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L爸准備讓女兒從上海的一所知名雙語學校轉到蘇州就讀。
乍一聽,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上海的教育資源這麽豐富,爲啥要去周邊城市讀書?到底是怎麽想的?
不過,當我得知他選擇的學校是即將于9月份開學的蘇州荟同之後,一下子就理解了。
L爸說:“荟同對自己的定位很高,是一所有世界影響力的學校,而且它投入的資源和這個定位是匹配的。深圳荟同辦學3年,已經進入‘福布斯國際化學校排行榜’20幾名,我們家長對蘇州荟同比較有信心,相信它一定也會成爲一所優秀的學校。”
確實,蘇州荟同的硬件在上海周邊可謂“頂配”:投資16億、占地112畝,請了曾獲2019友邦紐約設計大獎的國際著名建築設計公司Perkins Eastman,在“築以爲學”的理念下設計校園,美麗的“三盞燈”教學樓未來一定會成爲蘇州相城的地標建築;
△上:蘇州荟同效果圖;下:目前的建築進展實景圖
它集結的國際化資源也星光熠熠:校長隊伍裏有我們熟悉的荟同學校中國區總校長李茵女士,她也是“2021福布斯中國十大傑出國際化學校校長”、曾在新加坡“學術戰鬥機”萊佛士書院和北大附中任職的Jessie Toh女士(←點擊看采訪);
還創立“卓越中心”,希望利用蘇州“工業GDP全國第一”的優勢和得天獨厚的傳統文化,請不同領域的大咖給孩子們帶來科技創新、探索文化興趣的機會。
隨著開學的日期一天天接近,相信家長們也都很好奇蘇州荟同的籌備進展。雖然由于疫情,我沒有親眼見到已經基本建成的校園,不過這次又認識了他們的一批新校長、老師:
以學術和創新課程聞名的某“最強民辦”前校長W先生擔任中小學部主任和副校長,曾任職于知名公立、雙語、美高的“哈佛媽媽”韋薇女士擔任高中部主任,幼兒園園長則由深圳荟同幼兒園創校課程總監Joshua Barr擔任……還和好幾位蘇州荟同的“鐵粉”家長聊了半天。
下面,就把我從他們那裏得到的第一手信息帶給大家。
W校長
蘇州荟同副校長、中小學部主任。北京大學博士,理學與經濟學雙學位,原北京“最強民辦”建華實驗學校副校長、中學校長,北京市青聯委員,教育部國培計劃全國高中骨幹校長。
Joshua Barr
蘇州荟同幼兒園園長。2019年擔任深圳荟同幼兒園的創校教師和課程總監。擁有教育領導和管理碩士學位、全球化教育學碩士學位,哈佛早期教育領導力認證,美國教師資格證(幼兒園-三年級)和英國教師資格證(QTS-4-11歲)。
韋薇
蘇州荟同高中部主任。26年教育經驗,曾擔任蘇州科技城外國語高級中學執行校長,美國華盛頓特區Columbia Heights Educational Campus世界語言組項目組長,經曆了國內公辦、國際學校,美國中小學教育的三大跨越。
#01
這些企業家和“科技創新人才”爸爸,
爲什麽都把孩子送到蘇州荟同?
荟同特別有意思的是,每到一地,總能聚集一批“最Top的家長”。
前面提到的L爸是位企業家,說深圳荟同在他們的圈子裏頗有名氣,他幾年前到深圳出差時,被當地的“荟同粉”朋友帶去深圳荟同逛了一下,看到校園裏的孩子都朝氣蓬勃、滿面陽光,馬上就被“圈粉”。
現在荟同的蘇州校區從上海虹橋坐高鐵過去只要20幾分鍾,校園更宏偉,學校將實行地道的英式寄宿管理制度,讓學生在寢室能有非常好的英語浸潤式環境,就決定讓孩子轉過來了。
滑動看蘇州荟同環境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_ |
另一位蘇州家長G爸則是位不折不扣的“科技創新人才”,985博士和中科院納米所博士後,創立了一千多人的科技公司,在微納米加工領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這次也是放棄了高價學區房,准備讓一雙兒女都到蘇州荟同就讀。
“我自己跟國內頂尖大學和海外名校的畢業生合作很多,兩邊的人才都很了解。對比下來,我覺得海外名校的畢業生在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方面,優勢還是很明顯的,因此堅決讓孩子走國際化道路。”G爸說。
他家大女兒現在5年級,一開始對于就讀的學校沒什麽概念,但和Jessie校長聊過以後,孩子表示特別喜歡蘇州荟同。
△深圳荟同的同學在操縱機甲
爲什麽呢?有兩個原因。一是G爸經常在家裏給女兒講一些超出她年級的數學知識,女兒拿到作業裏用,卻被老師以“不遵循格式”而批評,搞得很不服氣。而Jessie校長非常尊重學生的個性,她覺得自己的興趣愛好、創意點子將來在蘇州荟同都會被珍視。
再有就是荟同有“卓越中心”,它就像個大學才有的研究所,會把前沿社會資源帶給孩子。像是深圳荟同前不久就請了大疆教育和元宇宙先驅Roblox來設計科技主題課程,孩子們可以動手操作“機甲對戰”,制作自己的3D、VR內容。
△深圳荟同的同學制作和拼裝無人機模型
有深圳家長說,自己10年級的孩子進入荟同後,最大的變化就是因爲在Studios(工作室)裏做了很多有趣的課題,一下子就認識到了學習的意義。
對于G爸這樣的“科技創新人才”,這和他的教育理念太一致了!他的公司有400多項專利,平時在和孩子的對話中,就很珍視孩子天馬行空的點子,引導孩子探索,最近,5年級的女兒甚至正在他的指導下申請一個“防近視眼鏡”的專利。
他說,將來也很希望把自己的知識和資源分享給蘇州荟同的其他孩子。
△深圳荟同學校老師爲同學們設計了《深圳掠影》爲主題的跨學科項目制課程,同學們自發前往各大河流觀察,並前往深圳灣觀鳥,了解河流及鳥類保護,不少同學還制作了河流模型
#02
“最強民辦”前校長和“哈佛媽媽”
共同打造的蘇州荟同會是什麽樣的?
雖然荟同的基因裏自帶“創新”、“現代”等關鍵詞,但我和各位校長老師聊下來,感覺它又會是一所學術基礎很紮實的學校。
之前Jessie校長就說過,如果家長還沒確定是否讓孩子“轉軌”走國際化道路,不用急,在荟同讀完幼兒園小學後,如果想回到公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小初階段國家課程的全部內容荟同都會教,只是教的方法不同,更加“現代化”。
即將于3月中旬執掌中小學部並兼任副校長的W先生,無疑爲蘇州荟同未來的學術基礎加了一層保障——他來自某所以學術強和創新課程聞名的“最強民辦”學校,擅長在國家課程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帶出來的孩子不刷題也能考出好成績,還特別有後勁。
“舉個例子,國家課程要求學習人民幣的元角分換算知識,占用的課時量還不小,而我們給孩子們組織了一次‘做pizza’的綜合實踐活動,就全解決了。因爲知識點背後重要的是核心數學思維,元角分換算其實就是‘十進制’,我們會聯系到孩子們之前學習過的時鍾相關知識,時鍾就是六十進制……這樣孩子們既玩得開心,又把知識點理解得很深。“W校長跟我分享了不少過去在各大名校的創新課程、教育經驗,我也很期待他將來在蘇州荟同的創新實踐。
到了高中階段,執掌負責人職務的則是韋薇女士,她曾在蘇州科技城外國語高中和美國Top公立高中Columbia Heights Educational Campus擔任教育和管理工作,出身“教師之家”,父親就曾經是改變過無數學生的校長。
她告訴我,自己熱愛教育的原因,是因爲這是一項會在很多年後給你驚喜的事業。“記得小時候,一位公司總裁每逢過年都要來我家拜訪,就是因爲感謝父親當校長時對他的托舉作用。”
而對韋薇女士自己的教育之路上,她最高興的也是即便學生遍布世界各地、頗有成就,然而還是會跟她分享生活中的小事,和工作中的成就。
曆經公立、雙語、美高三種不同的教育方式,韋薇一方面覺得,教育的本質都是相通的,中國教育也有自己的優勢。
她父親當年的教育理念,和美國的名校長放在一起也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她當年在美國時,由于講課深、善于分析歸納總結,把自己學生的AP都教成了華盛頓地區的第一名;
另一方面,她也從美高的教育中汲取了不少對身心健康和綜合能力有利的做法。“中國教育有很多優勢,但在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美國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她希望能結合中西方教育的優勢,以及荟同“荟萃中西,世界大同”理念,做一些新的教育嘗試。
她身上還有一個“標簽”——是位“哈佛媽媽”,一手把兒子培養進了哈佛大學醫學院。談起孩子的教育,韋薇笑稱自己並不是“雞血媽”,完全是“開盲盒”開到了哈佛牛娃,如果要說有什麽經驗,她覺得,在孩子的青春期取得他的信任至關重要。
“孩子青春叛逆期的時候,會覺得自己特別厲害,你就讓他去(當然面對一些大問題要把好關),等經曆失敗以後,他回頭再來找你,那時候你幫他一把,他就會對你信任得不得了……”她談起和兒子共同努力、解決一個又一個成長難題的時候,滔滔不絕,相信家長們一定能從她這裏得到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收獲。
△深圳荟同的同學在做科技探索
#03
國際化教育的“第三條道路”
將培養出什麽樣的孩子?
荟同作爲一所“定位很高”的學校,始終站在教育的本質上去看問題。
我印象很深的是,當大家都在講“翻轉課堂”、如何利用網課的時候,深圳荟同卻在思考如何限制孩子生活中的“屏幕時間”,更多地利用線下的方法來學習;當學校都在強調“個性化教育”的時候,荟同的老師卻從Altschool這樣極致個性化學校的失敗中,看到了集體的重要性,堅持班主任制度與“導師制”相結合;
當現在許多學校在強調自己有多少外教的時候,我卻從深圳荟同的家長那裏聽說,特別滿意學校的中文課,因爲足夠深,而且十分精彩:用教育戲劇來教古文,開展各種跨學科中國文化活動,把新聞教學和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結合起來……
△深圳荟同在用“教育戲劇”的方式開展中文教學
荟同認爲,他們走的是“國際化教育的第三條道路”:每位畢業生都要熟練掌握一門母語以外的語言,在汲取其他文化智慧的同時,仍與自己的國家休戚與共。國際化教育並非是出國的工具,而是更好地實行“全人教育”的手段。
全人教育的結果,是一張清晰的“畢業生畫像”:荟同注重學生六大維度的能力——認知能力、美學與鑒賞、領導力、科技與創新、運動與健康、生命與感悟。
每個學生畢業時,都會領到一張“特殊的文憑”,上面不是考試成績,而是學生這六個維度的能力情況,哪方面是長處,哪方面是弱勢,從而指導學生的未來發展。
而且,這六大能力的“顆粒度”很細,以終爲始,會拆解成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一套培養體系,體現在學生在荟同的每一堂課、每一個活動上。
G爸說,他當時一眼就看中了這張畢業生畫像,它整合了中國學生核心發展素養、聯合國未來人才標准等等,“我自己的公司想招的就是這樣的人,我也希望把孩子培養成這樣的人。
而且,這套理念和歐美名校、全球百強公司的招人標准都是相通的,相信孩子將來不管到了哪所大學,都能順暢地過渡。“這也是荟同所有家長和老師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