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爲沃德研究院原創作品,授權轉載自“沃德輿情觀察”,作者鄭海琦,新加坡國立大學南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2022年5月24日,美日印澳四國領導人在東京召開第二次面對面峰會並發表聯合聲明。此次聯合聲明內容詳實,具體闡述了四國在印太地區的合作路徑,在此前的老調重彈之外增加了不少新內容。
重點關注太平洋島國安全
在此次會晤中,美日印澳開始將太平洋島國納入印太安全框架。在之前的四邊峰會上,四國更多關注太平洋島國地區的經濟和環境問題,以“低政治”議題爲主。而此次聯合聲明將太平洋島國的合作、支持太平洋島國論壇和太平洋地區安全框架作爲地區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內容。這一態度的轉變和太平洋島國日益提升的地緣重要性密切相關。在此前的“印太戰略”構想中,太平洋島國處于邊緣化地位,未受到相應的重視。但隨著戰略不斷推進,島國的地位逐漸上升。美國曾與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以及帕勞簽署《自由聯系條約》,從而在太平洋島國保持軍事存在。在今年2月發布的《印太戰略報告》中,拜登政府將與太平洋島國建立戰略關系作爲十大行動支柱之一,提出建立多邊戰略集團。
四國關注太平洋島國安全也具有明確的針對中國意圖。今年以來,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全面戰略夥伴關系不斷深化。4月,中國與所羅門群島簽署雙邊安全協議,在維護社會秩序、人道主義援助和救災等領域加強合作。5月,王毅外長訪問太平洋島國並主持召開第二次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然而,將太平洋島國視爲“戰略後院”的美澳等國對中所安全協議大加指責,認爲中國正在該地區獲得戰略影響力,甚至認爲中國將在該地區建立軍事基地。基于此種認知,美日印澳等國開始在太平洋島國推進新的戰略布局,將其作爲應對中國的前沿。
力圖實現對中國的經濟替代
與此前模糊不清的基礎設施承諾相比,此次聯合聲明對印太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做出了明確承諾,提出投入500億美元。這一情況主要源于美國推出的“藍點網絡”和“重建美好世界”等倡議在實踐中落實程度不足,以及美國力圖改善美國在盟友和夥伴國中的形象。美國學者提出,旨在與中國競爭、投資小國發展項目的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在印太地區的運作規模低于預期,日澳印等國受制于資源也無法與中國競爭。在拜登訪問日本期間,美日澳印聯合其他9國正式推出“印太經濟框架”,從而實現地區能力和資源的聚合。此外,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宣布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引發盟友的潛在擔憂,拜登上台後也未能如期重返,新機制的出現表明四國已經將替代中國的經濟機制和影響力作爲主要議程,重塑在該地區的領導地位。新機制尤其強調債務問題,宇美印等國所謂的“債務陷阱論”有異曲同工之處,反映出四國希望吸引更多印太國家,減少其對中國的依賴,並達到美化自身的效果。
對印太地區的軟介入
此次四邊機制會議的一個亮點是新增了海域態勢感知以及人道主義援助和救災的內容。四國宣布建立“印太海域態勢感知(MDA)夥伴關系”和“印太地區人道主義援助和救災(HADR)夥伴關系”,旨在幫助地區國家應對自然災害和打擊非法捕撈。這一舉措表明四國正在逐步從軍事手段的硬介入轉向非軍事途徑的軟介入,希望實現兩個目標。一是關注東盟國家的訴求,減少“印太戰略”的地區阻力。對東盟國家的調查顯示,氣候變化等問題是其首要關切,大國競爭不是東盟國家的重點。特朗普政府時期的軍事安全舉措引發了東盟國家對選邊站的擔憂,使“印太戰略”地區接受程度不高,東盟甚至還發布了自己的《印太戰略展望》表明中心地位。四國借助MDA和HADR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東盟的核心訴求,有助于增加“印太戰略”的接納程度。二是以非軍事的方式實現戰略利益,減少地區直接沖突風險。盡管四國希望在海上制衡中國崛起,但直接沖突帶來的成本過高,因此通過非軍事任務能夠漸進實現戰略目標。海域態勢感知需要一系列艦艇、雷達、傳感器等收集水面信息,甚至可以在地區內建立信息融合中心,可以在進行海上災害觀察的同時收集中國的海上活動信息。HADR和打擊非法捕撈則可以通過海岸警衛隊艦艇開展“灰色地帶”行動完成,減少海軍帶來的高敏感性,這一點也和剛剛結束的美國-東盟峰會內容如出一轍。此次峰會上,美國提出將撥款6000萬美元將用于地區海事倡議,由海岸警衛隊牽頭執行。基于此,這一新倡議反映了美日印澳正在逐步調整地區介入方式和對華競爭手段。
盡管存在部分新意,但美日印澳的聲明仍反映了其固有不足。作爲地區框架的一種,四邊機制正在人爲割裂地區關系和制造對立,仍然將重心放在與中國競爭而不是關注地區訴求上,因此從長遠來看是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