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胡雨薇 柳玉鵬 陳欣】台風“煙花”25日中午在浙江舟山普陀沿海登陸,並可能于26日淩晨到上午二次登陸。地鐵停運,市場關閉,市民被勸告待在家中……外媒注意到,中國迅速從鄭州的災難中吸取教訓,投入到應對另一場自然災害的戰鬥中。在中國周邊,印度、菲律賓、俄羅斯也遭到暴雨侵襲。而在世界範圍內,火災、熱浪以及幹旱敲響了有關極端天氣頻發的警鍾。氣候專家認爲,雖然全球變暖並非極端天氣的單一成因,但其增加了極端天氣出現的可能性。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說,極端天氣頻發是不祥之兆,更是嚴厲的警示,如果人類繼續拖延和折騰,無法和衷共濟,後果只有一個:共同遭殃。
中國全力以赴應對台風
“中國全力爲台風做准備。”奧地利ORF電視台25日報道稱,在經曆了上周的洪水後,中國提前部署應對台風“煙花”。中國氣象部門發布台風橙色預警,鐵路部門暫停100多趟列車運行,甯波、上海、杭州等相關城市取消了所有航班,洋山港的集裝箱碼頭被關閉。卡塔爾半島電視台說,罕見暴雨導致鄭州一條地鐵線路被淹,12人遇難。在“煙花”台風來臨前,上海暫停一些公園和外灘等景點開放,勸告居民待在室內。杭州發布了有關暫停地鐵運營的通知。浙江省的學校、市場和企業被下令提前關閉。
在河南,據初步統計,7月16日以來截至25日12時,強降雨造成該省63人死亡,5人失蹤。25日下午,《環球時報》記者來到位于河南省新鄉市牧野區的陵園小學災民臨時安置點。新鄉市中北部的牧野區是此次受災最爲嚴重的地方之一。記者看到,每間教室住著四五戶災民,大多數教室幹淨涼爽,發放給每個人的被褥和洗漱用品都整齊碼放,幾乎看不到想象中的混亂。記者采訪時遇到幾名從天津驅車趕來捐助物資的小夥子,他們從新聞上得知新鄉受災嚴重後就連夜從天津開車近12個小時到達這裏,送完物資就匆匆返回。
暴雨也正在中國周邊國家制造災難。《印度時報》25日報道稱,過去兩天,印度中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經曆前所未有的降雨,並引發洪水和泥石流。當地居民向法新社描述當時的可怕情景說,數十座房屋幾分鍾內被夷爲平地。暴雨已導致至少138人死亡,近8.5萬人被迫撤離。印度氣象部門發出預警稱,暴雨將從25日至28日襲擊印度西北部地區。24日,菲律賓政府將首都馬尼拉的數千名居民從低窪的社區轉移出來。路透社說,暴雨加上一場熱帶風暴,淹沒了這座城市和附近的省份。
據俄羅斯《觀點報》報道,遠東地區23日遭遇的暴雨導致跨西伯利亞鐵路支線受損。俄專家形容運輸受影響的嚴重程度“相當于關閉蘇伊士運河”。俄水文氣象中心科學主任維利法德25日說,未來兩天俄多地還將有大雨,特別是阿穆爾河(中國境內稱黑龍江)的情況可能惡化,預計水位將升至危險水平。
黑龍江省25日發布黃色山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中國水利部當天的消息說,截至25日15時,海河流域衛河幹流、淮河流域沙颍河、嫩江幹流齊齊哈爾至白沙灘江段、新疆玉龍喀什河等40條河流水位超警0.02至3.08米,其中衛河等13條河流爲超保證洪水,衛河、共産主義渠等兩條河流爲超曆史洪水。
“地球正沿著一條危險道路急速前進”
《華盛頓郵報》25日報道說,最近,大規模洪水淹沒了中歐、尼日利亞和烏幹達。在創紀錄熱浪的助推下,一場面積相當于25個曼哈頓的大火已經肆虐美國俄亥俄州南部數周。馬達加斯加遭遇數十年來最爲嚴重的幹旱,100多萬人瀕臨饑餓。在西伯利亞,數萬平方英裏的森林正在燃燒。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稱,各種致命天氣令氣候學家“震驚”,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發生巨大變化,令人擔心其比科學模型預測的到來得更快。《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埃斯皮諾薩呼籲世界關注這些“警鍾”。他說,這表明地球正沿著一條危險道路急速前進。
“新冠病毒讓世界陷入停滯,全球氣候變化又讓世界陷入混亂。”印度CNN-News18新聞網稱,致命洪水是對全球變暖程度惡化的鮮明提醒,中國河南和德國西南部地區的洪水還凸顯人口密集地區在自然災害面前的脆弱性。德國《法蘭克福彙報》25日報道稱,目前該國受災嚴重的北威州部分地區的救災困難已“達到上限”,約3萬人沒有飲用水和電。有極右翼分子卻在此時辱罵、攻擊志願者。
歐洲洪水過後,科學家警告可能有更多災難。美國瓊斯媽媽網站報道說,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下個世紀,緩慢移動的低氣壓風暴在歐洲出現的頻率可能增加14倍。未來幾十年的風暴將有更高的峰值強度,更長的持續時間,並將更頻繁地發生。在更高大氣溫度下形成的移動緩慢風暴也意味著更多水分積累,增加了山洪暴發的風險。
俄羅斯《消息報》援引俄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氣候學實驗室負責人謝緬諾夫的話說,原則上不能將特定的天氣事件與全球氣候變暖聯系起來,不過根據研究,可以說當前事件符合氣候改變可能帶來的變化。盡管德國、中國等地的洪水成因尚未准確確定,但很明顯,未來世界發生極端天氣事件的可能性只會增加。“在世界末日般傾盆大雨發生概率增加的情況下,各國只能爲它的到來做好准備。”
各國必須站到一起
自然災害給世界帶來巨額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德國《焦點》周刊25日報道稱,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的一項分析結果顯示,過去50年,因幹旱、風暴、洪水和極端氣溫而死亡的人數遠超過100萬。風暴是全世界最具破壞性的自然災害,其造成的損失超過5210億美元。
《南華早報》稱,水利和工程專家認爲長期的城市規劃,包括更好的排水系統和可靠的天氣預報,是保護生命和財産的關鍵。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陳骥說,一個城市要設計和建造排水系統來應對罕見事件,如一小時降雨量超過200毫米的洪水,“成本將是巨大的”。城市規劃者必須在防洪所需的成本和水平之間找到平衡。
根據英國政府25日發布的消息,中國、美國、印度等50多個國家的氣候與環境部長、代表將通過視頻和面對面會晤結合的方式舉行爲期兩天的會議,爲11月的格拉斯哥氣候峰會“建立共同立場,勾勒會議成果草案”。英國商務、能源與産業戰略大臣夏爾馬在會議前說:“我們的星球正面臨危險時刻,唯有各國站在統一戰線上,才能保護它的未來。”
《華盛頓郵報》稱,科學家不斷警告地球有可能在十年內超過變暖的阈值,但也有人認爲,這提供了一個改變方向的難得機會,可能是氣候變化的許多影響變得不可逆轉之前最後一個這樣的機會。《聯合早報》評論說,對人類而言,氣候問題或許比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脅更大,因爲它涉及人類文明發展是否可持續的重大課題。要有效應對這個課題,首先必須尊重科學,不能讓假科學和特朗普式的懷疑論蠱惑人心。其次,各大國都必須有擔當。最後,發達國家必須切實踐行扶助弱小國家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