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波鄞州區劃船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活動。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養老,不僅是每個人關心的熱點問題,也是許多國家共同面對的難題。
在居家養老占絕對主流的中國養老模式下,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首先面臨著老房子居住環境、社區配套設施、城市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挑戰——老年人活動最頻繁的居家空間,目前無障礙設施大面積空白;城市道路越來越寬,老年人過馬路有“跑不過綠燈”的擔心……
浙江適老化改造做得怎麽樣?能否滿足當前老齡化社會的需求?尊老、愛老、孝老是否能切實體現在社會生活的細節裏?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來到浙江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甯波、杭州、嘉興等地調查。
起床、洗澡、如廁都怕摔
家庭適老化改造仍大面積空白
說起半年前的那場意外,杭州85歲老人朱桂金至今還有些後怕。
朱桂金獨自一人住在上城區水澄橋社區的老房子裏。因年歲已大,老人身患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腿腳也不太方便。起床、洗澡、上廁所,成爲每天都要挑戰的難題。今年5月,朱桂金就因爲起床經曆了一次險情。
這天中午,朱桂金像往常一樣回臥室午睡,睡醒後習慣性將手搭在床邊衣櫃拉門上,想借力起身。沒想到,衣櫃拉門老化松動,朱桂金一下撲了個空,身子從床上摔下來砸向床頭櫃。
“當時立刻覺得頭暈目眩,趕緊給兒子打電話,讓他送我去醫院。”朱桂金說,這一摔雖然沒有大礙,但還是在醫院裏足足躺了一個月。類似這樣的情況,近幾年已經發生了好幾次。
怕跌倒,不只是朱桂金一個人的居家養老難題。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4000多萬老人至少跌倒一次,其中約一半發生在家裏。“在浙江,有98.5%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我省養老院、老年公寓中基本上配備了安全扶手、助浴設備等適老化設施,然而在老年人活動最頻繁的居家空間,無障礙設施卻大面積空白。
今年7月,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導意見》,家庭適老化改造在全國迅速推廣。實際上,早在去年,浙江已在杭州、嘉興、溫州等地開展困難老人家庭適老化改造試點工作,今年浙江將“生活困難老人家庭適老化改造6000戶”列入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之一,隨後又出台實施方案推動各地家庭適老化工作有序開展。
在嘉興秀洲區油車港鎮,因患有先天性脊柱側彎,72歲的殷金壽成爲當地適老化改造的首批受益者。改造後的老屋煥發了生機:坑坑窪窪的牆面被填平,裸露在外的電線已收拾整齊,門外、牆邊貼心地安上了扶手……最令他欣喜的是,有了夢寐以求的抽水馬桶和淋浴間,他終于告別了過去“拎著桶上廁所,用臉盆洗澡”的窘境。
今年9月,朱桂金也圓了老房改造夢。記者在老人家中看到,臥室床頭、馬桶兩側都安上了安全扶手,淋浴間加裝了助浴椅、地面做了防滑處理……看似不大的改變,讓獨居的她有了一份安全感。
走訪中記者發現,雖然不少困難家庭老人已經嘗到改造後的甜頭,但目前家庭適老化改造尚處于行業發展初期。對于龐大的居家老年群體和其子女而言,這一新鮮事物有些陌生,導致家庭適老化改造普及難度大大增加。
甯波市鄞州區一家提供適老化改造服務的企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承接的服務項目多數由政府爲當地困難老人家庭購買,其他願意自費嘗試適老化改造的剛需老人很少。“剛開始向老人介紹家庭適老化改造時,不少人第一反應是拒絕,他們不理解適老化改造的意義,不想花錢也不願嘗試。”爲了讓更多老人了解自身改造需求,該企業在服務的社區內設立了適老化改造樣板間,由當地政府對自費改造的老人提供一定補貼。“前來體驗的人多了,但真正自費購買服務還是比較少。”該工作人員說。
“最大的難點在于目前供需不太平衡。我省的適老化改造目前僅針對困難老人,投入由政府兜底,會導致一些行動自由的老人家庭安裝的扶手等被閑置,而一些真正需要的老人又因不符合條件難以受益。”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萍認爲,未來適老化改造應逐漸從兜底型向普惠型轉變,如何實現精准服務、有效服務,需要政策制定者與執行者下繡花功夫。
杭州市上城區清河家園,朱桂金老人家中的適老化改造項目。
從家門到社區
“關鍵100米”的障礙怎麽破
“我家住在頂層,以前下樓要走100多個台階,一天只敢帶外孫出去一次,多了身體吃不消。”10月中旬,記者來到今年新加裝電梯的鄞州區東柳街道中興社區,60歲的張蘇蓮告訴記者,有了電梯之後,下樓方便多了。
走出家門到社區,或許就是100米,這也是近年來多方努力讓其更安全、便捷的“關鍵100米”。去年以來,浙江各地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多地創造了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新速度”,極大方便了老年人走出家門。
但因設施不到位引起的煩惱依然存在。
中風後20年間,嘉興86歲老人余長月很少出家門。
余長月家在秀洲區新塍鎮。雖住在一樓,但老人家門口有一個斜坡,往前再走幾百米又是一處大陡坡。余長月一個人拄著助行器走不上去,搬輪椅得出動家裏兩個成年人,久而久之他便失去了外出的興趣,平日基本呆在房間,吃完飯就睡覺,日常生活十分單調。
“余大伯住的小區是早年的農民自建房,由于原本建造時地面就有坡度差,坡上面是交通主幹道,坡下面是房,改造起來難度很大。”新塍鎮長虹社區黨總支書記蔣紅告訴記者。
被坡道困在家中的煩憂並不是個例。記者在各地走訪發現,目前各地社區配套的居家養老服務用房適老化設施比較完善,如樓梯兩側配備扶手、衛生間內配有無障礙專間及緊急呼叫按鍵,一些有條件的社區對公廁等部分公共設施進行適老化、無障礙改造,或在一些居民樓下方的小空地加裝了休閑長椅等。但社區公共場所仍有不少地方欠缺適老化設計,一些在年輕人看來毫不起眼的小台階、小陡坡,正在阻礙老年人融入社會的腳步。
爲了保障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出行方便,浙江多地殘聯正在積極推進無障礙社區建設。記者在上城區南星街道白塔嶺社區看到,社區公共活動空間、衛生間、便利店均設置了無障礙斜坡道及扶手,坐輪椅的老年人可自由上下坡道。社區內所有樓道口都安裝了扶手,方便老年人出行。
“老年人的日常需求主要包括生活需求、照料需求、醫療需求、心理需求四大方面。” 浙江大學老齡和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曉婷告訴記者,近年來浙江在社區適老化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如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方便老人出行,針對生活不便、高齡老人提供送餐服務等,但這些舉措仍停留在社區養老服務的初級階段。
劉曉婷認爲,未來構建老年友好型社區,需要我們從根本上對城市街區、社區建築形態進行重構。
在構建老年友好型社區方面,國外近年探索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鑒。如新加坡海軍社區,公寓內隨處可見扶手、防滑地磚、伸縮式晾衣架等專爲老年人設計的無障礙設施,客廳和衛生間靠牆位置設有緊急拉繩。社區內還配備可提供門診治療、日間手術的醫療服務、適合老人的健康飲食等。最令當地老人滿意的是,設計者不僅在細節上考慮了老年人的使用習慣和需求,還設置了諸多社區托兒所、購物商場等代際公共空間,促進各年齡層人群的互動,讓老年人不再孤獨。
嘉興護理人員在服務中心照顧老人。
從“養老”到“享老”
城市如何回應老年人新需求
斑馬線前,司機主動禮讓老人;乘坐公交車,70歲以上的老年人免費;地鐵站點內外,配有垂直電梯、輪椅斜坡板等無障礙設施;大型商場裏,配備了無障礙通道與衛生間;醫院智能設備前,專職志願者協助老人預約挂號……城市裏隨處可見的適老化細節,讓老年群體們深感暖心。
但仍有一些需求,難以被城市察覺。
9月27日早高峰,甯波海曙區通途西路長樂路口的綠燈,爲了讓一個蹒跚行走的老人順利通過,暫停了137秒。這一消息引發網友熱議,不少人點贊交警指揮中心的人性化舉措,稱贊斑馬線前有序停讓的車主們。也有網友提出的問題引人深思:有沒有辦法從根本上杜絕老人過馬路的交通隱患?
杭州87歲老人孫仲才,這幾年也有同樣的煩惱。與愛去社區唱歌的老伴不同,孫仲才最大的愛好就是乘坐公交車看城市變化。而近兩年,老人卻常被城市的變化攔在家門口。
“城市變得越來越美,高樓多了,風景多樣。家門口的路也越建越寬,但綠燈似乎越來越短,剛剛邁出人行道沒幾步就開始倒計時了。原來還能跑一跑,現在跑不動了。”孫仲才說,每次過馬路他總是膽戰心驚。
城市裏讓老年人擔憂的,不僅是“跑不過的綠燈”。調查中記者發現,走在城市的人行道上,隨意停放的自行車、電瓶車也正在侵占行人的路權。公園、廣場內的隱形台階、地面上不起眼的小坎,更是讓老人們防不勝防。
除了硬件設施,老人們還十分關注城市的軟性服務。甯波74歲老人張甯生,退休前是一名教師,平日裏喜歡參加文化活動、出去旅遊。“前幾天,文化館有一個活動我很想去,報名的時候才發現對年齡有限制,要65歲以下。” 張甯生說,年齡限制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些旅行社也不會單獨接收65歲以上的老年遊客。每次遇到這種問題,她心裏就很傷感。
城市化和老齡化齊頭並進,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雙重挑戰。
“城市適老化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相關負責人分析,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的人居環境、公共環境、居家環境建設缺乏長遠規劃,未充分考慮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要求,導致城市多數基礎公共設施和建築忽視老年群體的需求。而創建老年友好型社會是一項綜合工程,涉及家庭、社區乃至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會共同倡導、共同支持、共同參與。
“老年友好,指的不是一種優待,而是在老年人宜居的環境裏,盡量延長他們獨立自主生活的時間,盡量讓他們體會到尊嚴感與幸福感。”劉曉婷認爲,老年人口數量增加、老齡化程度加深,將帶來未來社會圖景的深刻變化。未來“老年友好型社會”硬件建設與軟件服務的重點,也應轉向失能失智老人、農村困難老人,改變“撒胡椒面”型的供給。
【溫暖就在點滴間】
記者 王逸群
正如白發悄然而生,銀發浪潮也在不知不覺中到來。如何讓老年人更好地樂享晚年,成爲民生關注的熱點話題。
養老保障正不斷完善。我們欣喜地看到變化在點滴中發生:家庭內部安裝扶手;社區裏鋪上無障礙通道;馬路上的斑馬線前,汽車主動禮讓老人通行……舉措雖小,卻是人們努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的有力注腳。
建立“老年友好型社會”,需要各方的合力。家庭、兒女爲老人營造舒適安全的居住環境;社區從細節著手,避免老人陷入“寸步難行”的境地;政府做好頂層設計,在城市規劃中布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軟硬件上共同發力……
只要我們不斷地在點滴中改變,營造出尊老、敬老、愛老的良好風尚和社會氛圍,就能讓老年人更好地分享社會發展紅利,更多地感受到社會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