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夏雨來,後門夏秀才,石磨罰你擔去擔回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夏雨來》系列潮語電視劇幾乎成了每個潮汕人茶余飯後的趣談,電視劇中“燈籠吊瓜”“夥計借帽”等橋段和大量的潮語段子至今在坊間爲人津津樂道,趙曙光所飾演的“夏雨來”一角也成了海內外潮汕人無法抹去的共同記憶。
近日,南都記者在廣東汕頭話劇團專訪了著名潮語話劇演員趙曙光。作爲一個北方人,趙曙光“半路出家”,年輕時爲演好潮語小品苦學潮汕話,後期在電視劇創作中加入大量潮語“諧音梗”深受人們喜愛,其中很多段子也成了現在潮汕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語言。
南都記者對話趙曙光。
北方人跳舞8年轉行演話劇,曾花三四年苦學地道潮汕話
南都:作爲一個河北人,你是如何進入潮語話劇圈子的?
趙曙光:上世紀70年代初,我就考入了汕頭歌舞團跳舞,一跳就是8年。這期間,我對小品、話劇很感興趣,就經常到歌舞團排演的話劇中跑龍套。1978年,汕頭重新組建話劇團時,因爲缺青年演員,趁這個機會我就調去汕頭話劇團。
剛到話劇團我很苦惱的。我是河北衡水人,從小跟著家人來到汕頭生活,在這裏生活久了也能說一些潮汕話,但說得很不地道,如月亮的“月”總會說成比劃的“劃”。這在日常交流不成問題,但如果放在舞台,整個表演在台詞方面就很不達標了。
南都:作爲北方人要學好潮汕話應該不容易,你花了多長時間?
趙曙光:潮汕話跟普通話差別太大了,潮汕話有八個音調。但爲了良好的舞台效果必須學啊,一個演潮語話劇的連潮汕話都說不好怎麽說得過去?
潮汕話怎麽學?我就找汕頭本地朋友幫我正音,找來潮汕話的字典逐字矯正,平時沒事就練繞口令訓練口舌靈活度,排練時也要逐字逐詞校正發音。這樣一直堅持了三四年後,我才講得一口地道的潮汕話。
三四年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你看我涉足藝術的年頭都近50年了,這三四年算個啥?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創作“夏雨來”,創作玩潮語“諧音梗”
南都:你塑造的“夏雨來”這一角色家喻戶曉,可以講講這個角色的創作背景嗎?
趙曙光:其實很早之前,在汕頭澄海,坊間就流傳著明朝秀才夏雨來的故事,人們對于這個人物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爲他性格孤傲,愛耍小聰明,仗著官家權勢愛搞惡作劇,也有人誇贊他是個“鬼才”,腦子靈活得很,爲人仗義,專爲社會底層打抱不平。
“夏雨來”形象。
爲了全面了解這個人物,我當年就走到澄海鄉村去和村民聊天,聽他們講夏雨來。基于對這個人物有全方位的認識,才開始著手進行劇本創作。我記得是在1995年創作出《夏雨來》第一部,之後9年,每年一部,整個《夏雨來》系列一共十部。爲了回饋觀衆,接下來還計劃推出潮語電影《夏雨來下山》。
南都:潮汕地區幾乎每戶人家都有《夏雨來》的影碟,當年創作的時候,想過《夏雨來》會火遍整個粵東嗎?
趙曙光:《夏雨來》可以說是潮汕地區的第一部電視情景劇,作爲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起初是抱著一種嘗試的心態在寫這個劇本,就想看看能不能適應這個市場。沒想到第一部剛推出就傳遍整個粵東地區、海外潮人圈,當時各地影像商店都會打電話求“加貨”,我想過《夏雨來》會受歡迎,但當時想不到會這麽火。
南都:你認爲《夏雨來》能受到廣泛喜愛的原因是什麽?
趙曙光:首先這個人物是來自民間的,他很接地氣,作爲影視角色,夏雨來足智多謀又愛懲惡揚善,他行俠仗義的一面是大家所稱道的。
而這部電視劇全片使用潮汕話、潮汕民間場景,老少皆宜,哪怕是在農村地區,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年人看起來也沒有任何障礙。雖說是古裝片,但片中紅桃粿攤子、上書齋、養豬、擔柴禾等場景都是潮汕人最熟知的,這無形就拉進了與觀衆之間的距離。
最重要的是,這部電視劇幾乎每場戲都有朗朗上口的潮語打油詩,你可以理解爲那些押韻的段子。在第一部中,夏雨來爲了整蠱欺軟怕硬的燈籠商販,故意跟在燈籠攤販後面賣吊瓜,燈籠商販吆喝一聲燈籠,他就在後面跟一句吊瓜,合起來就是“燈籠吊瓜”,諧音也成了“燈籠吊衰”(潮汕話爲“吊燈籠倒黴運”的意思)。
潮語電視劇《夏雨來》中“燈籠吊瓜”橋段。網絡資料圖
再比如“瘦脯瘦脯,像條蛇鼓”“秀才吃朥餅——有日”“你一開聲我就知八成”“活到這麽老,臉皮這麽厚”等等,這些都是運用潮汕話諧音或押韻的字詞來體現台詞的趣味性。
這些段子你用普通話很難准確傳達其中的意思,所以說只有懂潮汕話的人看潮汕小品、話劇才“有味兒”,而其中很多段子也成了現在潮汕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語言。
不喜歡被叫“笑星”,表演在逗笑的同時應該給予思考
南都:當些年存在著嚴重的盜版碟問題,你爲何堅持繼續創作?
趙曙光:其實從《夏雨來》第四部開始基本就是無收益甚至是虧錢,原因有很多,包括被大範圍盜版,市面上盜版碟滿天飛。
你問我爲什麽堅持做?因爲觀衆呼聲太大了,所以哪怕不賺錢甚至虧本,我也不在乎,因爲對我來說,不管是創作《夏雨來》還是2000年前後改編推出的《72家房客》,最大的收獲是“夏雨來”和“警察369”這兩個IP,我所飾演的角色受到潮汕人的認知,我也因此賺到了名聲,這比賺錢要重要得多。
南都:觀衆可能不知道你的大名,有人只喊你“夏雨來”“369”,還有直稱“笑星”的,你介不介意?
趙曙光:確實,現在走在路上有人就會直接喊我“夏雨來”或者“369”,還有人叫我“夏先生”,在印尼、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的潮人圈裏更是這樣,人們可能不知道趙曙光是誰,但他們一定知道“夏雨來”。我完全不介意這樣稱呼,相反我認爲這是大家對這些作品、角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榮幸,也覺得這些稱呼都挺親切的。
趙曙光在《72家房客》中飾演警察“369”。網絡資料圖
但是,我非常不喜歡別人管我叫“笑星”,我認爲“笑星”就是小品中放一些沒有營養的段子娛樂大衆,觀衆笑一下就過去了。一個演員總不能止步于此,除了逗笑之外應該給觀衆帶來思考。
南都:近些年來看到你更多潛心于潮語話劇創作,在你看來,潮語小品和話劇可以有共通的地方嗎?
趙曙光:小品可以作爲話劇演員的一種訓練方式,小品的特點是短平快,它投入時間精力成本相對較低,可以通過大衆媒介廣泛傳播,更容易被大衆接受。
但培養話劇的觀衆可就不容易了。我認爲話劇是一種高雅的藝術,是一種陽春白雪的東西,兩個小時的時間,一群演員從頭到尾一口氣演完呈現給觀衆。對台詞的熟悉程度、對角色的把握方向等,這些對演員來說都是極大的考驗,需要前期長時間的排練沉澱,這種難度跟小品或者影視作品不能比,小品或者影視劇可以NG,一場話劇大幕拉開後不可能重來。
你看很多著名演員已經很少出現在銀幕上,他們全身心投入北京人藝等大劇團,演話劇確實更具有挑戰性,演成了也很有成就感,你知道當演完一場話劇,觀衆起立鼓掌並投來欣賞的目光時,台上的演員是能夠深切感受到的,有時甚至會留下眼淚。
寄語粉絲:年輕人要沉住氣,老年人要給自己找樂子
南都:你多年來一直堅持做潮語話劇,爲什麽?
趙曙光:地方話劇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文化氣息,潮語話劇也一樣。我創作潮語話劇的目標是,融合更多潮汕特色,潮汕風俗,讓潮語話劇搭載著潮汕文化走出國門。
當然,潮語話劇的觀衆需要長時間培養,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近些年來出品的一些話劇如《風雨僑批》《母親的夢》《大潮商魂》等,多爲政府購買、惠民演出的形式演出,這也算是培養潮語話劇觀衆的方式吧,我就想,只要讓觀衆走進劇場,我們的劇就不會讓你中途走掉。
而近些年多次線下演出確實也是取得一些較好的反響,作爲我們這樣的地方話劇演員來說,雖然都是送票形式請觀衆看話劇,但當我們的作品能夠贏來觀衆熱烈的回饋時,我覺得日日夜夜費心費力的排練都值了。
南都:在潮汕,你的粉絲可以說是涵蓋男女老少,有什麽想對他們說的嗎?
趙曙光:年輕人應該沉住氣,不能浮躁,也不要害怕大器晚成,當然,有成績了不要膨脹。有機會還是要不斷充實自己,你有料走到哪兒都吃香,你沒料,靠嘴巴靠拍馬屁,永遠成不了事兒,包括我們團話劇演員,或者各行各業的年輕人都應該是這樣。
對于中老年粉絲們,希望他們多給自己的生活找找樂子,該吃吃該喝喝,多出去旅遊,別老整天圍著下一輩轉,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福氣,好不容易熬到退休,應該多享受生活。
采寫:南都記者 黃小殷
視頻/攝影:南都記者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