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投資時,大家都需要對一個行業未來增長空間做一個預測或者估算。
比如,2010年你可以說移動互聯網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因爲那會使用的人數很少,而現在幾乎人手一個手機,那麽就進入了存量時代,所以很多人就不看好移動互聯網了。
如何對一個行業的增長空間進行估算呢?
有一個常用的方法就是,跟國外成熟市場進行對比。但這個方法卻有很多陷阱,我們使用的時候要特別注意。
接下來,我就用汽車、飲料、保險和醫療爲例,簡單介紹一下。
一、我們能達到美國的汽車人均保有量嗎?
2011年底,美國每千人汽車數量是786,而中國是69。
那麽我們就能說未來中國的汽車有12倍的增長空間嗎?
當然是不能的!這種生搬硬套的方法很迷惑人,會讓人想當然地認爲這個行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那應該怎麽測算呢?
要知道美國跟中國的國情不同,他們的住宅相隔較遠,容積率低,城市的布局更廣,公共交通沒有我們發達,人均收入也遠超我們。關鍵是,人家買同樣一輛車,還比我們便宜很多。
所以要預測機動車保有量,選擇美國來對標就不對。
同時期,日本是588,英國是516,德國是588,香港是80,新加坡是151,韓國是370。
城市越是擁擠的地方,人均保有量就越低。
所以,我們的人均保有量應該在日本和韓國之間。我們現在的千人保有量達到了350左右了。
向上的空間已經非常小了。
因此,不管有沒有新能源車,傳統汽車已經是夕陽産業。所以汽車行業的股價從2000年到現在,一共22年,才增長了4倍。而且這其中有3倍漲幅是在前7年完成的。
當然,還有其他因素,這裏只是從增長空間來說的。
帶著這個思路,其實我們也可以想想新能源到底有沒有市場上吹噓的那麽大的增長空間。
我的意思不是說新能源沒市場,而是可能沒有宣傳的那麽好而已。
二、啤酒的增長空間到底有多少?
我很早以前就看到一個研報,上面寫的,2014年,德國的人均年啤酒消費是104.7升,奧地利是104.8升;美國有75.8升,英國也有67.7升。
而我國在2012年的人均消費量是32升。
然後研報作者就說,中國啤酒市場大有可爲,因爲我們的人均消費量有至少一倍的提升,而且我們人口衆多。
但你知道結果如何嗎?
直到2020年,我們的人均消費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只有30.4升。
所以,我們在2014年對標的國家不應該選擇歐美,而應該看看日韓,泰國等國家。
因爲啤酒是西方人的飲料,東方人不見得喜歡。當時日本是42.6升,韓國是45.8升。東方人的啤酒消費都在逐年減少。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茶、咖啡和牛奶上。
我們不能說中國人人均茶消費量是73盎司,就想當然地認爲德國只有8.1盎司,所以德國的茶市場大有可爲。
當年瑞幸咖啡也是這樣忽悠美國人的,忽悠得挺好,應該點贊!
而牛奶的人均消費量就更逗了。很早以前就聽人說,中國的牛奶人均消耗量比日本和美國都低,比如,2012年的時候,中國還不到20L,日本是38L,美國超過70L。
然後機構的研報就忽悠,隨著中國人收入增加,就會喝更多奶。而實際上,中國人均牛奶消費量在最近十幾年都是平著走。是不是很驚訝?
所以乳制品公司的投資,就要看誰的品牌有號召力,誰有規模優勢,誰能漲價,誰能打通上下遊。
三、保險行業到底是夕陽還是朝陽産業?
這兩年,保險行業的表現很不好,平安都被罵慘了。于是大家就開始各種攻擊,诟病保險公司的推銷模式。
這種代理人的推銷模式確實讓人反感,但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我們是爲了賺錢,所以大衆反不反感不重要。重要的是,保險行業到底是不是夕陽産業?
2015年的人均保費是280美元,美國是4095美元,日本是3553美元,香港是4094美元,台灣是6271美元。而且我們的人均保費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那麽我們可以對標其他國家和地區來判定未來保險的增長空間有10倍嗎?
這個是沒有問題的。因爲人均保費跟GDP增長和收入增加有很強的正相關性,這在世界任何國家都適用。
第一,大家手裏有閑錢,就有了買保險的基礎;
第二,爲未來構築一個保障是人的本性。凡是涉及人性層面的東西,都是強需求。
所以我們能看到,只要經濟不大好,保費增速就會承壓,比如,2008年,2012年,2015年,2018年,2020年,2021年。見下圖。
看到這個後,大家仔細想想,是代理人流失造成保費下降呢,還是保費下降造成代理人流失。大家不要把因果關系搞反了。
所以我對保險行業並不悲觀,它缺的只是經濟再度複蘇的這個土壤而已。
最有意思的是,2020年疫情,代理人的業務活動受到影響,但保險行業的滲透率居然提高了。所以大家可以想想有什麽玄機,以後保險公司沒了代理人就活不下去了嗎?
四、醫療行業真的有那麽大發展空間嗎?
我覺得這幾年大家被洗腦洗得最嚴重的就是認爲醫療行業未來是需求大爆炸的行業,所以一致性看好,跟鑽牛角尖一樣。
一方面,大家認爲隨著老齡化,醫療消費的人群會越來越多,這是人數上面的因素。這方面我們先不談。
另一方面,隨著人的年齡越來越大,每個人花在醫療上的費用也會越來越多。
有一組數據,2014年,中國的人均醫療消費是731美元,美國是9403美元,日本是3727美元,意大利是3239美元,新西蘭是4018美元。
無論怎麽比,我們跟發達國家都有5倍的差距。這是多大的市場空間啊?
但我們能這樣去比嗎?
首先,同樣是731美元,在中國買到的東西跟其他國家相比,一樣嗎?
我們的物價水平可能連發達國家的一半都不到,所以這個市場空間就大打折扣了。我們這裏請個護工,一天200元一般是沒問題的,你去美國試試看。
其次,醫療行業的收入,一方面來自居民自費,另一方面來自醫保支出。
從居民醫療消費支出來看,通常能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長(2020年除外),平均值應該是12%左右。
但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全年的增長是16.1%,這是建立在2020年非常低的基數上的。而2018年都能達到15%。所以居民醫療支出的增速很可能減緩的速度很快。見下圖
我們再看看醫保支出,2020年的支出超過了2.1萬億。從圖形上看,似乎每年都在迅猛增加。但我們不應該看絕對值,而要看同比增速。
近幾年,醫保支出的同比增速隨著收入的同比增速一起下降。醫療行業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來自醫保支出,倘若後續醫保持續保持在低位,那麽整個醫療行業的收入增速可能就會下滑到5%以內。
增速就低于了GDP增速,那麽這個行業的投資價值就大打折扣了。我們要投資的行業,應該是那些增速高于GDP增速的行業,用合理的價位買入,才能獲得更高的收益。
至于醫療行業,還得看政策的動向。
五、總結
今天用四個例子介紹了在做投資數據分析中的幾個陷阱。
數據分析並不是簡單地把數據做成圖表就可以了。
分析數據應該有幾個步驟:
1.知道自己要搞清楚的問題是什麽;
2.爲了解決這個問題,知道自己需要什麽數據;
3.知道該去哪裏找到這些數據;
4.過濾掉不相關和有誤導性的數據;
5.找出這些數據的相關性和因果性;
6.分析數據並得出結論。
打賞自願,1分錢都是默默的支持,哈哈!
喜歡我文章的朋友歡迎來我的同名公衆號:睿知睿見!
上面的內容更豐富還做了分類,一起看財經,學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