的分離狀態也很明顯。
2006年,新加坡國家水務局PUB發起的活躍、美麗和淨水(ABC)計劃——將不再具有排水和供水功能的國家水體改造成活躍的新空間,用于社區融合和休閑娛樂。作爲急需的公園改造升級以及改善運河能力計劃的一部分,這個新設計將看似相反的需求結合起來。打破混凝土渠道和建造自然水道的方案也是第一次在新加坡設計。
該方案在一個泛濫平原理念的基礎上設計,當水位低時,人們能夠在寬闊的河岸沿線親近水、享受休閑活動,而在暴雨時期,河流附近的公園綠地成爲一條運輸線路,運送下遊的水流,在公園內進行多種土地利用,爲公共活動建造出更多的空間。
該河流橫切面的修複意味著雖然之前該河道擁有17-24米最大寬度的洪澇容量,但該河流現在擴寬到100米。河流的運輸能力也大約增長了40%。
設計師提議使用傳統土壤生物工程技術穩定新河岸,彌補電腦模擬的缺失。該公園內的一個區域用來測試從未在熱帶區域運用的12項技術,開拓新知識和抑制懷疑。結果促進了植被的健康發展,而且設計師會在反複程序中調整模型的土壤條件、坡度和植被根部強度。最後,設計專家和客戶投入巨資訓練建築團隊,因爲他們握有建築結構的第一批草圖。
成列的新河道蜿蜒曲折、寬度各不相同,建造出各種流動形式,成爲自然河流系統中的特色景觀,建造出有價值、自然和多樣的棲息地,營造生物多樣性。泛濫平原的設計也在新加坡引入了一個新型公共空間——3座新橋、梯田狀的濱河走廊、濱河台地、橫跨河流的墊腳石以及淨水供養的水廣場都會拉近人們與河流的距離。其親近水和體驗其所有自然韻律與美麗的能力轉變了人們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其他的新設施包括2個遊樂場、2個新飯店、衛生間和地標“回收山”(由舊河道回收回來的混凝土塊建造而成的觀景台)。這個充滿生機的公園每天24小時開放,成爲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這有練習太極的廣場、足球場、長凳以及供情侶獨處的角落。
美國斯坦福德市磨坊河公園及生態綠色河道
改造前,磨坊河公園及綠道所在的區域是一片遭受嚴重汙染的被遺棄的河邊陸地。這座建于1922年的磨坊廠倒閉的時候,殘留的牆體阻斷了城市與沿河居住的居民之間的聯系。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磨坊河的水流成爲了市中心洪流的主要來源。
而改造之後的公園則滿布青翠、生機勃勃,使得康涅狄格州的生態及社會結構得到了優化。在與工程師及生物學家的通力合作下,團隊所設計出的景觀不但修複了水陸生環境,更通過修複渠道般的河流減少了洪水泛濫,同時也引入了數百種新型本土植物。
該公園變革性的影響在于其生態可持續性所激發的社會可持續性與社會公正。沿河岸而建的數條步道將周邊的社區與這片活力四射的景觀串聯爲一體,這也是近百年來首次將河流的邊緣向群衆開放。
項目設計爲居民的娛樂提供了充足的場所,巨大的草坪與瞭望台也可用于舉辦大型活動。磨坊河公園重新定義了活躍的都市生活,這裏已然成爲了生活、工作、商業發展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
美國PLAYA VISTA中心公園河道
該項目是對一個中心公園的建造。設計團隊在項目開始之前,就場地的條件和地理位置做了一個仔細的討論與調查,他們決定將該公園構造成一個公共藝術裝置的形象,希望能夠通過一系列不同種類的景觀排列帶給遊客們獨特的體驗與感受。
公園內有一個中心軸線和位于兩側的園景樹,它們共同對公園的場地做了一個更規範的劃分。
該中心公園面積大約爲9英畝,其中的公共區域也是應有盡有,包括幾個小型的運動場,遊樂園,足球場,幾個植物小花園,水景和一個殼形的演奏台。完工後的公園已然成爲了該社區的焦點,人們喜歡茶余飯後來到這裏散步閑談,仔細品味公園的藝術美和享受生活的樂趣。而且,設計團隊十分注重人造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和諧,每個區域都可以直觀的看到美麗的自然環境。
中國城市正處于注重生態優先與內涵發展的存量更新階段,如何通過河道濱水環境的修複與治理促進人、自然環境與地方文化的和諧發展,既需要城市建設理念與方式的轉變,也需要向世界上各個典範城市學習和借鑒更多的經驗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