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導讀
對上海這座城市而言,5年意味著常住人口增加了70萬,期望壽命延長了0.93歲,人均存款增加了67549元,人均多花了11421元,軌道交通拓展了213公裏,PM2.5下降了15微克/立方米……數字還可以無限列舉下去。還有一些變化難以用數字衡量,這些可統計的、不可統計的元素,一起彙聚成上海的綜合實力,展現著這座國際大都市的魅力和風範。
對上海這座城市而言,5年意味著什麽?意味著常住人口增加了70萬,期望壽命延長了0.93歲,人均存款增加了67549元,人均多花了11421元,軌道交通拓展了213公裏,PM2.5下降了15微克/立方米……數字還可以無限列舉下去。5年內,還有一些變化難以用數字衡量,比如個人的見聞閱曆、和睦的鄰裏關系、誠信的社會氛圍,以及城市不斷增強的功能、持續升級的業態、日益增進的軟實力。圖片來源:中國金融信息中心
這些可統計的、不可統計的元素,一起彙聚成上海的綜合實力,展現著這座國際大都市的魅力和風範。增體量過去5年,上海全市生産總值連續跨過3萬億元、4萬億元兩個台階,2021年達到4.32萬億元。4萬億到底是個多大的數?放在不同尺度的坐標裏比較,才有更直觀的感受。在全國範圍內,僅有上海、北京兩座4萬億元城市,而上海更是位于首位。在全球範圍內,因爲統計口徑各異,經濟總量排位沒有權威數據,但上海與紐約、東京、洛杉矶、倫敦等幾座城市共同處于第一陣營沒有多大疑問。如果再放大坐標軸,把上海從全國經濟中單列出來,與全球經濟體比較,可以看到,它的經濟總量僅次于排名第20位的沙特阿拉伯,領先于波蘭、瑞典、以色列、新加坡等諸多經濟體。過去5年,上海全市生産總值連續跨過3萬億元、4萬億元兩個台階。朱偉 制圖新時期,上海提出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是多維度、綜合性的,而經濟實力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沒有足夠的經濟規模,上海作爲全國最大經濟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地位就難以彰顯,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就難以體現。通觀頂級全球城市,無一不是經濟強市。當下,城市發展空間接近飽和,土地和人口均有硬約束。上海繼續做大經濟總量就要在提高經濟密度上做文章。這就要求上海“以畝産論英雄”“以效益論英雄”“以能耗論英雄”“以環境論英雄”,在提高地均産出和人均産出上下功夫。誠如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所說:“上海淡化GDP,絕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更高質量的GDP。”強功能2021年底,一則獲獎信息讓上海科學界興奮不已: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上海首次同時牽頭摘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高等級獎項。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教授趙東元牽頭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創制和應用”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個獎項在此前20年中近一半年份空缺,而上海科學家上一次得此殊榮還是在18年前。趙東元牽頭的這項研究開拓了納米科學的新方向,被業界譽爲先驅和裏程碑。他卻透露:“那篇關鍵性論文只有薄薄7頁紙。”就這關鍵性的7頁紙,引來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余家科研機構追隨,它們利用相似的方法研究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等,共發表4萬多篇論文。7頁紙引出數萬篇論文,這正是上海孜孜以求的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擔當全球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産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在創新驅動發展中率先突破卡脖子技術,在基礎研發、應用技術、成果轉化以及新産業、新技術、新業態等方面形成國際領先的理念和標准,最終引領全球科創發展新趨勢。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2019年在臨港新片區舉行。 張馳 攝在上海,與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並提的,還有全球資源配置功能、高端産業引領功能、開放樞紐門戶功能。這“四大功能”超越了數量和規模,圍繞城市能級與核心競爭力而展開,是上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和主線。過去5年,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基本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2021年,金融市場交易總額突破2500萬億元,口岸貨物貿易總額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超過4700萬標箱,連續12年居世界第一……規模和量級上去了,下一步將是功能和質量的提升。沖高端今年5月初,一個越洋財報電話會議接通。電話一端是紐約華爾街,另一端是總部位于瑞士的梅特勒托利多集團(簡稱梅特勒)。這家在紐交所上市的跨國企業業務遍布全球,但電話會議裏的一個重要議題是中國。中國的業務增長如何?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大?對中國業務的預期如何?何時能完全恢複增長?梅特勒及投資者如此關注中國,不僅是因爲中國市場和中國制造,更是因爲中國研發。全集團約1200名研發人員中,三分之一在上海、常州等地。而且中國研發團隊完全獨立,公司一位負責人說:“梅特勒上海的核心技術只在上海有,瑞士沒有,美國沒有,德國沒有。”過去5年,上海還有不少企業像梅特勒一樣,在産業發展中逐步走向高端,在國際競爭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逐步增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産業“上海方案”正加快落實,一批關鍵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高端通用圖形芯片實現量産,高溫超導電纜示範運行,僅去年一年就有8個1類新藥獲批上市。坐落于上海張江的中芯國際是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企業。孟雨涵 攝上海第三産業占GDP比重2016年首次上升到約70%,數字比例上達到了預期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一、二、三産轉型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近5年來,上海産業發展著力解決的關鍵問題就是“高級度”的問題。“也正是因爲如此,上海要強化高端産業引領。從制造業發展來說,重點要在高端制造業、技術密集型等高效率、高質量的制造業發展上加快布局,體現並引領制造業的國際化、全球化發展新趨勢和新方向。”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權衡說。和梅特勒中國在集團體系中扮演的角色相似,上海期望通過産業升級,在全球城市體系中擔綱重要網絡節點,“促進全球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進出暢通,爲更好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供戰略通道”,進而提升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築“根基”“上海正在變身‘未來之城’,而更讓人流連的是它的舊時遺存。”《紐約時報》在一篇介紹上海旅遊的文章裏這樣寫道。所謂“未來之城”,是說地下縱橫的軌道、陸家嘴的摩天大廈,以及一切現代化的物質表征;而舊時遺存,則是說“裏弄小巷石庫門、梧桐樹下小洋房”,以及身處其間的老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說,前者是上海的硬實力,後者則是軟實力。軟實力不像硬實力那樣具象、易感知,它更依靠個人體驗,因而也更有召喚人心的力量。有位朋友曾經說,他初到國外某知名城市便心生好感,好感不是源于那裏旖旎的風光或是富足的生活,而是進門時前面的陌生人給他留門的手勢。有學者指出,城市硬實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會遇到天花板,決定城市競爭力的因素逐漸轉到價值觀、文化、社會交往等構成的軟實力。軟實力是“實力之基”,當今世界,軟實力越來越成爲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識。“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上海要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必須在持續增強硬實力的同時全面提升軟實力。”《中共上海市委關于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意見》于去年6月22日審議通過。上海首次以文件形式,鄭重提出城市軟實力命題,城市綜合實力的內涵由此變得更加豐厚。本文來源:上觀新聞作者:宰飛、俞陶然
上海失去的時間,如何“搶”回來?
按下了兩個月的“暫停鍵”後,上海正在“重啓”,亟待全面“複蘇”、期待“繁華重現”。這個過程工作頭緒多、任務重,當前擺在首要的任務,是修複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
全力以赴加快經濟恢複和重振,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把疫情造成的損失補回來,這是方方面面的迫切願望。“搶”時間,意味著一種“超常規”的狀態——要大力營造真抓實幹的工作氛圍,要鼓起“比學趕超”的工作勁頭,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拿出超常規的思路和行動,讓社會各方精神爲之一振,更要用爭分奪秒的實幹舉措産生實效。近日召開的上海市委財經工作委員會會議指出,要圍繞“六穩”“六保”,消費、投資、外貿“三駕馬車”一起用力、多輪驅動,供給側、需求側一起發力、相互牽引,最大限度釋放政策的乘數效應、撬動效應和綜合效應。
前期,上海已針對經濟重振、社會複蘇出台了一攬子政策。要最大限度釋放政策效應,必須依靠精准、有力的落實,並在落實落地的過程中不斷推進政策措施優化升級,實現良性循環。對各級政府部門和領導幹部來說,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要與市場主體同舟共濟、患難與共,越是要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渡過難關,展現支持發展的決心和誠意。工作越務實、措施越精准、手勢越清晰、程序越規範,越能打消不必要的顧慮,凝聚認同與合力。上海正在開展“防疫情、穩經濟、保安全”大走訪、大排查工作,其初衷就是通過實打實的舉措傾聽訴求、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特殊時期,“走”還是“不走”、是浮光掠影還是腳踏實地,效果大相徑庭,甚至影響企業對這座城市的信念。各級領導幹部必須真正當好“店小二”,切切實實走到一線,“一企一策”精准對接,分秒必爭解決問題,誠心誠意傾聽意見建議,助力企業盡快回到正常生産經營軌道,充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心無旁骛抓發展、搞創新。針對各類市場主體反映的共性問題,則要強化問題意識,推出制度性的改革措施、優化方案,體現超常規的執行力度,全力打通各類堵點,讓資金轉起來、生産線開起來,盡快達産穩産。在此基礎上,也要多方挖潛,抓緊謀劃實施一批帶動力強、支撐性強的優質項目,努力創造更多市場機遇,在危機中育先機。與此同時,我們更要通過務實有效的行動,持續打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诠釋上海著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意志,用不斷優化完善的制度、規則來提供確定性、增強說服力、提升競爭力,並充分激發市場自我修複、自我提升的內生動力。一個穩定、友好、高效、可預期的發展環境,必能讓更多市場主體在此紮根,讓更多投資者近悅遠來。這些方面的努力,要久久爲功,也要只爭朝夕。
本文來源:伴公汀
作者:解放日報評論員
上海證券報,新華社主辦,中國證監會法定披露證券市場信息媒體,創立于1991年,是新中國第一份提供權威金融證券專業資訊的全國性財經日報,現已形成涵蓋報紙、網站、客戶端、視頻、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全媒體財經傳媒矩陣。
追求政治品德、新聞品格、專業品位、服務品質、一流品牌,做有“品”的全媒體財經資訊服務商,做您的決策參謀、投資顧問、理財助手。
因爲敬業,所以專業;因爲相信,所以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