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未來科技城龍山創新園
2018年12月,我省勾畫出“一芯驅動、兩帶支撐、三區協同”區域和産業發展布局。
這是湖北貫徹落實中央重要指示精神的布局圖、路線圖、作戰圖。
“一芯驅動”,在産業之“芯”,在區域之“心”,在動能之“新”。
肩負著國家創新使命的“中國光谷”,是“一芯驅動”的主戰場。而武漢未來科技城,作爲支點中的支點,則是這場轉型升級之戰的“排頭兵”。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2010年10月,光谷東,總規劃面積66.8平方公裏的武漢未來科技城破土動工。與北京、天津、杭州一道,成爲全國四大未來科技城,擔負起聚集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産業技術創新研發的國家使命。
9年來,武漢未來科技城已成爲引領光谷高端研發和科技産業的“光谷大腦”。
華爲、德國電信、西門子等14家世界500強,中國電子、中船重工等20家央企,華工科技、駱駝股份等上市公司紛至沓來,銳科激光、帝爾激光、嘉必優等本土科技企業相繼上市,未來科技城注冊科技企業達1200余家。
如何大力發展以集成電路爲代表的高新技術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高端成長型産業,培育國之重器的“芯”産業集群,成爲光谷新一輪産業升級的關鍵,也是未來科技城的時代命題。
今年2月,武漢東湖高新區2019年工作會議提出,圍繞“一芯驅動”布局,光谷將實施“推進光谷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建設國際化“創新光谷”、現代化“富強光谷”、生態化“美麗光谷”。
目前,總投資300億美元的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已在未來科技城量産,2020年將達到月産30萬片芯片的産能規模,成爲世界級集成電路産業創新中心。
依托東湖高新區“人才特區”優勢,高層次人才團隊加速向未來科技城聚集。9年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受聘首席科學顧問,16位院士、60余名國家高層次人才、24名武漢“城市合夥人”、209名“3551人才”和外籍專家、600余個全球創新創業團隊在此彙聚,科技研發人員突破5萬人。
未來幾年,武漢未來科技城將引進和培育2000個高水平創新團隊,研發和轉化100項國際領先科技成果,産生50家世界級研發機構和創新企業,聚集10萬高端科技人才,誕生1至2項革命性、戰略性新興産業,全力建設“國際化人才高地、自由創新核心區”。
“金殿”展廳
主動擔當國家使命堅持自主引領創新發展
星夜兼程突破“卡脖子”技術
2013年7月,中央領導視察湖北來到光谷時指出,一個國家只是經濟體量大,還不能代表強。國家富強靠什麽?靠自主創新,靠技術,靠人才,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
光谷發展很快,科技成果轉化效果明顯,體制機制改革做了許多文章。尤其光谷與大學結合緊密,研究機構多,科技人才多,有自主創新成果,大學産業化做得不錯。我們這麽大的國家,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
2018年4月,中央領導視察湖北再次來到光谷,並重點考察了武漢新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在察看集成電路生産線時表示,裝備制造業的芯片相當于人的心髒,心髒不強,體量再大也不算強。要加快在芯片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勇攀世界半導體存儲科技高峰。
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裏,要摒棄幻想、自力更生。
牢記使命,長江存儲等一批突破“卡脖子”的國之重器,分秒必爭,星夜兼程。短短一年多時間,自主32層、64層三維NAND閃存芯片,相繼完成研發攻堅,實現量産。
中國首款64層三維閃存芯片量産
今年9月2日,我國自主研發生産的首款64層3D NAND閃存芯片在武漢未來科技城的國家存儲器基地量産。這也是全球首款基于Xtacking架構設計並實現量産的閃存産品,擁有同代産品中最高的存儲密度。
相比傳統3D NAND閃存架構,Xtacking可帶來更快的傳輸速度、更高的存儲密度。該架構引入批量生産後,能顯著提升産品性能,縮短開發周期和生産制造周期,從而推動高速大容量存儲解決方案市場的快速發展。
多年來,三星、鎂光、SK海力士和東芝等幾家國際大廠,幾乎壟斷了全球的NAND Flash存儲芯片市場供應,其中三星多年位居龍頭,而中國在該産業領域幾近空白。此次量産,標志著長江存儲已成功走出了一條高端芯片設計制造的創新之路。
五大工研院新園區落成投用
工業技術研究院作爲新型研發機構,一方面是轉移轉化科技成果的主體,一方面是整合運用行業創新資源的平台。
今年以來,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武漢地質資源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武漢智能裝備工業技術研究院、武漢導航與位置服務工業技術研究院、武漢光谷航天三江激光産業技術研究院等5家工業技術研究院,隨著不斷發展壯大,從未來科技城起步區“放飛”,入駐各自獨立的産業園區。
光電創新園聚焦“芯屏智”領域,彙聚了包括光電子智能制造雲平台、閃存産業鏈測試技術公共服務平台等在內的17個公共服務平台,爲入駐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有效降低中小企業研發成本和投入,提升企業競爭力。
資環工研院建成近5萬方科技成果轉化、産業孵化總部基地,打通從知識産權運營、成果轉化、到産業培育、市場化發展的創新鏈,並籌建了湖北省氫能動力産品質量檢驗中心、燃料電池系統生産線、中地檢測實驗室等。
智能裝備院的智能裝備産業園,包括辦公區、研發區、車間調試區。其中大型設備研發空間3000平米,中小型設備研發空間約1800平米,産業孵化企業已陸續入駐。2018年10月25日,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啓動會及揭牌儀式在光谷舉行。
導航院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設3萬平米,入駐企業包括武漢導航院、夢芯科技、湖北地信、依迅科技、武漢北鬥産業創新中心、北鬥創投、北鬥振傑等企業。
總投資24億元的“武漢光谷·激光科技園”,由航天三江激光院投資修建。一期可階段性滿足激光器核心器部件與激光高端智能裝備的研發生産、項目孵化、雙創活動等;二期將以激光專業研發平台爲目標,聚焦先進激光成套裝備研發、光學系統研發與産業化、激光檢測與環境試驗技術研究與應用等。
交通優勢助力發展
多項前沿創新獲重大突破
“光谷高質量發展20條”提出,要在加快前沿産業布局上,力爭在5G通信、全光網絡、量子信息、腦科學、新能源等方面,實現戰略突破。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産業交叉創新和跨界融合,讓新業態爲發展賦能。
當前,以長江存儲爲龍頭,武漢未來科技城正在建設世界級集成電路産業創新中心,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
去年5月,華爲武漢研發基地在未來科技城正式投入運營,如今已超過6000人規模。華爲高锟實驗室建成了國際上先進的光通訊半導體研究中心。隨著高锟實驗室的擴建完成,海思光工廠已成爲華爲重要的全球光能力中心。
此外,在芯片領域,九同方微電子研制的國産自主可控EDA設計軟件,已具有向全球半導體集成電路設計廠商提供電子設計自動化(EDA)技術解決方案的能力;武漢夢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啓夢”系列芯片,作爲衛星導航定位産品的核心部件,已率先實現對北鬥三號衛星信號的支持,爲全球用戶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務。
激光産業領域,銳科激光研發的國産自主可控大功率激光器,打破了國際壟斷,並與旗下睿芯、睿晶等企業一道,構成自主可控的激光核心産業鏈;信息安全上,達夢數據庫研制出自主可控國産數據庫,經國外機構測評,數據庫代碼可替代率達到99%……
武漢未來科技城建設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9年前,未來科技城逐步崛起。爲什麽國家和我省要在高新區布局未來科技城?因爲很多前沿科技,做了可能不會實現立竿見影的收獲,但如果不做,永遠都沒有機會。
一個個厚積薄發的曆史性時刻,是未來科技城9年來砥砺創新的縮影。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的大量光電子前沿技術,通過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平台轉化,走向市場。
人城共興一半山水一半城
今年10月1日,國慶慶典上,湖北彩車從北京天安門廣場駛過。彩車上,最醒目的湖北元素,就是迎風“綻放”的光谷地標馬蹄蓮。
生態發展,人城共興。
蘭亭公園、玉龍河景觀廊道、車墩湖公園……漫步在九峰山腳下的這個科技新城,龍山溪穿流而過,與芯片、人工智能、光通信等前沿科技産業和諧共生。馬蹄蓮掩映在栊翠中,園內植花200余種,季季不同。
今年9月,武漢文科生態田園開園。昔日荒灘野地,蛻變成爲一片生態美麗的詩意田園,爲人們提供集田園觀光、研學教育、農事體驗和生態科普爲一體的田園生活體驗地和研學科普基地。
如果說過去9年,未來科技城鉚足了勁兒在做産業,那麽現在,她的願景是打造一座具有國際吸引力的科技新城,讓四海人才在光谷、在未來科技城詩意棲居。
2018年12月,“黃鶴杯·2018中國光谷3551國際創業大賽”全球總決賽中,華引芯科技有限公司憑借“高端LED芯片和Micro-LED芯片”項目,以92.8分的高分,一舉摘下大賽一等獎,獲得百萬元獎金。
華引芯科技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孫雷蒙創辦,致力于高端 LED芯片定制及 Micro-LED研發,打破美日廠商在該領域的壟斷。
聚天下才,爲天下“谷”。
海歸創業、“無國界”創業、硬科技創業,已成爲未來科技城的一道雙創風景。
今年12月,“光谷國際人才自由港·武漢未來科技城青年社區”項目一期正式開工建設,規劃再新建4995套人才公寓。爲建設高層次人才基地、打造宜居宜業的良好“雙創”環境,未來科技城過去幾年已提供人才公寓2019套。
在傍晚時分,如果走進光谷,會看到華爲武漢基地的通勤車綿延數裏。地鐵11號線、有軌電車穿城而過,猶如這座城一般,駛向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