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袁勳 彭智豐
【編者按】
蘇聯解體至今已30年,30年來,繼承了蘇聯主要遺産的俄羅斯,以及因蘇聯解體而獨立的那些國家,都在不斷探索在後蘇聯時代的國家發展道路,以及自身在地區及國際舞台上的定位。蘇聯已成往事,但這些國家30年來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仍會不同程度受到蘇聯遺産的影響和制約。“西索觀歐亞”專欄創作團隊與澎湃新聞合作,自今日起推出“卅載雲煙錄”系列文章,選取五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國家,回顧它們這30年來走過的曆程,並展望它們未來的發展。
今年12月16日,哈薩克斯坦迎來了獨立30周年紀念日。在蘇聯解體後劇烈震蕩的歐亞地緣政治格局中,哈穩健實行多邊平衡外交政策,爲本國經濟發展創造了安全穩定的外部條件,成爲中亞地區名副其實的“領頭羊”。現任總統托卡耶夫上台後,哈薩克斯坦繼續貫徹首任總統納紮爾巴耶夫的外交思想,積極應對新冠疫情與阿富汗危機的嚴峻挑戰。30年風雨兼程,哈“多面平衡手”究竟如何煉成?本文將對此略作分析。
多方位平衡外交戰略的初建(1991~2001)
1991年底,哈薩克斯坦宣布獨立。面對激變的世界格局與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新生共和國的領導人很快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多方位務實平衡外交戰略。哈實行多方位外交,同各大洲主要國家和有影響的國際組織發展關系;哈外交工作服從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需要,爲實現戰略服務,具備很強的務實性;哈奉行平衡外交政策,但不是等距離外交。納紮爾巴耶夫于1997年發表的首篇國情咨文《哈薩克斯坦-2030》顯示,哈外交優先向依次爲俄羅斯、中國和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國家,其中俄羅斯處于最優先地位。哈還將加強與中亞國家的聯系與一體化進程,竭力利用國際機構的援助和協作。
在獨立的頭十年中,哈外交從零做起,根據國家的實際需求,秉持平衡外交的原則,著重發展與中美俄區域和全球大國的外交關系,取得了豐碩的外交成果:哈將與俄羅斯關系置于哈外交關系的首要地位,不僅與俄結成軍事同盟,在經濟上也積極與俄羅斯對接,使俄成爲哈最重要的貿易夥伴。這一時期,中哈睦鄰友好關系也不斷深化,邊界問題得到全面徹底的解決,哈成爲上海合作組織的重要成員,中哈經貿關系也進入穩定快速的發展時期。
與此同時,哈高度重視與美國的經濟合作,哈美就“田吉茲-謝夫隆”巨型油田項目達成協議,美亦成爲哈最大投資國。在美俄雙方援助下,哈于1996年實現無核化,並借此獲得美對其安全保證。哈還成功加入聯合國、歐安組織與北約“和平夥伴關系計劃”,正式提出亞信會議設想,國際影響力大大提升。
在俄美博弈中左右逢源(2002~2013)
“9·11”事件後,美及其盟國開展大規模反恐,中亞地緣政治價值顯著提升。俄出于自身利益考量默許美勢力滲透中亞,既爲哈美合作提供了契機,又爲未來的“大博弈”埋下了伏筆。這一階段,哈在俄美“拉鋸戰”中巧妙迂回,並積極參與、創設各類一體化與多邊機制,力爭在國際舞台上發聲。
美將哈視爲反恐戰爭的“前線國家”,一度想在該國駐軍,但爲避免刺激到俄羅斯敏感的“地緣政治神經”,哈果斷拒絕了美駐軍的請求,只允許反恐人員和美飛機在緊急情況下降落在阿拉木圖國際機場。2002年5月,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在以往條約基礎上組建了“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充分尊重俄羅斯在中亞地區的安全利益,奠定了哈作爲俄最重要軍事盟友之一的地位。
面對俄美在經濟領域展開的競爭,哈一方面歡迎西方國家投資繞離俄境的巴傑石油管道,一方面又與俄協議改造“中亞-中央”天然氣管道,同時,哈還頒布新規定增加本國公司在能源項目中的股權,保障能源安全。2011年哈與俄、白率先建立關稅同盟,哈由此成爲歐亞空間一體化進程的主要推動力量之一。這一時期,哈還成功推動中亞無核化,通過上合組織等平台開展反恐與維和活動,創設世界及傳統宗教大會和阿斯塔納經濟論壇,甚至于2010年成爲首個擔任歐安組織輪值主席國的獨聯體國家,並提出“通往歐洲之路”計劃,進一步反映了該國“左右逢源”的外交地位。
小國大外交(2014~2018)
2012年12月,納紮爾巴耶夫發表題爲《哈薩克斯坦-2050:健全國家的新政治方針》的國情咨文,宣布哈提前完成2030戰略任務,並提出在2050年跻身世界最發達國家前30強的發展願景。
2014年1月21日哈公布了基于2050戰略的《2014~2020年哈薩克斯坦外交政策綱要》,以此響應新時期的外交需求。綱要表明,哈外交政策仍基于利益平衡原則,在與他國和國際組織互動時采用差異化和多層次的策略,其外交關系的優先列次爲:俄、中、中亞國家、美、歐盟和其他亞洲國家。哈外交政策目標已不限于保障本國政治和經濟安全,還包括了參與區域一體化進程、推動建立公正和民主的世界秩序,實現國家綠色轉型等新內涵。2017年,哈成爲首個擔任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的中亞國家,國際地位顯著提升。
2014年烏克蘭危機後,哈在外交聲明中則采取“不譴責、不支持”的態度,初期一度引起俄羅斯“老大哥”的不滿,俄哈關系遭受沖擊。在西方對俄制裁的壓力下,哈薩克斯坦經濟也受到嚴重影響,本國貨幣大幅貶值,經濟陷入滯脹泥潭。然而,哈“以俄爲先”的外交大方向始終未變,2015年更是與俄共同建立了歐亞經濟聯盟,與盟友在困境中“抱團取暖”,憑借穩健的外交政策成爲了中亞地區安全穩定的“定海神針”和經濟複蘇的“火車頭”。
哈獨立30年來構建外交政策的三大特點
●“套娃”外交體系
哈奉行差異化、多層次、有偏重的多邊平衡外交,通過數級外交優先向構建起“中心外圍”式的“套娃”外交體系。位于哈“外交同心圓”中心地位的是與其命運休戚的俄羅斯及中亞國家,他們經濟發展高度關聯,軍事安全唇齒相依,一國的政治變局常常引起整個區域的連鎖反應,因此發展與這些國家的關系成爲哈對外政策制定的優先方向。
中國與哈山水相依,兩國建立永久全面戰略夥伴關系,上合組織與“一帶一路”倡議高度契合哈國家發展需求,中國由此成爲哈外交體系中最關鍵的周邊國家。美及西方國家經濟發達,國力雄厚,對中亞地區的影響力不容小觑。美因反恐戰爭一度在中亞與俄平起平坐,近年來,又提出所謂“大中亞”和“新絲綢之路”計劃,但“顔色革命”與“民主輸出”帶來的混亂與動蕩使哈始終對此保持務實、警醒的態度。在哈平衡外交架構下,歐美國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以俄爲外交中心地位的特點始終未變。
總而言之,“中心外圍”式的“套娃”外交體系是哈30年平衡外交政策中最顯著的特點,爲哈經濟發展創造了安全穩定的外部環境。
●總統外交特點突出
《哈薩克斯坦憲法》賦予總統決定國家內政外交的最高權力。作爲政壇“常青樹”,納紮爾巴耶夫親自領導和設計了哈外交戰略,並在三十余年的外交活動中以穩健務實的風格保障了哈外交政策的連續性。
事實上,哈從1990年起就開始以共和國的名義獨立組團出國訪問,富有戰略眼光的納紮爾巴耶夫于兩年內訪問了美、中、土、英等國,會見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美國務卿貝克、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德國財長及外交部長,爲獨立後哈外交工作奠定了基礎。烏克蘭危機爆發後,首任總統憑借其威信與私人關系,先後與俄、美、德三國領導人電話磋商調停局勢,彰顯了哈外交實力。
●穩健的外交風格
哈外交較其他中亞國家更具穩健之風,這種穩健背後是包容的氣度、理性的考量及對原則的堅守。與後蘇聯空間大部分國家激進的“去俄化”政策相比,哈仍將俄語作爲國家官方語言,充分考慮到國內俄裔的實際利益,也爲俄哈關系的穩定奠定了基礎。與美反恐合作時堅守“底線”,在不刺激俄羅斯敏感“軍事神經”的同時,又懂得維護與西方的長期友好關系。相比其他中亞國家在俄美之間“舉棋不定”,哈憑借著務實理性的外交策略,在大國博弈中做到了左右逢源,遊刃有余。
2019年,執政近30年的納紮爾巴耶夫提前移交權力,托卡耶夫就任新總統,並于次年出台《2014~2020年外交政策綱要》。《綱要》高度肯定了納紮爾巴耶夫的外交策略,並在首條中提出“保持首任總統外交政策的延續性”,這也意味著,俄羅斯作爲哈薩克斯坦外交關系的優先地位不會改變。同時,該文件還提出了“鞏固哈在中亞地區的領導地位,保障其在中亞地區的長遠利益”的全新外交目標。
持續近兩年的新冠疫情對哈經濟發展造成重大沖擊。2020年哈GDP下降2.6%,通脹率達7.5%,堅戈貶值約10%。歸功于多方位平衡外交政策,哈成功獲得中美俄提供的疫苗援助和物資支持,緩解了其國內嚴峻的抗疫壓力,其經濟發展也逐漸恢複。今年5月,美從阿富汗倉皇撤軍,許多美國學者和政界精英都將哈視作美在中亞延續影響力的重要選擇。面對複雜的中亞安全局勢,哈始終保持穩健與謹慎的外交策略,在上合組織和集安條約組織框架內加強與俄羅斯、中國和中亞鄰國之間的安全合作,共同維護地區的穩定與和平。
綜上,三十余年來,哈薩克斯坦的多邊平衡外交政策爲其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和平穩定的外部條件,“多面平衡手”在後納紮爾巴耶夫時代的表現,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袁勳,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彭智豐,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朱鄭勇 圖片編輯:李晶昀
校對: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