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小公園的百貨大樓是汕頭市民的集體記憶。
近日,汕頭市委書記溫湛濱帶隊赴小公園開埠區開展專題調研,聽取有關項目規劃建設情況彙報,研究推進小公園開埠區保育活化工作。堅持修舊如舊、突出“汕頭元素”、創新開發建設、探索“美食+文化+旅遊”路徑、挖掘曆史遺迹故事……這些關鍵詞,成爲未來小公園開埠區保育活化的重點和方向。
作爲海內外潮人的精神家園,小公園是汕頭百載商埠的曆史見證,其保育活化工作進展一直備受社會關注。如何更好地保護曆史遺迹、傳承曆史文脈,既是汕頭加快打造區域文化高地的重要一環,也是讓古老城市煥發新活力的題中之義。
對此,在8月16日召開的汕頭市第五屆城市規劃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西堤曆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2021—2035年)(草案)》和《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中山紀念亭曆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2021—2035年)(草案)》,爲曆史街區保護提供有力支撐。打造超級文化IP,汕頭小公園將有更多動作。
●文/圖
南方日報記者 楊立軒
兩大規劃“護航”
曆史街區
根據《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西堤曆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2021—2035年)(草案)》,該街區位于汕頭市老城區中心地段,位于汕頭小公園開埠區西部。按照省定曆史文化街區劃定範圍,街區用地面積27公頃。
其中,核心保護區範圍由“西堤路—升平路—永安街—永泰路—商平路—安平路—德興路—至平路—永平路—外馬路—商平路—至平路—商平路—鎮邦街—仁和街”所圍合的區域,用地面積爲19.4公頃;建設控制地帶爲分布在核心保護區外圍的3個獨立區域,用地面積7.6公頃。爲了更好保護街區的曆史風貌,在街區外圍控制66.14公頃作爲環境協調區。
保護內容包括物質性要素與非物質性要素兩大部分。物質性要素包括以小公園爲核心的環形放射狀空間格局整體保護、9條特色騎樓街巷和28條特色內街的曆史風貌,以及不可移動文物5處、曆史建築16處、推薦傳統風貌建築線索33處和坊門等環境要素2處。非物質性要素包括民俗、音樂戲曲、傳統手工技藝、雜技與競技等15處非物質文化遺産。
而在《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中山紀念亭曆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2021—2035年)(草案)》中,這一街區位于汕頭市老城區中心地段,位于汕頭小公園開埠區東部。按照省定曆史文化街區劃定範圍,街區用地面積35.97公頃。
其中,核心保護區範圍由“永平路—鎮邦街—安平路—永平路—升平路—同平路—榮隆街—杉排路—永平路—五福路—鎮平路—福平路—福合埕—銀珠橫街—萬勝小區東側圍牆—福平路—正始中學西側圍牆—正始中學西側、南側圍牆—張園內街—外馬路—國平路—南粵大廈北側、西側圍牆—外馬路”所圍合的區域,用地面積爲21.61公頃;建設控制地帶爲分布在核心保護區外圍的6個獨立區域,用地面積14.36公頃。爲了更好保護街區的曆史風貌,在街區外圍控制75.61公頃作爲環境協調區。
保護內容同樣包括了物質性要素與非物質性要素兩大部分。物質性要素包括以小公園爲核心的環形放射狀空間格局整體保護、10條特色騎樓街巷和46條特色內街的曆史風貌;保護不可移動文物16處、曆史建築18處、推薦傳統風貌建築線索41處和古井、坊門、石碑等環境要素4處。非物質性要素包括民俗、音樂戲曲、傳統手工技藝、雜技與競技等15處非物質文化遺産。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大規劃均對曆史文化街區和建築分類予以明確。其中,曆史文化街區分爲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環境協調區,將采取不同的保護和控制措施。建築分類則包括文物、曆史建築保護類建築,傳統風貌線索建築,風貌控制類建築,保留類建築,更新類建築,拆除類建築。
七條街古建築
修舊如舊
從這兩大規劃可見,汕頭明確對曆史文化街區用地布局、公共設施、道路交通、曆史風貌保護等提出管控要求和分類保護措施,而這也爲小公園修舊如舊、留住鄉愁再添科學的規劃依據。
說起修舊如舊,小公園成片騎樓群的修複改造是一個繞不過的坐標點。
早在2016年,汕頭就啓動小公園開埠區修複改造試點工作,以西堤路31號—57號(單號門牌)多棟騎樓作爲試點建築。這一重任,落到了潮汕古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人紀傳英身上。
紀傳英一輩子與古建築打交道,他曾將古建築營造技藝帶出汕頭,走向世界各地。其中由他主導的新加坡粵海清廟項目,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産保存優異獎”、新加坡政府“舊建築修複工程獎”等榮譽。
“我們翻找了大量的相關曆史照片和材料,充分考慮建築特點,堅持對原形制、原工藝、原材料進行深入研究,使用了包括貝灰、河砂、糯米、紅糖等傳統材料,力求在修複過程中盡量保持建築的原汁原味,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築的曆史信息。”紀傳英說,爲做到修舊如舊,雕刻師傅們根據原先留存的圖案框架,推測出原先的圖案,進行手工描繪。從騎樓屋頂、窗台四周到支柱頂端的各種灰塑裝飾物,工程方都進行了全部保留和修複,細致程度達到雕塑不增一花一草、屋內不少一梁一柱。
此外,紀傳英團隊還運用新材料和新技術去還原騎樓的曆史風貌。例如南生百貨大樓外立面的修繕,其中的彩色玻璃就是按照原來的老工藝去定制。爲了解決騎樓牆體軟塌的困難,團隊加上了水泥、黏合劑等新材料增強牆體耐久性,並通過上色的特殊處理讓建築得以恢複原貌。
正是有了這番堅持,短短4年,紀傳英團隊逐步完成對小公園開埠區7條街共4.7萬平方米的古建築群修繕工作。2021年,潮汕古建築營造技藝更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
事實上,在小公園保育活化方面汕頭正不斷創新探索。
去年初,汕頭制定出台了《汕頭市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和利用實施“八個一批”工程方案》,提出以小公園開埠區爲重點,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曆史遺迹、保護商埠文脈統一起來,采用“分片實施,重點示範”的策略,分步以街區爲修複單元,循序漸進開展活化利用。
其中,作爲“八個一批”工程示範項目的小公園曆史文化街區(順昌街區),改造工作也被提上日程。順昌街區包含行街、打錫街、順昌街、打石街、台灣左巷等街道,內有市民公所、開健洋行等多座極具有價值的曆史建築,是連接老媽宮和中山紀念亭的核心街區。
項目首期改造提出,要活化利用重點建築、打造街區景觀風貌以及實施市政配套管線工程。在功能布局上,提出打造“一環一街一社區”的商業體系,以重點修繕活化的12處有曆史價值建築爲主,形成主題多元的文化傳播和體驗項目。
在近日的專題調研中,溫湛濱強調,要堅持修舊如舊原則,多角度、多維度摸清小公園開埠區原有建築分布和內部細節。在保留曆史街區肌理、老建築形態風格的基礎上進行修繕保護、改造提升,利用綠植造景、有機更新等方式讓街區保留煙火氣、市井氣。
“美食+文化+旅遊”
激活市場
去年7月,小公園開埠區中山紀念亭曆史文化街區和小公園開埠區西堤曆史文化街區成功入選省第三批曆史文化街區名單。
如何讓古老城市煥發新的活力,成了當前開展曆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的焦點所在。
今年4月,汕頭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組織編制的《汕頭小公園開埠區風貌保護及業態控制導則》正式公告。其中,形成扇形放射格局、打造最美街角、培育“夜經濟”、樓上經濟等關鍵字眼被提及,描繪出小公園開埠區保育活化的未來藍圖。
該導則規定,小公園開埠區保護範圍和外圍等必要控制區域總面積約78.13公頃。總體格局明確爲整體保護,“聚心向海·扇形放射”的風貌格局,國平路—外馬路、安平路、升平路被列爲3條觀景走廊。
風貌結構方面,明確由“一心兩片三十三街廓”構成。其中,“一心”即爲小公園開埠區曆史核心;“二片”包括中山紀念亭曆史文化街區和西堤曆史文化街區,前者鼓勵注入與傳播傳統文化、培育創新活力,後者重點保護片區的扇形放射格局、綿延統一的騎樓空間、開埠後期規整的傳統街廓等業態和功能;“三十三街廓”,是由騎樓街和傳統街巷形成8條環形+14條放射狀的城市骨架,被明確要保護和延續街廓風貌肌理。
值得關注的是,導則還提出要構建“源點+門戶+轉角空間”地標體系,重點活化形成8個展示汕頭曆史文化魅力的窗口,並修繕打造小公園開埠區28個最美街角。通過廣場、口袋公園、綠化景觀、城市家具等配套,搭建獨具曆史韻味的高品質公共空間體系。
在業態控制和引導方面,導則明確,商業開發以彈性引導爲主,避免商業過度化、低端化,提升整個商業品質,結合現有已形成的較好業態,強化文化IP。首店經濟、遺産經濟、夜間經濟、內巷經濟、樓上經濟五類特色業態也被明確納入引導。
溫湛濱在近日調研中強調,要加強街區風貌景觀設計,完善配套一體化市政設施建設,統籌設計建築外立面及細節。在建築裝潢設計、沿街門牌、商戶招牌、裝飾燈籠、銅像雕塑等設計中融入各類汕頭符號,突出汕頭元素,建設特色街區,打造網紅打卡地。
此外,要盡快梳理曆史建築産權,明確投資建設和運營主體,學習借鑒各地曆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先進經驗,探索創新開發建設模式,吸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不斷拓展商業業態,提升經營管理水平。要探索“美食+文化+旅遊”路徑,通過特色美食激活旅遊産業發展,精心打造特色美食街,吸引更多知名美食商家落戶經營,形成吃、住、玩、購全鏈條,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
一線實踐
小小講解員
帶你遊非遺
暑假接近尾聲,汕頭150多名學生在這個假期收獲了一個全新身份——非遺小小講解員。據悉,汕頭文化館免費開設了青少年學生志願者培訓班,讓學生通過課堂教育和實踐教育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參與非遺展示館的志願講解服務工作。並將所學非遺知識帶到校園,在傳播非遺文化中發揮橋梁作用。
如何讓非遺活起來,不僅是汕頭文化館創新保護傳承非遺文化的出發點,更是汕頭打造區域文化高地的發力點。近年來,汕頭不斷完善非遺名錄體系和傳承人體系,逐步建立了機構、隊伍、投入等保障機制。同時,堅持在提高中保護的理念,建設一批非遺專題展示館、博物館、傳習所。
讓學生帶動更多人關注非遺
抽紗、陶瓷微書、潮州木雕、李家教拳(新架)、潮劇、潮州音樂、鮀浦石雕、鳌魚舞、雙咬鵝舞、英歌舞、汕頭雜技、後宅元宵漁燈賽會、潮汕古建築營造技藝、潮式朥餅制作技藝、潮式粿品制作技藝……在近日舉行的“非遺少年行”青少年展示展演活動中,汕頭一批青少年學生登上老媽宮戲台的舞台,通過個人才藝表演、演講、創作展示向觀衆推介最具汕頭特色的非遺項目。
這些青少年學生,正是非遺小小講解員的優秀學員。他們不僅通過自己的獨特視角講解喜愛的非遺項目,還展示了非遺技藝,豐富多彩的展示展演贏得家長和觀衆的陣陣掌聲。
“寓教于樂的培訓活動,讓孩子對傳統文化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家長陳女士表示,免費培訓和展示展演活動讓孩子忙得不亦樂乎,不僅在課堂上認真學習,回到家中還意猶未盡,拉著長輩介紹課堂所學的非遺項目。
而這,正是汕頭文化館保護傳承非遺文化的創新探索。
據了解,在該館舉辦的青少年學生志願者培訓班上,講師會通過展館簡介、非遺知識講座、講解服務禮儀和語言、形體培訓、模擬上崗考核等多種培訓形式,爲青少年學生拓展非遺文化知識,提升志願服務能力。培訓結束後,表現優秀的青年學生陸續參與到汕頭市文化館非遺展示館的志願講解服務工作中。
“我們接到遊客的預約參觀後會發通知,學生志願者自行報名參與講解服務,孩子們的表現令人驚喜,進步很快。”汕頭市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青少年學生對于志願講解服務熱情飽滿,在講好非遺故事的志願服務中,也進一步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培訓班已舉辦了三屆,我們在這過程中發現,培訓一個學生往往能夠帶動一個家庭甚至幾個家庭共同關注非遺。學生也會將所學的非遺知識帶到校園,在傳播非遺文化中發揮橋梁作用。”汕頭市文化館副館長陳少冰表示,近年來,隨著青少年學生志願者培訓班、“非遺進校園”等活動的推進,汕頭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和市民群衆慢慢形成了“從感受、了解到喜歡、傳承”的良好氛圍。
打造體驗式非遺文化場所
除了聚焦文化育人,加快打造更多的體驗式場所,也是汕頭保護傳承非遺文化的探索路徑。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小公園的汕頭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體驗館,開門迎客僅一年多,就成了市民遊客的熱門打卡點之一。
在汕頭非物質文化遺産體驗館一樓,巨幅剪紙壁挂、融入工夫茶元素的剪紙小挂件等非遺作品,讓每一名到訪者大爲驚歎。除了剪紙,這一區域還設置了潮州金漆木雕、印章镌刻技藝、瓶內畫、潮繡等14個潮汕非遺項目展示區。
在該體驗館二樓,非遺傳承人展現非遺文化功底,市民群衆可體驗潮繡技藝的魅力。體驗館三樓是潮汕工夫茶的空間,茶藝師一雙妙手不急不緩,向人們展示開水熱罐、壺蓋刮沫、淋蓋追熱、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多個環節組成的潮汕工夫茶沖泡技藝。
“以前只知道汕頭美食多,在這裏逛了一圈後才知道汕頭的非遺也很多。”從外地來汕的遊客林先生對體驗館內的非遺作品贊不絕口。在他看來,小公園幾乎是遊客遊玩汕頭必到的景點,在這一區域打造非遺體驗館,不僅讓遊客能更加直接了解並體驗汕頭非遺,也可充分展示汕頭的曆史文化發展,使非遺文化成爲一張旅遊名片。
事實上,讓非遺作品有更好的推廣平台、讓每一名到訪者享受沉浸式的非遺體驗,正是汕頭非物質文化遺産體驗館設立的初衷,也是推進文旅融合的全新嘗試。
據介紹,該體驗館設立在人氣街區小公園,通過優秀作品展示和市民遊客對非遺技藝的體驗活動,爲非遺文化傳播和傳承開啓了一種全新的方式。同時,將非遺文化賦能文旅融合和小公園開埠區的保育活化工作,讓更多市民、海內外遊客領略汕頭非遺的獨特魅力。
據了解,截至目前,汕頭共有市級以上非遺項目160個,其中國家級項目14個,省級項目51個。結合非遺保護實際,汕頭還先後出台了《汕頭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扶持辦法》和《關于促進潮劇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一批潮劇藝術精品多次榮獲國家級和省級大獎。
同時,以非遺保護、平台建設、法制建設、潮劇潮樂建設、宣傳推廣爲重點,全面構建非遺保護傳承體系。辦好每年一度的“文化遺産日”非遺系列活動,積極組織非遺項目參加中國非遺博覽會等國內展演展示活動,讓非遺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