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塘湖是涵江區南邊最美天然湖,這裏不僅自然風光出衆,還有濃郁的人文氣息,從白塘湖往東走不過幾百米,緊挨著這個公園的是莆田市第一批省級曆史文化名村——文化明珠洋尾村。
從白塘湖公園的小道徑直進來,沿途的村道整潔幹淨,空氣清新,環境優美。隨處可見充滿曆史韻味的老宅和宮廟。
整個村子被白塘湖環繞,兩岸古宅高低錯落,特色的懸山頂、燕尾脊、紅瓦房,滿眼皆是濃濃的莆田特色;
走在村道上,湖面波光粼粼,新修的青石板路,夕陽輝映著紅瓦房,雨後滴水的古老屋檐,醞釀出一曲古老的韻律……這裏,無處不浸染著江南韻味和千年遺韻。
于是,有人說:洋尾村,頗有福建版“烏鎮”的姿態。
相傳千年前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子李元祥爲躲避武則天迫害,流亡到福建繁衍,他的兒孫其中一個分支在宋代遷居到了白塘洋尾村,發展爲當地李姓望族。李姓是當地的大姓,可以說現在的洋尾村李姓很多人的共同祖先都是唐朝開國皇帝。網上盛傳富商李嘉誠的祖籍也是白塘洋尾村。
到南宋,洋尾李氏出了一位抗金英雄,莆田著名的五賢之一——李富。李富與李綱、嶽飛是好友,對秦桧賣國、迫害抗金愛國將領嶽飛等人的行爲極爲不滿,憤而辭官回鄉。
回鄉後,李富一心爲桑梓造福,興辦公益事業。傳說他爲了建設白塘湖,捐出了400畝土地。並在莆田境內建造了大小石橋34座,把水網密布的莆陽大地連接起來,方便了交通。
其中最壯觀且至今保存完好的要數座落于绶溪公園內的延壽橋(绶溪橋)。由李富開創的白唐李氏文化淵源流長,洋尾村也因之于2003年被定爲省級曆史文化名村,該村中的李富紀念館于2005年被定爲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洋尾村現存的主要古迹和文物有一副族譜、二塊牌額、三個坊、四個祠堂、五個石碑、六座明清古民居。三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坊位于李角自然村,分別是佥判第坊、白塘科第坊和柏府歸榮坊。
洋尾村的古建築還有李氏的四座祠堂,分別是:李制幹祠、大宗祠、州牧祠和祁陽祠。李制幹祠是洋尾村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在東墩自然村。一座明代三進三間建築,一千多年前,李富生活在這裏。後來李氏後裔爲紀念李富,把它改建爲祠堂,也稱李富祠。
始建于明代的白塘科第坊是洋尾李氏明清兩代科第鼎盛的曆史見證。這座土木結構的牌坊如一座敞開式的宮廟,梁上一塊“白塘科第”木匾是明代原物,保存較好。
梁枋上刻寫著密密的名字和官職,凡李氏子孫功名有成,授有官職者都要回洋尾拜祖,名登科第坊。
曆代,李氏子孫紛紛乘官船到白塘科第靠岸,在枋前祝告祖宗,然後名登坊上,以示榮耀。如今,白塘科第北向枋上又寫得密密麻麻,這是現在李氏子孫名人,功成名就,也登名上榜。
涵江區白塘洋尾李氏後裔曆代多有遷徙,子孫遍及廣東、海南、江西等省及泰國、新加坡、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近些年不斷有李氏後人前來尋祖,在保護發展下的洋尾村知名度逐漸提高,有越來越多的人到此深入了解李氏根源。
洋尾村村部位于村中心位置,前面是一個大廣場,百年老松和一個二樓的土地公廟分別在兩端。建築顯得很有年代感,三層樓老式建築洋尾大樓應該是建國後新建的吧,爲人民服務字樣拳拳赤子心。
這裏面朝白塘湖分支溪流,環境很好,空氣清新,非常適合乘涼休閑。
這小棟土地公廟寫著白塘名勝,每年農曆節日都要舉行鑼鼓隊遊行活動。
老式的手扶拖拉機還靠在水邊,挂了牌的。
聽老人提起過20-30年前的白塘洋尾村,那時候這個地方就很美了,不懂是不是因爲大家刻意去保護環境,有些隔壁村發展出來了養殖漁業,甚至辦工廠,而這裏本地普遍沒有發展起汙染環境的行業,很多男性都做了水泥工匠之類的活,常年到處跑,搞建築。女的留在家裏的還有不少做貢銀等等手工業活。
于是30年改革開放下來,洋尾村好似錯過了改革的紅利,大家只是埋頭苦幹,發大財的人不多,更多的是打工出去謀生。整個洋尾村老宅基本上保留較爲完好,新蓋的房子很多也沒侵蝕到原先的居民區,但時間放到21世紀特別是最近這些年,這反而變成了一件好事,因爲這個我們現在還能看到這麽完好的一片古建築群。
隨著新型農村、特色小鎮等等的發展推動,原先重汙染的發展模式必將被淘汰,洋尾村這一批保留下來的老房子反而成了寶,好好結合白塘湖發展一套農村鄉村文化旅遊項目,我想搞起來一點也不會輸給後黃村。
來到村邊的一條大馬路,這裏距離涵江城區的邊緣也不過1-2公裏,可以說是非常有發展成爲旅遊鄉村的潛質的。
最後衷心祝福洋尾村能在新農村新旅遊中綻放新活力,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