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部做出重磅宣布,實行了40年的分流制度將走入曆史,取而代之的科目編班制2024年全面實施。 –《聯合早報》
中小學分流制度1980年起實行,伴隨著不斷的爭議延續至今,被不少議員稱爲難以宰割的“聖牛”。
教育部長王乙康3月5日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該部門開支預算時宣布重大改革,教育部將以科目編班制全面取代現有的分流制度,今年念小二的學生將是新制度下的首批學生。
他們上中學時不再被劃分爲普通工藝、普通學術和快捷源流,而是依據個人在不同科目上的水平,修讀相應程度的課程。
分流制度從何而來?又爲什麽被取代?《聯合早報》通過四位教育部長的經典語錄,帶你了解分流制度的重要裏程碑。
1970年代,新加坡在獨立後積極尋找一套有效的教育體制。當時的教育制度存在三大問題:一、中小學的留級率和退學率極高,導致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二、離校生的識字和算術水平低;三、學生的雙語能力欠佳。
教育體制改革迫在眉梢,時任副總理兼教育部長吳慶瑞率領小組檢討教育體制,並在1979年公布《吳慶瑞報告書》,報告書中首次出現分流制度的雛形。1980年代,政府全面在中小學實行報告中提議的分流制度。
在最早的分流制度下,學生在小學三年級後,會根據小二和小三的考試成績,分爲普通、雙語延長或單語課程源流。單語課程的學生在修完八年的小學教育後,到前工業與職業訓練局屬下的職業專科學院受訓。普通、雙語延長課程的學生則可在完成三年的課程後,升上中學。
在中學方面,則分爲特別、快捷和普通源流。特別和快捷源流的學生一般在四年內考O水准會考,普通源流則在第四年考N水准會考,並可選擇多讀一年再考O水准會考。
分流制度從1980年代推行以來,持續引起分歧,小學分流制度尤其受到關注。不少議員在國會上指出,太早爲小學生分流,可能限制他們的發展,也會令他們感到自卑。
2002年,梁智強導演的《小孩不笨》以小學分流制度爲題材,反映了部分人對小學分流制度的不滿。隨著電影的推出,反對小學分流的聲浪也在2000年代初達到高潮。
時任教育部長兼國防部第二部長張志賢多次在國會和媒體訪問中捍衛分流制度。他指出,分流制度有顯著成效。在1980年實施分流制度前,只有58%的小一生持續完成中學課程。到了2000年,這個數字是93%。
這時期的小學分流制度已微調,小學分流改在小四過後才進行,源流改爲EM1、EM2和EM3,但總體的分流模式不變。中學方面,普通源流則已細分爲我們如今熟悉的普通學術和普通工藝源流,特別和快捷源流保持不變。
2002年,“重造新加坡委員會”附屬委員會在一次討論會中,首次建議取消小學分流制。籲請政府檢討分流制度的呼聲在尚達曼任期內並未減退。
2004年,尚達曼在接任教育部長一年後,首次對備受爭議的分流制度作出重大調整。他在國會上宣布,EM1和EM2源流在年底合並,但保留EM3。原因是,EM1及EM2的學科大致相同,只不過EM1學生修讀的是高級母語,而EM1及EM2的學生的能力已經出現重疊的情況。
兩年後,尚達曼再次大刀闊斧。他在2006年的教育部工作計劃研討會上,宣布于2008年完全取消小學分流制度。他指出,約四成的EM3源流學生在小四分流考試中,至少有一課及格,也有能力和EM1和EM2合並源流的學生,一起上該科目的課程。這項改革能讓教育制度變得更靈活。
小學取消分流制度後,學生可按照自己個別科目的能力來選修普通水平科目或基礎水平科目。2008年,中學的特別源流也並入快捷源流,中學的分流結構至此大致維持不變。
社會不平等課題近年備受關注,不少人把矛頭指向分流制度,指責它加劇了社會分化的現象。議員們在國會裏要求全面取消分流制度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早在2014年,財政部長王瑞傑任教育部長期間,科目編班計劃已開始推行。某些科目掌握能力較強的學生,可選擇和較高源流的學生一起上該科目的課。
經過五年試驗,現任教育部長王乙康在國會上分享試驗計劃成果時,指出這項計劃已經日趨成熟,也能有效取代現有制度。以去年的O水准會考英語成績爲例,參與計劃的中四普通學術源流學生中,25%取得A1或A2,這個概率甚至比普通源流學生的24%高。
有鑒于試驗計劃的良好成果,教育部決定全面取代現有制度,實行了40年的分流制度從此走入曆史。王乙康以魚兒作爲比喻,解釋科目編班制度。在新制度下,學生不再是在個別小溪裏遊泳的魚,他們將被放進同一條寬闊的河流中,任由他們尋找屬于自己的方向。
[消息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
關注「小留洋」,探索海外學童教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