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11月某日清晨,雖然太陽還在雲層裏,但在瓊東縣的嘉積鎮,街道上早已是熙熙攘攘,挑山貨的挑夫、開店的掌櫃、賣菜的小販、還有黃包車和汽車在道路上飛馳。
由于剛剛下了一場雨,嘉積的道路上,多了幾分泥濘。而在新修建的新民路上,有一家熱鬧的咖啡店,客人們正在享用美味的奶茶和咖啡,還有一些西式包點。
這時,來了兩位客人,一位客人身穿西服,年紀大概在37歲左右,此人氣質儒雅但卻有一股大氣。另一位身穿警察制服的客人要年輕一些,看起來像20多歲,雖然年輕,但他眼神犀利,眉宇之間有一股英氣。
兩人一進門,穿西服的客人就說道“老板,要章歌必歐”(章在海南話和杯同音,歌必在海南後中就是咖啡的意思,歐與黑同音。)穿警察制服的年輕人要了一份粉湯,點完餐後,兩人就找空座坐了下來。
很快,夥計就端來了香噴噴的咖啡和饅頭卷,還有一碗熱氣騰騰的粉湯。夥計放完餐後,笑眯眯地說:“王縣長、許局長,請慢用。”
黑咖啡
這兩位客人,一個是當時時任瓊東縣長的王大鵬,還有擔任嘉積公安局長的徐成章。自從擔任縣長以來,王大鵬幾乎天天來這裏吃早餐,而他很喜歡和徐成章一起吃。
其實王大鵬和徐成章是老相識了,在陳繼虞領導的民軍中,徐成章是參謀,陳繼虞則管理後勤。民軍收複府城後,就被鄧本殷解散,民軍的主要人物也散了。
陳繼虞前往孫中山身邊工作,而王大鵬在1921年年初的縣長選舉中勝選,而他勝選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海口,讓徐成章當嘉積的公安局長。
和前幾任縣長不同,王大鵬是個很有進取心的人。當時鄧本殷正在對海口地區進行大規模的舊城改造運動,王大鵬認爲瓊東不能落後,因此也修建了多條公路,還開通了嘉積到海口的班車。
另外,嘉積作爲當時的瓊崖第二大鎮,城區房屋布局混亂,道路狹窄。爲了嘉積的發展,王大鵬提出了嘉積城區改造計劃,他把其稱爲“嘉積新紀元”。爲了完善“嘉積新紀元”的布局,經常在吃早餐時商量如何改造嘉積的舊城區。
徐成章也很喜歡和王大鵬一起聊天,因爲兩人對革命的看法頗爲一致,而且兩人都很喜歡閱讀《新青年》雜志,都對共産主義思想産生了興趣。
王大鵬
當時店裏的人很多都在喝咖啡,徐成章對此調侃道:“歌必歐,歌必歐,喝多會“歐”心的。”
王大鵬對此哈哈大笑,他喝了一口咖啡,才緩緩說道:“你沒有真正留過洋,不知道歌必歐對海南人的意義。”
說起咖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鴉片戰爭後,咖啡被帶進中國沿海地區。不過咖啡進入中國雖早,但大部分時期都只是在沿海或者大城市流行。中國人普遍喝上咖啡,應該也就是這三四十年時間。
然而咖啡在海南流行的曆史,已經超過百年。在海南,咖啡和小資情調沒有任何關系,而是一種深入民間的飲品而已。海南的咖啡,早已融入到老爸茶文化中,形成了海南獨有的咖啡記憶。
咖啡之所以在海南流行,得益于華僑的帶動作用。當時大部分海南人到達南洋後,因爲沒有文化和技術,許多人只能去咖啡館當服務生或者幫廚,在接觸到咖啡之後,他們又學會了煮咖啡和種咖啡的技術。
可在學得咖啡技術後,許多海南人就在新加坡或者馬來西亞開店,把“貴族飲品”咖啡的烹煮方式進行了改造。他們將咖啡豆、牛油、糖等配料放在一起炒,然後將其磨成粉末。這種做法大大降低了成本,因此咖啡開始在南洋華僑之間普及起來。
咖啡是海南華僑立足南洋的根本,也是海南人闖南洋的見證。
華僑回到海南老家後,就把喝咖啡的風氣帶了起來。在民國初期,咖啡已經成爲海南人重要的飲品。尤其是文昌、瓊山、樂會、瓊東等地,喝咖啡的氛圍至今都很濃厚。
從清末開始,咖啡豆逐漸成爲海南重要的進口商品,根據民國時期海關的統計,海南在1924年的咖啡豆進口量是4900斤,1925年是9800斤,1927年直接飙升到38000斤。
早在清末,華僑們就已把咖啡樹帶回海南種植。海南有史以來有記載的第一個咖啡種植園出現在1914年,地點位于瓊海市石壁鎮,由當時的僑興公司負責種植。
除了這些通過商務進口的咖啡,華僑們每次寄東西回家,都會捎上咖啡。由此可見,咖啡在海南的火熱程度。如今百余年過去了,可以說咖啡已經融入到海南的曆史當中,而海南咖啡(如福山、興隆等品牌)也在咖啡的世界中有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