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除了是一份越來越成熟的商業榜單,也更像是一名優秀的遊戲組織者,盡力拓展它的玩家群體,吸引的玩家多了,商業價值也就來了。
文 | 黃思越
編輯 | 金匝 鍾十五
運營 | 一凡
米其林是帶著巨大爭議進入北京的。
11月末發布的那份《2020北京米其林指南》裏,北京有23家星級餐廳入選。
其中代表最高等級的三星只有一位,爲新榮記(新源南路店),是家擁有粵菜背景的浙江台州菜,二星上榜的兩家是京兆尹和屋裏廂,分別是素食餐廳和上海菜。
在此之前,米其林還提前公布了“必比登推介”餐廳,名單上入選了大批“不起眼但提供物超所值”的街頭美食,老北京的豆汁、爆肚、鹵煮,都在榜上。
▲ 《2020北京米其林指南》中的推薦餐廳之一,新榮記(新源南路店)。圖 / 新榮記官網
太多人疑惑,被調侃爲“美食荒漠”的北京,怎麽就有23家星級餐廳入選,其中還有一家三星?要知道,廣州沒有三星餐廳,上海唯一的一家三星餐廳唐閣去年被降級,法餐廳ULTRAVIOLET晉爲三星。
除此之外,老饕們還紛紛質疑選出的星級餐廳並不是他們心中真正的北京味道,而重口味食物的出場,也沒有討好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反而被視作米其林對中國的一種刻板成見。
盡管才進入北京,但米其林指南其實已經有119年的曆史了。第一本米其林指南誕生在1900年,是法國輪胎制造商米其林公司“不務正業”,出版了這些關于美食及旅遊的書籍。原本的初衷,是爲了利用指南推動汽車旅行的發展,以提高輪胎的銷量,但沒想到,評鑒餐廳的米其林指南,反而成了超越輪胎的存在。
在全球範圍內,米其林三星餐廳僅有113家,三星餐廳則意味著卓越烹調,值得旅行者們自駕途中偏離原本的線路,花額外時間專程造訪,也一度被諸多餐廳和主廚視作美食界的最高褒獎。
這份長久且權威的“美食聖經”,怎麽在進入中國後,就突然失靈了?
▲ 《2020北京米其林指南》海報中標有“北京”字樣的門樓,參考原型被指爲天津的“津門故裏”。圖 / 《2020北京米其林指南》海報
1
誕生于歐洲的米其林,原本對亞洲市場並不青睐。
雖然早在2007年,米其林就推出了日英雙語版的《米其林指南-東京篇》,正式開啓亞洲市場,又于次年年底發布了香港、澳門篇指南,開始嘗試進入中國市場,但直到2016年,米其林指南才開始擴大對亞洲美食地圖的探索。
也是這一年,新加坡、韓國首爾、中國上海被納入評選。2017年米其林進入泰國曼谷,2018年瞄准了台北與廣州,2019年則是相中了北京。
如此快速擴展的背後,不乏各地旅遊部門的身影。
比如台灣旅遊主管部門“觀光局”,曾證實了簽約5年贊助米其林指南的說法,但具體贊助金額並未透露,米其林則在2018年給予了台北24顆星星。“觀光局”曾公開表示,拿到米其林提供的指南後,會分送到各駐外辦事處,作爲宣傳資料,用于提高台灣旅遊知名度。
▲《2018台北米其林指南》推薦餐廳之一,君品酒店頤宮中餐廳。圖 / 君品酒店官方網站
韓國、泰國米其林指南的發布,同樣也有當地旅遊主管部門的幫助。據媒體報道,韓國國營的南韓旅遊局以及泰國旅遊局,每年分別向米其林指南支付35萬美元和88萬美元,用于購買米其林指南的評鑒服務。
米其林的意圖十分明顯:構造全球美食版圖,打造國際化榜單。
與2020年北京米其林指南同時到來的,還有米其林與浦發銀行以及美國運通在金融領域的合作。聯名信用卡的持卡人可在全球20多間米其林餐廳享受高達20%的消費返現、最高8折優惠,免費前菜等優惠待遇。
隨後在12月3日,《米其林指南》與旅遊規劃和預訂平台貓途鷹(TripAdvisor)簽訂了合作協議,宣布建立全球戰略合作夥伴關系。貓途鷹將在APP及網頁上明確標注餐廳所獲得的米其林榮譽。同時,米其林將旗下的在線預訂平台Bookatable出售給貓途鷹旗下的餐廳預訂平台TheFork,意圖使兩者合並後成爲全英國最大的在線餐廳預訂平台,可用來預定部分星級餐廳。
這背後其實都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利益。普華永道的一項研究顯示:2018年,貓途鷹和TheFork一起影響了6個調研市場(法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美國和英國)近80億美元的收入,這相當于爲餐廳增加了超過3.2億頓餐食。而與平台的合作,無疑會吸引更多的餐廳選擇米其林的評價體系進行打榜。
這樣看來,米其林指南除了是一份越來越成熟的商業榜單,也更像是一名優秀的遊戲組織者,盡力拓展它的玩家群體,吸引的玩家多了,商業價值也就來了。
有了這樣全球級的影響力之後,米其林指南是否會暗中接受利益輸送,是大衆最爲關心的話題。
早在2016年米其林指南在新加坡第一次發行時,作爲冠名贊助商的聖淘沙名勝世界,旗下共四家餐館摘得米其林星,使得榜單的公正性受到質疑。
而北京米其林發布當日,就有韓媒曝光,米其林指南可花錢買星級。韓國有兩家三星餐廳涉事其中,更有線索指出在亞洲有10余家餐廳向一位名叫歐內斯特•辛格的人繳納咨詢費或是出讓股份,隨後便在短時間內獲得星級,若咨詢了辛格的公司沒有獲得評星,則退還費用。
盡管這部分咨詢費被解讀爲“智商稅”,那些咨詢後快速上星的,其實是本來就有上星資質的餐廳,但辛格本人被指摘與米其林亞洲區負責人阿蘭•弗蘭米特有緊密關系,還是爲大衆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米其林指南的公正性也難免受到挑戰。
2
如此急切地向亞洲進擊,與米其林指南在歐洲越來越不受待見有關。
獲得米其林的星星,曾經是對法國餐廳最專業的認可,對餐廳的廚師來說,也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大廚傑羅姆•布洛肖曾是這麽想的。
他所在的La France,在2011年被評選爲米其林一星評級。但在2018年,這位法國大廚卻請求退星。原因是,坐落在曾經的産煤礦區的La France,在經濟日益衰頹、失業率驟升的環境下,無法再肆無忌憚地用高額成本去滿足米其林對食材、環境與服務的嚴苛要求。
傑羅姆•布洛肖並不是唯一一個由于難以承受星級榮譽的壓力,而主動請求退星的米其林餐廳主廚。塞巴斯蒂安•布拉斯,作爲連續18年蟬聯法國米其林三星餐廳Le Suquet的主廚,因爲擔憂賠上三星的榮譽而長期處于重壓下,最終選擇了退星。
法國名廚馬克•韋拉特則在今年向米其林餐廳指南提起訴訟,原因是評審員誤將幹酪舒芙蕾中的番紅花認成切達幹酪,而將其餐廳從三星降爲二星。
美國《名利場》雜志在2012年刊登過A.A. Gill的著名評論《米其林,請滾出廚房》,這位餐廳評論家猛烈抨擊過米其林,他覺得米其林的評選制度讓餐廳變成了足球隊,廚師全靠米其林給他們的尊重而活。
餐廳和廚師們的壓力與憤怒,只是米其林指南在歐洲影響力下降的其中一個因素。同行的競爭,也在進一步吞食米其林在歐洲的影響力。
2002年才開啓的榜單——英國Restaurant雜志的年度餐廳評選專題“全球五十佳餐廳”(Best50),開始被食客們與米其林指南相提並論。《美食與美酒》的主編科溫稱,不同于米其林依靠單個美食審查員給出星級評定的做法,全球五十佳由美食評委們投票決定,一個評委擁有7票,其中的3票必須投到他們生活之外的地區。“全球五十佳顯然更加民主”,科溫這樣評價。
▲ 全球五十佳餐廳的部分菜品展示。圖 / 2018全球五十佳餐廳官網
而網絡發展帶來的去中心化,也開始消解米其林的絕對權威。比如依靠食客點評建立的網絡榜單,諸如貓途鷹、Google美食地圖評分,以及更強調法國美食的La Liste,都是對有100多年曆史的米其林指南的圍剿。這些都預示著,米其林需要開拓新的“疆土”,廣袤的中國,不失爲一個好的選擇。
3
米其林指南進入中國的旅程並沒有想象得那般美好。此前廣州和上海的評選結果,總會被當地人反複吐槽,“上榜餐廳還不如樓下早餐店做的實惠好吃”,“米其林不懂中國,西方胃不配評價中餐”等。
▲ 美食家蔡瀾關于米其林餐廳在中國的回複與評價。圖 / 微博截圖
那些聽起來公正的評選標准,比如米其林的評審探員都是全職員工,平均每位探員每年旅行約3萬公裏,在不同餐廳用餐約250次,進入中國市場的米其林指南也會尋找本地的美食密探,送回法國進行標准化訓練,由資深的法國當地評審探員進行標准指導等,也因爲姿態太過神秘,模棱兩可,被诟病爲“其實誰也不知道真正的標准是什麽”。
米其林前評審探員帕斯卡爾•雷米,曾在接受《洛杉矶時報》時說,盡管每年都要對《指南》上的餐廳修訂評分,但5名檢查員要檢查10000家餐廳,他們無法做到拜訪所有需要評論的餐廳。
更何況,米其林是以點評法餐而興起的榜單,法語體系下的餐飲文化,的確具有成熟的標准體系,更加強調“精致”,在法餐的黃金時期19世紀,被譽爲“廚師之王”的Auguste Escoffier,發明了廚房分工系統,即冷盤、蔬菜、燒烤、醬汁、甜點等制作都由專人負責,同時撰寫了法餐經典教材《烹饪指南》,也使得餐廳産出的質量更加穩定。
而這樣的穩定,與中國美食所倡導的“火候”、“鍋氣”,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注定會在進入後水土不服。中國的星級餐廳中,多數爲港式粵菜,其實也是因爲精致的港式粵菜,才能夠完成與法語體系下餐飲文化的一次隔空對話。
英國的首家米其林三星餐廳Le Gavroche,由一對法國兄弟經營,堪稱英國米其林餐廳廚師的培訓基地,近一半的星級餐廳廚師曾就職于此。廚師離開後,仍然保持星級的餐廳也比比皆是,但在中國,卻不一定如此。
▲被米其林摘走星星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制作的菜品。圖 /《壽司之神》
降星也與中國餐廳的投機取巧不無關系。公號“艾格吃飽了”的創始人、美食界KOL聞佳曾寫道,“每年在春夏季節,米其林的探員會大量出現,這也是業內會知道的。”而爲了沖星的上海唐閣,在這期間,“把原本的菜單和出菜流程全換了,不惜成本,一切按最好的來。其次,服務流程也全改了,這幾個月時間,盡善盡美。它當時的主廚,在業內也非常知名。”唐閣的行政總廚譚仕業2017年離開了還是三星餐廳的唐閣,旋即在2018年,唐閣由三星降爲二星。
米其林還在經受更多進入中國後發生的“變異”,比如打榜餐廳會有意提高身段迎合國際性榜單。成隆行蟹王府,是2020年上海米其林指南中新上榜的一星餐廳,屬于粵菜,專門做蟹,該店的工作人員告訴每日人物,登榜米其林後,來打卡的人變多了,但客流量相較去年減少。
這種減少是餐廳主動選擇的。“以前是可以拼桌坐的,但現在店裏大廳規定不能拼桌,每桌客人控制在5到6人。”上述工作人員這樣說。問及是否以後會有升星計劃時,工作人員表示希望繼續努力奮鬥在這樣的國際榜單上,店內現在強調提高服務品質,以後會重點提高服務水平,走高端路線。
每日人物梳理摘星的餐廳,就餐環境普遍要顯得更“財大氣粗”。比如2019年剛剛登上廣州米其林榜單的宋•川菜,這家店開業一年就摘得一星,是首家摘星的川菜店,僅店面裝修就耗費千萬元。
說到底,米其林指南只是一類關于餐廳的評價標准,而不是唯一標准,是時候借著爭議時刻,回歸吃的本源了。
▲ 圖 / 《孤獨的美食家》
參考文獻:
1.《旅行社咨詢》,《米其林指南(The Michelin Guide)與貓途鷹(TripAdvisor)及旗下品牌TheFork共同開啓全球戰略合作》
2.艾格吃飽了,《你說,米其林收錢了嗎?》
3. InstitutPaulBocuse,《法餐進化史—一個國家曆史的縮影》
4.《舊金山紀事報》,《加州旅遊局贊助米其林60萬元惹爭議》
5.《企鵝吃喝指南》,《北京米其林指南一出,上海人和廣州人懵了》
6.《法新社》,《“全球50佳餐廳”VS米其林榜單:誰做得更好?》
文章爲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公號(ID:meirire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