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2月20日發表題爲《尼克松訪華50周年:爲中國與東盟接觸奠定了基礎》的文章,作者系丹森·鄭,全文摘編如下:
1975年,新加坡外交代表團首次訪問中國,代表團由時任新加坡外長拉賈拉南率領。
資深記者彼得·林是陪同拉賈拉南訪華的爲數不多的記者之一。彼得回憶說:“那次訪問期間,(中方人士)經常說,他們認爲新加坡在任何方面都不是‘第三個中國’。(他們說)這是一個謊言,世界各地的人們不應重複這一謊言。”
曾擔任《海峽時報》總編輯的彼得說,當時東南亞處于敏感時期,這番話旨在讓新加坡及其周邊國家安心。
在此三年之前的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出人意料地訪問中國,並與毛澤東主席會面。彼得說,地緣政治格局當時正在發生變化,北京“渴望新加坡成爲它的朋友之一”。
專家們說,尼克松訪華令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它促使美國的盟友和該地區其他國家向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啓大門。
一年後,1976年,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訪問北京。1978年,鄧小平訪問新加坡,帶著對這個島國發展成果的深刻印象離開。
美國的一些盟友——例如日本和澳大利亞——迅速適應這種突然轉變,在尼克松訪華不久後便與中國實現邦交正常化或建交。
馬來西亞1974年也采取同樣舉動,泰國和菲律賓一年後亦與中國建交。新加坡作出在東盟國家中最後一個與中國建交的政治決定,直到1990年才在印尼與中國恢複外交關系之後與中國建交。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鍾偉倫說,尼克松訪華也標志著一個時代的轉變,美中從“對抗走向一種切合實際的關系”。他還說,隨著中國1978年開啓經濟改革,東南亞國家開始將中國視爲一個可以與之合作和開展貿易的國家,而美國則留在該地區以提供“安全後盾”。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如今東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