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銳景創意
如何理解中國的開放大門越開越大?可以看連年增長的外資規模。
1月21日,商務部外資司司長宗長青在2019年商務工作及運行情況發布會上公布了去年中國外資工作的情況。按人民幣計,2019年中國吸收外資達到9415.2億元,比上年增長5.8%,以美元計則增長2.4%。中國直接使用外資的規模再創曆史新高,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全球第二位。
聯合國在1月2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顯示,去年全球跨境投資直接投資(FDI)是1.39萬億美元,下降了1%。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吸收外資實現了逆勢增長。
宗長青分析認爲,圍繞穩外資工作,去年中國連續發布實施了新的外商投資法、國務院穩外資20條、新版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等一系列法規政策,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打出了穩外資的“組合拳”,有力穩定了外商投資的預期,提振了投資信心。
北京新世紀跨國公司研究所副所長丁繼華在21日接受時代財經采訪時表示,中國擁有巨大市場、完善的生産配套能力、高性價比的勞動力,以及營商環境不斷改善成爲了吸引外資的利好條件。
從去年的數據來看,中國使用外資的情況有多個亮點。
2019年是中國利用外資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一年。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累計設立外資企業數突破100萬家,而全年新設外資企業達到4.1萬家,日均設立112家。此外,開展進出口業務的外資企業有8.4萬家,占中國外貿企業總數的16.8%,進出口額12.6萬億元,占全國比重39.9%,成爲穩外貿的生力軍。
中國的外資“朋友圈”也越來越大。去年,投資來源地國家和地區達到179個,比上年又增加了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東盟國家對華投資分別增長36%和40.1%,其中,新加坡、泰國分別增長51.1%和140.6%。歐盟成員國家中,荷蘭、愛爾蘭、瑞典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3.1%、311.4%和141.3%。
“東大門”繼續發展著穩投資的“壓艙石”作用。數據顯示,上海、山東、浙江、河北分別增長了15.1%、23.5%、12.7%和19.7%,海南則連續兩年實現成倍增長。
同時,在去年一系列政策鼓勵之下,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在承接外資轉移方面也取得積極成效,江西、湖南的外資增長分別爲10.3%和43.8%。西部地區中,廣西、雲南、貴州、新疆、青海、甘肅等6個省份也實現兩位數及以上的增長。東北地區外資增長5.7%,其中吉林增長23.9%。
大量的外資被引入到高技術産業,全年吸收外資共增長25.6%,其中高技術服務業增長44.3%,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長了68.4%,合同外資1億美元以上的大項目123個,同比增長了78.3%。
丁繼華表示,在法治化與制度化的環境不斷優化,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達成,且正在改善此前市場預期的情況下,中國吸收外資的總體形勢向好。但丁繼華評估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憂慮,“中美貿易摩擦將長期存在,全球價值鏈面臨重構與轉移,我國吸引高端外資的難度也在加大。”
從中美雙方達成的貿易協議來看,丁繼華認爲,中國要進一步穩外資還需加強保護知識産權,消除商業壁壘,改善法律制度。
2019年中國“穩外貿”的成績有目共睹,商務部副部長錢克明稱:“原來我們擔心大量的企業要轉移,現在數字上看沒有出現大量的産業轉移、利潤下降。”會上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106億美元,下降8.2%,對外投資合作平穩有序。
丁繼華表示,目前大型的跨國公司都在以中美爲中心進行兩個市場的布局,以中國爲市場的企業不可能大規模轉移出去,甚至可能會加大對中國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